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洗脑,再洗课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z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洗课是对前置式教学反思的形象表述,是对教学预案的再思考,去除冗繁。洗课的关键在于洗脑,也就是明确教学思想,作者从如何明确教学思想教师可以从如何处理教材也就是教什么,如何展示自身魅力也就是学什么,如何提升学生能力也就是会什么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论述。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案 优化策略 洗脑 洗课
  洗课是一个比较新的名词,是对前置式教学反思的形象表述,所谓洗课就是对教学预案进行再思考,这一过程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杨九俊教授把它形象地称为“洗课”,简而言之,即对教学预案进行淘洗,去伪存真,取其精华。所谓:“教师言论三千,不如学生细思‘一瓢’”,只有去除课堂的冗繁,才能还学生自主空间,这是新课程改革理念。洗课犹如洗菜去泥沙,淘米除杂质一样,教师在明确“教什么”的同时,更要明确“不教什么”,我们的课若能经历如是洗礼,生成的课堂一定会清新、自然且高效。
  名词虽新,却是由来已久,每个老师在日常教学中都在尝试,一线教师往往有这样的困惑,洗课看似简单又复杂,看似好操作却难以入手。其实回到洗课的“原始冲动”,我们无非想处理好这样的问题:洗课后我们想呈现的是什么?洗课后学生能获得什么?任何一次洗课的过程必然要体现我们的教学思想,而教学思想又是洗课的灵魂,所以如何洗课,我想首先要做好的是洗脑,即要明确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如何洗脑?不妨问题化,多问自己几个“什么”:面对教材的复杂性,该教些什么呢?学生可从教师身上学到些什么呢?在教材、教师的双重作用下,学生能得到什么样的提升?
  一、教什么
  大概每个授课者备课时都会问自己:什么是必须讲的重点难点?什么学生已经懂了不要讲?什么教师必须讲授、非讲授不知?什么老师讲了也不懂……如此种种的自问自答,其实就是洗课的第一步,即洗脑,遗憾的是在日常教学中,面对复杂的教学现状我们这些自问自答在头脑里有时只是昙花一现,这些常规的过程可能会被教师的经验主义打败。然而越是常规的越是不可或缺的。多年来,教学一线一直坚持“三讲三不讲”,大多一线教师纠结的不是无内容可讲而是要讲的内容太多,所以与其困惑于“三讲”,不如反其道而思考“三不讲”。我认为洗脑的关键在于“三不讲”:学生自己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在具体课堂教学操作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克服“教师话语霸权”的惯性,敢于并善于把课堂、班级“还给”学生,教师若跳不出陈腐的条条框框,我们的课堂哪来清新可言呢?
  “三不讲”绝不是“三不管”。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再讲也引不起学生的注意,否则不但浪费时间,更易引起学生学习疲劳。这时通过各种方式的检查加以巩固,既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我们不妨充分相信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内容加工转化为“导学案”,通过互助探究,让学生按照“线索”自己阅读、思考、探究、讨论,学生掌握知识的大部分应该没问题,这种多维互动不仅可以“热闹”课堂,而且可以达到“高效”的目的。讲了也不会的不讲,语文课本上的一些篇目的内容,难免有的太偏、有的超纲,或者由于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今后发展没有太大的作用,讲了没有用,甚至易产生误导,还不如干脆删除不作集体讲解,这时可以将这些内容以“附加题”的形式布置下去,让有兴趣的、学有余力的同学去试着解决,教师加以协助,从而达到培优的目的。简而言之,“三不讲”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材施教,打造高效课堂。
  二、学什么
  这里的学什么是指学生能从老师身上学到什么,语文是艺术、是工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称职的语文老师首先要有一缸水,学生方能从中得一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教师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要达到上述要求,教师自身的素养很重要。洗课要洗出教师的价值,教师的价值中最重要的是:渊博的学识素养,积极的社会态度。
  教师的渊博不仅是知识的渊博,还包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严密的思维品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教师的知识素养直接关系着他在学生中的威信和地位。试想,哪个学生会欢迎教学水平低下、知识面狭窄的教师呢?相反,一位有着渊博的知识、灵巧的教学方法的教师,一定是一位受欢迎的教师,他就会受到学生的爱戴,他所教授的知识学生自然会很感兴趣和易于接受。洗课时应该有意识地渗透教师渊博的知识素养,一方面是授课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需要。有意识的渗透是必需的,但又不是有意识的卖弄,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切不可因赶进度、考高分而教材以外绝不涉及,抑或为拉拢学生而刻意卖弄教材以外的信息。以古诗词的讲解为例:教师必然要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若一味以考试为目的,强调诗歌思想内容本身以强化知识技能,可能会事与愿违;若过多介绍诗歌以外的东西,东扯西扯就本末倒置了。古人“歌以咏志”,其志必须放在大背景下才能体会,教师适时适当地补充历史背景、作者概况等必需的信息可以一举多得:激发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领域、有助于知识理解、提高应用能力,同时这也是处理一类问题应有的思维品质。
  教书和育人是辩证统一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既是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途径,又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洗课时要体现语文教师积极的社会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比如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语文合作探究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让他们感受到集体智慧的魅力,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帮助他们端正生活态度,确认人生目标。
  三、会什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几乎是教育永恒的话题。陶行知先生提出实施创造教育已有近百年历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今天依然是素质教育的目的。陶行知先生认为:就学生而言,创造教育是为了学生“手脑双挥”,“手脑联盟”,“手脑双全”,陶行知先生最大的快乐,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如何培养创造力,我想对教师而言首先是引导学生把课堂理论经常地应用到实践中去检验,去解决实际问题。洗课时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动脑、动手,把学习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加以考虑,学生会“回答”了还不够,要会“抢答”,更要会自己“设疑”“解疑”。
