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ut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民族的传统声乐是在不断吸收各民族文化精髓的音乐沃土中成长起来的,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本土主义的音乐审美观,每一首经典的传统民族音乐创作都有其特定的文化意境和艺术审美,包含着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歌颂和思考,令人心向往之。本文从分析我国传统民族声乐发展历史出发,探讨了民族声乐的基本特性和传承与发展民族声乐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一些传承与发展民族声乐的积极策略。
  关键词:民族声乐  文化传承  声乐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5
   在传统的民族声乐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不同地区民族政治、文化、经济、社会习俗等影响。在艺术发展的长河当中需要百花齐放,风格迥异的音乐风格才能使我国的民族音乐发展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从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促进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传承与长足发展,使它的体系更加完善,使其更具艺术价值。
   一、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历史
   历史发展阶段:民族音乐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非常大的时间跨度,从人类文明诞生之初,声乐也就随之诞生,那时还没有出现系统的旋律与音调,音乐往往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即兴而发的。后来在几千年不断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民族声乐逐渐形成了体系,在调性与旋律上经过不同时代的传承与完善,包含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蕴含的文化内涵越来越深刻。从一开始的诗经、楚辞到后来的乐府,再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时代的京剧戏曲等,创作者们不断继承,不断创新,逐渐把民族声乐从众多的传统音乐艺术表现形式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专门的民族声乐创作及演唱形式。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由于西方文化的传入,我国的各类文化和艺术形式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从民族声乐方面来看,由于欧洲声乐演唱艺术的影响,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开始融入更多新的元素,在艺术创作、歌曲演唱、节奏以及歌曲调性等方面都变得更为丰富。
   创新探索阶段:进入到20世纪之后,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由于渗入了西方音乐的一些元素,使得我国在一段时期内特别流行歌舞剧、艺术歌曲等,那一时期斯义桂、喻宜萱、周小燕等歌唱家将西方音乐元素与我国传统古典音乐进行结合,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民歌,也为我国传统民族声乐后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内陆与港澳台甚至亚洲各国之间的文化交融越来越频繁,这些地区的音乐又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使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增添了新的元素和艺术审美。到后期随着新中国高等教育的逐步完善与发展,在音乐艺术学科中我国民族声乐教育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得到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
   二、民族声乐的基本特性
   科学性: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传统民族声乐在进行演唱时主要靠演唱者的原生态发声,这就造成了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卡顿、空白的现象。演唱者和创作者们在发现这一问题后,在后期融入其他国家或其他民族的创作与演唱手法,集众家之所长,使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越来越科学,对如何呼吸、如何打开喉咙、如何使用低音混声等这些难题都进行了解决,使民族声乐在后期变的音调自然而甜美,又不失原生态与野性,使现代民族声乐吐字清晰圆润,演唱音色自然而明亮,情感越来越饱满与丰富,更具艺术表现力。
   民族性:民族声乐其最大特点是它具有丰富的民族色彩。首先,民族音乐在歌曲创作当中体现出来的感情,是在一个民族特殊的历史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对本民族人民群体意识、民族情结的反映,是一种对民族的热爱与民族情怀的集中体现。其次,民族音乐在歌词、旋律、节奏方面受本民族习俗、语言、传统音乐调性的影响,有着不同的旋律风格、歌词意境和独特的节奏。最后,在民族音乐的演唱方面,由于受到不同民族方言、自然环境、演唱风格等的影响,也形成了风格迥异的特征。例如北方地区的民族声乐普遍较为高远且粗犷,而南方地区的民歌则更偏向清雅、甜美。
   艺术性:民族声乐是一种艺术,无论是在民族声乐的一度创作还是二度创作上,都要凸显民族声乐的美学性和艺术性。我国民族声乐由于积淀了各民族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凸显着各民族代代传承的思想价值和民族精神,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反映本民族的人民生活特征、反映当时社会发展的现状、反映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理念,从各个角度汲取了丰富的知识体系。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沉淀,才能使民族声乐带给人们无限的回味与美妙的意境,使观众在聆听时仿佛身临其境。
   三、传承与发展民族声乐的重要意义
   首先,民族声乐对人的精神起到一种净化与激励的作用,对我国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扬,能使我国民族声乐进一步融入到全球文化之林,在国际舞台上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和文化,这也是全体艺术工作者的终极梦想和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其次,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创作和演唱技巧在表现形式上以我国少数民族传统的声乐艺术为主要表现基础,汲取和借鉴了西洋唱法和创作元素。在民族性上以西洋歌曲唱法和艺术创作手法为基础,有选择地结合了中国民间歌曲在调性和词汇上的特征,使民族声乐的原风格和韵味更加丰富,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太过倚重西方的音乐创作和演唱元素,而在创新过程中逐渐抛弃了许多我国传统音乐风格的现象。因此在我国传统民族声乐传承与发扬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正确的进行选择,科学的把握哪些才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当中不可抛弃的精华,以我国传统声乐为基础,适当借鉴西方声乐的优点和长处,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进行发展和完善,才能真正使我国民族声乐兼收并蓄,并保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最后,在目前我国民族声乐进入到高等院校教学当中后,在课程的安排和教学方式的设置上,都太过偏向于西方化的教学体系,在进行民族声乐的教学活动时,没有根据我国民族声乐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创新,这非常不利于我国民族声乐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需要不断地对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进行挖掘与弘扬,对传统民族声乐的体系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并将其不断创新,根据它的特性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的薄弱之处加以扬弃与修整,使更多的学生热爱与学习传统民族声乐,进一步丰富与创造民族声乐,更好的弘扬与发展民族声乐。    四、传承与发展民族声乐的积极策略
