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水角度解析阆中古城选址

来源 :中国科技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y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内涵丰富,其各种建筑活动几乎无不受到“风水理念”的深刻影响。文章首先从通俗和专业两个角度对风水进行解释,分析了中国源远流长的风水理念对古代社会建筑、城市、住宅的最佳选址以及对住宅内部院落布局的重大影响。并以四川阆中城为例来解析传统风水念对城市选址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 建筑风水 布局与选址
  0. 引言
  当我们提到传统文化这个概念时,我们通常会糊涂一下,文化是什么?传统又是什么?我们求学多年,学到文化没有?其实,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由此可知,中华民族传统的风水理念及其文化,无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历史上以“看风水”为业的阴阳先生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觀,经过时代的淘洗、筛选以及“被科学化”后,已经促使传统风水学被赋予了崭新的科学与学科的含义——“人居与环境学”(参见图1)。当代风水学即“人居与环境学”秉承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最高理想,遵循天、地、人和谐互补的原则,达趋利避害之目的,追求走长期繁荣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建筑风水的概念
  1.1 古代风水学说
  历史上最先给风水下定义的是晋代人郭璞,他在《葬书》中提出:“葬着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清人范宜宾为《葬书》作注云:“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这就是说,风水是古代的一门有关生气的术数,只有在避风聚水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生气。什么是生气呢?《吕氏春秋—季春》云:“生气方盛,阳气发泄。”生气是万物生长发育之气,是能够焕发生命力的元素。对于风水一词,《辞海》的定义是:“风水,也叫堪舆。旧中国的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学者们近年来对《辞海》的定义持不同见解,主要倾向是不同意将风水与迷信划等号。尹弘基在《自然科学史研究》1989年第一期撰文说:“风水是为找寻建筑物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它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布局的艺术,不能按照西方概念将它简单称为迷信或科学。”潘谷西教授在《风水探源》序言中指出:“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其范围包含住宅、宫室、寺观、陵墓、村落、城市诸方面。其中涉及陵墓的称阴宅,涉及住宅方面的称为阳宅”。最近台湾学者又提出“风水是地球磁场与人类关系学”。由是观之,风水大有被“驱邪扶正”之趋势。
  在论及风水学说时,我们既要充分理解和吸收学术界的最新成果,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风水学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一种择吉避凶的术数,一种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一种有关阴宅与阳宅的理论认知,是人们长期实践经验的积淀。从现代科学理论来看,风水学是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生态建筑学、宇宙星体学、地球磁场方位学、气象学和人体信息学合一的综合性科学。
  1.2 风水学与建筑
  风水是文化?是科学?是技术?是迷信?风水学是中国古代建筑活动的指导原则和实用操作技术,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灵魂。风水学、中国营造学和中国造园学共同构成了中古代中国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风水实际是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和建筑学复合于一体的一种综合的自然科学。它是关于“理、数、气、形”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内含“自然的法则、自然的数值比、自然的气息、自然的外形”等具体的运作技艺。因此可以说,风水既是一门综合性自然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通过对客体的安排,从建筑选址、奠基到室内装饰,力图对一定场所内的气势施加影响,从而有助于人们利用自然力和阴阳的平衡,来获得吉祥之气,以促进健康和增加活力。
