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帮助教师开阔眼界,进一步拓展视野,同时也是为了帮助教师打开工作思路,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创新本岗工作,我校坚持依托学校优质资源,与国际知名小学建立互助合作关系。由此,我校教师拥有了更多与国际知名小学教师面对面相互交流的机会,拥有了更多的亲身走进国际知名小学感受其丰富多彩校园文化的机会,拥有了更多浸润其中,仔细品味异国课堂教学特点和风格的机会。这样的感受是真实的、相对全面的、摄人心魄的,这样的教育交流经历老师们会铭记于心底,交流后的收获与思考老师们会时常提起,进而影响到自己工作的每一天、每一堂课、每一个教育学生的细节。
一、细化交流要求,强化制度保障
我校一直坚持的教育交流原则是“教育为本、社会为基、人文为根”三位一体。我校有严格的教育交流制度:考察前领队制定考察方案制度,个人制定考察课题制度;考察过程中集体会议交流制度,考察成员每日反思制度;考察后要进行全体教师大会汇报制度,个人撰写考察报告制度。我们对教育交流教师有明确要求:多看——细心观察勤走动,多问——学会提问有价值,多听——注意倾听详记录,多想——透过现象看本质,多思——学会提炼落提升。我们向考察成员强调过程中要具有三维意识:智力意识、情感意识和以行动为基础的应用意识。
正是因为有上述要求和制度作为支撑,教师对国外教育方式的理解也在逐渐深入,对教育相关问题的认识也愈发深刻。2009年1月,我校组织16位教师赴新加坡南洋小学进行了为期6天的教育交流活动。我们在教育交流计划书中明确安排,利用两个晚上进行讨论,讨论的目的在于既帮助教师梳理当天所看到的情况,提炼共同关注的教育问题,又进一步明确教师后续参观、交流的重点。正像一位教师在考察报告中说的,我们的交流达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每一个人都积极表达考察后的感受,提出思考的问题,明确再走进学校要询问的问题。我们的教育交流在“考察——交流——再考察——再交流”的方式中逐渐深入,我们的思考也在梳理、交流、碰撞中逐渐清晰。在教育交流过程中,团队成员的会议讨论非常关键,从某种角度说,它引领着教育交流的方向,把握着教育交流的宽度和深度。
二、浸润多元文化,深度访谈交流
新加坡南洋小学是最早与我校建立合作关系的国际学校。从2005年开始到目前为止,我校已经先后3次组织教师到新加坡南洋小学进行教育交流活动。我们的教育交流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参观考察,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浏览,而是对一所学校进行深度访问、深度交流:第一,参观校园、专业教室、教师办公室、校史馆等,直观感受校园文化;第二,教师按所教学科走进课堂听课,直观感受课堂教学;第三,教师按所教学科与相对应学科教师分组交流,直接与教师座谈;第四,直接与管理层对话,倾听对方学校领导作关于学校历史、教师和学生情况、课程设置、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的介绍。
在前往南洋小学的教育交流活动中,2009年1月的第三次教育交流给老师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因为有了前两批教师到南洋小学考察的经验,老师们已经不再只关注校园文化、学生人数、教师每周课时等直观问题,而是提出了专业性很强的问题。在我校教师高质量问题的追问下,校方领导也对相关问题表示了浓厚兴趣,在克服部分教师上课的困难后,对我校教师提出的问题一一做了回应。最终,我们的教师通过自己的真诚和执着赢得了一次分学科进行面对面对话的机会。这个例子,反映出我校教师面对外出教育交流的态度是诚恳的、积极的。
三、撰写考察报告,提升交流成果
深度交流之后,教师的收获和感悟最直接、最生动、最具说服力。很多教师在教育交流教师报告中记录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张鲁静老师写道:“从我个人的角度,我还是更加欣赏我们课堂的严谨,层次的清晰渐进,这一点我觉得确实比我看到的课堂做得更好。但是同时,我也不忌讳探讨我们的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上,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和评优课上,常常看到很多老师为了实现最后输出环节的展示而分秒必争,甚至明知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练习和内化,也会准时叫停。在这一点上,新加坡的课堂显得更实在、更自然。我认为,注重效率不应当以表面的目的达成为标准,更不应当以牺牲学生的学习体验为代价。希望我们在向40分钟要质量的同时,更多一些‘积极的等待’,更少一些替代和形式化的展示。”
刘京芝老师详细记录了新加坡南洋小学一至六年级的教育内容:一年级主要是爱护学校环境的教育,老师经常带领学生检查教室门窗和公共设施是否损坏;二年级是爱惜书本教育,老师带领学生到图书馆整理图书,修补破损的书本;三年级以环保教育为主,学生要到每间教室收集可以回收的垃圾;四年级主要锻炼他们参加公共事务的能力,要清洗布置全校厕所,创设温暖、清洁、整齐的厕所环境;五、六年级主要是培养同学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五年级的学生被组织去为孤儿院筹款;六年级则要到校内幼儿园当“小老师”,辅导小弟弟、小妹妹读书认字,和他们一起做游戏。
对南洋小学的考察引起了负责德育工作的冯嘉老师的诸多思考:教育的传袭性怎样才能发扬广大?教育的借鉴性如何掌握好分寸?东西方教育的优势究竟怎样结合?教育如何才能丢掉教师们不断透支生命的沉重负载?新型师生关系怎样才不至于停留在口头上?
