师从传统 妙造自然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ne11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幸在“瓷都”景德镇结识了众多陶瓷“大师”,相比之下的高级工艺美术师林正茂先生,一点也不引人注意。却得知在他从艺几年之后,他的瓷板画《松鹤延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作为礼品赠送给原国家主席江泽民,作品《喜上眉梢》被中国商务部中外跨国公司研究会收藏,《香港明天会更好》瓷板、《花开富贵》青花斗彩瓷瓶被英国珍宝博物馆收藏。凤凰卫视、香港卫视等多家媒体对其人其艺进行了专题报道。他现任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江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景德镇市珠山区政协委员,中国国画院江西分院副院长,香港国际陶瓷艺术家协会景德镇首席代表。至此,包括我在内的人们,开始瞩目于这个脱颖而出的瓷坛艺术家。
  
  在我们采访的过程中感受到林正茂有着与生俱来的把景德镇陶瓷艺术发扬光大的责任感。他就是这样一位默默耕耘在陶瓷艺术界的一位新人。从小就酷爱美术,迷恋着家乡的山山水水,特别是花草树木、山石虫鱼。童年在农村度过的他,在如诗如画的江南田地头、山上河边都深深地留下他的足迹,大自然给予了他太多创作的激情与灵感,为他以后投身于陶瓷艺术刨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画在五代时期即很成熟,从五代的黄荃、徐熙到两宋画院,元代赵孟頫,明四家及林良、边景昭、吕纪,清代的石涛、八大山人,晚清的吴昌硕到近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都有许多名家巨作值得陶瓷美术创作者可以好好学习与借鉴。“识古人绘画知其章法,而勿沉没其中,常观古人话作知其所悟,而通其精髓”,这是林正茂在陶瓷创作技法中的座右铭,在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的同时,并大胆地运用珠山八友的刘雨岑和新罗山人的粉彩水点发使用在陶瓷作品上。自成独到的陶瓷中国画的精髓外,能够很好地表现到陶瓷上去,是他一生不懈的追求。
  林正茂跟随着恩师曹明亮,从农村来到景德镇学习陶瓷绘画,参加过云南世博会,去了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所见苍山河海的风花雪月、美丽的蝴蝶泉、瑞丽楚雄……让林正茂的视野更加宽广。期间,他结识了云南许多著名的大画家,丁绍光先生亲笔签名的盒装本《云南重彩》和他的写生画稿,让林正茂珍爱有加,结识了“天下第一人”谢水林老师,陶瓷微刻创始人胡绍宇老师,世界吉尼斯微刻家潘启慧、周新生、冯耀忠等十几位老师,并结为好友,经常相互学习与合作。在景德镇,受到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何叔水的悉心指导,并提名推荐他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备受瞩目的“首届工艺美术大师提名奖”大赛。林正茂独自创办了“正茂瓷艺轩”,一边创作一边结交更多的良师益友。
  林正茂把关注的目光和创作的主题投向了喜鹊和红梅,在他的笔下,无论是江南乡村的徽派建筑、墙角枝头的红梅喜鹊,还是山间溪边的奇松异石、田头树下的暮归牧童,都创造出了壮丽和秀美、喜庆和坚韧、博大和深刻之感。天道酬勤,林正茂在陶瓷艺术道路上不断进取,在春种秋收中收获了累累硕果。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大师忽然多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场合,三教九流之间都会突然冒出一个或者几个大师来,呼喊者趋之若鹜,吹捧有加:应承者像模像样,泰然自若。但这些逢场作戏或假戏真做的应酬,大家都心知肚明,不必点破。如果都较起真来,那些所谓大师的来龙去脉就难以推敲,不好自圆了。  据我所知,真正有章可循评定大师称谓的只有工艺美术界,无论国大师和省大师都在这个特定的圈子里,而且名额有限。也只有在工艺美术大省如江
期刊
熊钢如,室名“半墨斋”。生于1941年,江西丰城人。自幼父母早逝,由哥姐供养读书,艰苦的生活将他磨砺成一个坚强的人,能够昂首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这些历练都在他以后的作品中有所体现。熊钢如就读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从学雕塑专业,备受尹一鹏、丁干教授的器重。1964年,他毕业后分配在景德镇市雕塑瓷厂工作,先后担任创作设计员、车间主任、技术科长、厂长等职。  熊钢如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景德镇
期刊
