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摄影中的情感与记忆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597806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家庭摄影中的情感与记忆为主要讨论内容,结合笔者在疫情期间与父母交互摄影计划,试图通过记录家庭生活的记忆碎片的方式,藉此探询情感表达的可能性。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论述家庭摄影的快速发展,以及家庭摄影中表达的情感与记忆;而第二部分是阐释参考摄影师的摄影方式对笔者创作的影响;最后一部分则是通过笔者的创作过程,总结创作此行的经验与感悟。
  关键词:摄影;家庭;记录;情感
  一、家庭摄影
  (一) 家庭摄影的快速发展
  在摄影快速发展的道路上,由乔治·伊士曼(George Eastman)在1899年推广的照相机,逐步将摄影大众化。他在推广相机时的广告语是:“你只管摁下快门,其他事情由我们来办。”同时还准备发售布朗尼照相机(Box Brownie),并称这是一台谁都可负担的相机,即使是小朋友也能过操作。[1]家庭摄影(home photography)开始飞速发展,照相机凭借其简单易上手的优势,让人们逐渐对此着迷,并用胶卷相机来记录日常生活乃至其他事情。这让拍照不再被专业摄影师把握在手中,而家庭影像逐步进入大众眼球。
  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一百年之后,家庭摄影进入一个新的纪元。数码相机的出现和普及,让家庭摄影走出了“家庭”的范畴,变得不再私人化,更加公开。数码相机随拍随看的快捷方式配合透明化的网络世界,这让家庭摄影成为人们分享的重要主题。延续至今,手机的快速普及,越发让家庭摄影迅速成长。如今人手一部的手機,使得家庭里的快照越来越多,这种追求快速便捷的储存影像的方式,是否同样能够成为承载情感和记忆的载体。
  (二)家庭影像中的情感与记忆
  在托马斯·苏文(Thomas Sauvin)的作品《北京银矿》里可以看到1985年到2005年间,胶片拍摄在中国引起的狂潮。在这胶片盛行的二十年里,中国人借助胶卷拍照的便利,留下了这段时期有关中国居民生活的独特影像记录。通过这些普通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纪念照,展示出他们以家庭为单位,向外部世界扩散,却始终脱离不开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摄影依靠其方便快捷的方式成为人们留住亲朋好友的熟悉面孔的首选工具。过去的照片不仅承载着重要意义,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同时清晰地记录着日常生活。在这些看似简单的影像中,却隐藏着种种回忆。
  照片里展现的各种生活痕迹,让观者不由自出去窥探里面的故事。而戴建勇为妻子拍摄的《朱凤娟》系列里,在琐碎的家庭生活场景里展示出来的亲密关系,仿佛串联起过去时空里的所有记忆。那些被我们所忽视的细小事件,通过照片一一得到回应。戴建勇从自身感受出发,在自然状态下去抓拍,他认为:“人在很多时候都是放空状态,只不过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情况。”通过这种方式,以留住记忆为主要目的,他持续拍摄他与妻子之间的故事,包括记录他儿子的诞生,在他的摄影里有一种纯粹直面生命的力量。
  苏文和戴建勇的摄影创作,带给笔者最初的灵感,笔者也想借助同样的方式,对自己的家庭进行记录和观察,通过记录日常生活的影像,去寻找我们生活中被忽视的细节。
