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结构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之后在西方得到了飞速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叙事学的视角分析新小说作家娜塔莉·萨洛特的自传作品《童年》。
关键词:叙事学;童年;新小说
娜塔莉·萨洛特,新小說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于谈论自身一直持一种谨慎甚至是排斥的态度。她承认“世界上如果有一件我不愿做的事情,那就是谈我的生活。对一个作家来说,重要的是看他写的东西。” [1]本文力图从叙事学的视角分析新小说作家娜塔莉·萨洛特的自传作品《童年》及其中的人物话语表达、视角与叙述。
一、叙事视点在《童年》中的独特体现
(一)自传文学的叙事视点
叙事视点即叙事人是站在何种角度,以什么方式来叙事的着眼点,按照美国文论家艾伯拉姆斯的定义,叙事视点是指“叙述故事的方法—作者所采用的表现方式或观点,读者由此得知构成一部虚构小说的叙述里的人物、行动、情境和事件”。[2]热奈特也在《叙述话语》中区分了这三大类聚焦模式并用公式分别表示为“叙述者>人物”“叙述者=人物”“叙述者<人物>”。[3]一些日记体、自传体或者意识流类的作品常用第二种聚焦方式,它可以拉近读者同人物的心理距离。
《童年》虽不能完全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传统自传,对于第二种聚焦方式,即内聚焦的运用还是可以窥见一斑的。如原文第14页这段,在叙述自己遵从母亲嘱咐,一直将东西嚼成流质而被别人视为异类。坐在一群孩子中间,作者运用内聚焦的手法,只有所见到的情景和自己的思考猜想,对于别人的动机和读者一样无从得知。还有第26页:是的,就是她,有人敲门了…门开了,穿着白大褂的一男一女抓住我,控制住膝盖,抓紧我,我反抗,他们按住我的嘴,放一团棉絮在鼻子上…[4]这段描写母亲骗作者祖母要来,实则是为了请医生给她手术的情形,幼年的萨洛特和读者一样不知道医生的到来,由欢喜到吃惊、恐惧的情感变化经由内聚焦的手法表现的淋漓尽致,作者带着读者一起进入了她的自传世界。
(二)《童年》视点的“反自传”性
1.反契约的自传叙事
传统意义上的自传一般表现为作者对其一生的回顾性叙述,这种视角下的叙述往往达到了作者(auteur),叙述人(narrateur)和人物(personnage)的相互统一;在叙述顺序上以线性叙述为主。然而《童年》在一开始就违反了这种“自传契约”。原文第7页如此开端:—这么说来,你这要这样做了?“追忆童年往事”…你不喜欢这几个字,觉得很别扭。不过你得承认只有这几个字才最恰当。你打算“追忆童年往事”…没有什么可扭捏的,就是这样。—是的,我毫无办法,它在诱惑我,不知道为什么…抛弃了千篇一律的开头,介绍自己,姓谁名谁等等,萨洛特立足于两个未知身份人的对话缓缓掀开自传的序篇。“同样的内容像过度咀嚼以后的食物一样,对读者来说,已变得糊烂如糜而且淡而无味了”。[5]《童年》中萨洛特萨洛特最反对的就是传统作品的教谕和介入功能,她只是将记忆提供给她的过去呈现出来,剥夺传统自传赋予它的教谕外衣。[6]
2.两种声音的相互应和
在萨洛特的笔下,聚焦手段并不固定,变化的聚焦角度和不同声音的应和形成的复调性共同构成了作品的怀疑色彩和音乐美。在小萨洛特身处母亲和继父之间,内心有所波澜时,原文p75:—好像妈妈觉得我想保护她,我认为她受到威胁了,她想让我放心…夫妻本就是一派的—就这么多吗?你没什么其他感觉吗?但是看啊…—的确,我打扰了他们的嬉戏—来,再努把力—我试图干涉到,加入一个没有我安身之地的地方—好,继续说—是的,一个异物,再准确不过了。一方面虚构的叙事者对于作者的叙述提出质疑,引发其深入思考,纠正其不当的表述,另一方面鼓励作者的讲述并在有时充当了叙事人的身份,使得叙事更加充分多元。
二、叙事表达的灵活多样性
在传统小说中,“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出现频率要大大高于“自由间接引语”的频率。然而在现代派小说尤其是意识流小说中情况则恰恰相反。至于这些表达方式的效果,美国叙事学家普林顿集中关注人物话语与叙述者、受述者以及真实读者之间的距离变化:“叙述化话语”产生最大的叙述距离,而“自由直接引语”产生的叙述距离则是最小的。[7]而萨洛特在《童年》中综合运用多种叙事表达方式,实现了叙事距离的不断变化。
