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生语文自学习惯很重要。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严格训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前提是必须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人。
关键词 自学习惯 自学能力 激发兴趣 启发思维 严格训练
目前,小学的语文教学正处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改变旧教学理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不但对其他学科十分必要,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有着重要意义。然而要真正把语文学好,单靠课堂上的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在经济全球化呼唤多功能人才的今天显得尤其重要。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来培养这种习惯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当前一些教师忽视学生的自学习惯的培养,热衷注入式,没有把自己当作“主导”,而变成了“主宰”,没有把学生当作“主人”,而看成“仆人”。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再多,终究是有限的,培养的学生走出校门以后必须要“自能听话,自能读书,自能成文”。因此,教师教学生学,不只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更重要的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能运用自如,这不仅得益于一时,而且终身受用。可见传授学习方法比传授课本知识更为重要。
二、激发兴趣,是培养自学习惯的关键
培养自学习惯固然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但仅有科学的方法而无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是不够的。学习语文要掌握的东西很多,做老师的总喜欢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来教育学生,用“悬梁刺股”“磨棒成针”等故事来启发学生。这当然也有必要,但是道理讲了一大堆,故事讲了一大串,一些学生仍“苦”不起来,始终学不进去。此时我们就要多了解学生的特点,把他们从“乐嬉游”引导到“乐学习”上来,使一般的好奇心发展为求知欲。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说,兴趣是推动学生自我学习的一种内在力量,是培养自学习惯的关键。我们说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关键,绝不是说撇开语文教学目的于不顾,而一味地说笑话,耍滑稽,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造情景让学生领略,不断地获得新的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学生就会经常处于好景在前的状态之中,就会越学越有劲,遇到难题也会非攻克不可。这就是“不教”的开始了。
三、启发思维,是培养自学习惯的依托
思维习惯是智力的核心,没有思维习惯的人根本就谈不上具备自学习惯。因此,要培养自学习惯,就必须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让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化“身外之物”为自己的财富。这样,自学习惯才有依托,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兴趣要激发,思维更少不了启发。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就必须善于“质疑”,激起学生心中探索问题的波澜。要做到这样,教师必须致力于问的艺术,必须使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包含着矛盾,因为思维是从矛盾开始的,没有矛盾就没有思考。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不假思索就能随口答出,就难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浪,所提问题也就失去了价值。倘若提出的问题超脱学生的实际,学生就会茫无头绪,起不到积极思维的作用。因此提出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把“果子”挂在适中的地方,既不举手可摘,也不高不可攀。这样,学生才会跃跃欲试,越跳越高,摘取到更高处的“果子”。
四、严格训练,是培养自学习惯的手段
拳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拳不离手;乐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曲不离口。说的是学生的习惯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少讲,让学生多练,多看,用脑子多想,用手多做,取得“习之功”。要得到“习之功”,就不能乱来一气,胡练一通,而要遵循科学的训练方法。训练既要严,也要有序,出得精巧,以精胜多,循序渐进,还要求实,讲究实际效益。训练是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化知为能,达到“不需复教,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目的。离开了这一点,任何训练便都失去了意义。
培养自学习惯的过程始终存在着两个侧面,而学生是主要方面,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因此要培养学生自学习惯,首先必须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人。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什么激发兴趣,启发思维,严格训练都有可能,走回“灌注式”教学的老路上去,培养自学习惯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剧,迫切需要学校教育变培养陈旧知识型人才为培养新知识型人才;变培养单一型人才为培养多功能人才;变培养知识存储型人才为培养化知识为习惯的创新型人才;变培养少规格、低档次、小批量人才为培养多规格、高档次、大批量人才。新时期的学生迫切需要教师交给他们启迪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这是新时期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不负众望、义不容辞地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关键词 自学习惯 自学能力 激发兴趣 启发思维 严格训练
目前,小学的语文教学正处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改变旧教学理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不但对其他学科十分必要,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有着重要意义。然而要真正把语文学好,单靠课堂上的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在经济全球化呼唤多功能人才的今天显得尤其重要。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来培养这种习惯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当前一些教师忽视学生的自学习惯的培养,热衷注入式,没有把自己当作“主导”,而变成了“主宰”,没有把学生当作“主人”,而看成“仆人”。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再多,终究是有限的,培养的学生走出校门以后必须要“自能听话,自能读书,自能成文”。因此,教师教学生学,不只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更重要的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能运用自如,这不仅得益于一时,而且终身受用。可见传授学习方法比传授课本知识更为重要。
二、激发兴趣,是培养自学习惯的关键
培养自学习惯固然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但仅有科学的方法而无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是不够的。学习语文要掌握的东西很多,做老师的总喜欢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来教育学生,用“悬梁刺股”“磨棒成针”等故事来启发学生。这当然也有必要,但是道理讲了一大堆,故事讲了一大串,一些学生仍“苦”不起来,始终学不进去。此时我们就要多了解学生的特点,把他们从“乐嬉游”引导到“乐学习”上来,使一般的好奇心发展为求知欲。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说,兴趣是推动学生自我学习的一种内在力量,是培养自学习惯的关键。我们说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关键,绝不是说撇开语文教学目的于不顾,而一味地说笑话,耍滑稽,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造情景让学生领略,不断地获得新的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学生就会经常处于好景在前的状态之中,就会越学越有劲,遇到难题也会非攻克不可。这就是“不教”的开始了。
三、启发思维,是培养自学习惯的依托
思维习惯是智力的核心,没有思维习惯的人根本就谈不上具备自学习惯。因此,要培养自学习惯,就必须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让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化“身外之物”为自己的财富。这样,自学习惯才有依托,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兴趣要激发,思维更少不了启发。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就必须善于“质疑”,激起学生心中探索问题的波澜。要做到这样,教师必须致力于问的艺术,必须使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包含着矛盾,因为思维是从矛盾开始的,没有矛盾就没有思考。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不假思索就能随口答出,就难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浪,所提问题也就失去了价值。倘若提出的问题超脱学生的实际,学生就会茫无头绪,起不到积极思维的作用。因此提出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把“果子”挂在适中的地方,既不举手可摘,也不高不可攀。这样,学生才会跃跃欲试,越跳越高,摘取到更高处的“果子”。
四、严格训练,是培养自学习惯的手段
拳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拳不离手;乐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曲不离口。说的是学生的习惯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少讲,让学生多练,多看,用脑子多想,用手多做,取得“习之功”。要得到“习之功”,就不能乱来一气,胡练一通,而要遵循科学的训练方法。训练既要严,也要有序,出得精巧,以精胜多,循序渐进,还要求实,讲究实际效益。训练是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化知为能,达到“不需复教,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目的。离开了这一点,任何训练便都失去了意义。
培养自学习惯的过程始终存在着两个侧面,而学生是主要方面,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因此要培养学生自学习惯,首先必须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人。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什么激发兴趣,启发思维,严格训练都有可能,走回“灌注式”教学的老路上去,培养自学习惯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剧,迫切需要学校教育变培养陈旧知识型人才为培养新知识型人才;变培养单一型人才为培养多功能人才;变培养知识存储型人才为培养化知识为习惯的创新型人才;变培养少规格、低档次、小批量人才为培养多规格、高档次、大批量人才。新时期的学生迫切需要教师交给他们启迪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这是新时期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不负众望、义不容辞地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