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香消千古恨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ruiwang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全唐诗》中,以“马嵬坡”或“马嵬驿”为题,或以马嵬坡事件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有十几首。这些诗歌,有如下几种态度:一是圣明天子斩断私情,二是女色亡国千年冤情,三是君王也有常人的悲情,四是怜香惜玉之人之常情。同一个历史故事,诗人们有如上种种的反应,由此可见:诗人可以使这个世界感情更加丰富多样,色彩更加绚丽多彩,生活更加有趣美好。
  【关键词】马嵬坡事件 历史故事 唐诗 态度
  
  天宝十五载,即公元756年6月,安史乱军攻破潼关,直逼长安,唐玄宗仓皇西逃。逃至马嵬坡,禁军大将陈玄礼秘密请示天下兵马元帅、太子李亨后,杀死了杨国忠父子。但是,禁军将士仍然聚集在一起,群情激昂,不愿意散去。唐玄宗派高力士去探问究竟,得到的回答是“贼本尚在”(这是《旧唐书·杨贵妃传》的说法,《新唐书·杨贵妃传》的说法是“祸本尚在”)。“贼本”(贼根)、“祸本”(祸根)都指杨贵妃,这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是,禁军将士们之所以不愿意散去,进行实际上的兵谏,原因应该不止痛恨杨贵妃跟安禄山、杨国忠的特殊关系这一条,还有担心她将来为堂兄杨国忠报仇,跟他们秋后算账。此情此景,唐玄宗万般无奈,只好忍痛跟杨贵妃作生死诀别,杨贵妃“缢死”——究竟是自缢,还是他缢,新旧《唐书》都没有说。关于缢死的地方,新旧《唐书》说法不同,前者说是“佛堂”,后者说是“路祠”。
  按照新旧《唐书》杨贵妃传的上述记载,杨贵妃在当时是有民愤的,至少当时保护唐玄宗向西逃跑的禁军将士,是将安史之乱、长安失守部分归咎于杨贵妃的。后来唐明皇由蜀地(成都)返回长安,路过马嵬坡,想让太监去祭奠一下杨贵妃的亡灵,下诏迁葬杨贵妃遗骸。但是,遭到了礼部侍郎李揆的反对。李揆的理由是,当初禁军将士诛杀杨国忠,是因为他奸佞误国,导致叛乱。改葬死去的杨贵妃,会使将士们感到不安乃至恐惧。唐明皇听后,只得作罢。这也说明,禁军将士对杨贵妃的确是有愤怒怨恨的。比起参与其事的将士,唐朝的诗人们,态度要多样、超脱得多。《全唐诗》中,以“马嵬坡”或“马嵬驿”为题,或以马嵬坡事件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有十几首。这些诗歌,有如下几种态度:
  一是圣明天子斩断私情。杜甫《北征》诗中,有这样几句:“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杜甫把杨贵妃比作周幽王的宠妃褒姒和商纣王的宠妃妲己,赞扬兵谏的领导人陈玄礼是忠烈之士,拯救了国家。郑畋《马嵬行》诗曰:“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虽亡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可见他也认为,马嵬坡处死杨贵妃是一件合乎大义的事情,是圣明天子之所为,至少比陈后主跟宠妃张丽华、孙贵嫔躲在景阳宫井中仍不免被隋军所捉的下场,要高明得多。此外,刘禹锡《马嵬行》长诗中的“军家诛戚族,天子舍妖姬”两句,说明刘禹锡的基本态度也跟杜甫、郑畋一样。
  二是女色亡国千年冤情。不少诗人认为,安史之乱、唐朝国运衰微,都不能归咎于杨贵妃。因为,杨贵妃是被冤枉的。徐夤《开元即事》有“堂上有兵天不用,幄中无策印空多”、“未必蛾眉能破国,千秋休恨马嵬坡”等句,说明诗人认为安史之乱主要责任在朝廷的腐败无能,而不是美女的祸害。徐夤在另一首题为《马嵬》的诗里,把杨贵妃跟投降安史乱军做了伪职的张均、张垍相比较(“张均兄弟皆何在,却是杨妃死报君”),认为杨贵妃至少比他们兄弟俩强得多。高骈《马嵬驿》“玉颜虽掩马嵬尘,冤气和烟锁渭津”两句,明显是在为杨贵妃鸣冤,打抱不平。黄滔甚至认为,安史之乱这样的历史事件,原本就是天意的安排,跟美女杨贵妃没有关系。其《马嵬》诗中,有“天意从来知幸蜀,不关胎祸自蛾眉”两句。罗隐的《马嵬坡》诗,也是为杨贵妃鸣不平的作品,诗曰:“佛屋前头野草春,贵妃轻骨此为尘。从来绝色知难得,不破中原未是人。”“不破中原”一作“不得中原”。最后一句诗的意思是,造成国家动荡飘摇,不是某一个人(指杨贵妃)的原因。这首诗的意思,跟他另一首著名的诗歌《西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一样,都是为美女翻案的。
  三是君王也有常人的悲情。即使是从今天的立场看,唐明皇的确是值得同情的人物:他是大唐盛世的直接营造者,在位四十余年,大唐帝国的鼎盛时期,就是他在位的开元天宝期间(712—756);他又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受害者,爱人死了,皇位丢了,晚景凄凉。唐求《马嵬感事》“恨多留不得,悲泪满龙颜”,崔道融《马嵬》“万乘凄凉蜀路归,眼前朱翠与心违”,写出了唐明皇在失去爱人之后的悲痛情状。李商隐《马嵬二首》“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同情的是唐明皇的爱情悲剧。做了四十年的天子,反倒不如一介百姓能够保护自己的爱人。同情之情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当推白居易的《长恨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千古之下,仍然催人泪下。
  四是怜香惜玉之人之常情。苏拯《经马嵬坡》前四句是“一从杀贵妃,春来花无意。此地纵千年,土香犹破鼻”,黄滔《马嵬二首》后四句是“龙脑移香凤辇留,可能千古永悠悠。夜台若使香魂在,应作烟花出陇头”,贾岛《马嵬》全诗是“长川几处树青青,孤驿危楼对翠屏。一自上皇惆怅后,至今来往马蹄腥”,诗中用的无论是“香”字,还是“腥”字,表现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一腔怜惜之情。就是杜甫也是如此,《北征》中亦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两句。
  当然,也有较为洒脱的,认为唐明皇、杨贵妃虽然在马嵬坡有生死之别,但是,他们终究是会在蓬莱仙境中相遇的。蜀宫群仙《太真》诗云:“春梦悠扬生下界,一堪成笑一堪悲。马嵬不是无情地,自遇蓬莱睡觉时。”人生就是一出悲喜剧。
  此外,还有人从马嵬坡事件引申出去,发一点新颖的感慨。例如于濆就发出了生女儿愁她们长得太漂亮的感慨:“常经马嵬驿,见说坡前客。一从屠贵妃,生女愁倾国。是日芙蓉花,不如秋草色。当时嫁匹夫,不妨得头白。”
  一个历史故事,诗人们有如上种种的反应,不由我们不心生感慨:诗人可以使这个世界感情更加丰富多样,色彩更加绚丽多彩,生活更加有趣美好。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针对新课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开展语文活动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语文”的学习观,扩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改变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尴尬境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活动课 激发兴趣 启迪思维 展示自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开展语文活动课,在教学内容
