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产业结构调整及申冬奥成功,给我国体育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机遇。本文论述高校体育产业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过程中系统合理的运作管理模式,重视高校体育产业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社会价值
近30年来,中国体育运动有了较快的发展,奥运争光计划、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体育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当前,我国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较大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市化的发展,以及社会老龄化的到来,都为体育产业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体育产业的主体产业,即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培训咨询业、体育资产经营业等,在高校的运作有广阔的前景,高校体育产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必须掌握和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抓住2022年申冬奥成功等大好机遇,大力发展高校的体育产业市场。
1 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体育产业在我国兴起的时间不长,总体基础相当薄弱,发展进程落后发达国家至少50年。高校体育的产业发展更是近年来出现的事物,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体育产业的概念逐步被人们所接受,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体育产业的发展的潜力和速度将呈现质的飞跃,高校体育产业也相应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和变化与整个社会体育产业的整体水平紧密相连,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模糊的、模仿的产业形式,如俱乐部;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创办各种类型的辅导站、咨询站、培训班等;少数高校能够充分利用高校体育场馆,设施齐备的优势,面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为社会承办各种体育比赛等初级的体育产业市场。然而,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体育产业整体突现以下堪忧状况:
1.1 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多年以来,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交叉很少,学校体育负担着学校狭隘的地域,其组织形式仅限于本校的师生员工,缺乏与社会广泛的交流合作,其功能远没得到充分发挥。多数高校因管理制度和观念等原因,宁可让大量的场馆闲置,也不愿意先迈出一步。有的学校健身房竟然因收费问题对学生也不开放,这种尴尬局面的出现,与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体育市场的突飞猛进和国民健康需求形成了巨大反差。由此可见,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由于处在较低的水平,无法推动快速的规模发展。即使是我国运动俱乐部的职业化、市场化,也落后世界发达国家一百年以上。由此可见,高校运作的俱乐部等形式和内容尚不能产生系统科学的体育产业规模。
1.2 超前意识淡薄,理论与现实差距较大。我国体育产业的许多基础理论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对体育产业的内涵、分类、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的关系、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的关系、政府和高校在发展体育产业中的地位等重要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难以出现超前的体育产业意识。另外,我国体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西方的体育产业一开始就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展起来的,而我国体育产业是发展是由计划经济的改革转轨而来的,政府色彩依然存在,高校体育产业也是如此。
1.3 重功利主义,忽略产业发展的主题。高校体育有其明确的目的与任务,主要是培养有健康体魄的合格人才,它的培养过程完全不同于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生产,其次高校体育作为产业虽具有经济功能,但同时还具有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而这些功能中的大多数是不能进入市场的。我们说不能把高校体育完全推向市场,并不是否认市场对学校体育的调节作用。恰恰相反,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手段,对教育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它将成为高校体育和社会联系的桥梁。所以,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目标,不是狭义上的收入增加,而是创造出更多的适合国民健身的场所和崇尚体育的文化氛围,为国民更高的意识形态服务。
1.4 高校体育产业缺少经营人才,运行单一。长期以来,体育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在计划经济下培养出来的,熟悉财会、营销、策划、金融等方面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严重匮乏,至今尚没有高等学校能承担这样的培养任务,又由于体育人才链的封闭性,其他领域的人才很难进入体育产业。在组织运行的过程中,呈现出了运行单一,组织混乱的局面,局限在场馆收费、俱乐部收费等单一的开发模式。管理者缺乏开拓进取精神,没有把自身体育产业的发展放到应有的地位去考虑,高校体育产业发展要求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把能够纳人市场的经营成分推向市场,进行综合性开发,发挥现有体育设施、体育人才的最大潜力,避免基础设施和人才的闲置。
2 高校体育产业对社会的价值
2.1 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高校体育产业同样具有改善经济结构,刺激内需,调节控制消费的作用,同时体育产业作为一种标志,可以预示着一个新的国民经济发展时期的到来,因为就业位置的增加、体育消费的投入、以及体育产业所带动的体育竞赛、体育空间产业、体育器材服装产业、体育健康咨询产业必将拉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2.2 体育产业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