语文教师康歆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新加坡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有更多的时间走进运动场所,锻炼体魄;有更多的时间走进实验室,体验自然的奥妙;有更多的时间抚琴泼墨,体验生活的瑰丽。数学教师吴莉莉意识到:新加坡的课堂教学,将枯燥的知识形象化、生活化、趣味化,真正将愉悦融入到学习当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乐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是我们要追求和借鉴的。负责后勤食堂管理的刘玉红老师格外关注新加坡小学食堂管理工作,从硬件到软件、从主食到辅食、从菜谱到食量等等,事无巨细地询问、了解,可以说掌握了南洋小学食堂管理的第一手资料。学校网络及计算机管理教师王冲撰写了“校园一卡通,一卡通校园”的考察报告。可以说,这是一份别出心裁,却又独具匠心的考察报告,他对我校信息化校园的明天进行了畅想和规划。
以上教师感受的举例仅仅是外出教育交流教师中的一小部分,每一位外出考察的教师都能在学校考察方案和自己所制定考察课题的引领下,扎实、创新地完成考察任务。
四、明确交流意义,共享成果经验
在先后3次组织教师赴合作学校进行教育交流的基础上,我校逐步明确了此项活动的目的及意义。首先,教育交流是激发教师工作动力的一种机制,也就是说,选派赴合作学校交流的教师一定是在工作中积极肯干、业绩突出者;其次,教育交流是优化教师队伍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外出考察教师要具备将考察收获转化为对今后工作推动力的能力,学习是为了今后更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第三,教育交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途径,交流中按自己所属专业进行分类考察是非常重要的,关注个人专业背景的交流才会是务实、扎实和有效的。赴合作学校交流,可以帮助教师近距离地感受对方的真实状态,可以就自己思考的问题进行提问,教师可以观察每一个细节,在此基础上的再思考将会更深刻。迄今为止,我校已经先后组织近50位教师赴合作学校交流。目前,这部分教师已经分布在学校的各个教研组、校区以及学科,已经成为我校优秀骨干教师的代表。□
一、细化交流要求,强化制度保障
我校一直坚持的教育交流原则是“教育为本、社会为基、人文为根”三位一体。我校有严格的教育交流制度:考察前领队制定考察方案制度,个人制定考察课题制度;考察过程中集体会议交流制度,考察成员每日反思制度;考察后要进行全体教师大会汇报制度,个人撰写考察报告制度。我们对教育交流教师有明确要求:多看——细心观察勤走动,多问——学会提问有价值,多听——注意倾听详记录,多想——透过现象看本质,多思——学会提炼落提升。我们向考察成员强调过程中要具有三维意识:智力意识、情感意识和以行动为基础的应用意识。
正是因为有上述要求和制度作为支撑,教师对国外教育方式的理解也在逐渐深入,对教育相关问题的认识也愈发深刻。2009年1月,我校组织16位教师赴新加坡南洋小学进行了为期6天的教育交流活动。我们在教育交流计划书中明确安排,利用两个晚上进行讨论,讨论的目的在于既帮助教师梳理当天所看到的情况,提炼共同关注的教育问题,又进一步明确教师后续参观、交流的重点。正像一位教师在考察报告中说的,我们的交流达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每一个人都积极表达考察后的感受,提出思考的问题,明确再走进学校要询问的问题。我们的教育交流在“考察——交流——再考察——再交流”的方式中逐渐深入,我们的思考也在梳理、交流、碰撞中逐渐清晰。在教育交流过程中,团队成员的会议讨论非常关键,从某种角度说,它引领着教育交流的方向,把握着教育交流的宽度和深度。
二、浸润多元文化,深度访谈交流
新加坡南洋小学是最早与我校建立合作关系的国际学校。从2005年开始到目前为止,我校已经先后3次组织教师到新加坡南洋小学进行教育交流活动。我们的教育交流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参观考察,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浏览,而是对一所学校进行深度访问、深度交流:第一,参观校园、专业教室、教师办公室、校史馆等,直观感受校园文化;第二,教师按所教学科走进课堂听课,直观感受课堂教学;第三,教师按所教学科与相对应学科教师分组交流,直接与教师座谈;第四,直接与管理层对话,倾听对方学校领导作关于学校历史、教师和学生情况、课程设置、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的介绍。