  二、《家庭影像记录》
  (一)创作缘由
  2020年受疫情影响,无法外出拍摄,笔者困于家中,视线多次停留在父母身上,于是这次交互拍摄计划出现了。在2018年一调网上发布的“你对父母说过我爱你吗?”的调查问卷显示,68.4%的人并未对父母表达过我爱你。笔者想要直面自己内心的情感,期望借助其他手段来达成,摄影也成为笔者的一个工具。
  在开展该创作的初期,笔者整理了自己的创作思路,以父母为创作主题,进行拍摄。笔者每日各拍摄父母的一张照片,同时也让父母给我拍摄一张照片。让·鲍德里亚说过:“物体必须是由视线来固定,被凝视.....而是拍摄者这边必须凝神屏息,在时间与身体之中创造出虚无。”[4]在创作过程中,即是摄影者对被摄物体的凝视,也是被摄对象回望摄影者的视线。通过互相凝视的这种方式,试图去探索父母的另一面,也去了解镜头下的父母,以及观看他们镜头下的我。让彼此的视线凝固在对方身上,期望完成一次摄影的交谈。
  (二)相关摄影师的创作分析
  美国女性摄影师南·戈尔丁(Nan Goldin)遵从自己内心的感性,毫无隐瞒的将生活中的秘密赤裸裸的呈现给观众。她说:“但对我来说,拍摄照片是触摸、爱抚我眼前的这个人的一种行为……照相机在那时就是我的眼睛与手。”[2]她将镜头对向自己的生活空间,在她1986年出版的《性依赖叙事曲》(The Ballad of Sexual Dependency)中,戈尔丁以自己记录自己的历史为由,在脱离原身家庭后,用摄影的方式拍摄了和她一起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年轻人。她在外面世界寻找自己的“家庭”生活,在这年轻化的家庭空间里,存在多元化的元素,被男朋友打的鼻青脸肿的自拍照甚至也被公开。这种脱离传统纪实摄影的拍照方式,在记录日常家庭生活场景的同时,也在照片上毫无保留的宣泄情绪。
  而石内都的摄影作品上,展现却是与南戈尔丁“快照”类型完全不同的照片。石内都说:“摄影拥有在一瞬间使表面与内部、整体与局部,以及美与丑颠倒的力量。”[3]在她的系列作品《1927》、《1899》、《1906》、《伤痕—1960》等创作中可以发现她独特的摄影风格。她从局部出发,将镜头对准那些长期被人们忽视的细枝末节,设法展示出另一个更贴近人们生活的“小世界”。她在作品里思考时间给人们带来的影响,而在肢体的世界更加精准的记录了那些时间的划痕,就像一块空白的纸张,经过一日复一日的缓慢变化,最终呈现在人们视野里的是一幅精心描绘的生命长卷。在石内都2000年时将她的镜头对准她的家庭成员—母亲,那个创作中,她依旧延续之前摄影系列的创作方式,从局部观察,放大细节,寻找真相。在拍摄期间她的母亲因病去世,于是石内都用相机对视母亲留下的遗物,用摄影的方式完成一次与母亲对话。   与之相似的是,黎朗在他的摄影创作《三万零二百一十九天》里,拍摄了另外一位家庭成员(父亲),同样是从局部出发,同样也记录了父亲的遗物。黎朗却将摄影与文字相结合,他在父亲的照片上用铅笔写下父亲的一生,从父亲出生那一天(1927年12月03日),写到他离去的那一天 (2010年8月27日)。父母——两个贯穿于生命之中的人物形象,是最开始组建家庭的两位成员,摄影师们将自己对他们的感情进行转换,最后以摄影的形式在家庭影像中表现出来,把血脉纹路变成了可触摸的实体。
  (三)创作过程及问题
  深受南戈尔丁和石内都女性摄影师的影响,在创作期间,随时不忘手边的照相机,时刻记录父母的生活动态。从刚开始的放不开,到后来变成习惯,在父母放松对镜头的警惕感后,渔网式的拍摄随之展开,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房间给人带来安全感,笔者一次次进入其中,观察父母自由模样。其中一张母亲穿着睡衣来到笔者房间,在母亲离开前喊了声她的名字,她一个回头我不由自主的摁下了快门(家庭影像记录组图·一)。在这张照片上感受到南戈尔丁说的瞬间抓拍,她说:“我的作品都是瞬间抓拍,这种摄影形式更能贴切的表现爱的存在。”受到石内都的影响,也将视线转移到父母的身體上,看到父母脚上布满的皱纹,脱落的角质,我也试图举起相机将其记录下来(家庭影像记录组图·二)。