   (一)全面深入的加强对原生态民族声乐的保护
   迄今为止,还有很多原生态民族声乐的传承受到了局限,由于这种类型的民歌极易受到当时人们所处的生活条件、劳作方式等的影响,因此随着时代的改变和发展,民歌的文化传承道路已经日益凸显颓势。再次,民歌本身与民族的信仰、民俗等各种因素之间也存在着较为紧密的关系,这些民俗活动随着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逐渐减少和衰弱,从而导致民歌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另外,再加上西方对于我国民歌文化的广泛传输,这就使得我国民歌的发展遭受到了严重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大了我国民歌的发展压力。有学者指出,在现代音乐甚至是各种文化领域中一直都存在着一种倾向性的问题,就是西方的文化是真正科学正确的,这种不恰当的倾向性理论使得我国传统民族声乐在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对西方音乐元素的依赖过多。
   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民族声乐中添加了许多现代化的设备,例如电子琴、架子鼓,这也使得传统的民族声乐失去了其本来的艺术个性和魅力。因此在现阶段对传统民族声乐进行传承与发扬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这种错误的认知倾向,从各种渠道发掘历史遗留下来的原生态的民族声乐,对一些流传于民间的古典音乐曲谱进行回收与保护。通过大量搜集、发掘和收藏整理,抢救这些濒临丢弃或马上被遗忘的民俗和文化,才能把难以计数的传统民族声乐所积累并形成的包括文字、曲谱、舞蹈在内的有形的宝贵文化财富真正地继承和保存。在对民族声乐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要保留那些极具地方特色的音乐调性、旋律、带有地方语气的歌词,并且为了更好的对本地区的传统民族声乐进行保护与发扬,各地的政府部门要成立专门的民族音乐乐团,结合现代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对本地区的民族声乐进行大力传播和弘扬。
   (二)以各种方式和渠道全面创新和弘扬民族声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孕育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丰沃土壤。然而,随着人们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善,曾经这片沃土现在已不能够提供舒适的养分。在这个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今天,全世界的文化相互交融,让中华民族的声乐和中华文化与国际现代化的进程能够和谐共生、协同发展,是当前我国迫切需要着力关注、研究解决的问题。早在21世纪初,我国对于传统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扬就引起了国家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从一场轰动国内外的极具特色和原生态的歌舞作品《云南印象》,到央视主办的民歌大赛,这些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民歌将中华民族传统声乐的独特魅力完美的展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面前。一时之间,传统民族声乐成为了当前我国传统文化和音乐艺术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对其的传承与发扬势在必行。
   在对其发展的过程中,要秉持着创新理念,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通过运用官方媒体或网络直播平台等方式使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展示到更大更宽广的舞台上。独特的民族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风格迥异的民歌体系,中国西北地区黄河流域的民歌高亢激昂,内蒙古游牧地区的民歌苍凉悠远,如诗如画的江南早造就了吴侬软语的南方小调。因此我们需要在保护和继承民族声乐艺术文化的过程中,适当融入现代化的音乐元素,让传统的民族声乐焕发新的艺术魅力,要进一步汲取民族声乐当中歌曲唱法和艺术创作的文化精髓,在充分保留各民族声乐特色的基础上,对民族声乐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缺陷进行更改。另外,还需要从我国高等院校的民族声乐教育体系入手,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改革,为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培养更优质的人才。
   (三)加强传统民族声乐的理论基础建设
   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漫长的探索与创新的过程,但要使民族更具凝聚力,就不能丢失长期传承的民族文化精华,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在对传统民族歌曲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所要付出的代价是必然的,但传承的过程一定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建立一套完善的理论基础,更好的保留那些优秀的文化根源,并对他们进行再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现阶段我国当代民族声乐在研究过程中理论方面存在民族声乐的系统性不够完善的问题,西方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极度崇尚理性,因此它们的声乐文化具有极高的系统性和思辨性的特征。而我国民族声乐在发展的过程中,内部体系较为复杂,且大多民歌多为即兴创作,并没有固定的旋律与体系,因此我国的民族音乐常常因为不够科学没有先进性和系统性而受人诟病。这显然是不利于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发展与继承的,虽然我国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和创作方法等在时间长河当中已经被无数次的证明,但由于我国民族众多,不同地区对民族声乐的审美存在差异,因此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反而更加注重多元性而忽略了系统性。因此在现阶段对我国民族声乐进行传承与发扬的过程中,要基于多元性探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系统性与规律性,要基于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创作特点、旋律特征、曲调特征等各方面的艺术形式对我国民族声乐的理论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作为一个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通过音乐的方式反映着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现状,它的发展过程历史悠久,创作内容内涵深厚。现在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逐步提高,世界各地的人们越来越注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挖掘与保护。为了更好的保护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树立本族的文化自信,对极具本族特色的声乐进行保护,以各种方式和渠道全面创新和弘扬民族声乐,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建立一套科学的民族声乐理论体系,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以便更好的传承与弘扬民族声乐。
  参考文献:
  [1]李媛媛.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评鉴,2019(11):37-39.
