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干漆夹苎法与日本鉴真坐禅像

来源 :中华瑰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l90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漆夹苎法是中国一项传统漆艺。千百年前,这项工艺漂洋过海传入日本,以这一技法制作的鉴真坐禅像现今还成为日本的国宝。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是日本知名的古寺院,始建于759年,以中国中唐建筑风格著称于世,其主持修建者和设计者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鉴真和尚。每年6月,全世界慕名而来唐招提寺的人络绎不绝,其主要目的便是观瞻该寺所供奉的国宝级文物—鉴真坐禅像。这座像每年只在鉴真生辰日的时候开放三天,故机会十分难得。
  鉴真坐禅像被认为是日本最早的人物肖像雕像,所采用的却是中国的传统工艺—干漆夹苎法,其主要制作者为大唐和尚思托。思托是鉴真的徒弟,也是中国天台宗高僧,善制漆器,后跟随鉴真东渡日本。
  思托制作的鉴真坐禅像,身穿黄色僧衣,披赭色袈裟;人物敛眉闭目,眉目慈祥,叠跏趺坐,双手于腿间虚握,手心朝上。这座鉴真坐禅像神态逼真,宛若真人,以唐代雕塑常用的写实手法再现了鉴真圆寂之际的真实形态。
  2011年,在仿制鉴真坐禅像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与日本其他干漆像的平整不同,细看之下,鉴真坐禅像表面凹凸不平。他们推测,这可能是徒手上漆所导致的结果。此外,制作鉴真坐禅像所使用的麻布也非专用,而是鉴真和尚生前常穿的僧衣。像如其人,内贴真衣,多少有点“重塑真身”的意味,思托无非是在用这种方式“留住”恩师。
  六渡日本
  佛教在6世纪传入日本时,日本圣德太子曾预言,两百年后的日本佛教必将迎来辉煌。岂料,两百年后,日本佛教非但没有煊赫,反而愈加落败,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时的僧人品行不端。
  听说唐佛教昌盛,有专门用以规范僧人行为的戒律,日本统治者思来想去,决定延请大唐戒律高僧前来日本宣授戒律,以匡正日本僧人的行为。这个任务落在了荣睿和普照两位日本年轻和尚的身上。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荣睿和普照跟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来到中国,并以留学僧的身份先后寄居在洛阳和长安的寺庙。他们身负使命,私下寻访,却始终没有找到合适人选。之后,在一位长安僧人的介绍下,两人得知扬州大明寺的鉴真和尚是位得道高僧,他精通戒律,已为上万名僧人主持过受戒仪式。于是,两人一路南下,前往扬州拜谒鉴真和尚。
  荣睿和普照满怀希望来到扬州,想要说服鉴真的一两位徒弟随同他们东渡日本,结果却无人肯应。两人一阵失望。就在这时,鉴真挺身而出:“如为佛法故,生命何所惜。大家既然不去,那么我就去。”见师父如此,身旁的十几位徒弟也抛却顾虑,誓死跟随。之后,荣睿、普照与鉴真等人商定出航时间,悄悄为出海做准备。
  唐代政府对出海人员管理严格,鉴真他们属于私自出海,相当于偷渡。又因当时海盗频发,当地政府巡查严密。搜查至大明寺时,一名和尚因与同伴闹了口角,心中不忿,竟举报鉴真等人为海盗。鉴真第一次东渡计划还未出海便宣告破产。
  第二次东渡虽然顺利出海,但刚离海岸就陡遇暴风雨,结果船毁人落,再一次失败。之后三次东渡也都无果而终,要么是有人告密致使计划败露,要么是天不遂人愿,船航行至中国南部沿海地区而不得不返回。直至唐天宝十二载(753年),借与日本第十次遣唐使的返航同行之机,鉴真等人才最终安全抵达日本。最后一次踏上征程时,鉴真已年逾花甲,双眼皆盲。
  鉴真东渡日本的事迹确实可歌可泣。六次东渡,五次失败,历经二十载,鉴真与徒弟们可谓九死一生。日本和尚荣睿客死异乡,鉴真的一位徒弟祥彦也因疾去世。鉴真自己也不得不承受身体急速衰老和失明的痛苦。
  鉴真等人东渡虽付出沉重代价,但也不是一无所获。几次登陆南方沿海地区时,鉴真都受到当地士绅和佛寺的热烈欢迎。他走到哪就在哪开坛授戒,从宣州到明州再到崖州,都留下了鉴真的脚印。
