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龚云表(上海美术馆中德艺术项目负责人,著名评论家):
《在花园》,是邓国源创作的一组水墨系列作品的总标题,基本呈现出他近几年来的创作形态,也可视作他整体艺术创作风貌的一个缩影,值得人们细细咀嚼品味。
青青芳草,苍翠欲滴;丛丛林木,生机盎然。邓国源为我们营造的花园没有亭阁水榭、石径假山,只有不知名的花草林木,但却在充满画面的参差离合、俯仰断续的草茎枝叶中,建起一个个气脉贯通、气韵丰沛的精神空间。这些不求形似、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花草林木,已被赋予无分季节、超越时空的意味,成为一种生命的象征。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道”,是生命奥秘的“玄之又玄”,充斥于整个画面……邓国源用虚实互生、黑白灰相间形成的空间架构,或数段分割的上下关系,使画面布阵层见叠出,产生出引发想象的空间张力和广延性。他通过对笔墨疏密、浓淡、长短的把握,寻找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人工天趣合二为一的审美空间。从而使画面中的花园不仅有着具体可感的绘画语言形态,并且在人们产生情感共鸣的同时,感受到作品审美内涵和精神指向。
邓国源曾醉心于彩墨的斑斓,但最终由“彩”向“墨”的回归,由“丹青”向“水墨”的回归,当视作是一种“灿烂之极,归于平淡”,是回归艺术本源和传统精神的重新抉择。他的作品真可谓是“满纸烟云,元气鸿蒙”。他充分调动水墨的丰富性和表现性,干湿互用,淋漓酣畅,斑驳错综;从水法带动墨法,水浸墨晕,华滋浑厚;又从墨法带动章法,开合有度,寻求疏密浓淡、通透连贯的虚实关系。邓国源用他意蕴深厚的水墨晕渗和高度自由的水墨形迹,营造出他花园里“花枝低欹草色齐”,“草色遥看近却无”那种流畅透亮而又幽眇朦胧的意境。气韵出自笔墨,又与笔墨融为一体,在邓国源作品画面中一草一木所传递出的风骨、体势、气息和神韵,无不折射出他所赋予的精神性的文化内涵。通过他的创作实践,也进而显示出水墨绘画样式所蕴藏的无穷生机和无限丰富的表现力。
邓国源正是以他振笔直遂、充满张力、具有书写性特征的写意性的线条,作为他水墨绘画语言的符号和他艺术的“生命的逻辑形式”。他对线条运用自如,得心应手,虚中运实,柔内含刚。他多采用骨法用笔,线条粗放浑厚,从而成倍地放大了线造型的结构功能和运行力度,使线条呈现出生成、展开、重复、加强的线性形式和富有音乐性的韵律与节奏,与画面各个构成因素形成了苏珊·朗格所说的“神圣的契合”。书写性的线条几乎统领着邓国源水墨作品的整个画面。换言之,他的整幅作品,就是铺天盖地的一种书写。他的这种书写性的线条所具有的抒情性和形式感,不仅“妙合”了自然,其浓淡、急缓、粗细、参差还表现出张弛的合一,使画面空间充溢着生命的律动感。李泽厚曾把线条称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即在于线条与色彩相比,带有更强的精神性;它既是感性的、形式的,又是精神的。邓国源水墨作品中那种由书写而产生的结构形式和线条的生长关系,事实上已超越了自然物象的表面形态,而直抵内在构成的本质,成为他情感和精神的迹化。它所唤起的审美情感具有一种深邃的精神性和潜在意识,通过观者的生命体验得到“造物在我”和“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于是,邓国源笔下的花园依然是花园,更是一个意境深远、令人心驰神往的“精神场”。
邓国源在德国及欧洲的艺术经历,决定了他的水墨作品中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融入西方绘画因素。這自然会使他与中国绘画传统之间处于某种若即若离的状态。从邓国源的水墨作品的形式美感中,人们不难解读出一种以传统意境表现为基础,而在形式上对西方现代派抽象主义艺术的借鉴,以及中国传统的笔墨气韵与西方强烈的画面构成因素相结合的尝试。这是他经过长时间的艰苦探索,在艺术本体上所做的融贯中西艺术本体论的一种属于他自己的新的阐释。他的那些被宣纸承吸、墨分五色、水墨晕染的线条,无疑也融入了西方艺术的那种经过提炼和抽象的构成因子和表现光影的处理方法,从而成为他更加纯化的情感的造型符号。林风眠所提倡的“中西调和”论,在这里得到了令人信服的体现。
