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习得的顺利进行要依赖大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对外语学习者而言,语言的输入除了语音、语义表层输入以外,还有着更深的层次--文化输入。本文旨在对文化输入分析基础上,揭示英语阅读过程中存在的内在机制,从而推动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
关键词:语言习得,文化输入,英语阅读,
引言
如果英语学习者希望尽快地习得语言,那么他就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语言输入(见Krashen)。语言输入途径除了通过学习者大量收听英语之外,更重要的是依赖日常坚持不懈的阅读。通过阅读,英语学习者不但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各种各样的语言形式,同时也可以把自己的知识触角延伸到异国文化,慢慢去体验,去揣摩,去对比,从而加深对这门语言的认识,更加充分地去体会这门语言使用的内在机制,为日后习得语言创造良好的语境氛围。因此在阅读中,除了语言自身的形态、语义和语法功能的表层输入外,还存在着另外一个层次,那就是阅读中语言的深层输入—文化输入。
1.语言的表层输入
在阅读中,文化输入意义深远。但在教学中,往往由于教师对输入的定位不准,或对文化输入的忽略,或迫于应试的压力,不得以把文化输入这一个层次降低到一种令人惋惜的地步。文化输入是有的,但不是留于粗浅的形式就是教师毫无意识地讲授一些琐碎的文化常识。这种文化输入对语言习得不但没有帮助,相反却让学生认为这是一种课堂上的累赘,从而令他们产生一种厌学的情绪。这样做对初学者而言虽能够使他们尽快地对语言产生感性认识,并且这种表层输入一直占统治地位,但是长期以往,那么就会导致一些负面影响,这些影响是:
(1)语言教学的机械和单调性
由于纯粹是为了语言而教授语言,语言教学便流于一般的单调形式。教学的内容总是围绕着教单词、念音标、背课文、做习题、讲评来展开。学生面对着一系列毫无联系的生词,仿佛狰狞的面孔,望而生畏。他们全然不知英语的内在魅力在什么地方,他们只知道英语学习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情,每天精疲力竭地与这些语言的狰狞的表层形式进行不懈的斗争,但结果却是不尽人意。
(2)教师与学生积极性的衰退
语言教学中,情感教育是不容忽视的。教学中的情感是教学的动力,它来自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单有教师的主观热情、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没有学生求知若渴的精神,那么教学一定会失败。同样当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教师却对单调、乏味的教学失去了信心,这也会导致教学的失败,所以语言表层输入的时间长久将会影响教师、学生的内在心理,决定他们的学习热情、兴趣和学习动机的程度。这一点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
2.阅读中的文化输入
阅读不能长期被语言的表层输入垄断,势必要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那就是阅读—阅读中语言输入的深层次。文化输入建立在表层输入的基础上,但又超越了该层次。这种输入是指在阅读中,学习者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和在文本中获取的知识积累自觉地去习得目标语文化中涉及到的文化知识和异族人的语言思维习惯,从而加深对异族文化和本族语文化之间的理解,最后形成两种文化间语言和文化的自由交流。拿美国作家霍桑的作品《红字》为例,从语言的表层输入而言,学习者关心的是小说的细致的刻画,悲剧性的爱情情节:但从文化输入的深层理解来分析,《红字》不但展现17世纪北美新英格兰殖民地的生活风情,更重要的是作者对文章主要蕴含的清教思想(Puritanism)以及对原罪(original sin)的深刻剖析。如果从文化输入的角度去阅读,那么作为一名读者就会对文章产生一系列有兴趣的问题。比如说New England 的生活情况如何,清教主义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在当时有如此强大的势力,作者的清教思想是如何在文章里体现出来的,红“A”象征着什么,为什么作者始终把这个A字贯穿在文章中,作者是如何去剖析原罪的,这些都是值得读者去思考的。这样阅读,学习者才会自觉地寻找答案,学习英语自然就会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3.文化输入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英语阅读中的文化输入对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不容忽视的。只有真正意义上理解了这门语言,学习者才能准确地使用这门语言。阅读的文化输入从语言输入的角度而言,向我们揭示了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一些特点,主要是:
文化输入将会促进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阅读中对文化输入的挖掘,有助于向学习者提供一个更深层次的研究范畴。学习者在阅读中产生的思考、共鸣都会促使学习者自身对语言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是局部的,或是整体的。这种研究开始是初浅的,随着文化输入量的增加,学习者的涉足不断加深,从而无意识地培养起一种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读意象派诗人Major Henry Livingstone Jr.的作品《The Night Before Christmas》时,还可以把它们与我国的唐朝诗人李白《静夜思》进行比较;读韩礼德(Halliday)的《功能语法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还可以把书中的理论与英语教学联系起来,从中体会其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而这些正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就在于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的问题的综合能力,所以从这方面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4.如何在阅读中培养文化输入
(1)阅读模式中“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融会贯通
在阅读中,根据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阅读的过程综合了“自下而上”(bottom-up)与“自上而下”(top-down)两种模式。前者是学习者通过辨别语音符号、解码,来达到语义的理解,信息处理趋向自下而上;而后者是通过运用背景知识、个人的经验和情意、文化意识来理解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从而理解文章的内涵,这个过程中信息处理趋向自上而下,读者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贯穿运用于这一个过程(刘谨:2000, 4)。
鉴于“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两种模式特点,在阅读过程中,我们提倡首先“自上而下”通读全文,锻炼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目的在于运用已有文化的知识来帮助阅读。在第二遍阅读时,学生则应把注意力放在语言知识系统上,采用“自下而上”的模式,加强表层输入,从而加深语言的文化输入。学生在第三遍阅读时则采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模式一同使用,则是把语言的表层输入和深层输入结合起来,为高效率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语
在阅读过程中语言的表层输入和文化输入这两个层次相互关联,相得益彰。语言的表层输入最终为语言的文化输入服务。只有语言的表层输入和语言的文化输入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时,学习者的阅读才会产生一个质的飞跃,同时这也为我们今后的阅读教学提出新的思路。
参考书目
1]刘谨. 模糊化思维与大学英语教学[J]. 西安外国语学报,2000,(4).
[2]Ur, Penny.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 : Practice and Theory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关键词:语言习得,文化输入,英语阅读,
引言
如果英语学习者希望尽快地习得语言,那么他就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语言输入(见Krashen)。语言输入途径除了通过学习者大量收听英语之外,更重要的是依赖日常坚持不懈的阅读。通过阅读,英语学习者不但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各种各样的语言形式,同时也可以把自己的知识触角延伸到异国文化,慢慢去体验,去揣摩,去对比,从而加深对这门语言的认识,更加充分地去体会这门语言使用的内在机制,为日后习得语言创造良好的语境氛围。因此在阅读中,除了语言自身的形态、语义和语法功能的表层输入外,还存在着另外一个层次,那就是阅读中语言的深层输入—文化输入。
1.语言的表层输入
在阅读中,文化输入意义深远。但在教学中,往往由于教师对输入的定位不准,或对文化输入的忽略,或迫于应试的压力,不得以把文化输入这一个层次降低到一种令人惋惜的地步。文化输入是有的,但不是留于粗浅的形式就是教师毫无意识地讲授一些琐碎的文化常识。这种文化输入对语言习得不但没有帮助,相反却让学生认为这是一种课堂上的累赘,从而令他们产生一种厌学的情绪。这样做对初学者而言虽能够使他们尽快地对语言产生感性认识,并且这种表层输入一直占统治地位,但是长期以往,那么就会导致一些负面影响,这些影响是:
(1)语言教学的机械和单调性
由于纯粹是为了语言而教授语言,语言教学便流于一般的单调形式。教学的内容总是围绕着教单词、念音标、背课文、做习题、讲评来展开。学生面对着一系列毫无联系的生词,仿佛狰狞的面孔,望而生畏。他们全然不知英语的内在魅力在什么地方,他们只知道英语学习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情,每天精疲力竭地与这些语言的狰狞的表层形式进行不懈的斗争,但结果却是不尽人意。
(2)教师与学生积极性的衰退
语言教学中,情感教育是不容忽视的。教学中的情感是教学的动力,它来自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单有教师的主观热情、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没有学生求知若渴的精神,那么教学一定会失败。同样当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教师却对单调、乏味的教学失去了信心,这也会导致教学的失败,所以语言表层输入的时间长久将会影响教师、学生的内在心理,决定他们的学习热情、兴趣和学习动机的程度。这一点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
2.阅读中的文化输入