  洗课时要注重营造宽松的创造氛围,帮助学生冲破思维定势。如今的中学生易因循守旧,不敢“标新立异”,不敢“越雷池半步”。因此,针对学生特点的课前预设是必需的。如何创设一个民主、自由的教育情境?一要科学预设,洗课时我们充分备教材、备学生,这样才能实现基于创造力培养的预设。简单来说这个过程可以是先教师设疑学生解疑;然后教师留白,学生设疑并解疑。二要民主管理,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不人云亦云,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不随意批评,让学生获得创造的安全感。欧美很多国家在这方面有有益的尝试,他们往往没有统一的大纲和教材,而是由任课教师按照学生实际开出书单,书单涉猎广,开放性强,因而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自由的空间。文化虽有差异,但“断章取义”的借鉴还是可行的。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钱学森之问”也时常萦绕耳畔。提高学生创造力似与提高应试能力无关,其关乎学生的终身发展、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教学案的设计是一项系统过程,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是落实教学思想和指导教学行为的方案。教学案的设计是一门科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教学案的设计又是一门艺术,必须融入设计者的理念,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生成的可能,设计出有效解决数学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教学案的设计还是一种工具,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技巧,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第一卷、第二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第2版.
  [2]《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20日第6版.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江苏,2005.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写作活动中,写作客体不但能够激发写作主体的创作灵感,引发写作的冲动,而且可以传达写作主体对人类社会的思考和体会,写作客体是写作活动存在的源泉,是写作活动得以生存的本体。荆永鸣短篇小说中的农民工形象作为写作客体,为我们学习写作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例。  关键词: 荆永鸣短篇小说 “农民工”形象 写作客体 作用    写作客体是指进入写作主体的视野并激发写作欲望,经过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师院校综合化已成为全球性的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各国都在探索如何在高师院校综合化背景下保证师范生的培养质量。美国大学师范专业“第二次录取”的做法给我们以有益的借鉴,结合我国高师发展实际,作者认为师范院校实施实行“2 2”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自身发展、毕业教师质量、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针对高考志愿一次定“终身”的培养模式提出改变招生计划、调整教学计划和发挥
摘 要: 对功利的追求与实现、维护个体的独立与自由是张大千1949年离开大陆的主要原因。远遁海外对张大千的历史命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张大千在大陆长时间被边缘化,另一方面,张大千成为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为传统中国艺术转向现代化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并提供了新的范式。  关键词: 张大千 远离大陆 文化性格 历史命运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长达22年
摘 要: 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老子》和《庄子》是道家文化最重要的两部经典。虽然老庄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然而两者对于“道”所侧重的角度却有所不同,老子的“道”心怀天下,庄子的“道”专注个人。而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与两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思维意识有关。  关键词: 老子 天下 庄子 个人  道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虽自表面而言不似儒家文化那样重要,然而又无处不存在于中国文化的方方
摘 要: 在幼师《活动设计》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最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 小组学习法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 优势 实施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是一门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兼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性的课程,还是上承学前“三学”(学前卫生
摘 要: 杜甫的《旅夜书怀》中,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向来为人所称道,而同为唐朝著名诗人的李白,其五律诗《渡荆门送别》中的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和前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两者体现出的精神面貌却有差别,很好地体现了两位诗人不同的诗歌风格。作者将两首诗进行比较,试析一二。  关键词: 李白 杜甫 《渡荆门送别》 《旅夜书怀》  一、李白与杜甫:太阳神与酒神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在《悲剧的诞
摘 要: 学生时期是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的一生有积极影响,因此养成教育在学校工作中尤为重要。在教育中首先要将养成教育当课程来做,要求老师比学生先做到,借助活动和小组评比推动养成教育,让学生在宽松愉跃的气氛中养成良好的各种习惯,真正达到雨露育新苗、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关键词: 养成教育 习惯培养 学生时期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生时期是人生成长过
摘 要: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在高校开设该课程是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 学生素养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既是一门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基础性课程,又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自1999年始,国家教育部就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确定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程,并作为高校所有专业学生必修
摘 要: 《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独立学院大学生由于自身特点,具有特殊性。独立学院大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的诉求具有多样性、丰富性,他们既希望任课教师的讲课内容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又希望老师的讲课形式喜闻乐见、深入浅出,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独立学院《形势与政策》课面临新的改革路向:重内容亦重形式。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 重内容 重形式 课改 新路向  一  形势与政策教
摘 要: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一个基本命题,“知行合一”论具有内在的德育意蕴,对于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增强当代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具有独特的价值。  关键词: 知行合一 德育 实效  王阳明是宋明理学中最具影响力的儒学大师之一,其心学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后的第二年即1509年,提出了“知行合一”论。“知行合一”论是王阳明心学的一个基本命题,既是对朱熹“知先行后”观点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