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我的父亲刘光典

来源 :新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eclipse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在12年前,那是我60岁退休的那一年,为了纪念我的父亲,我请雕塑家泥人张的后代张荣达大师,为父亲用青铜铸造一尊铜像,使用的是父亲20岁时的照片。我把铜像安放在我的工作室,并记述这样一句话:60岁的儿子,终日陪伴着20岁的父亲。今天想起这句话,说不尽的追思,像电影中的情景出現在脑海。
  父亲去哪里了?
  讲起父亲刘光典,以前我仅从他的多张照片得到些印象,他高大而英俊。父亲在我一岁多的时候,就离开了我,可以说我小时候几乎没有感受过他的爱。那时,看到别人家有一个或者严厉的或者慈祥的父亲,我都会感到奇怪:为什么在我们家里见不到我的父亲?所以我多次问我的妈妈:父亲去哪里了?我至今还清楚地记着,每到问到这件事时,妈妈就对我讲:孩子不要问了,等全国解放了,你的父亲就会回来了。那个时候,我并不理解全国解放究竟指的是什么。当然,后来我终于明白了,还没有解放的就是台湾。
  几年后,年轻的母亲病逝了,那时母亲仅仅32岁,她为什么这么年轻就去世了?父亲早早就离我而去,母亲又在我7岁时去世,当时我的生活艰难困苦可想而知,吃不饱、穿不暖,甚至受人白眼。如果按一般思维判断,难道这是父亲造成的吗?如果真是如此,他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吗?带着这个疑问,我花费了半生的努力,在各方面领导、朋友的支持和帮助下,终于搞清了我的父亲刘光典的真实情况。原来,父亲是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为了台湾的解放、祖国的统一,舍弃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们的幸福,经受了生死考验仍然坚贞不屈,最后怀着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而牺牲,献出了自己37岁的生命。从个人的小家这个角度讲,他也许不是一个好父亲,但从中华民族这个大家来说,他的所作所为是一个优秀的父亲。他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在敌人的枪口下,为我留下的是无比珍贵的纪念与荣耀!
  新中国成立前夕参加革命
  经过多年的追寻,我终于搞清了父亲一生的五个选择:抗日战争胜利后,本来中国可能迎来和平发展年代,但是蒋介石却发动了内战。1946年下半年是父亲改变人生的关键一年,这一年,他在上海结识了老资格的中共地下工作者、东北老乡洪国式。此时父亲24岁,有两个大学文凭,有英俊的外表和聪明才智。他会英语、日语,在医药生意场上已轻车熟路,座上有嘉宾、家中有贤妻、膝下有儿女、手中有黄金,过着不错的生活。他完全可以到国民党政府当官或当个资本家。此时,内战刚起,蒋介石集团仗着有美国支持,兵强马壮,共产党只有小米加步枪,谁胜谁负难以预测。当时,我党大量工作转入地下,急需能胜任中共隐蔽战线工作的忠诚战士。洪国式发现父亲有文化、为人机警诚实,便向他宣传革命的道理。父亲此时像在黑暗中看到一盏明灯,在党的教育、同志的帮助下认识到:一个年轻人不能只为个人幸福奋斗,毅然做出第一个人生选择:参加革命,从而树立了共产党人的初心,成为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的战士。
  1949年上半年,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解放,蒋介石集团带着100多万军队以及飞机、大炮及黄金逃往台湾。此时,北平已处于和平解放后的恢复之中,党中央、毛主席来到北平,一方面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一方面指挥着南方的战争,并计划于1950年夏解放台湾。那时,中共情报机构在台湾顺利建立了重要的情报组织“北方企业行”。收集到一批重要情报。那时我们尚未在台湾建立电台,为了及时顺利地取回情报,只能派交通员赴台。经过组织上的认真挑选,父亲被选中。本来可以团聚,过上平稳幸福生活的刘光典,在新中国成立后,也可以留在北平。但是,此时他在小家和国家之间,做了人生第二次选择:放弃个人和家人的幸福和团聚,为了祖国的统一,南下经香港去台湾执行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执行秘密任务英勇就义
