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mafoo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3-0053-02
  设计思路;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的第6课,主要介绍了汉武帝大一统王朝建立过程中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本节课立足于张骞通西域的历史史实,创设了一段艰难险阻的历程——张骞通西域、一条沟通中外的道路——丝绸之路、一个伟大民族的中国梦——“一带一路” 一个伟大民族的中国梦——“一带一路”四个历史情境。情境的创设,不仅使学生达到掌握历史知识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层层递升。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忠诚于祖国的精神和品质。通过古代絲绸之路和今天“一带一路”的学习,感受从西汉到现代,中国都是以大国积极的、友好的姿态在世界外交舞台上发挥着重大的历史作用!
  一、导入篇
  1.情景创设: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宁夏西吉土特产胡麻、胡萝卜的图片)
  师:胡麻、胡萝卜是宁夏西吉的土特产,但原产地并不在我们内地,而是在今天的中亚、西亚地区。同学们还能例举出以“胡”字命名的东西吗?
  生:胡椒、胡豆、胡桃、胡琴等。
  师:那么这些东西为什么以“胡”字命名呢?
  生:(略)
  师:这是因为古代的中原人习惯把北方、西方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人统称为“胡人”,所以把从那里传入的物产冠以“胡”字。
  (教师出示课件:苜蓿、葡萄、胡桃、胡椒、汗血宝马等图片)
  师:大家看到的这些物品都是从西亚、中亚、新疆传入我国内地的,而它们的传入缘起于一条闻名中外的道路,这就是“丝绸之路”。请同学们集体朗读引言部分。
  生:集体朗读。
  2.“丝绸之路”的概念及名称由来:
  师:首先,我们要明确丝绸之路的概念,丝绸之路是指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陆路贸易交通线。丝绸之路为什么又以“丝绸”命名?
  生: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人们便称这条陆上中西交通要道为“丝绸之路”。
  师:那就让我们聆听历史悠远的回声,穿越时空来探寻这条古老的道路。
  二、讲授篇
  历史情境一:一段艰难险阻的历程——张骞通西域
  (教师出示课件:张骞雕塑像)
  师:张骞,西汉著名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
  (教师出示课件:西域风景)
  师:我们一起再看看张骞曾出使过的西域景象,有连绵的沙漠、广阔的草原、茫茫的戈壁滩、巍峨的高山、奇幻的火焰山、沙漠绿洲月牙泉和楼兰古国遗迹。
  1.西域地理概念和社会特点:
  师:欣赏了西域的风景后,我们要明确西域是一个古代地域名。西域指的是今天的哪儿?
  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教师出示课件:西域地图及概念)
  师:玉门关、阳关位于甘肃敦煌,即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哪位同学能吟诵出玉门关和阳关的相关诗句?
  生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生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我们再对照地图来了解一下,秦汉之时西域呈现出怎样的社会特点?在西域生活着乌孙、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等游牧部落国家,小国林立。同时这些部落国家受到强大匈奴的控制和奴役。比如大月氏原在水草丰美的祁连山一带,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至葱岭以西。
  2.张骞出使西域(两次出使西域的原因、时间、结果)
  师:我们要知道在张骞通西域之前西汉和西域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2页内容,思考这样两个问题,(1)造成西汉与西域相对隔绝的原因是什么?(2)汉武帝刘彻为什么要派张骞出使西域呢?
  生:学生阅读并思考。
  师:造成西汉与西域相对隔绝的原因是什么?
  生:西域各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师:对,不仅如此,而且匈奴在赶走祁连山下的大月氏后,就占据了河西走廊,完全控制西汉通往西域的唯一通道。那么,汉武帝刘彻为什么要派张骞出使西域呢?
  生:匈奴经常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教师出示课件:汉武帝招募令)
  师:匈奴是秦汉时期生活在北方边界的强大的游牧民族,经常侵扰秦汉北方边界。公元前138年,当刘彻听说生活在祁连山脚下的大月氏被匈奴赶到更远的西域,匈奴单于还野蛮的砍掉月氏王的头颅作饮器,新的月氏王发誓要向匈奴报仇的消息后,觉得只有走结盟的道路,才可以打败强大的匈奴。遂招募使者,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这才有张骞勇敢的应募。
  (教师出示课件: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思考、交流)
  师:什么是“持汉节不失”和“凿空”?
