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0-102-01
这学期学校安排我接替一年级某班语文教学工作。在一次布置家庭作业时我这才明白,原来部分老师和家长对作业的理解还停留在周而复始地抄写生字的书面作业上。这不禁使我想了我们正轰轰烈烈进行着的新课改。作业的改革也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的成败,关系到学生素养的提升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作业只是课堂教学的附属品,于是把家庭作业定位在对课堂教学的巩固、补充上,忽视了家庭作业本身的延续性、趣味性,使学生一直把它作为任务来完成,而不是作为兴趣去开发,教师高兴怎么留,就怎么留,想留多少就留多少。根本就不考虑科学性与适应性。作业内容大部分是教材中的练习题,并且是反复的操作,另外还有与教材配套的练习册,以及从书店购买的各类过关性习题。教师很少从学生的实际与自身的研究出发,研制适合学生兴趣的作业。所以作业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笔者认为新课改形势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应该是一个让学生乐于去完成并享受完成作业的过程。
一、不让学生成为抄写生字的机器,从单一的书面作业到多元的作业形式过渡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一些人提起作业就想到了书面作业,觉得哪一天没有布置写的作业就好像没有作业一样。其实作业可分为:⑴书面作业 ⑵口头作业 ⑶实践作业。作业的形式更要不拘一格,新颖灵活,改变以往局限于“抄写背算”的作业形式,多预习质疑,减少抄写练习作业;多口头、实践作业,减少书面作业;多课外拓展、积累,减少课内机械作业,提高作业的质量。如改机械无意义的“背课文”为“以讲故事的方式说给父母”,“以表演的方式让朋友欣赏”等形式,让作业更贴近学生的意愿,注重作业的人文性。
二、不让学生厌倦老师布置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内容
过去的作业,完全由教师做主,教师布置什么,学生就必须完成什么,否则就不是好学生。学生听命于教师,被迫完成所有作业,所以,时间一久,学生就厌倦了教师的作业,进而在情绪上抵触,态度上消极,行为上应付,使教师布置的作业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学生的智力、兴趣、技能是有差异的,作业的统一性、必修性、规定性,必然导致学生信心的丧失。教师在布置作业任务的时候,要多给学生创造自主选择的权利与机会。也就是说,有作业任务,但不是要求学生全部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能力有选择性完成。这样,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并且注重了学生的层次性。使所有的学生能尝试到成功的快乐。
三、不让学生在封闭状态下完成作业,由独立完成作业变为寻求他人合作完成
社会的人,自然的人,人有求知的需要,有情感的需要,有交往的需要。新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既然倡导学生合作性作业,教师就要考虑完成作业的方式。教师可以有意识的把学生划分成学习小组,也可以允许学生自由的结对子,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寻求同伴、家长、教师的帮助。从策略上,教师多布置一些研究性作业,也就是说学生很不容易独立完成,迫使他们寻求他人合作。
如湘教版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十二课《虎大王开会》,课文中有老鹰、狮子、袋鼠、大象、乌龟、蜗牛等学生感兴趣的动物,我就布置学生和同学合作,根据课文内容排演课本剧;让学生和家人合作,做动物头饰或者把“虎大王开会”的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这是学生作业的过程,也是人生的体验过程。要让学生感到,作业是一种享受。
四、不打击学生作业的积极性,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待学生的作业
传统的作业评价,完全由教师一个人操作。大量的作业批改,使教师不堪负重,况且不一定有好的效果。作业批改的目的是给学生的作业进行总结,激发学生以后作业的兴趣,但因老师不自觉就会站在整体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常会因此打击一些较差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因此,我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用以下方式评价:1、自评。学生如果觉得自己的确是用心完成了就给自己画一个笑脸娃娃;2、家长评。家长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实际情况评价,完成得好给孩子画一个笑脸娃娃;3、互评。同桌或小组内比较评选出进步最大的,由同桌或小组长给他画一个笑脸娃娃;4、老师评。老师综合以上情况和较之以前作业情况酌情给学生画一个笑脸娃娃。这样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评价,并能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增强了学生以后作业的信心和兴趣。当然,评价的多员参与,不能是盲目的操作,教师始终是策划的主体。教师要分清哪些是可以放开的,哪些必须又自己操作的,这样才有利于教学反馈,有利于调整教学策略。
总之,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作业的快乐,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学生设计出更符合学生需要的作业,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由支配,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需要广大教师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努力,让作业变成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与人生的生活过程,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学习需要。