贝阿特·赖芬沙伊特博士(Dr.Beate Reifenscheid):
花园在邓国源的概念中是一个自足的包罗万象的大自然。邓国源理解的花园图画世界是一个由诞生到灭亡的自然体,一个自身完全和睦的整体。很显然,他通过画作来理解和阐述道家的哲学世界。
邓国源用他独特的造型花园来表达他对自然的见解,其实这个花园可以说又是一个经过文明加工的自然,有很明显的美与丑的分界。在此的美丑不是美学上的概念,而是道德方面的概念,在邓国源的作品里,深的和黑的是衬托浅的和不可测定的背景。风景在他的作品里不仅是安逸的田园景色,而同时也会是恰恰相反的状况,至少观者有这种感觉。在他无数的“花园”构图中,邓国源让观众分享他种种的视觉跨越、他情感的起落、以至随从他深深地沉浸于那博大无比的大自然的境界。
杰森·古德曼Jonathan Goodman(美国著名评论家):
邓国源在处理与中国历史和西方传统相关的构图时,巧妙地运用了中国的笔法风格来体现美感。邓国源最近所创作的《在花园》这一系列杰作显示了其高度抽象的思想,就如同波洛克在画布上所挥洒的作品一样。邓国源高度现实的艺术意象来源于其自身文化所蕴含的力量。
邓国源的艺术让我们意识到艺术家也可以在坚持中国传统艺术的同时巧妙地驾驭不同的意象。确实,邓国源能在特定范围内观察我们所称之的全局。中国水墨传统如此的强大,使得他在继承水墨的同时可以适时地去拓展它。正如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所说,每一个艺术家都需要创造。邓国源正是这样做的,在拓展中国水墨画风格的同时,他保留了水墨画的美感,甚至是美德。邓国源的成就使得我们同样可以思考他们的美德,这在当代艺术中是难能可贵的。
贝阿特·莱安芬夏德(BeateReifenscheid):
邓国源是中西两条传统线路的重要调停者。他早已谙熟中国水墨画,技法精湛;他的油画同样造诣深厚,色彩浓烈。现在他最新的创作方向是对空间占用的干预和装置艺术。实际上,无需抛弃艺术家身份的“根”,邓国源的水墨创作早已从中国传统绘画模式中蜕变出其一气呵成的景观空间。急速的笔触,时而简短紧凑,时而用不平整的、朴拙的干墨擦拭,时而又用饱满的湿墨浸渍,唤起光影的游戏。他在每幅画面中注入的关于风景的心境与真理,是唯有艺术家将自己完全融入时自然会产生的创作,每幅画面也因此是彻底抽象的。在传统绘画中被经常提及并被充分发展的连续性概念,全然没有影响到邓国源。 邓国源的最新创作《诺亚花园》昭示了一种充满希望的理念,并同时兼备了美感与危险……
《诺亚花园》作为邓国源《在花园》当代艺术展中最为精华的展品,其体现了他的观念和哲思的两面性:理想世界的憧憬和挽歌。这是对一个圆满、自在的世界的投射,这当然也只是部分作品中所呈现的,同时又强调了高度人造化,完全的乌有,以及镜像之境。
贝亚特·赖芬沙伊德博士(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长):
邓国源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实验艺术家,对斑斓艳丽的色彩的韵律有着敏锐的感觉,而他单凭调节从黑到灰到白的色调值,就营造出色彩斑斓的效果。多年来,他一直对抗过于肤浅的现代主义趋势和当代的潮流,创立了一套完全利用中国绘画传统和以自然为中心主题的表达方式。他的作品通常以《在花园》为题,表明艺术家实际上运思于经过栽培的、有边界的、因此是可以考察的花园胜地的主题。在他的笔下,花园成为一种十分独特的hortus conclusus(封闭的园),以一种无以复加的象征手法予以表现生命的核心。初看起来本来似乎是不断重复的意象,细看上去却是生命的自然过程与对生命知觉的一首回旋曲,其进展简直天衣无缝。构成了他《在花园》系列作品的基础的,除了绘画技巧的娴熟运用之外,是一种面对自然的观念。就形式而言,这一概念从根本上超越了传统中国画。后者与其说近乎不如说坚定地步入抽象,却总是寻求叙事的语境,并大体上用以具象为依托的绘画来加以表现。从另一方面说,邓国源大胆地只通过观者的可称为认知知觉的观看模式,将自然转译为纯抽象的绘画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又被转变为一种易懂的、意在叙事的语境,并追溯到它们在花园和自然中的起源……