  二、阆中古城简介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中游,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向为古代巴蜀军事重镇。阆中土肥水美、气候适宜、物产丰富。阆中汉为巴郡,隋时改称阆内县,宋以后称阆中,历代多为州、郡、府治所。古城阆中的建筑风格高度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居住风水观——棋盘式的古城格局,融南北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群,形成“半珠式”、“品”字型、“多”字型等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体;从风水格局看,阆中古城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山水均呈蟠龙蜿蜒之势,活灵活现,腾挪欲飞,不同凡响。按风水学的专业眼光,阆中古城的地理布局局,完美地具备了“龙、穴、砂、水、向”的所谓“地理五诀”,形成了“丽水成垣”和“金城环抱”的风水绝胜之地,是中国古代建城选址“天人合一”的完备典范(参见图2)。明清时期,阆中一度成为四川临时省会达19年。基于独特的区域优势,在古代历史长河中,阆中一直是川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尤为重要的是,阆中古城的风水文化独具特色。阆中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的中游,其是由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水系交汇聚结形成严密缠绕合护的形胜之地。“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围山势锁烟霞”,山川形势独特,山水城融一体。其城市选址是按照我国古代风水学的理论为指导进行的,非常符合“地理四科”即“龙”、“砂”、“穴”、“水”的意象。在四川省旅游局制定的旅游总体规划中,已将其列为“中国风水文化旅游观光目的地”。
  此外,阆中古街巷是巴蜀古建筑的实物宝库。徜徉在阆中古城,最令游客称奇的是那些纵横勾连的肥肥瘦瘦、长长短短,犹如长短句一般的古街、古院、古屋以及点缀着沧桑之意的古树,繁复中见别致,玲珑中显精巧,堪称我国建筑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阆中山、水、城如唇齿般相衬相倚,人居环境妙趣天成,堪称典范。自战国中期巴国迁都阆中以来,历代帝王都将其视为辖治西南的重镇,竞相在此设置郡、州、府、道并苦心经营。三国时期,阆中已成为声名远播的“古城”。唐初鲁王灵夔、滕王元婴相继镇守阆中时,按宫苑格局大兴土木、广建殿堂,使阆中的建筑格调骤然上品位、成规模,始有阆苑之称。此后历代王子皇孙,朝廷命官在羁留这块“风水宝地”期间,也纷纷广聘能工巧匠,或兴土木以建府第,或择佳处以修别殿,逐渐使古城形成了独特的唐宋格局及明清风貌(参见图3)。如今保存下来的古街巷达61条之多,而古院落更是数以千计,总面积达2.1平方公里。2300多年的悠久历史,原汁原味的古城风貌,已经成为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不可多见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专家学者誉之为“巴蜀古建筑的实物宝库”。   另外,阆中还原有丰富多样的古民居。如张家小院的“海棠古民居”融北方四合院和江南园林建筑的特点,形成“串珠式”、“品”字型、“多”字型、“倒插门式”等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体,这些建筑群和谐相处,相得益彰,为古城营造出浑厚而带有神秘色彩的文化氛围。叩开古街巷一扇扇厚重的双扉兽环木门,无论是张家大院、马家大院、蒲家大院,还是孔子第76代孙的孔家大院,那恬淡雅静的亭台楼榭,那一窗疏影映出的几枝素竹,那几峰假山衬出的一壁浮雕,那砌工精湛的花台、花园和葱茏的古树名木,以及回廊和画宇下的笼中画眉,青石阶沿下花缸中的嬉戏游鱼,组成了一幅幅声色俱佳、动静和谐的立体图画,给人以无尽的遐思和审美愉悦。在这样的人居环境里,古院人家尽情享受着一份生活的恬美和艺术文化的滋养。
  三、阆中古城风水格局分析
  风水是城镇选址的文化风俗原则。无论是城镇乡场,还是一般的乡居选址也都很注重 “看风水”。这既是一种传统的文化观念,也是流行的民间习俗。四川本是山川奇异多变之地,选择理想的宜居环境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地理基础。
  风水文化是中国建筑文化传统环境观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风水作为中国古代关于阴宅及阳宅,小至村落房舍,大至城市陵寝的一种方法理论与操作技巧方法,雖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有其封建迷信的臆说成分,但就其本质意义来讲,它毕竟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对居住环境选择、营建实践经验的积淀和总结。从文化和美学上看,它具有较多的积极意义;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看,也具备相当程度的科学内涵。藉此可以认为,中国风水学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自然观的生动与具体的体现,是中国古典建筑园林规划学三大理论支柱之一。以现代建筑文化观来审视中国建筑文化,可以认为营造学是中国古代房屋建筑学,造园学是中国古代风景园林学,风水学则是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学和城市规划学。这三者构成了中国古典建筑规划的理论体系,而风水理念及风水文化则是贯穿于其中且具有核心价值的基本理念。
