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极陨石能揭晓地球起源之谜?

来源 :中国科学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e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9年1月中旬,数名研究人员拉着数百公斤重的物资顶着南极刺骨的寒风前行,途中还面临着危险的冰面裂缝,他们行进了1000多公里,由于环境太恶劣,无法使用交通工具,他们只得徒步行进,确定地球磁南极位置,该研究团队中的道格拉斯·莫森和埃奇沃斯·大卫花费了几十年时间探索神秘的南极地区,南极隐藏的陨石或将揭晓地球的起源谜团。
  一个世纪之后,南极科学研究仍面临着严峻挑战,虽然南极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地表贫瘠,但是可以通过勘测分析陨石发现地球起源之谜,每年,美国史密森学会科学家从南极洲采集数百块陨石,它们将揭示地球和太阳系起源的具体细节。
  1969年,南极工作的日本冰川学家发现了7块陨石,并认为它们来自不同的陨石,随后掀起了一股南极陨石搜寻热潮,7年之后,来自日本和美国的研究人员组织了一项联合任务,期望发现更多的南极陨石样本。很快陨石搜寻活动变成每年一次的勘测活动,40多年后,美国科学家累积从南极洲采集了大约2.3多万颗陨石,这占美国国家陨石收藏单个标本的90-95%,该样本由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和保管。
  为什么南极洲的陨石颇具研究价值?
  南极洲是地球上最冷、最干燥的地区,它形成了一个天然冰柜,能将陨石完好保存,一旦陨石冻结成冰,冰川的移动就会将它从北极带到南极洲海岸。
  史密森尼国家历史博物馆陨石馆馆长蒂姆·麦考伊说:“南极洲的冰就像一条自然传送带,当冰碰撞到横贯南极的山脉时,它试图越过山脉,南极强风吹了冰,最终仅留下表面岩石。”
  每年11月,总会有一些科学家穿过横贯南极山脉以南的高原,用大约6个星期的时间采集陨石样本,研究人员不会像第一批南极探险者一样面临着相同的困难,但他们并非未遇到障碍,据悉,每年大约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时间被证明不适合进行勘测工作,由于高速寒风、光线非常差,使得南极地面特征十分荒凉贫瘠,四处都是白茫茫一片。
  同时,研究小组还面临着心理上的挑战,有时,南极洲给人的感觉比太空更加孤立无援,一些宇航员利用南极洲的环境特征进行心理训练,为未来到达国际空间站做好准备工作。
  史密森学会研究地质学家卡里·科里根说:“所有与我们合作过的宇航员都说,南极洲就像国际空间站一样,我曾两次到南极洲采集陨石样本,只不过在国际空间站,他们与任务控制中心保持着持续联系,而我们每天打一个电话告诉基地我们一切安好。”
  在几周的时间里,科学家收集了数百块陨石,大小从M&M豆到足球不等,但大多数陨石都是拳头大小,科学家首先要确定他们是陨石还是地球上的岩石,相比之下陨石有一层又薄又暗的涂层——“熔变壳”。
  科里根说:“当陨石穿过大气层时,由于接触到的外界温度较高,穿过大气层时摩擦作用会使陨石表面熔化,如果陨石穿过大气层时没有燃烧殆尽,坠落到地面时就会形成一层熔变壳。”
  科学家会用陨石做什么?
  科学家将收集到的陨石冷冻起来,然后将它们从野外环境运送到位于德克萨斯州休斯顿市的美国宇航局约翰逊航天中心,该航天中心的研究人员将陨石样本解冻,并提取少量样本送到史密森学会进行化学分析。
  科里根说:“最终其他研究人员都来找我们,我们是陨石‘长期守护者’,研究人员对陨石样本进行分类后,将它们储存在博物馆外一栋建筑中,为了防止锈蚀、风化或者矿物质浸出,陨石样本被保存在充满氮气的箱子中。”
  他还指出,通常人们使用液氮使物质保持冷冻,而我们使用干燥的氮防止陨石样本暴露在水和大气的其他物质中。事实上,南极陨石并不像其他地区坠落的陨石四周存在着有机物质,因此它们提供了太阳系形成过程未遭受污染的快照。
  麦考伊说:“地球持续处于风化状态,火山活动和板块运动破坏着地球岩石,地球形成后5亿年的相关历史痕迹都已消失,来自太阳系小行星带的大多数陨石历史可追溯至40亿年前,所以如果我们想了解太阳系前5亿年的历史,只有通过陨石才能获得重要证据。”
  陨石能告诉我们什么?