随着画家时而使用迅急连续的笔触,将它们排列得像粗犷的影线,时而又画出柔和的、浅色调的片断或者吸收了纸的基底全部白色的、黑暗的、朦胧不清的区域。对比只是作为笔法风格的结果表现出来。有些部分光线明媚,有些部分幽暗朦胧。总体上,他的绘画手法仍然是完全抽象的,观者越是接近画面,它就似乎越是变得“非写实”。然而,哪怕是匆匆一瞥,就会给人一种似是自然和风景的印象。在解读抽象符号的过程中,眼睛不得不反复重新聚焦,恰如展開一幅古老的画卷,整个形象渐渐显露出来时那样,观看作为阅读行为,作为观赏过程中的解读行为。只有在那时,抽象整体才产生了它的内在意象,观者可以体会到自身从俯视一个花圃,仿佛风在芳草中吹拂,或者鲜花正在破蕾怒放,展现出绚丽的色彩……
在他的水墨作品中,邓国源探索了传统的种种方法与手段,一方面是为了明确地延续传统的精神并进一步予以发展,另一方面是为了走出传统,因为他觉得需要将它引向抽象。只有在完全的抽象中,他才揭示出他的大自然颂歌所拥有的精神实质。以这种方式,他成功地展露出一种朦胧的梗概,它时而似乎沐浴在光亮中,时而似乎浸没在阴影中,既含纳短暂的事物又含纳永恒的事物。邓国源正是以对自然的全面的知觉与解释的两重性,营造他的世界,于是明确地将自己置于道家冥思的语境中。
个人展览:
2019年
个人展览《蝴蝶占领了恐龙的花园》——路德维希博物馆科布伦茨德国
2017年
熵矢——邓国源作品展艺术天津中国天津
2016年
个人展览《诺亚花园》——红砖美术馆中国北京
夏季达沃斯新领军者年会主会场《第四次工业革命一转型的力量》——梅江会展中心中国天津
个人展览《湖畔·花园——邓国源西太湖水墨、装置作品展》——常州西太湖美术馆、刘海粟夏尹乔艺术馆中国常州
个人展览《在花园——邓国源当代艺术巡展》53美术馆——大型装置艺术展中国广州
2015-2016年
个人展览《在花园——邓国源当代艺术巡展》岭南美术馆——水墨绘画展中国东莞
2011-2012年
个人展览《在花园——邓国源作品巡回展》——巴克奈尔萨米克美术馆美国,新伦敦城艺术中心美术馆美国,雪城威尔豪斯美术馆美国
2008年
个人展览《在花园》路德维希博物馆德国科布伦茨
2007年
个人展览《你在花园》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天津
2005年
个人展览《DISTANZ》阿尔夫·普兰画廊德国杜塞尔多夫
个人展览《DISTANZ》德国盖温巴赫博物馆德国
2004年
个人展览《FROM THE NATURE INTHE METROPOLSIN ROTATION》杜塞尔多夫艺术家中心德国杜塞尔多夫
双年展:
2019年
《诺亚花园II》,德国北方艺术节,汉堡德国
2016年
新加坡双年展“An Atlas ofMirrors”——新加坡美术馆,新加坡2015“京都双年展”京都美术馆,京都日本2017年“中国西部国际双年展”内蒙古美术馆呼和浩特
联展:
2018年
国际抽象艺术展中国济南,中国西安
“抽象+——抽象绘画在中国的可能性”原·美术馆中国重庆
“日月光华——中国当代艺大术展”意大利威尼斯
2017年
中国西部国际双年展内蒙古美术馆中国呼和浩特
“2016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中国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教学相长”第三届学院实验艺术文献展中国北京
“在花园中诞生”邓国源装置作品展天津国际设计周中国天津
2016年
新加坡双年展“An Atlas ofMirrors”——新加坡美术馆新加坡
2015年
第十一届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国家会议中心中国北京
“超越边界”天津泰达美术馆中国天津
《品质与格调——2015中国油画家邀请展》平阁文化艺术空间中国上海
