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包诗”教学三探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sfsfsdfsdfsdf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包诗”是一种新兴文体,它介于文与诗之间,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短文中,短文既简单明了地交代了古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过程,又对古诗内容与情境作了深入浅出的诠释和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这样的文本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古诗阅读的难度。但是“文包诗”是文还是诗呢?教学中究竟是以文为主,还是以诗为主?它作为一种文体,如何教出其体裁特点?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语用”意识呢?笔者曾三次设计教学《黄鹤楼送别》,每次设计都有不同侧重,似乎每次教学都在尝试解答蕴藏心头的“文包诗”教学的疑惑。现以《黄鹤楼送别》为例,谈谈笔者在“文包诗”教学领域的实践与体会。
  一探:指向“文”
  《黄鹤楼送别》的“文”非常抒情,语言非常优美动情,让笔者读后欲罢不能,总想这么美的语言一定要设法让学生进入情境游历一番、体验一番。所以,教学遵循文本思路,先文后诗,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诗歌“情境”的涵泳上。环节一:激情破题。先让学生深情吟读课题,提示学生读出“满心的离愁”与“绵长的别绪”,营造一种离别的情韵。接着引导学生抓住文眼,初识“依依惜别”。环节二:品词析句,体味“依依惜别”。先让学生聚焦第三段文字,读“话别”,品离情。接着顺着情感的线索,引导学生探究第四段文字,紧紧抓住“伫立”和“凝视”,通过引读诗,凭借“凝视”想象诗人内心,并采用音乐渲染、深情诵读等体验方式,让学生贴近诗人,体悟真情。环节三:深情诵读,直抒“依依惜别”。以读代讲,引出诗歌后,再回读课文,诗文对照,达成诗文交融。接着顺水推舟,展开“送别诗”主题诵读。回味教学,学生读文、感悟、吟诵、抒情,整个课堂似乎激情荡漾,十分动人。其实,这样的教学视线深深锁在情深境美的文句上,直到第三环节,才转入诗的教学。如此,是不是“文包诗”教学的应然样态呢?
  二探:指向“诗”
  第一次教学《黄鹤楼送别》后,笔者仔细研读了苏教版教材中的古诗词,发现小学阶段编排古诗篇目有个规律,没有安排“文包诗”的年段有四首古诗,而有“文包诗”的年段只安排了两首古诗,由此可以揣摩到编者的意图——用“文包诗”代替“诗”。如此看来,“文包诗”教学应凸显“诗”的教学。于是笔者就此文重新整理思路,努力实现“文包诗”教学的“华丽转身”——由第一次死死抱着“文”这块砖不放,转向用“砖”敲开“门”,尽览“门”内风景。环节一:读诗歌,对照文句明诗意。破题之后,在读诗数遍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不理解之处,进而引导学生诗文对照,找出与诗句相对应的词句,进行讨论交流理解诗意并告诉学生,“诗文对照”是理解诗句的好方法。环节二:品诗句,借助文句赏意境。先让学生朗读诗句,由诗句引向文本阅读,“这句诗对应文中哪个片段?”学生以文解诗,并就势体会友人依依惜别之情。然后让学生对照“话别”情境回头深情吟诵。最后体味“目送友人”——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学生找读课文相对应的片段,引导他们品味“伫立”“凝视”,让学生贴近诗人内心。环节三:深情诵读,扩展主题诗阅读。先是教师引导学生将“诗”与“文”做个比较,欣赏各自特点。然后教师再激情渲染诗人内心之怅惘难舍,学生入情入境吟诵诗歌。最后师生扩读“送别”古诗名句,引向专题阅读“送别诗”。
  这次教学,摒弃以文为主的教学思路,教学中遵循“文包诗”体裁特点,凸显诗歌主体。整堂课寓诗于文,化文为诗,诗文交融,文情合一。
  三探:指向“语文”
  ?摇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在悄悄转换,由“教教材”渐渐转向“用教材教”。“文包诗”这种特殊的文体,既然存在,就有它存在着的语文价值。如何凭借这个“例子”进行“语用”教学,用从“例子”中学到的语文方法,去学习新的诗歌,去学习表达呢?笔者的备课思路又发生了转变。
  第一板块的教学侧重“阅读”核心目标——以文本为例,学习“文包诗”的表达方法。环节一:诗文对照,品味意境。教师明示学生:“《黄鹤楼送别》是本文作者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解释大意,展开想象创作而成。”引导学生认识这并非真实历史故事,进而了解文本特点。“所以,请同学们读课文想想哪些描写能帮助我们理解古诗的意思。”接着,采用“文包诗”常规阅读法,引导学生诗文对照,理解古诗。再接着,师生对读诗文,共同提炼出作者写“文包诗”的方法——对照古诗大意,还原诗歌情境。环节二:涵泳情节,感受诗情。先是回读诗题,从“送”字切入,想象在送别之前会发生什么。学生读二三自然段,抓住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体会、品味人物情感。接着再次对照诗歌讨论: “全文描写的内容,哪部分写的是诗句里的?哪部分写的是诗句外的?”最后共同提炼出“文包诗”的表达技法:想象大胆,合情合理。
  第二板塊的教学侧重“语用”核心目标——借鉴文本,学习表达。环节一:梳理作者创作《黄鹤楼送别》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借鉴。让学生明白,文章是作者对诗歌意思与诗歌创作情景的想象。这对我们学习古诗或创作“文包诗”都是很好的借鉴。环节二:拓展阅读送别诗《赠汪伦》。现场利用资源包补充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辅助学生阅读理解。环节三:启发学生借助古诗,想象补白。教学中利用古诗“空白”之处,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补白”练习,体悟诗人情感,丰满诗歌情境。环节四:学以致用,尝试创作。提示学生仿写时借助文本中“按捺不住”“情不自禁”“诗兴大发”等词,把想象与诗词衔接起来。这一次教学目标始终指向“表达”,指向“语用”,这一点是符合课标精神的。教学中极力凸显“文包诗”的独特体裁特点,将“文”与“诗”紧密融合。“阅读”板块的指导,凭借文中与诗歌紧密相连的词句章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了解作者表达的方式。“表达”板块的指导,则以文本为范例,分清文本中诗句描写与合理想象的内容,学习捕捉古诗的“空白”,学习合情合理的想象。迁移“语用”时,教师鼓励学生借鉴文本言语形式,助力学生想象与表达无缝对接,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黄鹤楼送别》这个案例的三次实践,体现了笔者教学理念的变化与发展。“文包诗”教学样态的悄然转变,恰恰见证了笔者的语文课堂教学由重内容转向重形式,由重课文转向重语文,由重理解转向重运用。这不正是“语用”意识在笔者的语文实践中的悄然觉醒吗?这样的一种自我认识,让笔者收获了语文教育的丰满与快乐。
