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外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意义及建议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wei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与文化向来是紧密联系的。当代的青少年是未来世界的主人,肩负吸取人类文明成果,与世界沟通对话,传承中华文明的重任。他们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外语语言能力,也应具备清醒的跨文化意识。《英语课程标准》中对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做了分级要求。本文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从跨文化意识内涵、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文化 跨文化意识 中西方文化内涵对比 外语教学与跨文化意识
  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它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不仅仅包括城市、组织、学校等物质的东西,也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东西。简单的说,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
  因此,不同社会生活方式产生文化差异。文化差异表现在文化的各个层面: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哲学、语言、历史、科技、饮食习惯、时间观念、空间运用、人际关系等。(陈俊森等,2006)。华中科技大学陈俊森等教授在《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一书中引用美国学者萨姆瓦的一段话,指出:当一个信息离开被编码的那个文化时,它就携带了编码者所要表达的意义。在抵达接受方时,要受到解码文化的影响,在跨文化交际的解码过程中,原始信息的内涵意义将被修改,交际双方的文化差异越大,被修改的程度就越大。这说明,文化差异越大,跨文化交际时发生困难的可能性也越大。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应具备“有效性”和“适宜性”。“有效性”是指人们使自己的交际行为达到预期目的的能力,“适宜性”是指人们使自己的交际行为最适合某种环境和场景的能力。(陈俊森等,2006)
  以中西方人的嘘寒问暖方式为例。中国年长者表达对青年晚辈的关心时往往会问:“今年多大了?有没有对象了?”如果翻译成英文就是“How old are you this year?Have you got a girlfriend/boyfriend?”。
  如果用这句话表达对一个西方青年的关心,不仅无法让对方感到关爱,反而会被视为无礼、不尊,甚至冒犯。究其原因,就在于编码者(中方)在传递信息的时候,没有考虑这个信息一旦离开了它所存在的文化(中国文化),就失去了它的适宜性。当它被解码者(西方)接收,在解码文化(西方文化)的背景下被解码,就无法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因此,也就失去了此次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误会因此而产生。
  可见,具备跨文化意识是畅通实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保证。
  笔者认为,跨文化意识包括internal- culture awareness 和external culture awareness两个重要因素。internal- culture awareness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不断反省自我行为是否符合跨文化语境与场合,并有意识地去通过增加跨文化交际的“适宜性”来实现其有效性;external culture awareness指的是认识、了解、接纳、包容影响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文化差异,承认文化差异带来的价值观差异,求同存异。以上内、外两个意识和跨文化意识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外语教育应该是跨文化教育的重要一环。我国教育部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中对于跨文化文化意识也有分级要求。跨文化意识缺失,除了影响交流,产生误解,也会导致语言教学过程中一些实际问题,甚至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
  长期在中学当外语老师的人会有一个同感,即:在某些问题上,即使学生的语言水平比较高,词汇、语法知识都没有问题,但思路和理解跟不上。其表现是,某些阅读或者完型题中学生出现的非语言类错误较多。现以笔者教学中的一个实例举例说明。
  笔者前段时间在评讲练习时遇到一篇文章。大意是说 “我 ”小时候看到一个milkman多年来每天按时送牛奶,总是把牛奶放在我家的门口。后来父母把家里的钥匙交给他。他就每天把牛奶放进房间,我们就不用再大冷天到外面的院子里取牛奶。有时候他也到厨房里小坐,喝点热咖啡或者茶。其中一个问题是这样的:
  What does it indicate that the milkman was given the key to our house?
  四个选项中有两个能很明显的被排除。剩下两个分别是:
  He was treated by us as a family member.
  We had a good relationship with the milkman.
  答案是B。其实,这两个答案很接近,但性质不同。A表达的是一种亲情关系,B表达的仍然属于友情关系。但学生不接受,认为给他钥匙,就等于是将他当家里人看待了。
  AB之争,从表象看,是理解之争,实则是文化之争。国外的社区关系很亲近,邻里之间相互信任,到邻居家里坐坐,是再正常不过的。对于刚搬到隔壁的邻居,他们会主动打招呼,互相介绍,还会拿了自己家烤制的点心送给邻居,表示友好欢迎。周末时候,也会几家人约好在某一家开个小型的聚会。主人准备BBQ,赴约的邻居带着孩子,自制甜点,红酒等前往。大家边喝酒吃东西边畅聊。而孩子们则自己玩耍。这种西方的邻里关系,反而应验了中国的一句老话:远亲不如近邻。而中国文革以后出生的孩子,尤其是在城市单元房里长大的独生子女一代,如果不是跨出国门亲自感受,或者看一些西方影视作品,或是听老师有意识的介绍,是无法在脑子里凭空想象出如此“不设防的”邻里关系。
  因此,导致学生错选答案的原因不在于他们的语言能力不够,而在于跨文化意识的缺失。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怎么讲语言、分析句子结构、短语搭配都无济于事。只要抓住要害,明确学生错因,及时补充文化背景知识,问题就迎刃而解。
  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帮助学生建立external culture awareness,让学生意识到文化间的差异与语言的关系,意识到文化决定语言的特点,进而延伸到有意识地留意教材、试题与阅读材料中的跨文化内容,触类旁通。   以一道单选题为例:
  -Good morning.______________?
  -Er,I’m looking for a picture book intended for a 3 year old.
  What do you want to buy?
  What can I help you?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除了公布正确答案是B以外,教师还可以再补充一些跨文化知识,用以说明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会因文化差异而产生差别。在商店买东西,中国售货员会问:what do you want to buy?西方售货员则会选择:What can I help you?两种问法,两种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往往会考虑到他人的利益和期望。西方文化中,更强调自我的价值和作用。类似的其他例子如:
  中国教师在课堂上问学生 Do you all understand?西方老师更多的会问 Did I make it clear?当客人告别时,西方人会说I have to finish my homework. I must be off now. 中国人会说It’s late. You may need to sleep. I will go.