《在花园》,是邓国源创作的一组水墨系列作品的总标题,基本呈现出他近几年来的创作形态,也可视作他整体艺术创作风貌的一个缩影,值得人们细细咀嚼品味。
青青芳草,苍翠欲滴;丛丛林木,生机盎然。邓国源为我们营造的花园没有亭阁水榭、石径假山,只有不知名的花草林木,但却在充满画面的参差离合、俯仰断续的草茎枝叶中,建起一个个气脉贯通、气韵丰沛的精神空间。这些不求形似、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花草林木,已被赋予无分季节、超越时空的意味,成为一种生命的象征。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道”,是生命奥秘的“玄之又玄”,充斥于整个画面……邓国源用虚实互生、黑白灰相间形成的空间架构,或数段分割的上下关系,使画面布阵层见叠出,产生出引发想象的空间张力和广延性。他通过对笔墨疏密、浓淡、长短的把握,寻找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人工天趣合二为一的审美空间。从而使画面中的花园不仅有着具体可感的绘画语言形态,并且在人们产生情感共鸣的同时,感受到作品审美内涵和精神指向。
邓国源曾醉心于彩墨的斑斓,但最终由“彩”向“墨”的回归,由“丹青”向“水墨”的回归,当视作是一种“灿烂之极,归于平淡”,是回归艺术本源和传统精神的重新抉择。他的作品真可谓是“满纸烟云,元气鸿蒙”。他充分调动水墨的丰富性和表现性,干湿互用,淋漓酣畅,斑驳错综;从水法带动墨法,水浸墨晕,华滋浑厚;又从墨法带动章法,开合有度,寻求疏密浓淡、通透连贯的虚实关系。邓国源用他意蕴深厚的水墨晕渗和高度自由的水墨形迹,营造出他花园里“花枝低欹草色齐”,“草色遥看近却无”那种流畅透亮而又幽眇朦胧的意境。气韵出自笔墨,又与笔墨融为一体,在邓国源作品画面中一草一木所传递出的风骨、体势、气息和神韵,无不折射出他所赋予的精神性的文化内涵。通过他的创作实践,也进而显示出水墨绘画样式所蕴藏的无穷生机和无限丰富的表现力。
邓国源正是以他振笔直遂、充满张力、具有书写性特征的写意性的线条,作为他水墨绘画语言的符号和他艺术的“生命的逻辑形式”。他对线条运用自如,得心应手,虚中运实,柔内含刚。他多采用骨法用笔,线条粗放浑厚,从而成倍地放大了线造型的结构功能和运行力度,使线条呈现出生成、展开、重复、加强的线性形式和富有音乐性的韵律与节奏,与画面各个构成因素形成了苏珊·朗格所说的“神圣的契合”。书写性的线条几乎统领着邓国源水墨作品的整个画面。换言之,他的整幅作品,就是铺天盖地的一种书写。他的这种书写性的线条所具有的抒情性和形式感,不仅“妙合”了自然,其浓淡、急缓、粗细、参差还表现出张弛的合一,使画面空间充溢着生命的律动感。李泽厚曾把线条称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即在于线条与色彩相比,带有更强的精神性;它既是感性的、形式的,又是精神的。邓国源水墨作品中那种由书写而产生的结构形式和线条的生长关系,事实上已超越了自然物象的表面形态,而直抵内在构成的本质,成为他情感和精神的迹化。它所唤起的审美情感具有一种深邃的精神性和潜在意识,通过观者的生命体验得到“造物在我”和“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于是,邓国源笔下的花园依然是花园,更是一个意境深远、令人心驰神往的“精神场”。
邓国源在德国及欧洲的艺术经历,决定了他的水墨作品中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融入西方绘画因素。這自然会使他与中国绘画传统之间处于某种若即若离的状态。从邓国源的水墨作品的形式美感中,人们不难解读出一种以传统意境表现为基础,而在形式上对西方现代派抽象主义艺术的借鉴,以及中国传统的笔墨气韵与西方强烈的画面构成因素相结合的尝试。这是他经过长时间的艰苦探索,在艺术本体上所做的融贯中西艺术本体论的一种属于他自己的新的阐释。他的那些被宣纸承吸、墨分五色、水墨晕染的线条,无疑也融入了西方艺术的那种经过提炼和抽象的构成因子和表现光影的处理方法,从而成为他更加纯化的情感的造型符号。林风眠所提倡的“中西调和”论,在这里得到了令人信服的体现。