  父亲刘光典于1949年10月25日第一次进入台湾,于11月27日顺利地取回一批重要的情报。后来,他又于1950年1月6日再次去台湾执行任务。但他所在的机构被破获。万幸的是,刘光典恰巧在敌人抓捕行动前,接到返回香港的指令。他先去台北取出境证,后准备买船票返回香港。2月28日,刘光典来到基隆,但遗憾的是没有买到船票,他当天住在基隆。1950年3月1日,刘光典突然得到一个不好的消息:“北方企业行”被彻底破坏,包括负责人洪国式在内的所有同志全部被捕。此时的刘光典孤身一人,陷入困境之中。他此时举目无亲,在台北没有一个可靠的去处。另外,2月28日晚,敌人把被捕的我情报人员集中在一起,发现只有交通员刘光典没有抓到,立即在台湾岛内的机场、码头、交通要道张贴出通缉令,内容为:“重要在逃匪谍刘光典,化名刘先农,现年三十余岁,东北大连人,较高身材。平时喜穿棕色西装和蓝色中山装,一经发现,立即逮捕。”此时,刘光典处于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另一方面,国民党特务们在叫嚣:匪谍投降会得到优待。刘光典此时如果背叛投降,可以保住性命。在这艰难之际,刘光典在忠诚与背叛之间,做了人生第三次选择:忠诚。
  自1950年3月1日起,至1954年2月13日刘光典被叛徒出卖被捕的3年零11个半月,他是如何度过这艰苦岁月的呢?情况表明:此时的刘光典暂时脱离了被抓捕的危险,在战友帮助下,进入原始山林旗山。他可以不声不响在山中躲避,或许可以度过余生,但他做出人生的第四次选择:担当。
  刘光典时刻牢记他的使命就是为解放台湾和台湾同胞而进入台湾的,他坚守着一个革命者的初心,与台胞融为一体,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处处维护台胞的利益。一次,他住到一对王氏老夫妻家。刘光典看到他们的房子又破又旧,便对他们讲:“共产党解放台湾后,一定给你们盖一所房子,让你们过上好日子。”以后,刘光典的生活费用逐渐用光,他只能以编竹器为生,风餐露宿在台湾的深山中。
  刘光典心向中国共产党,在异常艰苦的处境中,想方设法,争取早日返回祖国大陆。返回祖国大陆、回到党组织怀抱,是他时刻思念并迫切盼望的头等大事。在他暂时有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栖身之地后,便设法离开台湾返回祖国大陆。如果能找到一条船就能返回香港,但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他无法离开台湾,只能在台湾南部深山与敌人坚持斗争。   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不怕苦、不怕难。在无法返回祖国大陆的情况下,从1950年3月2日到1954年2月,在王耀东和台湾同胞的保护下,刘光典平时都住深山密林中,为了躲避风雨,或在山中掘地为穴或在林中搭个窝棚用以安身。最后,刘光典和王耀东二人在海拔一千米之上的一个小山洞中安身。此山洞洞口仅长宽半米,洞长一米一,洞高仅一米七。不仅如此,有一次刘光典了解到有一名台湾籍的地下党员,由于拖家带口,生活无法坚持,就要去投降。刘光典马上找他做思想工作,跟他讲不要相信敌人的鬼话,要相信中国共产党,相信解放军,台湾一定能够解放。这名地下党员向刘光典诉苦说:我家里老小,没有吃的,坚持不下去。刘光典把他应急的200台币全给了他,对他讲:你买点儿食品,渡过难关,我们一起坚持斗争。在刘光典的说服教育及帮助下,这名台湾地下党员打消了投降的念头,继续坚持斗争。
  1954年2月8日,国民党特务机构经过近4年的追踪,在台南一带隐蔽的中共地下党员张璧坤及该组织人员全部被抓获。2月9日,组织成员之一的胡沧霖向国民党特务交代:1949年3月,王耀东曾带来一位中共重要人物,至今还藏在附近的深山里。敌人立即纠集大量人员,准备上山抓捕刘光典。
  国民党军、警、特人员经24小时搜查,于1954年2月13日,在台南与高雄的交界处沟坪,将刘光典与王耀东抓获。敌人的评语是:“匿居山间,掘地为穴,过着长年类似原始生活,仍执迷不悟,继续从事反动宣传,由此可见其思想受毒之深。”
  1958年10月22日,国民党台湾地区警备总司令部组成审判庭,对刘光典进行审判。在三审过程中,刘光典坚强不屈,从不低头,不认罪,不说话,不抗辩。
  1958年11月27日,蒋介石看到报告后气急败坏,他批示到,此案系43年破获,为何延至现在实行判决?死刑照准!