体育产业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作用是缓慢的一个过程,但是必然是积极的一个过程。因为体育产业为国民提供了广阔的体育文化活动场所。同时,促使国民拥有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运动不可或缺的生活态度;伴随社会的发展,大量的社会的余暇时间被充实起来,满足了青少年儿童体育娱乐需要,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年人、残疾人的健康问题。同时体育产业对安定社会,发展社区文化与服务也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可以说高校体育产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作用,是其它产业和途径所不能替代的。该作用由校园到社区再辐射到全社会的传播特点成为高校体育产业对社会的巨大贡献。
2.3 体育产业对维护国民健康的作用
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体制的改革,使得人们对健康意识的认识会更为深刻,自觉。体育产业是一种维护社会健康的重要产业,它对健康人群起到保持和促进的作用,对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更有着特殊的意义,体育产业所提供的健身运动、消遣娱乐是改善亚健康状态的一种最积极有效的手段。较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医疗技术和国民医疗保障能力还处在比较落后的阶段,而转型社会时期,国民巨大的心理压力、中老年国民的体质健康状况、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综合的社会问题。所以体育产业应该发挥出其特殊的维护国民健康的作用。
2.4 体育产业对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
生活质量取决于文化、经济、教育、环境和健康等要素。现代生活方式强调生活质量。然而,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常常包含了许多不良的因素,特别是一些不良的消费习惯,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命的延续。体育产业能够引导家庭与个人进行科学、积极的消费,抵制传统陋习和不良的生活方式,以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体育产业的发展程度和体育消费的数量和比例,往往可以用来衡量社会与家庭的生活质量,而健康以及健康导致的长寿是人们获取良好生存机会的基本生命前提。是改善提高生活质量重要因素之一。
结束语
(1)要把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目标由拓宽经费来源,弥补经费不足的低目标转变为增强国民体质的上层意识形态上来。(2)造就了一批具有经营头脑的教学管理人才,避免设施闲置而造成資源浪费,充分发挥场馆的综合效益。摈弃狭隘的局部利益和观点,为国民体质健康的大局而服务。(3)采用国家投资,个人集资,企业赞助,社会团体等形式办高校体育的方式、加大高校体育场馆,设施投资建设,展示一个多家办体育的局面,促进高校体育产业化进程。同时,加强高校各管理部门之间沟通和协作,推进体育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工作。(4)高校要高度重视体育产业的社会价值作用,区域到整体的发展观应成为高校体育产业决策者的最终目标。
作者简介:王哲人(1963-),男,江苏常州市人,常州工学院体育部,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训练工作。
关键词: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社会价值
近30年来,中国体育运动有了较快的发展,奥运争光计划、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体育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当前,我国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较大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市化的发展,以及社会老龄化的到来,都为体育产业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体育产业的主体产业,即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培训咨询业、体育资产经营业等,在高校的运作有广阔的前景,高校体育产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必须掌握和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抓住2022年申冬奥成功等大好机遇,大力发展高校的体育产业市场。
1 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体育产业在我国兴起的时间不长,总体基础相当薄弱,发展进程落后发达国家至少50年。高校体育的产业发展更是近年来出现的事物,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体育产业的概念逐步被人们所接受,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体育产业的发展的潜力和速度将呈现质的飞跃,高校体育产业也相应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和变化与整个社会体育产业的整体水平紧密相连,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模糊的、模仿的产业形式,如俱乐部;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创办各种类型的辅导站、咨询站、培训班等;少数高校能够充分利用高校体育场馆,设施齐备的优势,面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为社会承办各种体育比赛等初级的体育产业市场。然而,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体育产业整体突现以下堪忧状况:
1.1 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多年以来,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交叉很少,学校体育负担着学校狭隘的地域,其组织形式仅限于本校的师生员工,缺乏与社会广泛的交流合作,其功能远没得到充分发挥。多数高校因管理制度和观念等原因,宁可让大量的场馆闲置,也不愿意先迈出一步。有的学校健身房竟然因收费问题对学生也不开放,这种尴尬局面的出现,与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体育市场的突飞猛进和国民健康需求形成了巨大反差。由此可见,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由于处在较低的水平,无法推动快速的规模发展。即使是我国运动俱乐部的职业化、市场化,也落后世界发达国家一百年以上。由此可见,高校运作的俱乐部等形式和内容尚不能产生系统科学的体育产业规模。