  [2]谢琴.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现状研究[J].山西青年,2019(18):261.
  [3]杨丽娜.试论中国当代民族聲乐的继承与发展[J].卷宗,2019(22):370.
  [4]黄小玲.高等院校声乐教学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9(09):120-121.
  [5]安永明.中国歌剧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传承的意义及条件[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9(05):193-194.
  [6]韩华.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传承与发展研究[J].北方音乐,2018(23):156-157.
其他文献
在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因背负水质保护的政治任务,限制了一些产业发展,给乡村振兴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因政府政策的倾斜、对绿色产业的扶持而带来了践行“两山”理论的历史机
中华民国成立前后,梁启超面对大学生不以学问为求学目的的教育现象,基于培养新民、加快大学现代化改革和振兴中国传统学术的需要,提出了大学生当表率全国学风的观点。他指出,大学生当从服从、朴素和静穆三个主要方面展示优良学风,并努力将优良学风表率于全国。通过理论宣传和教学实践,梁启超指出了大学生学风改革的实现途径:一要指导大学生明确以学问为主的学习目的;二是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科学精神;三是培养大学生匡正学风的责任意识。在梁启超等人的努力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既改革了传统的官本位学风,也加快了高等教育现代
一  我们约好在万达商场前的停车场见面。那天风很大,北海这个半岛上的风总是很大。像是有人一直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嘤嘤哭诉。干马来曾说,那是海里的白海豚在叫。她是这么形容的,一片白色的叫声。叫声怎么会是白色的呢?她有很多奇思妙想,常让人摸不着头脑。记得她画过粉红的大海,画过翠绿的天空,画过她妈长着一对驴耳朵。说实在的,我有些喜欢她。但我给她的感觉像是不屑一顾。我似乎对谁都不屑一顾,尤其是她。上小学的时候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发出了“知音之难”的感叹,从“知”的对象来说,音实难知;从“知”的主体来说,知实难逢。“知音之难”不仅是刘勰对个人生活经历和所处的时代发出的深沉感慨,还是每个批评家和鉴赏家曾有过的生命叹息。
文化的形成与分布,与人群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环境影响或决定了文化的特性,而人群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人群的生存和生活特性,决定了文化的时代性和区域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历史空间和地理空间.主要讨论了楚文化的历史空间和地理空间,指出了目前楚文化研究中存在的局限和不足,并从考古文化学的角度强调了未来楚文化研究应注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筹,尤其是要通过物质的考古学文化努力探索精神领域的文化因子,进而不断扩展楚文化研究的新领域.
以普通本科生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堂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教育传记学方法的教学理念对于应对新闻教育危机的启示,基于长期实践设计了教育传记学方法在课堂应用的具体实施方案,并认为该方法具有较高推广价值,也可应用于新闻传播类其他史论课程的教学.
进入现代之破茧成蝶rn一rn1904年,光绪三十年,那一年全国各地前往河南开封赴会试的举子,并不知道自己参加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rn这一年,上海的《教育世界》杂志,
期刊
一  有一年,我们开车去阿勒泰,从天山脚下的乌鲁木齐出发,穿过茫茫准噶尔盆地,往天边隐约的阿尔泰山行进。原打算在黄沙梁吃午饭,那里的路边有几家卖拌面和大盘鸡的野店。所谓野店,就是前后不着村,饭馆的矮房子淹没在路边野草中,四周是沙梁起伏的荒漠。那时这条穿越荒野的道路旁人烟少,饭馆更少,南来北往的人,行到这里早都饿了,都会停车吃饭。我们却没饿,行车到半中午时,见路边一片瓜地,便沿便道开车到瓜地边,想买
英语学习者在实用英语写作中常存在词汇贫乏、句式单一、篇章逻辑混乱等问题,而语言输入量不足和输入方式不合理是其主要原因.因此,增加输入量并改进输入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
前 言  2019年11月22日,第2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民族电影展映期间,我受电影展组委会之邀出席红色电影《青春之骏》的新闻发布会。  当我来到新闻发布会现场,大屏幕上正打出一个人的黑白头像相片,宽阔的额头,浓密的秀发,飘洒的长髯,平静而坚毅的眼神,气宇轩昂的气概。此时工作人员将一份海报递给我,封面一行红色大字令我双眼放光:回族英雄马骏。  马骏?马天安?是我知道的那位烈士吗?几十年前的记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