  2月4日清晨五点,此时,刘光典面对即将到来的牺牲,面对记者的相机,微微向右歪着头,轻蔑平静地对着敌人的镜頭,留下了他那张牺牲前的最后一张大义凛然、永垂青史的照片。
  忠魂归来
  父亲不但给了我身体,而且给了我做人的精神与情操。2008年父亲的真实情况大白于天下,所在单位总参某部拨出经费,让我们去台湾奠祭并取回他的骨灰。11月9日13时15分,我们乘坐的波音737-800型飞机在台北桃园机场徐徐降落。我们拿好行李,上车奔向六张犁墓地。
  当友人陪我们进入骨灰厅,厅内放置着存放骨灰的木制骨灰架,架子是由一个个关闭的小木柜组成。友人打开了其中一个放置骨灰坛的木柜,进入我们眼中的是一个高约30厘米,直径约15厘米的浅黄色瓷质骨灰坛,只见坛体上贴有一个用正楷书写着“刘光典”三个字的字条。
  此时我们真是百感交集,既有悲伤又有崇敬,既急切又沉痛。我们小心翼翼地拿起骨灰坛,轻轻将他放在奠祭台上:父亲,我们来了,我们来看望您了!您不会想到,您的子女如今已都年过六十岁!如今这种相聚,来得太晚了!如今这种相聚怎能说没有深邃的遗憾和沉重的悲伤!
  轻轻擦去落在坛体上的尘埃,轻轻将骨灰坛的盖子打开,映入我们眼中的是您那只有三十七岁的英年遗骨!我们的敬爱的父亲,今天我们终于见到了您的遗骨!您为了祖国的统一、人民的幸福,不惧艰辛,跨海破浪来到宝岛;大义凛然,抛弃娇妻弱子和温馨生活,战斗在龙潭虎穴,最终献出了生命。逝去的岁月里,我们心焦如焚、苦苦等待,得到的是您血染宝岛、尸横郊野的噩耗;我们思父心切,苦苦寻觅,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才盼到今日的相聚!但是父亲啊,我们没有见到您那高大的活生生的可敬身躯、没有见到您那刚毅英俊的面孔、更没能见到您那潇洒亲切的鲜活笑容,见到的却是您近50年孤处荒野、落难天涯!见到的是您那忠魂化作的一坛忠骨。难怪今日天公也在落泪,松柏也在低垂!父亲啊,今天您的儿女终于来到您的身边,来陪伴您结束这最后的孤独,您的儿女要接您回家了!
  在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以及国际歌的旋律中,我们轻轻将您的部分骨灰放入早已准备好的行囊中,我们将把您的部分忠骨带回祖国大陆安放,让您安息在祖国母亲繁荣温暖的怀抱中。另外的部分骨灰仍将安放在您战斗和牺牲的地方,安放在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宝岛台湾。让子孙后代有一个可经受教育的场所,您会在这里看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崛起。
  今天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父亲没有给我太多肉眼可见的遗物,但我对父亲的爱深似大海、坚如磐石。原因何在?原因在于我的血管里流着父亲的鲜血,他留给我的精神信念,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使我们有着相同的理想与信仰!我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十四亿中国人民的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中,我们的伟大祖国会更加强大。
  作者系刘光典烈士之子,中共中央党校客座教授
其他文献
左齐(1911—1998年),江西永新县人。1929年参加革命,曾任老居区文化部长、任红6军团指导员、团总支书记。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359旅717团参谋长、718团政委、旅供给部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一野战军二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新疆南疆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新疆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济南军区副政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期刊
打记事儿时起,我就常常听到街头巷尾的乡亲们的议论,他们指指点点地说:“这个孩子不是老魏亲生的,是要来的。她的爸爸在北京,是大官儿!”听到这些话,我有点儿诧异,但懵懂中的我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思,所以我并没有太在意。直到十多年之后,我的亲生父母真实地站在我的眼前的时候,我才真正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在我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那是在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春季。那时,晋察冀军区机
期刊
