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化语 润心无声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07467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高明的教师常潜心研究教学语言的艺术,用引人入胜、顿挫铿锵、有“穿透力”的语言,带给学生诗意的享受。
  
  一、精雕细琢,激发求知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持久地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除了通过视觉感官的刺激外,精雕细琢后的教学语言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教学《孔乙己》时设计了一段精彩的教学语言:“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的人,几乎都在心底留下了这个旧社会苦人儿的形象……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根源;而鲁迅写的这个孔乙己究竟是怎样一种悲剧呢?是命运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于老师将课文的主题浓缩升华到如此程度,又以如此精辟的语言来表达,学生对孔乙己的兴趣不言而喻。
  
  二、情动辞发,引起情感共鸣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也。”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皆为有情人。要想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引领学生感悟文本,走进文本中心人物的内心世界,老师本身就要入情入境,再用语言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正所谓“情动于中而溢于其表”。教师应用自己的一片情、一份爱来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例如,给低年级学生讲《孔繁森》,他们不了解孔繁森,更不了解西藏的生活。此时,教师就可以用自己的知识,饱含深情地向学生作一番介绍:孔繁森,一个援藏干部,先后两次离开温暖的家,离开自己的孩子来到西藏,帮助西藏人民摆脱贫穷。他虽然是一个县长、市长,但是他的生活却很清贫,他的工资多半都用来帮助贫苦的孩子们了。他每天都要骑自行车到各处去视察。他就是这样一位好干部,不幸的是,有一天在回来的路上发生了车祸。这位年仅50多岁的西藏人民心目中的好干部永远地离开了……当西藏人民特别是他帮助过的那些人们得知这一噩耗时,禁不住痛哭流涕!那么,孔繁森到底做了些什么,使得西藏人民这样爱戴他?我们来看看课文写了些什么。这些话看似平淡,可通过老师富有激情的讲演,却激起了学生对孔繁森最直接的爱,这种情感共鸣无疑对学生学习课文起着促进作用。
  又如,教师在教学《秦兵马俑》一文时,作了如下极富文学性的叙述:“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文明硕果累累,优秀、聪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瑰丽多姿、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看!沉沉的地平线下冲出了一群威武雄壮的奇兵。”(多媒体投影——秦始皇兵马俑图像)充满着浩荡之气的教学语言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对秦始皇兵马俑的联想,一股雄阔之气萦绕于学生周身,引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一语破的,化解心中疑团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但教师的导引(如暗示、点拨、小结、提升等)决不能削弱。文章主旨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在推进学习活动的进程中逐步感悟。教师教学语言的准确、精当,将促进学生对文章思想内涵、人物精神品格的把握与深入体会。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根据课堂的生成性,把教学语言适时地、不露声色地运用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教学课文《国旗同太阳一同升起》的结尾。教师在引导学生比较、朗读体会的基础上,很自然地作出抒情性小结:“军人是崇高的,更是艰辛的,他们是一群最可爱的人,让我们向这些可爱的军人致敬(敬礼)。”教师内心的真情表露,此时也成为学生的心声,从而使他们对军人的形象感怀于心,收到微妙而令人赞叹的教学效果。
  
  四、一石千浪,点燃创造火花
  
  教师的教学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应当储蓄蕴藉、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富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艺术效果。在教学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时,我说:“同学们都明白了《鹬蚌相争》的道理,老师想,被蚌夹住嘴巴的鹬,被鹬衔住肉的蚌,它们用什么斗嘴争气呢?”此语一出,犹如百鸟入林,教室内立刻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最终学生们认为,将文中的“说”字改成“想”字,意思就更清楚,也更合情合理了。多么睿智的想法呀!很显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老师发人深省的教学语言所激发的。这种教学语言不但大大地加快了学习进程,防止低效的教学,而且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火花。
  时至今日,各类电教媒体都在充实着我们的课堂教学,使教学有了缤纷的色彩。但是,教师的教学语言依然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这是任何辅助教学载体不可替代的。精炼、生动、丰富、引人深思的富有生命力的教学语言是所有学生所期待的。这样的教学语言“能探风雅无穷意”,叫人回味无穷,体现教师的睿智和文采。追求诗意的语言应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牛津小学英语》5B第四单元第二课时(Work in pairs和Read and say)  教学目标:1 能听得懂、会说、会读和会拼写单词e-mail, busy, town, age, well  2 能听得懂、会说和会读日常交际用语I’m verybusy. We’re the same age.  3 能听得懂、会说、会读、会写句型What does
毕业试卷一启封,教师们就大发感慨:“现在的语文真是没法教了。”有好事者曾作出统计,整张试卷,课本知识仅占30%左右,其余都是活学活用的课外知识,怎能不引起教师们的哗然?由毕业试卷我们又想到“纲要”中也曾多次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就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所谓美育,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过程,特别是语文教学,都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完善自我,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得
“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在教书匠和教学艺术家之间,最大的区别恐怕就是具有教学的创造性了。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以其朴实而又新颖的教学方式,激活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让学生去发现课文和生活中的“五角星”。这一堂课力求训练扎实,生动活泼、富有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    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突显一个“精”字    是选择适应教
李渔在《中国画论·神韵说》中说:“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的“空白”之处。这些“空白”给读者提供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去研究和探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课程体验、追寻生命共同成长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应重视研究文本中的“补白”艺术,要充分引领学生去发现“空白”、填补“空白”,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自从2001年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教师不再只是习题的“研究者”和考试的“指导者”,而是拥有先进教育理念、懂得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学习、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即教师不能只做立足于做三尺讲台的合格的“教书匠”,而要力争做新时代的科研型的教育工作者。这实际上对教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教师教科研的能力作为教师的基本技能之一。那么,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内容和素材又如何去追
课程改革给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深刻变化,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有的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产生了一些困惑,导致了行为上的偏差。这不利于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也引发了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我们该追求什么?数学课堂应该留给学生什么?教师该如何“帮”学生“做数学”?本人曾多次聆听了不同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想就其中两位教师所上的两个片断谈谈自己的思考。  教学片断一:(教师甲
我校距离城关60公里,所属14所学校,250位老师,分为平原点、由义点、潮碧点。平原点5所学校有教师150名,由义点和潮碧点9所(撤并前是13所学校20个教学点)61名语文老师(按参评职称的学科来统计)分布在两边的山头,如何通过校本培训来提高这些老师的专业水平呢?    一、对症下药,消除疑虑,坚定信心    由于边远学校老师所担任的学科多,一个人往往担任好几个学科的教学,有时去年担任语文科教学,
技能教学是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在新课程改革中,有些人把学生的情感因素放在首位.关注的是如何将体育课上得更有趣、更吸引学生,认为只要让学生在体育课上玩得开心、玩得尽兴就可以了,于是把那些“不能让学生高兴”的技能教学统统抛至于脑后,不再考虑它的实用价值,这样就出现从传统体育教学中注重技能教学的一个极端走向淡化技能教学的另一个极端,从而技能教学的去留问题就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实践证明,
不少诗人都是孤独的。但孤独的陈子昂内心却是充实的,超然物外,敢问苍天。  古代文人对孤独常有感慨。屈原的《远游》中就有“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的句子,表现了诗人忠而见谤,侘傺穷困的悲愁;阮籍《咏怀》诗中也有“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闻”之句,抒发了身处乱世的忧生之嗟。还有所谓人乃“沧海一粟”,所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等等,这都表现了人的这种孤独之感。惟陈子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