(一)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不同形式的审美功能各异,就直接引语而言,作为传统小说的常用形式之一,具有直接性和生动性,对通过人物的特定话语 塑造人物性格作用重大。同时由于它带有引号和引导句,故不能像自由直接引语那样自然地与叙述语相衔接,但是它的引号所产生的音响效果却不可或缺。[7]如原文p182,《Tiebia podbrossili》,《on t’a abandonnée》,引号的作用不容小觑,强烈的音响效果呼之欲出,一种被抛弃的失落感随着一字一句的落下也就形成了。还有p109的《Eh bien,si tu veux le savoir,il m’a dit qu’elle est bête.》,在作者一再的追问下,情急之下的母亲说“薇拉很笨”,深深影响了小孩的价值是非判断。对于这句话直接引语的作用更突出的体现在p187至p191,一共将《Véra est bête》这段话重复了9次,引号的不停使用,更加突出了这句话的音响性,尤其体现在直接式和间接式交替使用时,这种对比效果愈加明显。一般来说,直接引语的音响效果需要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体现出来,而小说家也常常运用这种直接和间接的对比来控制对话中的“明暗度”。
相较于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表现为直接性,生活性与可混合性,作为叙述干预最轻、叙述距离最近的一种形式,在没有叙述语境的压力下作者可以完全保留人物话语的内涵、风格和语气。[7]原文p121:“真是不幸啊!”…像皮带一般绕住我,越来越紧…直接引语“真是不幸啊!”紧接着一连串的自由直接引语,心理的刻画和震颤尤为突出。与直接引语相比,自由直接引语的使用使得自我意识感减弱了,更适合于表达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在《童年》中具体体现为萨洛特意图构造的向性特征。 (二)对话成段在《童年》中的体现
反对传统的对话表达形式不仅体现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交错出现,萨洛特为展现两种声音的对话、叙述中具体人物的对话以及自身的自我对话,达到其“向性”目标,对话成段也为《童年》增色不少。
这种对话成段的手法通过成段的对话交流代替了叙述的功用。如原文p120:“谁会住在我房间?—你的妹妹和她女佣—哪个女佣?—她马上就到”,通过一系列小萨洛特和仆人的对话解释了换房间的原因。或是更长篇幅的对话,原文p221:“告诉我,对,就是你,唐布瓦特女士,拜托不要这副惊呆的样子好吗…谁赢得了普瓦提埃战役?谁?别吹气…我不耐煩地用铅笔敲击着桌子。谁,你说谁?夏尔和马塞尔…对啦!别笑。是夏尔·马塞尔,粗心…老师!—好,到你了…是的,普瓦提埃战役中我们击退了阿拉伯人…732年。你们记好:732年”。此外,对话成段省略了说话人和受话人,成段的对话只用一前一后两个引号,中间的话语衔接借助破折号和省略号。省去了引号和诸如“某某人说”这样累赘的标记,对话人之间你一言我一语,叙述节奏更加紧凑,加之破折号和省略号的使用,叙事流顺畅推进。
三、叙事技巧—后经典叙事学的启示
立足于经典叙事学,后经典叙事学观点各异,蓬勃发展。“同结构主义叙事学相比,后经典叙事学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媒介与方法,但无论哪个方面都使得后经典叙事学具有复数性质。就媒介而言,后经典叙事学超越了单一的文学叙事,走向了跨媒介叙事学,如数字叙事、音乐叙事、图像叙事等;就研究方法而言,后经典叙事学超越了‘单一的索绪尔语言方法’,出现了女性主义叙事学、认知叙事学、修辞叙事学等。” [8]经典叙事学对于叙事作品结构的研究(narratologie)开辟了叙事研究的新天地,但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对文本的解读,至此Narratologies的存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语言学家巴利的观点:联系的“场”是一种围绕着语言符号的光晕,场的外缘与整个场的氛围相融合。[9]《童年》而言,萨洛特因父母离异辗转多地,不同的情景下的词汇使用值得推敲人物的心境变化。表格如下:
不同情景下,小萨洛特的心情是不断变化着的,通过不同的词汇场:表示忧伤的triste,laid,morne,gris等和表示开心的词汇场如doux,bonheur,délicieux,将心情通过词汇叙述表达;另一方面,值得注意同一词汇场词汇的同时使用甚至是同一个单词前后不停地提及,更一步加深了词汇在叙事中的情感色彩;此外,萨洛特还将不同词汇场的词进行前后对比,如原文p113和原文p123的不同表示心情词汇场的前后对比,在词汇的甄选排列表达中,再现一个细腻敏感的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
结语
萨洛特的自传作品《童年》创作于“怀疑的时代”,处处体现着不同于传统自传叙事的风格,不论是从经典叙事学的聚焦视角,表达方式还是从后经典叙事学维度下的交叉学科分析都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岳添:“纳塔丽·萨洛特的创作道路”,载《当代外国文学》1997年第1期第131页。
[2]朱立元著:《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92-193页。
[3]申丹,王丽亚著:《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7页。
[4]Nathalie Sarraute.Enfance.Gallimard 1983,p14-26.
[5]柳鸣九著:《新小说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2页。
[6]杨国政:“怀疑时代的自传”,载《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第84页。
[7]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4-167页。
[8]尚必武:“叙事学研究的新发展—戴维·赫尔曼访谈录”,载《外国文学》2009年第5期,第99页。
[9]李秀琴:Précis de lexicologie fran?aise,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6年版,第5页。
作者简介
潘鑫鑫,女,汉族,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2016级法语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法国文学。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关键词:叙事学;童年;新小说
娜塔莉·萨洛特,新小說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于谈论自身一直持一种谨慎甚至是排斥的态度。她承认“世界上如果有一件我不愿做的事情,那就是谈我的生活。对一个作家来说,重要的是看他写的东西。” [1]本文力图从叙事学的视角分析新小说作家娜塔莉·萨洛特的自传作品《童年》及其中的人物话语表达、视角与叙述。
一、叙事视点在《童年》中的独特体现
(一)自传文学的叙事视点
叙事视点即叙事人是站在何种角度,以什么方式来叙事的着眼点,按照美国文论家艾伯拉姆斯的定义,叙事视点是指“叙述故事的方法—作者所采用的表现方式或观点,读者由此得知构成一部虚构小说的叙述里的人物、行动、情境和事件”。[2]热奈特也在《叙述话语》中区分了这三大类聚焦模式并用公式分别表示为“叙述者>人物”“叙述者=人物”“叙述者<人物>”。[3]一些日记体、自传体或者意识流类的作品常用第二种聚焦方式,它可以拉近读者同人物的心理距离。
《童年》虽不能完全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传统自传,对于第二种聚焦方式,即内聚焦的运用还是可以窥见一斑的。如原文第14页这段,在叙述自己遵从母亲嘱咐,一直将东西嚼成流质而被别人视为异类。坐在一群孩子中间,作者运用内聚焦的手法,只有所见到的情景和自己的思考猜想,对于别人的动机和读者一样无从得知。还有第26页:是的,就是她,有人敲门了…门开了,穿着白大褂的一男一女抓住我,控制住膝盖,抓紧我,我反抗,他们按住我的嘴,放一团棉絮在鼻子上…[4]这段描写母亲骗作者祖母要来,实则是为了请医生给她手术的情形,幼年的萨洛特和读者一样不知道医生的到来,由欢喜到吃惊、恐惧的情感变化经由内聚焦的手法表现的淋漓尽致,作者带着读者一起进入了她的自传世界。
(二)《童年》视点的“反自传”性
1.反契约的自传叙事
