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最大的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在民办高校的特殊的带有市场化特色的管理机制下,青年教师们也有着特殊的心理压力。从社会、学校、个人等各个方面深入分析这些青年教师面临的心理压力及其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民办高校 青年教师 心理压力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720184-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的支持力度的加强,民办高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资料显示,2006年全国共有民办高校278所,在校生133.79万人,其中本科生12.54万人,专科生121.25万人,另有其他形式教育的学生21.85万人。民办高校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人才的培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民办院校的当前存在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等问题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其中一个热点问题就是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但是,当大家把焦点都摆在如何稳定民办高校的师资,如何提高民办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如何加强民办高校教师的培养等等问题的同时,却鲜有人关心民办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在民办高校工作的教师既没有升学压力,也没有学生成绩高低比较的压力,专任教师只管上课不用管学生日常行为的压力等等;况且民办高校实行聘用制,干得不开心就随时走人,来去自如,所以觉得这些教师没有什么心理压力。事实上,面对着民办高校的特殊管理机制,教师们也产生了特殊的心理压力。民办高校教师的频繁流动其实是其自身寻求解脱心理压力的一种措施。在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最大的青年教师,成为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因此,关注并设法减轻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将有助于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本文作者作为民办高校青年教师中的一员,并结合近五年的民办高校工作经历,将从社会、学校、个人等各个方面深入分析这一类教师面临的心理压力及其形成的原因:
一、民办高校的待遇问题是青年教师产生心理压力的根本原因之一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到,人的需求可以从低到高分成五个层次,只有低层次的需求得到一顶定程度的满足之后
才会上升到更高层次的需求,而人的最基本的需求就是饥饿、干渴等生理需要。作为刚步入社会不久的青年教师来说,首先面临的就是生存的压力,而民办高校的工资制度和福利制度却让青年教师们背负了很沉重的心理负担。首先,民办高校普遍采用结构工资制度,由比重较低的基本工资和比重较高的浮动工资(即课时工资)组成,实行“多劳多得”。但是,民办高校带有企业的性质特点,工资也被市场化:一方面受到市场上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影响,当民办高校的教师岗位供不应求的时候,教师的基本工资就会降低;另一方面受到学校生源的影响,如果学校的生源不好,开班不多,课时减少,那老师的工资也会跟着锐减。面对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人愿意到民办高校工作,同时民办高校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青年教师们时刻有着工资不稳定的担忧。其次,民办高校的社会保障不健全。目前,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是一个形式,它并没有能力解决教师的诸如
编制、工龄等问题,令很多教师有后顾之忧。
二、民办高校的特殊用人机制令青年教师们面临着随时“丢饭碗”的压力
相对比公办院校的大锅饭的人事制度,民办高校的高度市场化的用人制度使得青年教师失去了安全感。其一、民办高校普遍实行全员聘用制,上至院长校长,下至普通老师,全部只是与学校签订劳动合同。大多数学校与老师签订的是三年至五年合同,甚至有些是一年一签。在合同期内如果老师的表现让学校满意,则合同期满后可以继续留校工作;但如果老师的表现不太让学校满意或者学校因生源不好等原因已经不再需要这个专业老师的话,则合同期满后不再续约。另外,在合同期内,如果老师有工作失误或者违反学校规定,就有可能被辞退。这种职业的风险性让青年教师心理上有着较多的忧虑;其二,大多数民办高校迫于生存的压力,在认识上走向一个误区,认为学生是“铁打的营盘”,教师是“流水的兵”,把老师招进来之后“只用不养”,缺乏对老师的培训和职业规划。如此一来,青年教师们就感觉自己是学校赚钱的工具,担心自己的价值被“榨干”后就会被学校抛弃。其三,民办高校依靠生源生存,一旦生源不好,教师就有可能被辞退或被调离到非教师工作岗位做普通职员,又或者因生源不好开班数量不多,教师的课时工资就会减少。这些不可测因素都使得青年教师们无法产生安全感,并产生对前途的茫然感。