贝阿特·赖芬沙伊特博士(Dr.Beate Reifenscheid):
花园在邓国源的概念中是一个自足的包罗万象的大自然。邓国源理解的花园图画世界是一个由诞生到灭亡的自然体,一个自身完全和睦的整体。很显然,他通过画作来理解和阐述道家的哲学世界。
邓国源用他独特的造型花园来表达他对自然的见解,其实这个花园可以说又是一个经过文明加工的自然,有很明显的美与丑的分界。在此的美丑不是美学上的概念,而是道德方面的概念,在邓国源的作品里,深的和黑的是衬托浅的和不可测定的背景。风景在他的作品里不仅是安逸的田园景色,而同时也会是恰恰相反的状况,至少观者有这种感觉。在他无数的“花园”构图中,邓国源让观众分享他种种的视觉跨越、他情感的起落、以至随从他深深地沉浸于那博大无比的大自然的境界。
杰森·古德曼Jonathan Goodman(美国著名评论家):
邓国源在处理与中国历史和西方传统相关的构图时,巧妙地运用了中国的笔法风格来体现美感。邓国源最近所创作的《在花园》这一系列杰作显示了其高度抽象的思想,就如同波洛克在画布上所挥洒的作品一样。邓国源高度现实的艺术意象来源于其自身文化所蕴含的力量。
邓国源的艺术让我们意识到艺术家也可以在坚持中国传统艺术的同时巧妙地驾驭不同的意象。确实,邓国源能在特定范围内观察我们所称之的全局。中国水墨传统如此的强大,使得他在继承水墨的同时可以适时地去拓展它。正如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所说,每一个艺术家都需要创造。邓国源正是这样做的,在拓展中国水墨画风格的同时,他保留了水墨画的美感,甚至是美德。邓国源的成就使得我们同样可以思考他们的美德,这在当代艺术中是难能可贵的。
贝阿特·莱安芬夏德(BeateReifenscheid):
邓国源是中西两条传统线路的重要调停者。他早已谙熟中国水墨画,技法精湛;他的油画同样造诣深厚,色彩浓烈。现在他最新的创作方向是对空间占用的干预和装置艺术。实际上,无需抛弃艺术家身份的“根”,邓国源的水墨创作早已从中国传统绘画模式中蜕变出其一气呵成的景观空间。急速的笔触,时而简短紧凑,时而用不平整的、朴拙的干墨擦拭,时而又用饱满的湿墨浸渍,唤起光影的游戏。他在每幅画面中注入的关于风景的心境与真理,是唯有艺术家将自己完全融入时自然会产生的创作,每幅画面也因此是彻底抽象的。在传统绘画中被经常提及并被充分发展的连续性概念,全然没有影响到邓国源。 邓国源的最新创作《诺亚花园》昭示了一种充满希望的理念,并同时兼备了美感与危险……
《诺亚花园》作为邓国源《在花园》当代艺术展中最为精华的展品,其体现了他的观念和哲思的两面性:理想世界的憧憬和挽歌。这是对一个圆满、自在的世界的投射,这当然也只是部分作品中所呈现的,同时又强调了高度人造化,完全的乌有,以及镜像之境。
贝亚特·赖芬沙伊德博士(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长):
邓国源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实验艺术家,对斑斓艳丽的色彩的韵律有着敏锐的感觉,而他单凭调节从黑到灰到白的色调值,就营造出色彩斑斓的效果。多年来,他一直对抗过于肤浅的现代主义趋势和当代的潮流,创立了一套完全利用中国绘画传统和以自然为中心主题的表达方式。他的作品通常以《在花园》为题,表明艺术家实际上运思于经过栽培的、有边界的、因此是可以考察的花园胜地的主题。在他的笔下,花园成为一种十分独特的hortus conclusus(封闭的园),以一种无以复加的象征手法予以表现生命的核心。初看起来本来似乎是不断重复的意象,细看上去却是生命的自然过程与对生命知觉的一首回旋曲,其进展简直天衣无缝。构成了他《在花园》系列作品的基础的,除了绘画技巧的娴熟运用之外,是一种面对自然的观念。就形式而言,这一概念从根本上超越了传统中国画。后者与其说近乎不如说坚定地步入抽象,却总是寻求叙事的语境,并大体上用以具象为依托的绘画来加以表现。从另一方面说,邓国源大胆地只通过观者的可称为认知知觉的观看模式,将自然转译为纯抽象的绘画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又被转变为一种易懂的、意在叙事的语境,并追溯到它们在花园和自然中的起源……