传统意义上的自传一般表现为作者对其一生的回顾性叙述,这种视角下的叙述往往达到了作者(auteur),叙述人(narrateur)和人物(personnage)的相互统一;在叙述顺序上以线性叙述为主。然而《童年》在一开始就违反了这种“自传契约”。原文第7页如此开端:—这么说来,你这要这样做了?“追忆童年往事”…你不喜欢这几个字,觉得很别扭。不过你得承认只有这几个字才最恰当。你打算“追忆童年往事”…没有什么可扭捏的,就是这样。—是的,我毫无办法,它在诱惑我,不知道为什么…抛弃了千篇一律的开头,介绍自己,姓谁名谁等等,萨洛特立足于两个未知身份人的对话缓缓掀开自传的序篇。“同样的内容像过度咀嚼以后的食物一样,对读者来说,已变得糊烂如糜而且淡而无味了”。[5]《童年》中萨洛特萨洛特最反对的就是传统作品的教谕和介入功能,她只是将记忆提供给她的过去呈现出来,剥夺传统自传赋予它的教谕外衣。[6]
2.两种声音的相互应和
在萨洛特的笔下,聚焦手段并不固定,变化的聚焦角度和不同声音的应和形成的复调性共同构成了作品的怀疑色彩和音乐美。在小萨洛特身处母亲和继父之间,内心有所波澜时,原文p75:—好像妈妈觉得我想保护她,我认为她受到威胁了,她想让我放心…夫妻本就是一派的—就这么多吗?你没什么其他感觉吗?但是看啊…—的确,我打扰了他们的嬉戏—来,再努把力—我试图干涉到,加入一个没有我安身之地的地方—好,继续说—是的,一个异物,再准确不过了。一方面虚构的叙事者对于作者的叙述提出质疑,引发其深入思考,纠正其不当的表述,另一方面鼓励作者的讲述并在有时充当了叙事人的身份,使得叙事更加充分多元。
二、叙事表达的灵活多样性
在传统小说中,“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出现频率要大大高于“自由间接引语”的频率。然而在现代派小说尤其是意识流小说中情况则恰恰相反。至于这些表达方式的效果,美国叙事学家普林顿集中关注人物话语与叙述者、受述者以及真实读者之间的距离变化:“叙述化话语”产生最大的叙述距离,而“自由直接引语”产生的叙述距离则是最小的。[7]而萨洛特在《童年》中综合运用多种叙事表达方式,实现了叙事距离的不断变化。
(一)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不同形式的审美功能各异,就直接引语而言,作为传统小说的常用形式之一,具有直接性和生动性,对通过人物的特定话语 塑造人物性格作用重大。同时由于它带有引号和引导句,故不能像自由直接引语那样自然地与叙述语相衔接,但是它的引号所产生的音响效果却不可或缺。[7]如原文p182,《Tiebia podbrossili》,《on t’a abandonnée》,引号的作用不容小觑,强烈的音响效果呼之欲出,一种被抛弃的失落感随着一字一句的落下也就形成了。还有p109的《Eh bien,si tu veux le savoir,il m’a dit qu’elle est bête.》,在作者一再的追问下,情急之下的母亲说“薇拉很笨”,深深影响了小孩的价值是非判断。对于这句话直接引语的作用更突出的体现在p187至p191,一共将《Véra est bête》这段话重复了9次,引号的不停使用,更加突出了这句话的音响性,尤其体现在直接式和间接式交替使用时,这种对比效果愈加明显。一般来说,直接引语的音响效果需要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体现出来,而小说家也常常运用这种直接和间接的对比来控制对话中的“明暗度”。
相较于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表现为直接性,生活性与可混合性,作为叙述干预最轻、叙述距离最近的一种形式,在没有叙述语境的压力下作者可以完全保留人物话语的内涵、风格和语气。[7]原文p121:“真是不幸啊!”…像皮带一般绕住我,越来越紧…直接引语“真是不幸啊!”紧接着一连串的自由直接引语,心理的刻画和震颤尤为突出。与直接引语相比,自由直接引语的使用使得自我意识感减弱了,更适合于表达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在《童年》中具体体现为萨洛特意图构造的向性特征。 (二)对话成段在《童年》中的体现
反对传统的对话表达形式不仅体现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交错出现,萨洛特为展现两种声音的对话、叙述中具体人物的对话以及自身的自我对话,达到其“向性”目标,对话成段也为《童年》增色不少。