三、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导致青年教师产生自卑感
首先,民办高校的社会地位本身低于公办学校,一般人往往认为民办高校非政府办学缺乏公信力,并认为民办高校就是高收费,就是为了赚钱,如果小孩去民办高校读书就意味着低人一等,只比不上学好一点而已;同时由于社会舆论的影响也导致一部分人认为民办高校的教师水平和能力不如公办高校教师,自然就不会对教师十分尊敬。这种世俗的眼光使得一些自尊心较强的青年教师甚至不敢在亲戚朋友面前提自己的工作单位。其次,依靠教师傳授知识已经不是现代人获取信息的唯一选择,教师在学生心中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神秘感。特别是刚毕业的青年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讲专业课的时候心有余力而不足,无法在学生当中树立威信。再次,民办高校的企业特性决定了其追求的目标是“全心全意服务学生”。 在教育企业化的模式运作下,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变成了客户与服务者的关系,作为“企业”的民办高校,更多的时候是重视“客户”的意见而忽略了老师的尊严。这样,在民办高校里,青年教师的受尊需要得不到充分的满足,难以感受到主人翁的自豪感。
四、民办高校企业化的严格管理是青年教师产生心理压力的另一大源头
民办高校的规章制度的企业化管理痕迹较重,其工作规范化程度远远高于公立高校,比较注重服从和执行。主要表现在:(一)制定了机械化的教学工作过程管理制度,在考核上过细过死,从教师的上班或开会签到,到教案书写格式、学生作业批改次数登记、课堂考勤登记,再到每学期听课次数,甚至到每节课的教学进度,都实行严格的标准化的考核管理;(二)实行定期的学生评教制度,学生给老师打出来的分数的高低,决定了老师年终教学奖金的高低,甚至成为教师合同期满后是否续聘的依据之一;(三)实行末位淘汰制,学校根据本校的目标,结合各个岗位的实际情况,设定一定的考核指标体系,以此指标体系为标准对教师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的结果对得分靠后的教师进行淘汰的绩效管理制度。如此一来,一方面过细的量化考核不但没有提高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反而造成了教师沉重的心理负担,使得教师们的一切工作都在围绕考核的分数运转。另一方面,残酷的考核和评教及末位淘汰制使得教师之间形成了不良的竞争局面,关系变得复杂和紧张,彼此之间缺乏团结协作性,人际关系冷漠。对于充满热情,富有创造性,渴望发挥追求自我的青年教师来说,这样机械化的管理制度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他们的人格尊严,严重挫伤了其积极性,使得他们越来越消极面对工作,甚至会令其产生职业倦怠心理。
五、面对民办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青年教师难以产生成就感
民办高校的学生,大多数学习基础比较差,不良习惯较多,对学习不感兴趣,理解能力不足,这些都使得青年教师在教学中遇到极大的阻碍。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不太丰富,没有很好的掌握“因材施教”的技巧,面对这种学生会让教师有无法施展才华和能力的感觉。特别是刚毕业的青年教师,缺乏教学方法,讲课的内容学生无法理解,同时又因为年纪较轻在学生中缺乏威信,更有甚者被学生投诉,这些容易让青年教师心理失衡失去信心,感到沮丧和失望,甚至产生怀疑自我能力的痛苦心理。
六、民办高校复杂的人际关系让缺乏社会经验的青年教师疲于应付
民办高校具有市场经济特点,近乎残酷的合同聘用制、末位淘汰制等制度及因此诱发的功利需求使得教师之间的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另外,民办高校的教师来自全国各地,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信念观念、社会关系都各有不同,各人千里迢迢来到人地生疏的地方,不可避免的产生恐惧感和戒备感。这时候按地域组成各线各派的现象非常突出,在举目无亲的工作环境里,用老乡的情分去保住自己的位置是来自五湖四海的老师们常用的办法。同时在这种特殊的环境里,为了生存,常有人施展不正当的生存本领,而人性的弱点难以避免,其结果就是造成学校内部不正常的人际关系。