  此外,在第四次东渡失败后,鉴真的徒弟思托亦因祸得福,在留居浙江临海龙兴寺(后称台州开元寺)期间,有幸入门天台宗(中国本土佛教派系之一),成为该寺高僧,还学会了当地一种民间技艺—干漆夹苎法。这两者后来均能传入日本,与思托干系甚大。
  事佛漆艺
  在日本,思托曾为他认识的僧人撰写过僧录或僧志,如《大唐传戒师僧名记大和上鉴真传》《延历僧录》等,但现多已散佚,只能在别人的著作中看到被引用的零星片段,唯有这座鉴真坐禅像保存至今。这都得归功于干漆夹苎法。
  所谓干漆夹苎法,是一种产生于我国浙江天台地区的传统装饰工艺。简单来说,干漆夹苎法是漆艺与雕艺的结合,其制作方法大致是:先用木材和黏土做好原型,然后粘上一层麻布以加固,等干燥之后,再掏出底層原型,只保留外壳,并涂漆料上色,最后抹上一层油。这种将原型“脱胎”的方法,在漆艺中有“夹纻胎”之称,早在战国时便已出现,两汉时渐为流行。
  东晋时,大雕塑家戴逵用以制造佛像的“脱胎法”,其实就是干漆夹苎法。关于戴逵与“脱胎造像”,有说是他在浙江绍兴一带受木模造瓦现象启发而创,也有说是他将天台一代民间流传的干漆夹苎法引用于佛像制作。总之,干漆夹苎法在东晋时已被广泛用于佛教造像是个不争的事实。
  至于为何干漆夹苎法成为浙江天台地区的民间工艺,由于该工艺一直靠民间工匠们口口相传,没有留下多少文字资料,故这一点难以追溯。也许是得益于浙江天台地区盛产漆树、苎麻和香樟等植物以及湿热的气候,这一工艺才能在该地区生根发芽,继而发扬光大。据说,明代建造紫禁城时,所用漆艺工匠便是来自浙江天台。现在,干漆夹苎法也是天台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因此,思托在临海龙兴寺修行期间,研习继而掌握已普遍应用于佛像制造的干漆夹苎法绝对不是巧合。换句话说,那个时代,中国能够使用干漆夹苎法造佛像的和尚绝非仅有思托一个。
  佛教造像如此青睐干漆夹苎法当然有原因。以干漆夹苎法制造的雕像,不仅轻便易移动,而且能保持千百年不裂、不变、不腐。这也是为何鉴真坐禅像非金非银却能固形千年的原因。
  纵观各大佛寺,干漆像千千万万,但多是典籍或故事中的虚幻人物,如思托这般直接以真人为原型塑像的举动,在他那个年代,别说在日本是首例,在中国也不多见。或许,思托有此创举,既是受鉴真的佛心所感动,也怀有为恩师弘扬佛法的愿景。在思托眼里,鉴真用生命为佛法“代言”,已完全具备与佛“同在”的资格。
其他文献
作为古代教育机构,在建筑功能上,中国古代书院与现代学校有些类似,如书院的讲堂、斋舍,对应现代学校的教室和宿舍。在禮仪上,现代学校有升旗仪式,古代书院则祭奠先贤。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中风格独特的教育场所,其建筑大多是一组比较宏伟、严密整齐的建筑群,还讲求“天人合一”的理念,注重自然环境的运用,通常是依山傍水而建,构成一幅秀美的画卷。中国闻名遐迩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
期刊
一幅画引出一段宫廷秘史,一支笔画尽自然天机。从民间画匠到宫廷画师,在崔白笔下,花鸟万物鲜活灵动,被赋予了人格化特征,其画作所呈现的寓意和内涵往往令人感叹,也令人迷惑。  在2020年春季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中,有一位多才多艺的宫廷画师。他不仅教宋仁宗的女儿福康公主作画,还和后来成为仁宗妃子的宫女董秋和展开了一段缠绵的恋情。这位画师就是崔白。电视剧中还有他向福康公主近侍宦官梁怀吉赠送一幅《双喜图》
期刊
“以人而言,造砖的是心力与工艺;以砖而言,成砖的是自然与时间。”在御窑金砖的烧制过程中,匠心的力量、时间的长度、工艺的精细、自然时令的配合,便是金砖“自土成金”的修炼手册。  2020年9月10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开启,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紫禁城迎来600岁生日。自明成祖朱棣营建紫禁城起,苏州便与紫禁城结下了不解之缘,香山帮的建筑、御窑的金砖与6
期刊