这种对话成段的手法通过成段的对话交流代替了叙述的功用。如原文p120:“谁会住在我房间?—你的妹妹和她女佣—哪个女佣?—她马上就到”,通过一系列小萨洛特和仆人的对话解释了换房间的原因。或是更长篇幅的对话,原文p221:“告诉我,对,就是你,唐布瓦特女士,拜托不要这副惊呆的样子好吗…谁赢得了普瓦提埃战役?谁?别吹气…我不耐煩地用铅笔敲击着桌子。谁,你说谁?夏尔和马塞尔…对啦!别笑。是夏尔·马塞尔,粗心…老师!—好,到你了…是的,普瓦提埃战役中我们击退了阿拉伯人…732年。你们记好:732年”。此外,对话成段省略了说话人和受话人,成段的对话只用一前一后两个引号,中间的话语衔接借助破折号和省略号。省去了引号和诸如“某某人说”这样累赘的标记,对话人之间你一言我一语,叙述节奏更加紧凑,加之破折号和省略号的使用,叙事流顺畅推进。
三、叙事技巧—后经典叙事学的启示
立足于经典叙事学,后经典叙事学观点各异,蓬勃发展。“同结构主义叙事学相比,后经典叙事学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媒介与方法,但无论哪个方面都使得后经典叙事学具有复数性质。就媒介而言,后经典叙事学超越了单一的文学叙事,走向了跨媒介叙事学,如数字叙事、音乐叙事、图像叙事等;就研究方法而言,后经典叙事学超越了‘单一的索绪尔语言方法’,出现了女性主义叙事学、认知叙事学、修辞叙事学等。” [8]经典叙事学对于叙事作品结构的研究(narratologie)开辟了叙事研究的新天地,但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对文本的解读,至此Narratologies的存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语言学家巴利的观点:联系的“场”是一种围绕着语言符号的光晕,场的外缘与整个场的氛围相融合。[9]《童年》而言,萨洛特因父母离异辗转多地,不同的情景下的词汇使用值得推敲人物的心境变化。表格如下:
不同情景下,小萨洛特的心情是不断变化着的,通过不同的词汇场:表示忧伤的triste,laid,morne,gris等和表示开心的词汇场如doux,bonheur,délicieux,将心情通过词汇叙述表达;另一方面,值得注意同一词汇场词汇的同时使用甚至是同一个单词前后不停地提及,更一步加深了词汇在叙事中的情感色彩;此外,萨洛特还将不同词汇场的词进行前后对比,如原文p113和原文p123的不同表示心情词汇场的前后对比,在词汇的甄选排列表达中,再现一个细腻敏感的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
结语
萨洛特的自传作品《童年》创作于“怀疑的时代”,处处体现着不同于传统自传叙事的风格,不论是从经典叙事学的聚焦视角,表达方式还是从后经典叙事学维度下的交叉学科分析都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岳添:“纳塔丽·萨洛特的创作道路”,载《当代外国文学》1997年第1期第131页。
[2]朱立元著:《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92-193页。
[3]申丹,王丽亚著:《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7页。
[4]Nathalie Sarraute.Enfance.Gallimard 1983,p14-26.
[5]柳鸣九著:《新小说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2页。
[6]杨国政:“怀疑时代的自传”,载《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2期第84页。
[7]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4-167页。
[8]尚必武:“叙事学研究的新发展—戴维·赫尔曼访谈录”,载《外国文学》2009年第5期,第99页。
[9]李秀琴:Précis de lexicologie fran?aise,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6年版,第5页。
作者简介
潘鑫鑫,女,汉族,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2016级法语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法国文学。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