阅读不能长期被语言的表层输入垄断,势必要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那就是阅读—阅读中语言输入的深层次。文化输入建立在表层输入的基础上,但又超越了该层次。这种输入是指在阅读中,学习者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和在文本中获取的知识积累自觉地去习得目标语文化中涉及到的文化知识和异族人的语言思维习惯,从而加深对异族文化和本族语文化之间的理解,最后形成两种文化间语言和文化的自由交流。拿美国作家霍桑的作品《红字》为例,从语言的表层输入而言,学习者关心的是小说的细致的刻画,悲剧性的爱情情节:但从文化输入的深层理解来分析,《红字》不但展现17世纪北美新英格兰殖民地的生活风情,更重要的是作者对文章主要蕴含的清教思想(Puritanism)以及对原罪(original sin)的深刻剖析。如果从文化输入的角度去阅读,那么作为一名读者就会对文章产生一系列有兴趣的问题。比如说New England 的生活情况如何,清教主义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在当时有如此强大的势力,作者的清教思想是如何在文章里体现出来的,红“A”象征着什么,为什么作者始终把这个A字贯穿在文章中,作者是如何去剖析原罪的,这些都是值得读者去思考的。这样阅读,学习者才会自觉地寻找答案,学习英语自然就会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3.文化输入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英语阅读中的文化输入对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不容忽视的。只有真正意义上理解了这门语言,学习者才能准确地使用这门语言。阅读的文化输入从语言输入的角度而言,向我们揭示了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一些特点,主要是:
文化输入将会促进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阅读中对文化输入的挖掘,有助于向学习者提供一个更深层次的研究范畴。学习者在阅读中产生的思考、共鸣都会促使学习者自身对语言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是局部的,或是整体的。这种研究开始是初浅的,随着文化输入量的增加,学习者的涉足不断加深,从而无意识地培养起一种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读意象派诗人Major Henry Livingstone Jr.的作品《The Night Before Christmas》时,还可以把它们与我国的唐朝诗人李白《静夜思》进行比较;读韩礼德(Halliday)的《功能语法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还可以把书中的理论与英语教学联系起来,从中体会其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而这些正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就在于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的问题的综合能力,所以从这方面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4.如何在阅读中培养文化输入
(1)阅读模式中“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融会贯通
在阅读中,根据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阅读的过程综合了“自下而上”(bottom-up)与“自上而下”(top-down)两种模式。前者是学习者通过辨别语音符号、解码,来达到语义的理解,信息处理趋向自下而上;而后者是通过运用背景知识、个人的经验和情意、文化意识来理解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从而理解文章的内涵,这个过程中信息处理趋向自上而下,读者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贯穿运用于这一个过程(刘谨:2000, 4)。
鉴于“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两种模式特点,在阅读过程中,我们提倡首先“自上而下”通读全文,锻炼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目的在于运用已有文化的知识来帮助阅读。在第二遍阅读时,学生则应把注意力放在语言知识系统上,采用“自下而上”的模式,加强表层输入,从而加深语言的文化输入。学生在第三遍阅读时则采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模式一同使用,则是把语言的表层输入和深层输入结合起来,为高效率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语
在阅读过程中语言的表层输入和文化输入这两个层次相互关联,相得益彰。语言的表层输入最终为语言的文化输入服务。只有语言的表层输入和语言的文化输入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时,学习者的阅读才会产生一个质的飞跃,同时这也为我们今后的阅读教学提出新的思路。
参考书目
1]刘谨. 模糊化思维与大学英语教学[J]. 西安外国语学报,2000,(4).
[2]Ur, Penny.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 : Practice and Theory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