1.2 超前意识淡薄,理论与现实差距较大。我国体育产业的许多基础理论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对体育产业的内涵、分类、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的关系、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的关系、政府和高校在发展体育产业中的地位等重要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难以出现超前的体育产业意识。另外,我国体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西方的体育产业一开始就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展起来的,而我国体育产业是发展是由计划经济的改革转轨而来的,政府色彩依然存在,高校体育产业也是如此。
1.3 重功利主义,忽略产业发展的主题。高校体育有其明确的目的与任务,主要是培养有健康体魄的合格人才,它的培养过程完全不同于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生产,其次高校体育作为产业虽具有经济功能,但同时还具有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而这些功能中的大多数是不能进入市场的。我们说不能把高校体育完全推向市场,并不是否认市场对学校体育的调节作用。恰恰相反,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手段,对教育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它将成为高校体育和社会联系的桥梁。所以,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目标,不是狭义上的收入增加,而是创造出更多的适合国民健身的场所和崇尚体育的文化氛围,为国民更高的意识形态服务。
1.4 高校体育产业缺少经营人才,运行单一。长期以来,体育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在计划经济下培养出来的,熟悉财会、营销、策划、金融等方面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严重匮乏,至今尚没有高等学校能承担这样的培养任务,又由于体育人才链的封闭性,其他领域的人才很难进入体育产业。在组织运行的过程中,呈现出了运行单一,组织混乱的局面,局限在场馆收费、俱乐部收费等单一的开发模式。管理者缺乏开拓进取精神,没有把自身体育产业的发展放到应有的地位去考虑,高校体育产业发展要求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把能够纳人市场的经营成分推向市场,进行综合性开发,发挥现有体育设施、体育人才的最大潜力,避免基础设施和人才的闲置。
2 高校体育产业对社会的价值
2.1 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高校体育产业同样具有改善经济结构,刺激内需,调节控制消费的作用,同时体育产业作为一种标志,可以预示着一个新的国民经济发展时期的到来,因为就业位置的增加、体育消费的投入、以及体育产业所带动的体育竞赛、体育空间产业、体育器材服装产业、体育健康咨询产业必将拉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2.2 体育产业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
体育产业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作用是缓慢的一个过程,但是必然是积极的一个过程。因为体育产业为国民提供了广阔的体育文化活动场所。同时,促使国民拥有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运动不可或缺的生活态度;伴随社会的发展,大量的社会的余暇时间被充实起来,满足了青少年儿童体育娱乐需要,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年人、残疾人的健康问题。同时体育产业对安定社会,发展社区文化与服务也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可以说高校体育产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作用,是其它产业和途径所不能替代的。该作用由校园到社区再辐射到全社会的传播特点成为高校体育产业对社会的巨大贡献。
2.3 体育产业对维护国民健康的作用
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体制的改革,使得人们对健康意识的认识会更为深刻,自觉。体育产业是一种维护社会健康的重要产业,它对健康人群起到保持和促进的作用,对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更有着特殊的意义,体育产业所提供的健身运动、消遣娱乐是改善亚健康状态的一种最积极有效的手段。较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医疗技术和国民医疗保障能力还处在比较落后的阶段,而转型社会时期,国民巨大的心理压力、中老年国民的体质健康状况、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综合的社会问题。所以体育产业应该发挥出其特殊的维护国民健康的作用。
2.4 体育产业对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
生活质量取决于文化、经济、教育、环境和健康等要素。现代生活方式强调生活质量。然而,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常常包含了许多不良的因素,特别是一些不良的消费习惯,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命的延续。体育产业能够引导家庭与个人进行科学、积极的消费,抵制传统陋习和不良的生活方式,以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体育产业的发展程度和体育消费的数量和比例,往往可以用来衡量社会与家庭的生活质量,而健康以及健康导致的长寿是人们获取良好生存机会的基本生命前提。是改善提高生活质量重要因素之一。
结束语
(1)要把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目标由拓宽经费来源,弥补经费不足的低目标转变为增强国民体质的上层意识形态上来。(2)造就了一批具有经营头脑的教学管理人才,避免设施闲置而造成資源浪费,充分发挥场馆的综合效益。摈弃狭隘的局部利益和观点,为国民体质健康的大局而服务。(3)采用国家投资,个人集资,企业赞助,社会团体等形式办高校体育的方式、加大高校体育场馆,设施投资建设,展示一个多家办体育的局面,促进高校体育产业化进程。同时,加强高校各管理部门之间沟通和协作,推进体育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工作。(4)高校要高度重视体育产业的社会价值作用,区域到整体的发展观应成为高校体育产业决策者的最终目标。
作者简介:王哲人(1963-),男,江苏常州市人,常州工学院体育部,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训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