工艺美术大师作为工艺美术界的荣誉称号,是如何诞生的?什么样的工艺美术大师才是合格的。作为两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委之一的周国桢教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为“工艺美术大师”正本清源。  《收藏界》记者:周教授,您曾担任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当时“大师”的称号是怎么诞生的?  周国桢: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在1988年评选的,我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一位老教授出任评委。当时的轻工部主要考虑到一批从事传统工
期刊
漏彩通常是指瓷器作品已完成釉下色地(如钴蓝釉或乌金釉),或釉下彩(如青花淡描主体纹饰轮廓线)的烧制,但未添绘釉上彩绘即投放市场的现象。由于流传于世的漏彩器并不多见,即使有所见也往往被视为单色釉或青花品种,故历来有关漏彩的文字也较少。有见及此,本文拟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一些较为典型的出土器或传世品,谈谈自己初步的心得。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相关例证大多只是根据有限的平面图片资料进行直接的观察,而
期刊
一、引言    明代成化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阶段。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诸多因素影响,带来审美情趣的显著变化,这一时期的青花、斗彩在继承明初传统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取得突出的成就。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云:“至于窑器最贵成化,次则宣德。”又云:“本朝瓷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古今之冠,如宣窑品最贵,近日又贵成窑,出宣窑之上,盖两朝天纵(天从人愿)留意曲艺(细小的技艺),宜其精工如此。”给
期刊
山水画是明清之际画家们最热衷的绘画语言,这一时期花鸟画与人物画退居其次。这种现象在岭南地区更是如此。山水画——这种被文人画家们奉为最能表达胸中逸气的画科,在明清之际的岭南画坛也产生了两位足以和江左、中原画家抗衡的名家,他们分别是高俨和深度。他们和李果吉、梁槌一起构成了清初岭南山水画“四家”,在岭南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高俨,字望公,又字俨若,号海滨渔父,因其姓又称“高士”,广东新会人。生
期刊
鸡血石是中国特有的珍贵宝玉石,具有鲜红艳丽、晶莹剔透的天生丽质。鸡血石是辰砂条带的地开石,其颜色比朱砂还鲜红。“鸡血”的成分是硫化汞,其渗透到高岭石或地开石中而形成,在国内外是极为罕见的。因其颜色鲜红极似鸡血,所以人们俗称鸡血石。昌化鸡血石被誉为中华“国宝”,因其撩人的美姿也被尊称为“印石皇后”。昌化鸡血石的主要工艺用途是制作印章、雕刻工艺品和原石欣赏,它所展示的东方特色文化,在世界文化艺林中独树
期刊
在这个喜欢“猎奇”纷繁喧哗的时代,太缺少非诚勿扰的作品了。而吴志辉的青花是个例外——青而不艳,温文尔雅,沉着、典雅、静谧,又不失一种生机盎然之美。  自高中就一直跟随恩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当代青花大王”黄卖九先生学艺20余年的吴志辉师承青花真传,是老师眼中的得意门生。刚走出校门之始,吴志辉就显示出不凡的实力。从1993年毕业至今的15年里,吴志辉年年都要拿好几个重量级的奖项,而且势头越来越劲,简直
期刊
一块一块不起眼的泥巴,经过一系列的工序,变成了精致又美丽的陶瓷艺术品,陶瓷文化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许,一件陶瓷作品已经蕴含足够的道与艺,能够领悟精髓的人自然能做出名品。  在我所结识的陶艺家当中,周雍楠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虽家住景德镇城区,却隐身于热闹的都市,一天到晚,潜心做陶艺,外面就是有天大的事,一切都好像与他无关。虽然现在还年轻,但年轻的他从来不浮躁,不夸大,自谦自律,默默无
期刊
在当代陶瓷艺术家中,王锡良先生是公认的大师。尽管在美术界长期存在着中国画和陶瓷画谁为高下的争论,但争论双方一旦站在王锡良先生的作品前,立刻就会消除分歧,纷纷拜倒在精湛的艺术面前。王先生是从旧中国手工艺人锤炼出来的艺术家,他对艺术的执著、对名利的淡然、对人生的达观,使他较早就登上了中国陶瓷美术的高峰。    深得“珠山八友”真传    王锡良,原籍安徽省黟县,1922年2月出生于景德镇。幼年家境贫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