因此,了解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以及压力水平的程度,使青年教师的压力处于适当水平,将有助于民办高校稳定教师队伍,从而实现对学校的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强,陕西民办高校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2]朱允卫、赵卉,论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需求特征及其激励,高等农业教育,2002年04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 青年教师 心理压力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720184-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的支持力度的加强,民办高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资料显示,2006年全国共有民办高校278所,在校生133.79万人,其中本科生12.54万人,专科生121.25万人,另有其他形式教育的学生21.85万人。民办高校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人才的培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民办院校的当前存在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等问题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其中一个热点问题就是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但是,当大家把焦点都摆在如何稳定民办高校的师资,如何提高民办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如何加强民办高校教师的培养等等问题的同时,却鲜有人关心民办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在民办高校工作的教师既没有升学压力,也没有学生成绩高低比较的压力,专任教师只管上课不用管学生日常行为的压力等等;况且民办高校实行聘用制,干得不开心就随时走人,来去自如,所以觉得这些教师没有什么心理压力。事实上,面对着民办高校的特殊管理机制,教师们也产生了特殊的心理压力。民办高校教师的频繁流动其实是其自身寻求解脱心理压力的一种措施。在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最大的青年教师,成为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因此,关注并设法减轻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将有助于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本文作者作为民办高校青年教师中的一员,并结合近五年的民办高校工作经历,将从社会、学校、个人等各个方面深入分析这一类教师面临的心理压力及其形成的原因:
一、民办高校的待遇问题是青年教师产生心理压力的根本原因之一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到,人的需求可以从低到高分成五个层次,只有低层次的需求得到一顶定程度的满足之后
才会上升到更高层次的需求,而人的最基本的需求就是饥饿、干渴等生理需要。作为刚步入社会不久的青年教师来说,首先面临的就是生存的压力,而民办高校的工资制度和福利制度却让青年教师们背负了很沉重的心理负担。首先,民办高校普遍采用结构工资制度,由比重较低的基本工资和比重较高的浮动工资(即课时工资)组成,实行“多劳多得”。但是,民办高校带有企业的性质特点,工资也被市场化:一方面受到市场上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影响,当民办高校的教师岗位供不应求的时候,教师的基本工资就会降低;另一方面受到学校生源的影响,如果学校的生源不好,开班不多,课时减少,那老师的工资也会跟着锐减。面对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人愿意到民办高校工作,同时民办高校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青年教师们时刻有着工资不稳定的担忧。其次,民办高校的社会保障不健全。目前,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是一个形式,它并没有能力解决教师的诸如
编制、工龄等问题,令很多教师有后顾之忧。
二、民办高校的特殊用人机制令青年教师们面临着随时“丢饭碗”的压力
相对比公办院校的大锅饭的人事制度,民办高校的高度市场化的用人制度使得青年教师失去了安全感。其一、民办高校普遍实行全员聘用制,上至院长校长,下至普通老师,全部只是与学校签订劳动合同。大多数学校与老师签订的是三年至五年合同,甚至有些是一年一签。在合同期内如果老师的表现让学校满意,则合同期满后可以继续留校工作;但如果老师的表现不太让学校满意或者学校因生源不好等原因已经不再需要这个专业老师的话,则合同期满后不再续约。另外,在合同期内,如果老师有工作失误或者违反学校规定,就有可能被辞退。这种职业的风险性让青年教师心理上有着较多的忧虑;其二,大多数民办高校迫于生存的压力,在认识上走向一个误区,认为学生是“铁打的营盘”,教师是“流水的兵”,把老师招进来之后“只用不养”,缺乏对老师的培训和职业规划。如此一来,青年教师们就感觉自己是学校赚钱的工具,担心自己的价值被“榨干”后就会被学校抛弃。其三,民办高校依靠生源生存,一旦生源不好,教师就有可能被辞退或被调离到非教师工作岗位做普通职员,又或者因生源不好开班数量不多,教师的课时工资就会减少。这些不可测因素都使得青年教师们无法产生安全感,并产生对前途的茫然感。