  生:(略)
  (教师出示课件:“持汉节不失”和“凿空”的含义,及张骞持汉节的相关图片)
  师:汉节,汉代使臣所持的节。持汉节不失,即保持汉节不丢失。同学们可以看到图片中张骞手持的汉节,汉节由皇帝授予,是国家的象征,保护它也体现出张骞对国家忠贞的感情。
  凿空:凿,开凿;空,孔道,引申为道路,即开通道路。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为“凿空”。那么,假如你是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1:张骞需要面对戈壁、荒漠、雪山、猛兽出没等恶劣的自然环境。
  生2:由于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由匈奴控制着,他还面临被抓被杀的危险,而且两次被抓,被抓的11年间一定饱受了匈奴人太多的欺凌和折磨。   师:那么,通过张骞出使西域的经历,可以看出张骞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的精神和品质?
  生:(各抒己见)
  师:张骞出使西域出发时带着一百多随从,历经十三年的磨难,回来时只有他和堂邑父。西域之路途九死而一生,说明他是一个勇敢而无畏的人,我们应该学习他锐意进取,敢于冒险的精神品质。更重要的是张骞“持汉节不失”,十三年始终不忘汉武帝交给他的使命,说明他是一个不忘初心、有坚定信念的人,我们要学习他永远忠诚于祖国的精神品质!公元前126年,张骞回到阔别了13年之久的长安城,他完成了汉武帝交给他的使命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西迁已久的大月氏,安居乐业,大月氏王眷恋安逸的生活,无心向匈奴复仇。
  师:那么,张骞此次出使西域有收获吗?取得了怎样的收获?
  生:有,张骞把在西域各国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做了报告,使汉朝了解了西域的具体情况。
  师:很正确,汉武帝刘彻从张骞提供的信息得知,西域各国苦于匈奴的奴役,匈奴人掠夺他们的粮食和马匹,匈奴正是因为有着西域的物资保障,经常发动侵汉战争。汉武帝认为要斩断西域与匈奴的联系,必须从匈奴人手中夺取河西走廊。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少年将军,20岁的霍去病带领一万精锐骑兵,以极小的代价清除了盘踞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匈奴部落。进而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这就有了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间是那一年?
  生:公元前119年。
  师:张骞带三百人的使团和万头牛羊,以及金币、丝绸等财物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生:走访乌孙等西域国家。
  师:此次出使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生:西域各国也认识到汉朝的富足和强大,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师: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不仅促进了西汉与西域的友好往来,更重要的是开辟了一条沟通中外的丝绸之路。
  历史情境二:一条沟通中外的道路——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的路线:
  师:同学们阅读64页内容,依据课本内容及《丝绸之路路线图》,在图中标注出丝绸之路的路线。
  生:阅读、看图、动手标注。
  师:依据《丝绸之路线路图》指出丝绸之路主要经过哪些地区?
  生: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
  (教师出示课件地图,再予以强调指引)
  2.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教师出示课件:《二十五史详解》选摘及问题思考)
  生:阅读,思考,讨论。
  师:中国沿丝绸之路输出的物品有哪些?
  生:丝绸、瓷器、茶叶、造纸术、冶铁业等。
  师:沿丝绸之路输入中国的物品有哪些?
  生:苜蓿、蚕豆、石榴、黄瓜、佛经、乐器、杂技艺术等。
  师:这些物品可以分为几类?它们对输入地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生:(略)
  师:这些物品可以分为物质的、文化艺术的、宗教的三大类别。他们的输入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东西方人们的世界观。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东西方之间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自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人才知道西方有白皮肤、蓝眼睛、高鼻梁、黄头发的大秦人;西方人才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富裕而强大的汉帝国。丝绸之路的开辟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东西方人们看世界的眼光!
  3.海上丝绸之路:
  (教师展示课件: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师:汉武帝刘彻不仅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还以远超常人的睿智,将眼光投向了广阔的海洋,大力开辟海上交通航线。这条航线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中国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历史情境三:一个伟奇帝国疆域的拓展——对西域的管理
  师:继张骞出使西域后,西汉帝国打通河西走廊,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使国家的版图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伟奇帝国疆域的拓展。
  (教师展示课件:秦朝疆域和西汉疆域图)
  师:相比秦朝的疆域,西汉的疆域多了什么地方呢?