随着画家时而使用迅急连续的笔触,将它们排列得像粗犷的影线,时而又画出柔和的、浅色调的片断或者吸收了纸的基底全部白色的、黑暗的、朦胧不清的区域。对比只是作为笔法风格的结果表现出来。有些部分光线明媚,有些部分幽暗朦胧。总体上,他的绘画手法仍然是完全抽象的,观者越是接近画面,它就似乎越是变得“非写实”。然而,哪怕是匆匆一瞥,就会给人一种似是自然和风景的印象。在解读抽象符号的过程中,眼睛不得不反复重新聚焦,恰如展開一幅古老的画卷,整个形象渐渐显露出来时那样,观看作为阅读行为,作为观赏过程中的解读行为。只有在那时,抽象整体才产生了它的内在意象,观者可以体会到自身从俯视一个花圃,仿佛风在芳草中吹拂,或者鲜花正在破蕾怒放,展现出绚丽的色彩……
在他的水墨作品中,邓国源探索了传统的种种方法与手段,一方面是为了明确地延续传统的精神并进一步予以发展,另一方面是为了走出传统,因为他觉得需要将它引向抽象。只有在完全的抽象中,他才揭示出他的大自然颂歌所拥有的精神实质。以这种方式,他成功地展露出一种朦胧的梗概,它时而似乎沐浴在光亮中,时而似乎浸没在阴影中,既含纳短暂的事物又含纳永恒的事物。邓国源正是以对自然的全面的知觉与解释的两重性,营造他的世界,于是明确地将自己置于道家冥思的语境中。
个人展览:
2019年
个人展览《蝴蝶占领了恐龙的花园》——路德维希博物馆科布伦茨德国
2017年
熵矢——邓国源作品展艺术天津中国天津
2016年
个人展览《诺亚花园》——红砖美术馆中国北京
夏季达沃斯新领军者年会主会场《第四次工业革命一转型的力量》——梅江会展中心中国天津
个人展览《湖畔·花园——邓国源西太湖水墨、装置作品展》——常州西太湖美术馆、刘海粟夏尹乔艺术馆中国常州
个人展览《在花园——邓国源当代艺术巡展》53美术馆——大型装置艺术展中国广州
2015-2016年
个人展览《在花园——邓国源当代艺术巡展》岭南美术馆——水墨绘画展中国东莞
2011-2012年
个人展览《在花园——邓国源作品巡回展》——巴克奈尔萨米克美术馆美国,新伦敦城艺术中心美术馆美国,雪城威尔豪斯美术馆美国
2008年
个人展览《在花园》路德维希博物馆德国科布伦茨
2007年
个人展览《你在花园》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天津
2005年
个人展览《DISTANZ》阿尔夫·普兰画廊德国杜塞尔多夫
个人展览《DISTANZ》德国盖温巴赫博物馆德国
2004年
个人展览《FROM THE NATURE INTHE METROPOLSIN ROTATION》杜塞尔多夫艺术家中心德国杜塞尔多夫
双年展:
2019年
《诺亚花园II》,德国北方艺术节,汉堡德国
2016年
新加坡双年展“An Atlas ofMirrors”——新加坡美术馆,新加坡2015“京都双年展”京都美术馆,京都日本2017年“中国西部国际双年展”内蒙古美术馆呼和浩特
联展:
2018年
国际抽象艺术展中国济南,中国西安
“抽象+——抽象绘画在中国的可能性”原·美术馆中国重庆
“日月光华——中国当代艺大术展”意大利威尼斯
2017年
中国西部国际双年展内蒙古美术馆中国呼和浩特
“2016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中国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教学相长”第三届学院实验艺术文献展中国北京
“在花园中诞生”邓国源装置作品展天津国际设计周中国天津
2016年
新加坡双年展“An Atlas ofMirrors”——新加坡美术馆新加坡
2015年
第十一届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国家会议中心中国北京
“超越边界”天津泰达美术馆中国天津
《品质与格调——2015中国油画家邀请展》平阁文化艺术空间中国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