  地质学家评估称,南极地区采集的99%陨石样本来自于太阳系小行星带,而来自月球和火星的陨石不足1%,大多数陨石是球粒陨石,这是一种叫做陨石球粒的小颗粒组成的非金属陨石,其中一些陨石球粒含有太阳系形成之前的矿物碎片。
  科里根说:“这些太阳系形成之前的矿物碎片被称为太阳前颗粒,我们认为它们来自于太阳星云刚形成时附近爆炸的一颗恒星,其中一种球粒陨石被称为碳质球粒陨石,科学家认为它含有的水可能形成了地球海洋。”
  麦考伊说:“我们认为它们来自一种叫做C型小行星,前不久美国宇航局OSIRIS Rex任务勘测了贝努小行星,科学家设计并实施这项歷时多年的任务,部分目的是寻找产生海洋和地球上生命的含水矿物类型。”
  收集到的其他陨石是铁核,研究人员可通过它研究行星是如何形成的,麦考伊说:“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们将在2022年发射一项名为普赛克的太空任务,我们将参观我们认为可能漂浮在太空中的远古小行星的剥离铁核。”
  南极采集的陨石样本启发并指导了这些太空任务,同时也帮助科学家分析返回的物质,随着每一块新陨石的收集和研究,科学家们将揭晓地球起源之谜,以及太阳系早期阶段演变的重要线索。
  麦考伊说:“事实上我们已登陆月球,并在火星表面部署了多个火星车展开勘测探索,同时,我们在南极洲发现了这些极具价值的陨石样本,这个相对适度的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将揭晓怎样的太阳系谜团。”
其他文献
据英国《通讯·材料》杂志发表的一项机器人最新研究,欧洲科学家团队报告研发一种磁驱动的新型高速软体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可以超快速地完成行走、游泳、漂浮和捕捉活體苍蝇,将在生物组织工程与生物力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对于自然界的生物而言,高速行动对捕猎、逃跑和飞行至关重要。这一点对于软体机器人也一样有用,因为它使机器人可以捕捉快速移动的物体,并对周围动态环境迅速做出反应。  但是,要在机器人身上复制这种
期刊
来乌镇,看未来。  作为京杭大运河流经节点,浙江乌镇受“水网”润泽逾千年;运河流淌2500年后,以互联网之名的“乌镇之约”再次汇聚世界目光。数度繁华的乌镇“香市”时光轮转,桑蚕、戏班变幻为“互联网之光”上炫酷的科技博览;相比民俗中活跃的摊贩,数字连接起的参与者更难以估算。  桨声灯影背后的乌镇,是镶嵌于数字世界的“样板间”,感知互联网脉动的“活标本”。2020年11月23日至24日,在乌镇举行的“
期刊
据了解,这项研究的重点是扩大昆虫大小机器人的使用,这种毫米大小的机器人适合在人体上应用。不过这项新研究的研究人员并不是从头开始制造磁性微机器人,而是着手开发一种可以用普通物体来制造磁性微机器人的工具。这种工具以一种叫做M-spray的磁性涂层的形式出现,它由聚乙烯醇、谷蛋白和铁颗粒制成,可以附着在各种材料的光滑和有纹理的表面上。  研究小组的领导者Shen Yajing博士表示:“我们的想法是,通
期刊
不少人对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表示担忧,主要认为其有照片泄露的风险。照片泄露就是人脸识别技术的"锅"吗?面对泄露风险,我们要如何应对?伴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其争议始终存在。先是有因不接受动物园将入园方式改成"刷脸",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郭兵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了法庭。而后又发生了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遇到"不刷脸不让进小区"的情况,对此,劳东燕认为在小区安装人脸识别装置并无必要,并且不经同意收
期刊
决定你的血型;与病毒对抗的新“武器”;携带的信息量超过蛋白质、核酸和脂肪携带信息量的总和,它是参与人类生老病死每个过程的生物大分子——糖。  糖和蛋白质、核酸、脂类是构成生命体的4种生物大分子。糖参与了人的发育及生老病死的每一个生命过程,就连人的血型也由糖决定。  不过百年来,糖的研究一度被人冷落,2020年新冠病毒引发全球疫情,再度令糖的重要性浮出水面。“在人类与病毒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一种新的‘
期刊
从“汗水物流”到“智慧物流”,“无人”技术正在激活新动能。  传输带上,包裹川流不息,经过机器快速扫码,按地址分送到不同“路口”,滑入收集袋里,再走向千家万户。  这是记者日前在一家快递分拣中心看到的一幕。从“汗水物流”到“智慧物流”,从手工作业到智能订制,“无人”技术正在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条形码识别准确率提升1%,意味着什么?  每天,有上千万的包裹不再需要手动分
期刊
动物、植物、真菌和原生动物的细胞各不相同,不过它们都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特征:细胞核。虽然它们还有其他细胞器,比如产生能量的线粒体,但是细胞核作为一种清晰可辨、包含遗传物质的有孔囊袋状结构,于1925年启发生物学家埃德·查顿(édouard Chatton)创造了“真核生物”这一术语,用来指代具有“真正内核”的生物。他把其余生物称为“原核生物”,表示“有核之前的”生物。这种划分有核和无核生物的二分类方
期刊
多亏海洋蠕虫沙蚕蠕虫——这种动物的基因进化非常缓慢,法国科学研究中心科学家、巴黎大学和巴黎索邦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虽然血红蛋白在几个物种中独立出现,但它实际上是一个基因的后代,由它们的最后一个共同祖先传播给所有物种。  红色血液并不是人类或哺乳动物独有的。这种颜色来自血红蛋白,这是一种复杂的蛋白质,专门用于运输氧气,这种蛋白质不仅存在于脊椎动物中,也存在于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人们认
期刊
据国外媒体报道,2020年,就连时间也没逃过劫难。  自1960年有记录以来,最“快”的28天,全都发生在2020年,也就是地球绕轴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比平均用时快了几毫秒。虽然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之处——在大气压、风、洋流以及地核运动等变化的影响下,地球的自转时间一直都略有波动。只不过,这种波动对国际计时员来说,是个大麻烦。国际计时员使用超级精确的原子钟来校调协调世界时(UTC),而其他人则
期刊
近年来,随着技术日益进步,天文学研究中产生了海量数据。天文学家要想从郭守敬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LSST大型综合巡天望远镜等遍布世界的大型望远镜捕获的海量数据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以资研究,无异于大海捞针。  如何高效地处理这些数据,已成为现代天文学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由于人工智能在海量数据分析和处理方面所具有的突出优势,它也很自然地走入了天文学家的视野。  日前,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丽江天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