  生:西域。
  师:它是怎么纳入到汉朝的版图之中的呢?
  生: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師:西域都护的设置意味着什么?
  生: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师:西域都护设置后,西汉的疆域由此扩展到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近年来新疆“东突”势力,制造各种暴力恐怖事件,欲分裂我国新疆地区。面对“东突”分裂势力,我国政府予以坚决的打击。因为新疆自西汉以来就纳入到祖国的版图,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
  历史情境四:一个伟大民族的中国梦——“一带一路”
  (课件展示:“一带一路”的概念及相关地图)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沟通中外文明的桥梁。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借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提出“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传承与发展,旨在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促进同这些国家的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进而展现一个锐意进取,蓬勃向上的伟大国家,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总结篇
  师:本节课我们历经了一段艰难险阻的历程——张骞通西域,张骞历经艰难险阻,两次出使西域,使西汉了解了西域,沟通了西域,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我们探寻了一条沟通中外的道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是中外文明的的桥梁,拓展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东西方人看世界的眼光;我们知晓了一个伟奇帝国疆域的拓展——对西域的管理,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新疆纳入到祖国的版图,祖国领土圣神不可分割;我们还感悟了一个伟大民族的中国梦——“一带一路”,现代中国正以积极主动、兼容并包、和平友谊的姿态活跃在世界外交舞台上,展现着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的风采!
  四、情感升华篇
  (课件展示:情感升华)
  师生集体朗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当年的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辉煌,声声驼铃已经变成了火车的汽笛。随着丝绸之路的再次繁荣,沉寂了数百年的丝绸古路,如今正在重新焕发青春。这条路也必将再次见证一个大国新的崛起!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课程建设基本思路、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模式、创新创业实验课程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孵化园构建思路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凯里学院一直将学生的“学”和“做”有效地结合起来,采取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学生一边学一边实践,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为学生的更好发展提供了平台与途径。  【关键词】凯里学院 创新创业 课程构建 课程设计  【基金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3-0070-01  【背景】  《孙权劝学》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短小文言文,文中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孩子们体会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从而理解孙权、吕蒙和鲁肃的人物形象。  【教学内容】  一读 读准字音和停顿  1.教师范读课文,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极为迅速,尤其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相关应用,如微信、微课等微载体取得了快速发展,并得到群众的广泛重视。这些载体也开始成为文化传播的关键路径。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将其和微载体进行融合,让后者服务于前者,规避思政教育当前所存在的问题,这不仅能让高中思政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当前思政教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互联网 微载体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摘要】人类社会进步得越来越快,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敞开怀抱去接受大数据,对大数据时代尽快地适应。适应一定阶段后,通过研究和开发新的思维方式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和时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需要大数据这个利器来开发,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依靠于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教
期刊
【摘要】众所周知,多读,尚读是学好语文的传统方法之一,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朗读能把书面的文字加工成生动活泼的口语,通过声音这个媒介把名篇佳作立体化、形象化,可以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内在的情感变化通过语音、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表达得淋漓尽致,以补充文字上的不足和缺憾。正如古人所说的:“读到有情处,文亦通大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3-0078-01  著名作家南航先生曾说“每个人都是一本书,男人是汉书,老人是史书,军人是兵书……,让我们用心血为墨写好自己,因为我们的印数都只一册,因此每个人都是绝无仅有的孤本珍籍!”  书,林林总总,形色各异,内涵不一;人,亦如此。在实验小学教育者的眼中,每个孩子也都是一本写满真诚、善良和纯净的童话书,每个孩
期刊
【摘要】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思想以及实施方案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变化,本文主要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出发,对其今后的改进思路进行思考。  【关键词】新形势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3-0080-01  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祖国的建设者,对其开展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未来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3-0098-01  这是一个西方作家们经常喜欢讲的故事:  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荣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进他的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那个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那一天,
期刊
【摘要】幼师生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是童话与幼儿之间的桥梁,其阅读童话的能力和方法决定了他这一素养的高低。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幼师生阅读幼儿童话的各种途径,提高其阅读童话的有效性,从而担负起这座桥梁的责任。  【关键词】幼师生 阅读 幼儿童话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3-0092-02  《幼儿文学》是幼儿师范学校以及幼儿教师培训中心必须开
期刊
【摘要】点亮语文课堂的火花是“朗读”,朗读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思想的重要实践渠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