  创作的进程中,除却想与父母沟通情感,也想通过这种方式去了解现当代中国社会家庭的生活现状,在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单一的对视父母已经不再满足创作需求,拍摄范围也逐渐扩大。从父母的个人照,身体局部细节,家庭生活场景,以至最后拍摄外部家庭。疫情期间的限制,让笔者只能在亲朋好友之间考虑,拍摄范围因此再次局限在熟悉群体之间。此次拍摄使用的是一台YASHICA的135傻瓜机,配用富士XTRA400的电影胶卷,因为考虑父母是摄影新手的原因,期望通过傻瓜机简易操作,而得到稳定的画面。
  在这期间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笔者对自己的过度自信。基于胶卷的特殊性,它需要拍完一卷36张后,才能从胶卷相机中取出。每日记录的胶卷拍摄方式,让笔者积攒了十卷胶卷后,才寄出去冲扫。因为对自己的盲目自信,相信拍的十卷胶卷里会有很多出彩的照片,却没想过相反的结果。其二,并未考虑父母是否有过把握摄影画面的能力,他们对于照片的把控是捉摸不透的。在拍摄初期也没有想清楚,需要一种怎么样的画面效果去传递一个家庭中暗藏的情感。最后画面呈现出来的气息只是单纯的日常记录。其三,由于傻瓜相机的限制,它那单一的镜头,固定的焦段,自我控制的光圈。以及照片本身记录的日常生活,导致过于普通的视角和相同场景,让多数照片局限在非常普通的画面。
  四、创作总结
  在此过程中笔者收获许多,在不断分析不同摄影师的创作中,学会了不同的摄影表达方式。例如石内都观察身体局部的拍摄方式,还有南戈尔丁打破传统纪实摄影“与摄影对象保持距离”的私人摄影方式等。也在与父母完成的互拍摄影计划里,观察到很多不曾注意的记忆细节,也借此机会保存了大量我们的照片,也会继续记录下去。在《家庭影像记录》创作期间,笔者没有在创作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个人的思想并不成熟,考虑不周全,也迎来了自己的失败结果。笔者发现了自己大量问题,虽参考了南戈尔丁和石内都两位摄影师的作品,但只模仿到了表面,没有深思。参考的只是两位摄影的画面形式,像戈尔丁的照片风格与她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她与那群脱离既成社会价值观的青年共同生活的时候,也亲眼见证他们这种及时行乐的所有行为,再用相机记录下来。而石内都的作品则脱离不开死亡,黑白画面的呈现,加之对母亲遗物的处理,这都是她们生活中实实在在经历过的。经过这次创作笔者深切体会到人生经历和理论支撑的重要性,并期望在下一个创作中努力完善它,再次借助摄影来诉说家庭影像中的情感与记忆。
  「参考文献」
  [1] 《摄影批判导论》(第四版) Liz Wells等 编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8 第133页
  [2] 千真编辑:《艺术世界》,《我将是你的镜子——南·戈尔丁谈摄影》2001年,第四期。
  [3]《当代摄影家研究》 顾铮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9.10 第16页
  [4]《当代摄影家研究》 顾铮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9.10 第3页
  [5] 浅析摄影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J].刘灏.艺术科技、2018,31(11):171+241.