父亲高克亭是普通的一名共产党员,他从入党那天起,就将自己的一生和他对党的誓言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成为其一生行动的座右铭。下文是几个与父亲有关的小故事。  父亲工作很忙,一直到他去世都保持着工作的状态。对我们基本上无暇顾及,但记忆中父亲与我的三次谈话,犹在耳边……  第一次谈话是父亲“文革”后回山东工作不久,和房子有关。有个背景要交代一下,我从黑龙江建设兵团回来后,就来到了山东,在济南铁路局工作,住
期刊
我的出生与众不同,那是因为妈妈刚生下我,我就被爸爸送人了。当我懂事的时候,我知道了亲生父亲是赫赫有名的大将军、当时的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王近山,而我的养父是亲生父亲的司机朱铁民。  司令爸爸和司机爸爸的家都住在一个大院里,司机住前院、司令住后院。我都是住在司机爸爸家,他和妈妈对我无微不至的爱和关心体贴,让我享受到了所有童年时期的快乐和幸福。偶尔也能见到司令爸爸,他那严厉,甚至对我有些凶巴巴的,真的让我
期刊
我的家庭是一个革命家庭,从2012年9月起,怀着“追寻父母的足迹,讲好红色故事”的强烈愿望,我和家人年复一年地行走在路上,去追寻父辈们的足迹。多年走访革命圣地的经历使我感受颇多。我深深地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红色家庭,永远的激励  我的父亲出生于一个贫穷的雇农家庭。1928年5月参加了震惊全国的西北旬邑起义。1930年参加刘志丹领导的陕甘南梁游击队,父亲的这个名就是刘志丹给他起的
期刊
父亲王亚朴离开我们11年了,但是他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将老一辈革命精神传给下一代的点点滴滴,让我们却记忆犹新。他为学校孩子们讲红色故事,亲自回到抗日战场与乡亲们回忆军民合作痛击日寇的战斗往事。父亲80岁开始学电脑,患有眼疾的他,键盘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了几十万字的革命回忆录,留下了宝贵的史料。曾被评为关心下一代先进,并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和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他对我们潜移默化的传承,影响着我们的一生。
期刊
我们家是红色家庭,父亲刘型是一位井冈山时期的老红军,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湖南省委秘书长、北京地质学院院长、农垦部副部长、十一届三中全会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母亲程宜萍是一位老八路,曾任延安第二保育院的院部支部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农业部工业原料局副局长。  我公公梁金生是一位大革命时期的老党员,是一位烈士,1946年牺牲在越南。我婆婆姚淑平也是一位老八路,曾任延安第二保育院的保教科副科长,新中
期刊
我最佩服父亲萧锋的,是他64年来从未间断地写日记,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天天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在硝烟弥漫的战斗间隙提笔记述,更不是一件易事。但无论是爬雪山、过草地,无论是在怎样艰难严酷的环境下,萧锋却从未停止过记日记。小休记地名、大休写事件,用五花八门的铅笔、钢笔写在五颜六色的草纸上。  那一夜,读懂父亲  年轻时,我不理解父亲。“我经常劝他,别人打麻将、玩门球、到处去旅游,身体倍儿棒
期刊
《历代名家评〈史记〉》中说道:“(司马迁)把历史中人物特起的个性太显露的具体地描写出来,于是历史变成文学了。”《魏其武安侯列传》便是极为精彩的小说化了的史传,其故事时间从汉代孝文、孝景之交到武帝元狩年间,跨越了数十年。除了合传里重点刻画的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蚡和颍川灌夫外,还涉及了数十个历史人物和事件,无怪乎李晚芳在《读史管见》中称赞它体现了太史公“笔大如椽”的功力。在叙事学中,当故事时间远超叙事
期刊
向雷锋同志学习  雷锋,湖南一个贫农家庭的孩子,7岁成了孤儿。在党和人民的培育下,他成长为一个自觉的革命战士,克己奉公,助人为乐,为集体、为人民做了大量的好事。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  1963年2月,《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相继报道了雷锋的事迹,毛主席阅读后说:“雷锋值得学习啊!向雷锋学习,也包括我自己,我也向雷锋学习”,并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毛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