  二、适当教授一点跨文化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字的hidden message,教会他们read between lines.
  英国流行小说《哈利波特》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读物。其中有一个片段:有一天哈利发现几个女孩子站在槲寄生下。这是一种绿色的植物,人们常常用来装点圣诞节。但是为什么作者说女孩子们站在槲寄生下,而不是其他植物下?难道是随口一说?其实,按照圣诞节传统习俗,凡是女子站在槲寄生下面,任何人都可以亲吻她。许多家庭都要在室内门框或天花板上悬挂一束槲寄生。顽皮的男孩子,常故意把女孩子引到槲寄生下,就可以理直气壮的吻女孩子了。作者在无需明示的表达中,告诉读者,哈利波特非常受女孩子们的欢迎。
  知道这个文化知识,在阅读的时候,学生就会自觉的跟作者产生一种无言的默契,无形中增加了阅读过程的趣味性,提高了阅读理解的准确性。
  三、需要提出的是,培养跨文化意识,不是全盘否定自己的文化去接受西方文化。正确的做法是,保持internal culture awareness,做到When in Rome,do as Romans do.
  比如,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也是中国文化一个组成部分。在聚餐时,为了表示友好热情,人们会互相劝酒,也会高声喧哗营造热闹的气氛。中国人忌讳喝闷酒,也不喜欢冷冷清清的场面。如果是主人请客,更是主动给客人捡菜,以表示自己的好客,生怕怠慢了客人。而在英美国家餐厅吃饭,人们不会大声喧哗。说话的声音基本上保持在交谈的朋友之间能听得见就够了。在西方人家里吃饭,主人最多向客人推荐某个菜品,不会强求客人品尝。因此,像中国人一样热情,还是像西方人一样文质彬彬,要看环境和场合。
  四、跨文化意识,同样也包含用外语介绍本国的文化,让国际友人更多的了解本国文化。
  对比课标对文化意识的五级和八级要求,笔者发现有这样的变化:
  五级:8. 了解英语国家的人际交往习俗。
  八级:6.了解主要英语国家与中国生活方式的异同。
  7. 了解英语国家人们行为举止、诗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
  这个变化说明,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有意识的体会和对比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尊重他国文化,继承并传承本国文化。
  结束语
  文化与教育历来相伴相生。教育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保存文化、传播文化、发展文化、繁衍文化的重要手段(杨启光,2011)。在全球多元化时代背景下,外语教学的目标也是多元化的:从帮助学生习得外语,到培养他们具有跨文化意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最终实现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善良、宽容、独立、具有洞察力的健全人格的现代化国际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俊森,樊葳葳,钟华.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杨启光. 教育国际化进程与发展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语文作业的批改中,教师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口头作业的评价不能很好落实,书面作业的评价忽视了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只给予呆板笼统的“优、良、合格”评价法。作业批改有时甚至成了某些教师宣泄对学生不满的载体。“×”打得越来越大,留在本子上的印痕也越来越深。作业本上红色“×”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导致其不良学习情绪的产生,给师生情感交流带来了负面影响。新课改下语文
新浪作为全世界最大的Redis用户,在开发和运维方面有非常多的经验。本文作者来自新浪,希望能为业界提供一些亲身经历,让大家少走弯路。
利用世界银行2004年对中国企业的微观调查,研究了企业多元化对R&D投资的影响。结果显示:多元化程度与R&D投资强度并不是单一的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关系。对此,给出了战略管理
【摘 要】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在语文考试中“成也作文,败也作文”之说已被广大师生所共识。然而,初中生对作文又有畏难情绪。如何面对作文教学?本文提出了分类推进的策略。  【关键词】作文教学 畏难心理 分类推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作文在社会交际中的频率越来越高,范围也越来越宽,产生的效益也越来越大,因此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然而作文却是农村初中语文老师最感头痛的问题,因为
随着微信平台的发展,它不再是单纯地用来与好友聊天、分享照片的工具,已逐步演变为人与人、企业与用户、自媒体与粉丝之间传递信息、分享资讯以及更多精准营销的工具。
长期以来,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受专业艺术教育影响颇深, 一直存在“重技轻乐” 的倾向。在教学内容上, 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艺术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 在教学方法上, 重视专业学科教学的规律, 而忽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及审美认识的规律。这导致学生对音乐课产生了厌倦。如何上好音乐课, 让每一位学生爱上音乐课, 是摆在每一位音乐教师面前的任务。我结合自己长期的音乐教学实践, 谈一下自己的做
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习必须通过上机操作练习来巩固所学,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操作,更有利于相互模仿学习。合作学习是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责任感。但是合作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训练与培养。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通过“主题班会”“课间幻灯放映”“日常指导”“合理评价”四个途径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进行训练。  一、通过主题班会,帮助学生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本期栏目并非赶场做纪念史学,所谓问题与主义,要谈的不是五四时期那场著名论战,而是借由此标题讨论近代中国至关重要的两大问题。中国近代史上,凡重大问题皆
2014年7月,Bluebox安全研究团队发布了Android新的签名漏洞“假ID”,除了最新的4.4版本,几乎所有Android设备都有此漏洞。本文通过技术分析漏洞细节,发现该漏洞竟然能制作盗版支付
随着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的对话,"儒学超越性"这一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在现代中国哲学界引起论争。学界关于"儒学超越性"的诠释形成了三种典型立场:以唐君毅、牟宗三为代表的"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