三、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导致青年教师产生自卑感
首先,民办高校的社会地位本身低于公办学校,一般人往往认为民办高校非政府办学缺乏公信力,并认为民办高校就是高收费,就是为了赚钱,如果小孩去民办高校读书就意味着低人一等,只比不上学好一点而已;同时由于社会舆论的影响也导致一部分人认为民办高校的教师水平和能力不如公办高校教师,自然就不会对教师十分尊敬。这种世俗的眼光使得一些自尊心较强的青年教师甚至不敢在亲戚朋友面前提自己的工作单位。其次,依靠教师傳授知识已经不是现代人获取信息的唯一选择,教师在学生心中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神秘感。特别是刚毕业的青年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讲专业课的时候心有余力而不足,无法在学生当中树立威信。再次,民办高校的企业特性决定了其追求的目标是“全心全意服务学生”。 在教育企业化的模式运作下,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变成了客户与服务者的关系,作为“企业”的民办高校,更多的时候是重视“客户”的意见而忽略了老师的尊严。这样,在民办高校里,青年教师的受尊需要得不到充分的满足,难以感受到主人翁的自豪感。
四、民办高校企业化的严格管理是青年教师产生心理压力的另一大源头
民办高校的规章制度的企业化管理痕迹较重,其工作规范化程度远远高于公立高校,比较注重服从和执行。主要表现在:(一)制定了机械化的教学工作过程管理制度,在考核上过细过死,从教师的上班或开会签到,到教案书写格式、学生作业批改次数登记、课堂考勤登记,再到每学期听课次数,甚至到每节课的教学进度,都实行严格的标准化的考核管理;(二)实行定期的学生评教制度,学生给老师打出来的分数的高低,决定了老师年终教学奖金的高低,甚至成为教师合同期满后是否续聘的依据之一;(三)实行末位淘汰制,学校根据本校的目标,结合各个岗位的实际情况,设定一定的考核指标体系,以此指标体系为标准对教师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的结果对得分靠后的教师进行淘汰的绩效管理制度。如此一来,一方面过细的量化考核不但没有提高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反而造成了教师沉重的心理负担,使得教师们的一切工作都在围绕考核的分数运转。另一方面,残酷的考核和评教及末位淘汰制使得教师之间形成了不良的竞争局面,关系变得复杂和紧张,彼此之间缺乏团结协作性,人际关系冷漠。对于充满热情,富有创造性,渴望发挥追求自我的青年教师来说,这样机械化的管理制度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他们的人格尊严,严重挫伤了其积极性,使得他们越来越消极面对工作,甚至会令其产生职业倦怠心理。
五、面对民办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青年教师难以产生成就感
民办高校的学生,大多数学习基础比较差,不良习惯较多,对学习不感兴趣,理解能力不足,这些都使得青年教师在教学中遇到极大的阻碍。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不太丰富,没有很好的掌握“因材施教”的技巧,面对这种学生会让教师有无法施展才华和能力的感觉。特别是刚毕业的青年教师,缺乏教学方法,讲课的内容学生无法理解,同时又因为年纪较轻在学生中缺乏威信,更有甚者被学生投诉,这些容易让青年教师心理失衡失去信心,感到沮丧和失望,甚至产生怀疑自我能力的痛苦心理。
六、民办高校复杂的人际关系让缺乏社会经验的青年教师疲于应付
民办高校具有市场经济特点,近乎残酷的合同聘用制、末位淘汰制等制度及因此诱发的功利需求使得教师之间的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另外,民办高校的教师来自全国各地,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信念观念、社会关系都各有不同,各人千里迢迢来到人地生疏的地方,不可避免的产生恐惧感和戒备感。这时候按地域组成各线各派的现象非常突出,在举目无亲的工作环境里,用老乡的情分去保住自己的位置是来自五湖四海的老师们常用的办法。同时在这种特殊的环境里,为了生存,常有人施展不正当的生存本领,而人性的弱点难以避免,其结果就是造成学校内部不正常的人际关系。
因此,了解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以及压力水平的程度,使青年教师的压力处于适当水平,将有助于民办高校稳定教师队伍,从而实现对学校的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强,陕西民办高校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2]朱允卫、赵卉,论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需求特征及其激励,高等农业教育,2002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