这学期学校安排我接替一年级某班语文教学工作。在一次布置家庭作业时我这才明白,原来部分老师和家长对作业的理解还停留在周而复始地抄写生字的书面作业上。这不禁使我想了我们正轰轰烈烈进行着的新课改。作业的改革也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的成败,关系到学生素养的提升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作业只是课堂教学的附属品,于是把家庭作业定位在对课堂教学的巩固、补充上,忽视了家庭作业本身的延续性、趣味性,使学生一直把它作为任务来完成,而不是作为兴趣去开发,教师高兴怎么留,就怎么留,想留多少就留多少。根本就不考虑科学性与适应性。作业内容大部分是教材中的练习题,并且是反复的操作,另外还有与教材配套的练习册,以及从书店购买的各类过关性习题。教师很少从学生的实际与自身的研究出发,研制适合学生兴趣的作业。所以作业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笔者认为新课改形势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应该是一个让学生乐于去完成并享受完成作业的过程。
一、不让学生成为抄写生字的机器,从单一的书面作业到多元的作业形式过渡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一些人提起作业就想到了书面作业,觉得哪一天没有布置写的作业就好像没有作业一样。其实作业可分为:⑴书面作业 ⑵口头作业 ⑶实践作业。作业的形式更要不拘一格,新颖灵活,改变以往局限于“抄写背算”的作业形式,多预习质疑,减少抄写练习作业;多口头、实践作业,减少书面作业;多课外拓展、积累,减少课内机械作业,提高作业的质量。如改机械无意义的“背课文”为“以讲故事的方式说给父母”,“以表演的方式让朋友欣赏”等形式,让作业更贴近学生的意愿,注重作业的人文性。
二、不让学生厌倦老师布置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内容
过去的作业,完全由教师做主,教师布置什么,学生就必须完成什么,否则就不是好学生。学生听命于教师,被迫完成所有作业,所以,时间一久,学生就厌倦了教师的作业,进而在情绪上抵触,态度上消极,行为上应付,使教师布置的作业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学生的智力、兴趣、技能是有差异的,作业的统一性、必修性、规定性,必然导致学生信心的丧失。教师在布置作业任务的时候,要多给学生创造自主选择的权利与机会。也就是说,有作业任务,但不是要求学生全部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能力有选择性完成。这样,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并且注重了学生的层次性。使所有的学生能尝试到成功的快乐。
三、不让学生在封闭状态下完成作业,由独立完成作业变为寻求他人合作完成
社会的人,自然的人,人有求知的需要,有情感的需要,有交往的需要。新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既然倡导学生合作性作业,教师就要考虑完成作业的方式。教师可以有意识的把学生划分成学习小组,也可以允许学生自由的结对子,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寻求同伴、家长、教师的帮助。从策略上,教师多布置一些研究性作业,也就是说学生很不容易独立完成,迫使他们寻求他人合作。
如湘教版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十二课《虎大王开会》,课文中有老鹰、狮子、袋鼠、大象、乌龟、蜗牛等学生感兴趣的动物,我就布置学生和同学合作,根据课文内容排演课本剧;让学生和家人合作,做动物头饰或者把“虎大王开会”的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这是学生作业的过程,也是人生的体验过程。要让学生感到,作业是一种享受。
四、不打击学生作业的积极性,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待学生的作业
传统的作业评价,完全由教师一个人操作。大量的作业批改,使教师不堪负重,况且不一定有好的效果。作业批改的目的是给学生的作业进行总结,激发学生以后作业的兴趣,但因老师不自觉就会站在整体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常会因此打击一些较差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因此,我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用以下方式评价:1、自评。学生如果觉得自己的确是用心完成了就给自己画一个笑脸娃娃;2、家长评。家长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实际情况评价,完成得好给孩子画一个笑脸娃娃;3、互评。同桌或小组内比较评选出进步最大的,由同桌或小组长给他画一个笑脸娃娃;4、老师评。老师综合以上情况和较之以前作业情况酌情给学生画一个笑脸娃娃。这样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评价,并能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增强了学生以后作业的信心和兴趣。当然,评价的多员参与,不能是盲目的操作,教师始终是策划的主体。教师要分清哪些是可以放开的,哪些必须又自己操作的,这样才有利于教学反馈,有利于调整教学策略。
总之,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作业的快乐,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学生设计出更符合学生需要的作业,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由支配,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需要广大教师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努力,让作业变成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与人生的生活过程,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学习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