【摘 要】好的作文试题,必须靠近考生,有较强的开放性,注重以人为本,注重理性思辨,凸显生活体验;内容高度开放,限制逐渐显现;贴近自我和关注生活,给学生思想自由的空间。以此标准研判2010年安徽卷作文题,它离一道好的作文试题的标准还有一段距离。  【关键词】高考作文 以人为本 贴近自我 关注生活    一、怎样才是好的作文试题  新课程标准的终极目标是给学生提供真善美的平台,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
据教育国际协会网站2017年12月11日消息,由英国校长及女教师协会(NASUWT)主办的青年教师咨询大会(Young Teachers’ Consultation Conference)于12月2日在英国伯明翰举行,年龄在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代表参加了此次大会。在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讨会上,英国青年教师强调,工作量的增加是当前英国青年教师职业生涯面临的最大障碍。  会议的实时电子投票结果显示:4
[摘要]语言能力的培养分为四个方面,即听、说、读、写的能力。没有读,便没有高水平的听:没有相当的语感积淀和语言材料,也写不出文从字顺的文章。语言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诵读。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中国古代语文教学中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式。  [关键词]诵读 语言能力 语文教学    语文的根
【摘要】讲评课是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三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上好讲评课对纠正错误,巩固双基,规范答题,开拓思路,提高能力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讲评课,要遵循五大原则:有的放矢的原则、授人以渔的原则、举一反三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做到“五要”:要有针对性、要给学生一把钥匙、要给学生一个拓展的空间、要给学生一个舞台、要留给学生一段空白的时间。  【关键词】复习 讲评 拓展 落实    讲评是指学
【摘要】本文在对2007、2008年高考试卷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归纳论述了其中透露出的命题观念与思路的新的变化,并作出了价值评判,以期对中学教学及复习备考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高考 命题思路 教学观念 实践能力    高考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教育现象。重视高考文化建设,发掘和培育高考人文精神,对于教改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对于德育教育,提升师生教与学的效率和高考成绩
【摘要】文章从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谈起,把课外阅读推到读者眼前,指出要达到“多读,广博”就必须重视课外阅读,进而提出了一系列课外阅读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阅读现状;阅读习惯;阅读兴趣    一、现状    中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一种忽视课外阅读的现象,这必然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两大硬伤:无趣和贫乏。轻视课外阅读,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抑制了学习的兴趣。  另外,忽略课外阅读致
【摘要】新课改实施后,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多媒体教学与讲读教学、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多元创造与一元标准等几组关系的认识、处理上。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反思,以求正本清源。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矛盾;教学反思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江苏已实施两年了,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新的风貌,让广大的语文教师感到耳目一新。但事物往往过犹不及,语文教学
摘 要:文章以台湾地区的两所高水平大学为案例,分析了高校的学生评教改革如何通过制度设计与系统建构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结合理论架构与案例分析发现,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评教制度改革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上:在学习成效维度上,主要表现为从“孤立”到“系统”的外部结构转变;在学习过程维度上,主要表现为从“制式化”到“多样化”的内部结构转变;在学习发展维度上,主要表现为从“绩效控制”到“教学改善”
【摘 要】经过新课程理念的洗礼,我对《蜀道难》的教学设计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具体教学流程为以下四个环节:诵读文本,感悟文体——再读文本,文意切探——作者背景介绍、合作探究主旨——自主鉴赏艺术,自我总结诗风。整个课堂有张有弛,有读有思,有说有写,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开放状态,教学效果很好。这得益于让质朴回归课堂、把主权教给学生的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影响。  【关键词】理念 转变 回归 质朴    经过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