  概括地讲,风水流派主要有形法峦山派(形势宗)和理法方位宗(理气宗)。前者讲求观势喝形,根据山形寓意围合态势走向选择吉地,后者讲求崇山四正,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以南北方向定位。四川风水是以山形为主,兼顾方位。形法主要源于江西风水,而四川移民有不少来自江西,想必当有其一定的影响,但四川风水传统源远流长。唐代是中国风水学说的成熟高峰期,风水学说以易经为理论基础,有唐一代正是“易学在蜀”。古城阆中是唐王朝全国24个观星台中最大的一个,成为皇家观测天文的中心,历代天文学家多聚于此。如汉代的落下闳,东汉的任文孙、任文公父子,三国时期的周舒、周群、周巨祖父孙三代人,他们都是阆中人。唐代著名星相家袁天罡、李淳风皆驻于此,并葬于此。这些人都是一代风水宗师。所以,阆中确为川内一大风水宝地,其古城风水格局堪称风水典例而独步天下。
  按风水看地法的“地理五场”——龙、砂、穴、水、向的五大基本构成要素的要求来透视,阆中古城堪称典型风水环境模式的杰出代表,可用如下要诀来归纳其特征——“前有照,后有靠,青龙白虎层层绕;金水多情来环保,朝案对景生巧妙;名堂宏敞宜营造,点穴正位天心道;水口收气连环套,南北主轴定大要。”
  这种城建模式充分体现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德者美人”的居住追求观,化为风水方术而流行于川内各地。如四川农谚“房盖弯,坟造尖”。意思是“阳宅应选在山弯避风处,阴宅应选在丘岗避湿处”。因此,看风水、相土尝水作为场镇选址的第一步,包括布局规划营建莫不以风水为本。按上述风水要诀,形成选择吉地的操作要领即“背负龙脉镇山为屏,左右砂山秀色可餐,前置朝案拱卫相对,曲水冠带怀抱多情,明堂宽大形如龟盖,天心十道穴位均衡,气脉水口关锁周密,南向而立富贵大吉”,这些原则都是中华民族先人生活实践和审美经验的精华总结。
  按上述要诀和原则一一观照阆中古城,其山水环境格局确如李约瑟博士赞美中国风水形象是大地的“宇宙图案”。这种人居选址作为大地人工景观,其意义在于:一是将自然生成的山水环境用人文精神来点化并与人工环境营造相结合,使自然环境拟人化,人工环境自然化;二是以生态关联的自然性求得共生,以环境容量的合理性求得共存,以构成要素的协同性求得共荣,以景观审美的协调性求得共乐,以文脉经营的承续性求得共雅;三是培育山水环境美学观念,输入人生哲理文化内涵,以其天人合一,人杰地灵,追求最为吉祥和优美的人居环境,真正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价值,以达成物质与精神相协同的理想文明境界。
  进一步地讲,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阆中,其山水大观,实乃形胜之地,四周环山拱卫,一水三面环绕。按风水宝地之说,“千里来龙,千里作结”,此为山水作结之节点。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水系于此交汇聚结,风光如画,美不胜收,故有阆苑仙境之称。古城坐北朝南,背靠主山蟠龙山是为镇山,为阻挡北方寒风之屏障,并迎纳南来阳光暖气,其后龙脉绵长,大帐气势磅礴,衬托城市景象深远。青龙白虎方位,东有白塔山,西有伞盖山、仙桂山,层层叠叠。南向相对为朝案山的锦屏山,其山形似天马行空,崖壁如锦缎绚烂,成为奇妙之对景,故成为阆中标志曰“阆中山”。城南锦屏山上一望无际,万千砂山美妙而不可言也。《阆中县志》称:“阆中为治,蟠龙障其后,锦屏列其前,锦屏适当江水停蓄处,而城之正南亦适当江水弯环处”,这实际上既彰显出了城市的风水文化意向,也协调了景观与交通便利。街巷常与城周景观成为对景,如笔向街取名即将街的走向对景城东白塔山。其他主街巷大多对景于城外山水佳美之处,视线廊道开通,尽将周围自然美景引入城中,足见古城原规划上考虑人工建筑环境与自然美景呼应联系和互为对景之巧妙构思。所谓“人杰地灵”,乃“环境育人,文风鼎盛,代有名人云集,进士状元辈出”。历代文人墨客持续不断地对阆中的风水文化内涵加以充实丰富。这种赋予城市充分的文化意义,并以“天人合一”及“诗境”的规划原则来指导聚落布局营建,创造出一座座富有文化个性特色的城镇,是典型的中国建筑风水文化的基本特征。
  综上所述, 我国风水源远流长,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我们从历代古建筑中不难看到风水学发展应用的痕迹。中国文化传统讲究“天地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相辅相成、协调统一,这与风水学的主旨高度一致。风水学的科学性一直以来都是人们争论的焦点,虽然现代环境、空间、生态、心理等科学在一定程度上与一些风水理论不谋而合,但风水学中的很多玄学理论仍然充满神秘的色彩,因而对待风水学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诚然,当前有不少建筑师也在研究风水,但他们是因建筑设计所需去研究,并非要将“风水学”当作一门独立科学对待。其实,中国传统风水理念还受到中国传统的儒、道、释等诸家哲学以及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刻影响,因此它是一门涵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性技艺。
  参考文献
  [1] 李先奎.四川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 余德林.建筑风水概论上课笔记[Z].2011.
  [3] 史幼波.阆中:中国风水文化之都[J].中国西部,2004(03).
