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有机融入德育教育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haoxian1988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是基础工具性和思想教育性的统一.运用统编语文教材,把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作为德育教育的核心,把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点,在课堂上予以有机融入,适时渗透,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激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根据学习内容对学生适时加强诚信教育和创新能力教育.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养成参加实践活动的习惯.课本剧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满足学生喜欢表演的需求,可以很好地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投入到活动中,深刻感知文本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者可以组织大家积极编演课本剧,构筑语文智慧课堂.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积极语用,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能更好地挖掘文本的亮点,将其转化为提升学生语言建构和应用能力的突破点.不同的文体语用特点不一样,所以教师要结合文体的特点选择挖掘相应的读写结合点,这样才能让学生全面提升创作水平.
期刊
文本参读是指教师为强化对文本的理解、拓展学生阅读面和提高教学效率,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搜集、甄别相关参读材料并在课堂中呈现出来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文本参读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适合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要求,利用该方法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范围,不断丰富课本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提升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期刊
如何鼓励个性化理解,维持阅读乐趣,促进表达与交流呢?笔者以“读写绘”活动,引领学生对整本书阅读进行个性化的理解梳理和语言积累,促进阅读内容的内化,最后引导阅读内化后的诗性表达.
期刊
朗读是一种能力,是提升中学语文阅读素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统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开篇提到的重要阅读方法,足见朗读之重要.自然,随之而来的默读和速读,也是七年级学生需掌握的重要阅读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速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期刊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标(2011年版)》中提出:“注重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之间密切关系,有效建构语言和提升思维能力.”“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的两大核心素养.语言和思维两者是互文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以语言文字的品味为基础,细读文本,逐层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一线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有效处理“文本细读”与“思维提升”两者之间的关系,致使出现了以下的问题:(1)过度文本细读,轻视思维能力.不少教师过度解读文本,缺少对文本整体的关照意识,致使语文课堂教学沦为文学
期刊
课后习题主要分布在每篇课文的后面,综合了文本知识、主题情感、文化内涵等等方面的练习.而在能力培养范畴,课后习题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内容上看,相对于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而言,关于阅读能力的内容更为丰富.阅读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认知能力.阅读的过程包括接受、记忆、理解、运用及评价,而这一过程也是一个人思维不断建构与创造的过程.因此,重视课后习题对阅读能力的影响有着重要性意义.实际上,“统编”小学语文课后习题的设计上也突出了识、记、读、说、思、写六个方面的阅读能力.基于此,对课后习题的教学研究也更
期刊
就实践情况来看,高中阶段的学生还未全面掌握文言文知识,加之其它原因,高中生无法充分融入文言文学习课堂.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教育主管单位针对文言文教学提出更全面、更严格的标准,这也要求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文言文教学有效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基于此,围绕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有效性进行深入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策略.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人们习惯于碎片化阅读,以获取即时信息为主要目的,但是并没有系统化地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感悟能力,所以学生的自主阅读缺乏深度理解和思考.针对这种情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展开整本书阅读的活动,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然而,由于整本书阅读常常要求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所以教师很难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教师要展开开放式评测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各种阅读活动中,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评测,从而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
期刊
在高考作文中议论文是最常见的,学生偏向于议论文写作,但是写好议论文却不简单.议论文是思维的闪光,一篇好的议论文从审题、立论、谋篇、架构、布局、收尾都闪烁着思维的光芒,体现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但现实中学生议论文写作还停留于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上,缺乏对论证的演绎推理,没有体现出思维的光彩与力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