  作者简介:
  张思颖(1997—)女,汉族,江西萍乡市人,硕士,单位:西安美术学院,研究方向:摄影艺术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民族融合程度也越来越高,各少数民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汉化,尤其是在语言方面。广西是有着多语言文化的地区,各个城市所讲的语言都有所不同,语言汉化的程度也所不同。因此,本文将以笔者所生活的桂西北地区的壮语为例,以笔者自身的实践经验为依据,探究“妈叔”一词汉化的原因及过程,并综合各个学者的研究,谈论“汉化”在当今时代中的意义。  关键词:“妈叔”;壮语;汉化  一、
期刊
摘要:游戏教育教学的使用,能够对幼儿起到情绪带动的作用。因而,在相关的教育研究以及区域游戏的设计中,幼儿教师应在尊重幼儿不同发展需要的同时,为幼儿区域自主游戏提供更多的游戏选择,以便在区域自主游戏的教育融合中,展开不同教育方向的研究,以此增加幼儿的游戏选择,为幼儿的学习与成长提供更多的帮助,并提升教师介入指导的教育价值。基于此,本文章对幼儿园游戏教学指导存在的问题与策略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
期刊
摘要:品牌微电影是当下流行的广告形式,因其时长较短故事情节完整而备受欢迎,可以让观众在美好的视觉享受中认知到品牌的信息和优势,从而提高品牌知名度刺激受众消费。本文从微电影广告的产生、品牌微电影的叙事以及品微电影其艺术性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品牌微电影;叙事;艺术价值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日益碎片化,微电影广告得到快速发展,品牌微电影广告比传统广告更加层次丰富,常用以小见大的手
期刊
摘要:《化身博士》是罗伯特·史蒂文森创作的经典小说之一。小说中的主人公,德高望重的杰基尔博士和暴虐凶残的人格海德先生是文学作品中经典的双重人格人物。为了塑造两种人格的不同及其内在联系,罗伯特·史蒂文森通过空间极大程度推动了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发展。本文将从地理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对《化身博士》进行空间解读。  关键字:《化身博士》;地理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  《化身博士》是罗伯特·史蒂文森于
期刊
摘要: 生死问题是人类社会永恒不变的话题,也是民族价值观内在的基础。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西方生死观的相同和差异之处:中西方都重生敬死,注重今世的幸福和价值。但中国的生死观强调个人责任,将个人生命看作一种手段以达到某种特定目的,而西方生死观追求个人生命权利和幸福,直面死亡。通过对中西的生死观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深刻了解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还可以以一种共通融合的理念构建生命意识和死亡意识,形成一种符合现代文
期刊
摘要:《聊斋志异·罗刹海市》以佛教文化为结构框架,在主题建构方面以儒家文化为主,并佐以道家文化,三教文化各司其职,相辅相成。  关键词:蒲松龄;《罗刹海市》;儒家;道家;佛教  《罗刹海市》将故事背景安排在了两个飘渺奇幻的海上异域——罗刹国和龙宫海市,小说由实入虚,讲述了有“俊人”之号的马骥在美丑颠倒的罗刹国的奇幻经历,马骥无奈以炭涂面扮张飞后,暂时融入了罗刹国,但最终无法忍受,毅然离开罗刹国,进
期刊
摘要: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时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媒体的传播形式也变得越来越多,从而使文学的发展空间也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使文学评论的生态环境发展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媒体时代的来临给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广阔的评论空间,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文学评论达到了巅峰,但是对文学评论的内核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全媒体时代的背景下,要积极的寻找文学评论的
期刊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占据了重要地位,作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掌握熟练良好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作文写作的质量。目前,很多学生对于作文写作没有任何头绪,写作的时候找不到切入点,没有写作思路,导致写出的作文比较空洞,没有中心思想,没有自己的感情表达,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水平一直难以提高。因此,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当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
期刊
摘要:由于学生和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传统的教學模式和教学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同学们在学习数学知识这条路上的需求,采用微课教学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们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微课教学就是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约束,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学习指导。每一名教师都要不断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使学生们都能够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从而更好的推进数学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此,本文章对微课在小学
期刊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新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实现,也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可谓是一种良策,因此教师应关注教学方法的创新。物理学科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更应该注重物理教学的开展。新时期,教师可以结合新理念将一些适应学生发展和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教学措施应用到教学中,以实现教学创新,在促进学生主动融入物理课堂的基础上使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