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愁(外一首)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74042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踏青步履尾随春色而至时
  无意间踩痛了蛰伏重生的嫩芽
  刺耳叶笛奏响苍凉老调
  令丛林草甸的绿变得凝重
  来路是未蜕尽外壳的蛇
  蜿蜒爬过目光猜不透的山坳
  流云瞬息万变撒泼着任性
  挟带突如其来的山风骤雨
  纷纷扬扬宣泄各种情绪
  我匆匆解下外衣作伞
  遮挡这熙熙攘攘的淋漓洗涤
  阅读远山近景正春光无限
  举起半裸着不再年轻的双臂
  却见肌肤何时起已布满老人斑
  犹如夕阳下破碎的树影
  梦境里游走的鱼
  何时开始,我已变成
  一条梦境里游走的鱼
  潜行于无水草只有暗礁的深海
  逃避海浪拍打渔夫网罗
  梦的海域宽广无边
  却被各种鱼类占据而无处栖身
  我只好努力寻找一方港湾
  却因双眼泪水模糊看不清一切
  夜的暗黑梦的深沉海的冰冷
  我仿被隔离在前世茫然中苦渡
  使尽浑身解数穿越碧波浪涛
  却发现胁下原没有飞翔的翅膀
  如果梦的边缘没有岛屿
  島上沙滩没有曾被搁浅的渔船
  我这样一条梦境里游走的鱼
  将如何从深海游回清醒现实
其他文献
全球各国从2014年陆续提出各种数字发展战略,通过数字化驱动创新发展逐渐成为各国数字经济战略共同关注的焦点。中国在1994年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经历了萌芽期、高速发展期和成熟期,我国数字化建设快速推进,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可以有效提升工作效率。然而,数字化发展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由于各区域间的经济环境差异较大,区域数字化发展的不均衡性日益突出。而且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如何加快推进数字化建设与区域融合发展等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如何借助数字化驱动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仍然处于研究探索阶段。
《大望》是李凤群2020年推出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四位老人因子女遗忘了自己而不得不回到故乡大望洲的故事。老赵、钱老师、孙老善、老李四位老人分别从上海、开城、南京、十里镇奔赴大望洲,并在孙老善的旧宅上演了一出自救突围的大戏。  李凤群坦言,《大望》探讨的是“赎罪”与体贴“惶恐”,剖析人的一生与关系。但在具体呈现上,《大望》的主题显然不止于此。赵钱孙李四人没有名字,他们的困境与突围也同无数中国老人一样,
期刊
我和父亲并排坐着。我们身后是另一张床,上面躺着他的病友,在新一轮的化疗之前,他们从不同的地方赶到这里,在病房相遇,就像同乘一个车次,路途很长,不知谁随时都有可能下车,比如康复出院,比如疗程结束,比如……当然新的旅客随之而来。同一个方向,特别是他们被归为一类乘客,彼此心照不宣,甚或无需打问,就建立起一种关系。他们客气地打招呼,谈话,公然谈论、询问和交流他们的病情。他们说着那些令人惊惧、痛苦、煎熬的词
期刊
我决定去北方。八月有雨,绵密细长。到九月,天放晴,秋天暴露原形。  我不知被何人邀请,加了那个微信群。群员不多,十三人。群名也不知何人所取——我叫多余。群员名字皆以我叫多余一号、我叫多余二号、我叫多余三号……依此类推,直到我——我叫多余十三号。顺理成章,我修改了自己的群名。除了这串代号般的群名,我对他们一无所知。而他们对我,想必亦是如此。  进群之前,我就决定去北方。可我就在北方啊。北方,呵,北方
期刊
2020年疫情期间,刚好搬迁到合肥滨湖新区居住不久,难得有机会宅家生活,边看书边整理零乱的书籍,成为我日常的功课。夹在《写作辞林》里的一张4元稿费单(复印件)映入眼帘,让我浮想联翩。  稿费单日戳1992年4月15日,落款《少年之友报》社,附言:200期。我自1976年在报刊发表作品,收到稿费单逾千份,没有留下一张,儿子的这张稿费单得以保存下来,有着爱和梦的交织。  1992年初春的一天,就读梅山
期刊
五月的情怀是蓝色的  有天空一样的气质和永远  一朵白云有它的梦幻  飘荡 是今生的缘  我读过的色彩原就这样简单 简单地  丰盈着我的思念  那些燃烧的浪漫延伸至花开  等待 一个丁香花的姑娘  放牧芬芳 邂逅一片荷塘 几声鸟叫  五月的阳光  阳光下的草帽四下张望  蝉鸣是恼人的午后  山脚有爱路有远方乡愁藏满汗香  万花盛开雨露和村庄成为知己  年轻的火焰一枚五月的灯盏  五月的花事  花一
期刊
我想在海边垒一所房子  花猫匍匐在干净的窗台  近海的风是我晚归的客人  我想在海边垒一所房子  就着对岸沉醉的云霞  伏在沙粒中饮下一杯清酒  我想在海边垒一所房子  和你一起住在这里  白天赶海,晚上拥抱  我想在海边垒一所房子  在彩虹边架起灶台  露水新鲜,时光有序  我想在海边垒一所房子  给远方的岛屿取你的名字  它的名字叫作——遗憾  梅渚的夏天  初夏是梅渚河畔的榴花照眼明  是满
期刊
穷的时候,在菜市场  捡几片还未发黄的包菜叶  会喝上几杯高粱酒,津津乐道  那时,满脑袋都装着肉香  有肉了,一盆上好的里脊肉  一瓶上好的家乡古井贡  却吃不出那几片废弃的菜叶味  现在,满脑袋都装着田园  早点摊  在一张饼上遐想  楼房、轿车、生活  太阳是炼炉,风雨是淬火  在星星般人群中读出希望  油条、鸡蛋、调味酱  平凡中的平凡  手推车、双手、笑脸  把平凡从鸡鸣中摊开,每个清晨
期刊
逶迤淝水,由东向西,缓缓流淌,在八公山脚下,向北一甩,汇入淮河。  淝河流经古城寿县城北,与护城河“T”型交接,紧紧包裹住“口”字型的古城墙。北城墙下的淝水,也就成了护城河的一部分。  仲春时节,阳光和煦,天朗气清。淝水岸边芦苇拔节,油菜花黄,垂柳把河水洇染得一片碧绿。几只水鹩巡游于水面,见有人来,急转身向水中央飞起,翅膀将水面扇起一溜溜波纹。老柳树下,有人把持鱼竿,临河垂钓。古城墙上,红男绿女,
期刊
一  潜山多“皖”,皖山,皖水,皖城,皖公。  安徽简称“皖”,与潜山渊源颇深。  周朝时,潜山为皖国所辖,今潜山城区梅城镇,皖国都城所在地曰皖城。皖国君主皖伯大夫又称皖公。古皖国境内曰“皖山、皖公山、皖伯台”者,即今之天柱山也。因其远近山势皆潜伏,绵亘深远,遂以“潜”概其貌,又曰潜山。《明一统志》载:“至治间析置潜山县,以山为名。”  二  天柱山集北山之雄、南山之秀于一身。两千多年前,它美名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