  [4] 陈彦安.易学与建筑风水[J].易学与建筑文化高层论坛,2009.
  [5] 米建菘.建筑与风水营建思想探析——杨尚昆同志陵园建筑设计中的选址艺术与建筑风水营建思想[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8(06).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网负荷的不断增加,用户对供电可靠性要求不断提高,我国的智能化变电站建设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工程实际,对智能变电站建设中所遇到的常见问题提出了实际解决方案。  [关键词]智能电网;智能变电站;智能终端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7-0022-01  近20年的发展,国内外在智能变电站设备的研
期刊
[摘 要]物流、工业园区的建设正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中,然而其消防安全管理却成了易被忽视的环节。为使园区建设与消防安全工作平衡,本文通过对物流、工业园区消防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建议。  [关键词]物流园区;工业园区;消防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7-0048-01  园区可以看作是将区域结合后的场所。物
期刊
[摘 要]针对HXD1型电力机车蓄电池壳体变形、亏电的问题,分析了蓄电池壳体变形、亏电原因,提出了改进意见。  [关键词]HXD1型电力机车;蓄电池;壳体变形;亏电;  中图分类号:U46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7-0039-02  1 引言:  湖东电力机务段自2007年6月开始陆续配属HXD1型电力机车220台,担当大秦线单元万吨、组合2万吨列车的
期刊
[摘 要]某水陆两栖飞机在标定纵向配平操纵系统位置指示器时,出现了角位移传感器输出电压值异常现象,导致位置指示器显示的角度与纵向配平舵面偏度不一致。通过对纵向配平操纵系统各个传动环节间隙的分析计算,得到了传动机构各环节处的间隙对角位移传感器的影响,从而找到了纵向配平操纵系统位置指示器标定时,角位移传感器输出电压值异常的原因,并提出了减小及消除间隙的措施,通过更改,验证了间隙对位置指示偏差的影响。 
期刊
[摘 要]女职工是我国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在煤炭企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煤炭企业女职工为研究对象,对女职工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如何加强女职工能力素质培养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煤炭企业;女职工;能力素质  中图分类号:F42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7-0051-01  虽然女职工在煤炭企业职工人数中的比例很小,但在矿井的发展
期刊
[摘 要]聚合物驱注入管线由于长期流经的聚合物溶液粘度大,且稀释水中含有大量钙、镁离子,经过长时间的运行,管线内壁结垢严重。造成注入压力升高、注入困难,更主要的是增大了沿程粘损,使井口粘度降低。通过“空穴射流”技术冲洗注入管线,可清除管壁上垢质,达到降低管线粘损的目的,对提高聚驱开发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聚合物驱 空穴射流 粘损  中图分类号:TE3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要:加快低产低效林的改造对于充分发挥林地潜力,壮大林业经济,增加林农收人,發挥森林的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低产低效林产生的原因,阐述了低产林改造技术措施,提出了低产林改造的管理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低产低效林;林业;改造  1低产低效林的成因分析  1.1林业生产缺乏分类经营指导  由于林地经营目标不十分明确或者单一地强调生态指标,造林规划设计未能体现分类经营理念,有什么苗,就
期刊
中图分类号:F272;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7-0052-01  经济管理学以提高组织效率为目标,激励人的积极性,必须兼顾少数人的特殊行为与多数人的一般行为,因为少数的特殊行为对提高企业经济组织效率非常重要。现代科技改变了经济增长的方式,使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向高效、优质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企业经济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早已超越了经济管理假设,沿着这一方
期刊
[摘 要]由于煤气具有极强的毒性和燃烧、爆炸特性,为确保安全生产,对包括煤气管道在内的煤气设备和设施的维护管理方面,必须进行科学的、严格的、精心的投入。文中首先讨论煤气管网的巡检要点,然后重点讨论煤气管网常见故障的分析及处理,最后讨论煤气排水器的使用、主要故障点及清洗操作方法。  [关键词]煤气;管网;管道;排水器;堵塞  中图分类号:U2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
期刊
[摘 要]我国是一个煤炭资源大国,煤的洗选过程中产生大量煤泥。煤泥以煤炭细颗粒为主,含有各种杂质的高水分排放物,固态发热量15000~19000kJ/kg,颗粒直径小于0.5mm,整体性状为高水分、高粘性、高持水性、不易转运,处理和利用比较困难,在许多场合下只能被堆放或填入废弃矿井中。这种处置方式既占用了土地资源,又污染了环境,还浪费了大量能源。  [关键词]煤炭;煤泥;资源  中图分类号:TK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