在前往南洋小学的教育交流活动中,2009年1月的第三次教育交流给老师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因为有了前两批教师到南洋小学考察的经验,老师们已经不再只关注校园文化、学生人数、教师每周课时等直观问题,而是提出了专业性很强的问题。在我校教师高质量问题的追问下,校方领导也对相关问题表示了浓厚兴趣,在克服部分教师上课的困难后,对我校教师提出的问题一一做了回应。最终,我们的教师通过自己的真诚和执着赢得了一次分学科进行面对面对话的机会。这个例子,反映出我校教师面对外出教育交流的态度是诚恳的、积极的。
三、撰写考察报告,提升交流成果
深度交流之后,教师的收获和感悟最直接、最生动、最具说服力。很多教师在教育交流教师报告中记录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张鲁静老师写道:“从我个人的角度,我还是更加欣赏我们课堂的严谨,层次的清晰渐进,这一点我觉得确实比我看到的课堂做得更好。但是同时,我也不忌讳探讨我们的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上,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和评优课上,常常看到很多老师为了实现最后输出环节的展示而分秒必争,甚至明知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练习和内化,也会准时叫停。在这一点上,新加坡的课堂显得更实在、更自然。我认为,注重效率不应当以表面的目的达成为标准,更不应当以牺牲学生的学习体验为代价。希望我们在向40分钟要质量的同时,更多一些‘积极的等待’,更少一些替代和形式化的展示。”
刘京芝老师详细记录了新加坡南洋小学一至六年级的教育内容:一年级主要是爱护学校环境的教育,老师经常带领学生检查教室门窗和公共设施是否损坏;二年级是爱惜书本教育,老师带领学生到图书馆整理图书,修补破损的书本;三年级以环保教育为主,学生要到每间教室收集可以回收的垃圾;四年级主要锻炼他们参加公共事务的能力,要清洗布置全校厕所,创设温暖、清洁、整齐的厕所环境;五、六年级主要是培养同学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五年级的学生被组织去为孤儿院筹款;六年级则要到校内幼儿园当“小老师”,辅导小弟弟、小妹妹读书认字,和他们一起做游戏。
对南洋小学的考察引起了负责德育工作的冯嘉老师的诸多思考:教育的传袭性怎样才能发扬广大?教育的借鉴性如何掌握好分寸?东西方教育的优势究竟怎样结合?教育如何才能丢掉教师们不断透支生命的沉重负载?新型师生关系怎样才不至于停留在口头上?
语文教师康歆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新加坡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有更多的时间走进运动场所,锻炼体魄;有更多的时间走进实验室,体验自然的奥妙;有更多的时间抚琴泼墨,体验生活的瑰丽。数学教师吴莉莉意识到:新加坡的课堂教学,将枯燥的知识形象化、生活化、趣味化,真正将愉悦融入到学习当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乐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是我们要追求和借鉴的。负责后勤食堂管理的刘玉红老师格外关注新加坡小学食堂管理工作,从硬件到软件、从主食到辅食、从菜谱到食量等等,事无巨细地询问、了解,可以说掌握了南洋小学食堂管理的第一手资料。学校网络及计算机管理教师王冲撰写了“校园一卡通,一卡通校园”的考察报告。可以说,这是一份别出心裁,却又独具匠心的考察报告,他对我校信息化校园的明天进行了畅想和规划。
以上教师感受的举例仅仅是外出教育交流教师中的一小部分,每一位外出考察的教师都能在学校考察方案和自己所制定考察课题的引领下,扎实、创新地完成考察任务。
四、明确交流意义,共享成果经验
在先后3次组织教师赴合作学校进行教育交流的基础上,我校逐步明确了此项活动的目的及意义。首先,教育交流是激发教师工作动力的一种机制,也就是说,选派赴合作学校交流的教师一定是在工作中积极肯干、业绩突出者;其次,教育交流是优化教师队伍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外出考察教师要具备将考察收获转化为对今后工作推动力的能力,学习是为了今后更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第三,教育交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途径,交流中按自己所属专业进行分类考察是非常重要的,关注个人专业背景的交流才会是务实、扎实和有效的。赴合作学校交流,可以帮助教师近距离地感受对方的真实状态,可以就自己思考的问题进行提问,教师可以观察每一个细节,在此基础上的再思考将会更深刻。迄今为止,我校已经先后组织近50位教师赴合作学校交流。目前,这部分教师已经分布在学校的各个教研组、校区以及学科,已经成为我校优秀骨干教师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