马麟在继承马氏家族传统绘画理念的基础上形塑出属于自己的画学语汇,开创了一种个性化的象征主义,其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给南宋画院带来勃勃生机。  马麟,麟一作驎,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南宋1216—1256年间,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成长于浙江钱塘。他是宋宁宗时期画院祗候(职官名,在官府执役的小官史),也是南宋画院后期的杰出代表。  马麟出身于画师世家,家族中五代七人均供职于宫廷画院,其父马远在画史上声
期刊
舟船与具体的场景和情感形成了固定的文学记忆,不断叠加和生发,影响着今天不同形式的文艺创作,或浪漫,或感伤。  文化泛舟:历史记忆的起点  “泛舟”在中国历史中是一种怎样的原始意象?考古学家许宏在其著作《何以中国》中记载了公元前2000年前后陶寺“阴宅”里的船形木棺。联系本书中的另一处记载,他认为距今4200—4000年间,北半球普遍发生了一次气候突变事件,且一般认为世界上最著名的两大洪水传说—中国
期刊
从战国至两汉的几百年间,是漆器发展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漆器逐渐取代青铜器成为古人生活中的主用器具,后世漆艺的发展也奠基于此。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云:“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庄子曾是蒙地(今河南商丘一带)的一名漆园吏,相当于现在的林业管理员。不过,庄子所管理的漆林主要用途不是提供木材,而是生产大漆。  大漆是什么,又作何使用?大漆是一种生物涂料,中国古人用以涂抹于木或竹制品
期刊
翰墨传情,心寄江湖。陆游的书法同其诗歌一样沉雄郁勃,以刚正端直的精神力量反抗世俗孱弱媚态,寄寓着强烈的情感,从中表露出不加矫饰、以笔写心的真实自我。  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辽天祚帝被金人俘获,契丹部族建立的政权宣告灭亡。紧接着,早已对北宋虎视眈眈的金朝将领决定兵分两路,直扑太原和燕山,计划攻克东京,战争一触即发。这一年的十月十七日,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陆游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刻降生了。两年后,金
期刊
如何让佛像跨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如何在传世美器中感受大唐的盛世芳华?且看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漆器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起催生了干漆夹苎工艺的产生。之后,随着唐代瓷器的普及,漆器逐渐向着华美富丽的工艺品方向发展,金银平脱和嵌螺钿工艺臻于完美,彩绘技艺更加完善,并出现了犀皮漆、雕漆、填漆、戗金等新工艺。  干漆夹苎:千年佛像的典雅神韵  步入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馆的佛像展厅,多数游客一
期刊
城市无法给予的静谧,工作无法给予的放松,快节奏生活无法给予的悠然……或许这一切,都在碧山。  “你谈到碧山的时候,眼睛里有光。”和朋友闲谈时,她的这句话,把我拉回了那个记忆中的小村庄。  碧山有什么,让我朝思暮想?阳光、田野、虫鸣、微风、远山、老屋、书局……垂髫和乐、鸡犬相闻、书香四溢的碧山仿佛一个天然的定制村庄,满足了我对乡村的所有想象。  云边的小村庄  碧山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是一个大山
期刊
『有人说上海是「张爱玲的上海」,是「陆小曼的上海」……可是,我觉得言慧珠更像上海,精致、个性、张扬,正面是光彩夺目,背后是淡淡忧愁。』言慧珠的学生蔡瑶铣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惊变埋玉,洛水神悲生死恨;还巢失凤,游园遥想牡丹亭。”这是旧时京昆界著名的一副挽联,由梅兰芳的秘书许姬传撰写。据说,参加追悼会的人们看到后争相传抄,这是挽后世公认的梅派第一坤伶—言慧珠(1919—1966年)。  言慧珠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