  (作者单位:福建省柘荣县第四小学)
其他文献
十多年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其实是一致的。显赫与卑微折射出学科地位的两极分化,考试把百分制弄丢了,人们还能适应吗?还能找回昔日的100分吗?   社会进步需要各类人才,考试天生具有人才选拔功能,这就是各级各类考试现实存在的合理依据,我们不可能指望取消它们;更何况像高考、中考能力化综合化生活化的命题趋势越发与素质教育改革浪潮合拍,越发令人欣慰让人期待。   有感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曾经的姓“资”与
期刊
在教育改革中,课程的改革是核心。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 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
期刊
【编者按】人们常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春蚕”“蜡烛”等词语来赞美乐于奉献、敬业爱生的教师,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教师收入相对偏低、荣誉相对较少,这也是众所周知的。那么,教师的收入机制如何厘清?教师要淡泊名利吗?本专题刊登的这几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來谈论这些问题,或许会引起读者的共鸣。
期刊
【摘要】随着易班网络社区的快速推广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日趋凸显,对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研究愈发迫切。易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和优势,在以一般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平台,应充分发挥其互联、互通、及时、高效的作用,坚持四个结合的原则,把握三种主要方式,坚持“寓教于情”,推动“易班”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发展。  【关键词】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
期刊
【摘要】高校教育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承担着重要特殊的历史使命。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背景下,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专业群在指导学生进行传媒作品生产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于专业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观摩优秀作品了解传统文化,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并指导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毕业设计和带领学生参与各类以真善美和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传媒赛事。  【关键词】中国
期刊
《课标》强调:“习作教学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这就表明,新课标给予了想象作文和写实作文相提并论的地位。孩子是最善于想象的,想象能激发儿童创作的欲望与潜能。儿童诗以符合儿童心理的丰富想象,创造出优美的意象来抒发童真、童趣。而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大胆想象加上巧妙的构思,使平凡的生活现象在儿童诗中变成一种儿童式的神奇和
期刊
与冯骥才先生的第二次亲密接触,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不久。地震发生以后的第六天,冯先生立即带领民进中央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有关人员赶赴灾区。我有幸与调研组同行,目睹了冯先生的睿智眼光与工作作风。当时交通非常不便,我们克服了许多困难才赶到北川。站在山岗上,看着已经成为废墟的县城,冯骥才先生酝酿了全面抢救和保护羌族文化的计划。  汶川大地震对羌族这个民族的打击可以说是毁灭性的。羌族是我国56个民
期刊
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对诗意的理解只要求大体掌握即可,不要求做到逐字逐句都能翻译。然而,一直以来,不少教师教学古诗都将指导学生读懂每句诗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是教学的一个误区。新课标强调小学各学段的古诗教学都要引导学生想象,体验诗的情感。因此,各学段的古诗教学,都应将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诗词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上来。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
期刊
古诗是中国文坛的一朵奇葩,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丰富浓郁的感情,深邃悠远的意境,含蓄凝练的语言,有利于熏陶学生的文化思想,陶冶道德情操,提高艺术修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肩负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应高度重视古诗词教学,返璞归真教古诗。要培养学生的爱诗之心、读诗之趣、品诗之能,使其在多彩的古诗世界里,染其色、闻其香、尝其味,拓宽视野,丰富情感,继承经典。  一、知人论世,临其境  古诗的
期刊
一、课前分析  1. 基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分析。  基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时需要先打破“表内除法”中一些潜在的规则,重新建立“有余数除法”的心智结构。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两个认知冲突。第一个认知冲突是平均分概念与分物分不完的冲突。学生自从学习表内除法、认识平均分以来,所接触到的所有问题都是刚好能够分完的。因此,他们已经牢牢树立了这么一个观念:凡是能用除法表示的问题都是平均分的并且能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