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感悟深层建构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vel_z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认识面积”是学生在认识周长含义的基础上接触的一个新的数学概念,是小学阶段研究各种平面图形的“必备知识基础”。在“认识面积”这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建构、在建构中理解,打造了真正的生本课堂。
  [关键词]面积;多元;感悟;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3-0023-02
  最近我校开展了一次“同课异构”式的校级赛课活动,选手都是年轻教师,赛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可以说呈现出来的每一节都是优质课,都有各自的闪光点。下面是笔者对某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片段的思考。
  【课堂回放】
  一、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課始,教师注意到大黑板没有擦“干净”,就安排了一位学生上台擦,同时也请了另一位学生把旁边的一块小黑板擦干净。很快,擦小黑板的学生完成了,大家都在静静等待擦大黑板的学生。
  师(问擦小黑板的学生):你为什么擦得那么快呀?瞧,他还在擦呢!
  生1:因为我的黑板比他的黑板小!
  师:如果开展一次擦黑板比赛的话,你肯定会选择——
  生1:小黑板。
  师:你们觉得呢?
  生(齐):是的,两块黑板的大小不一样。
  师:其实是这两块黑板“面”的大小不一样。
  二、激起争辩,形成概念
  师:试着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数学书的封面与黑板面,谁大谁小?
  生1:黑板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多了。
  师(引导学生再次感受):你再摸一摸身边物体的面,有什么感觉?
  师:看来物体的表面都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作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现在老师把数学书的封面移到黑板上来。(把数学书“拓”在黑板上)
  师:现在黑板上出现了一个——(长方形),你想到了什么?
  生2:我想到了长方形可能也有面积。
  师:请表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生2用粉笔把这个长方形全涂满了)
  师:看来长方形真的有面积!那么,刚刚老师把数学书“拓”在了黑板上,其实就是描出了这个长方形的——
  生(齐):周长。
  师:请自己画一个长方形,并表示它的面积,再和同桌画的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3:我发现我们所画的长方形有大有小。
  生4:我觉得不仅仅是长方形,其他的平面图形也有面积,比如正方形、三角形等。
  生5:我不太同意你的观点。你能表示“角”的面积吗?我觉得并不是所有平面图形都有面积。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到底什么样的平面图形才有面积呢?
  生6:我觉得肯定不能有“缺口”。
  生7:我同意他的想法,应该是一个封闭的图形。
  ……
  师:看来大家研究得很深刻,的确只有封闭的平面图形才有面积。
  三、亲历活动,理解概念
  师:刚刚在比较同桌所画长方形面积大小的时候,有的同学很快就能判断出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可有的同学一直没有结果,这是为什么呢?
  生1:当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相差很大时,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可是差不多的情况下,就很难看出来了!
  (投影展示学生所画的图形;学生分组活动,探究方法)
  生2:可以先把这两个长方形重叠在一起,然后把其中一个多出的部分减下来,就能知道谁的长方形面积大了。
  生3:可以用测量的方法。先分别量出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算出它们的周长,这样就知道了。
  生4:可以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根据测量的数据在两个长方形里面分别画同样大小的格子,谁画的格子多,谁的面积就大。
  生5:那这么说,长和宽的长度越长,格子数就越多,面积就越大了。
  ……
  【教学思考】
  一、在体验中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黑板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擦黑板这项“活动”更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事情。课始,看似擦“黑板”,其实质上就是教师的有意安排,目的是让学生初次体验“面积的含义”,擦黑板其实就是黑板擦与黑板面不断接触的运动,两位学生擦的虽然都是黑板的面,但是直观上这两块黑板面是有大小之分的。这两位学生在“运动”中有了切身的体验和感悟,但这只是一个点,接着,经教师的“现场采访”,有效点拨,学生已不再关注他们擦黑板的速度了,而多了些许数学思考,对什么是面积也有了初步的感悟,同时也获得了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在感悟中建构
  “面积”概念的建立不是对概念术语的记忆过程,更不是单纯的直观形象的积累过程,而是概念意义的建构过程。学生只有在亲历中反复体验和感悟,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概念建构。
  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一系列数学活动逐步帮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课上,在摸数学书封面的时候,学生摸得并不是那么“完整”,教师此时并没有直接告知或做出评价,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从而准确摸出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理解面积的含义。当把一个具体的实物抽象成一个几何图形时,学生不仅仅感知到了封闭图形的面积指的是什么,而且还由长方形有面积引申到正方形、三角形有面积,甚至出现了“角”这样的平面图形。此时,学生对面积的概念已经十分清晰。
  三、在建构中理解
  儿童对于面积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与丰富的认知过程。从原来的认识长度到认识面积,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正式从一维走向二维。本课中,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后,经历了观察、重叠、测量以及数格子等数学活动,对“面积”的概念研究不断深入,因此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一种合适的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同时,教师有意制造的认知冲突——呈现面积大小差不多的两个长方形,也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华罗庚先生说过:“形缺数时难入微。”对“形”的入微刻画,离不开“数”。而对“面积”深层次的理解,就得归结到“数”。“数(shù)起源于数(shǔ)”,学生在比较面积时,不仅关注到了长的长度,也关注到了宽的长度,趁着学生对“二维”的概念有所感知,教师趁热打铁,自然过渡到数同样大小格子计算面积的方法。
  因此,这位教师的这节课是成功的,学生在体验——感悟——建构——理解的过程中不但获得了知识,数学能力和数学活动经验也得到了发展。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各种新理念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活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良的现状:情境作秀无目的、合作走过场无价值、课堂生成任流逝、探究形式化缺实效……这一切导致了课堂的效益不高。透过这些“迷人眼”的教学现状,以“生本”的视角剖析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策略探索,从而去追寻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追求有效 以学定教 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
[摘 要]通过情境创设巧妙呈现概念关联的实例,先让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将感性认识深化为理性认识,再进行科学合理的比较以及变式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外延,最后的反思回顾,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学习过程转化为相应的学习策略。  [关键词]角的认识;概念建立;前概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9-0030-02  
[摘 要]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经常会设计一些巩固旧知、为新知做铺垫的内容。观察增加相关的复习内容带来的不同教学效果,说明教师在教学时要立足学生的起点,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学,才能有效引导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和方法。  [關键词]倍;复习铺垫;课例反思;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6-0024-01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那么,如何让数学学习更有趣呢?教师可课始抓准激趣点,课中创造增趣点,课尾找准延趣点,使课堂教学呈现出“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尾,趣犹存”的境界。下面,就以“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趣味课堂的构建。  一、典型案例导入时激趣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始就充满趣味,可以让学生带着欢乐、愉悦的心情迈进知识宫的大门。教学时,我提
[摘 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表示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性目标的落实,教师必须把过程性目标作为常态来落实。在“扇形统计图”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着重从经历、体验和探索三个维度来落实过程性目标。  [关键词]过程性目标;落实;扇形统计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0-0033-02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
【课前思考】  “3的倍数的特征”的学习安排在“2、5的倍数的特征”之后,2、5的倍数特征只要看一个数的个位,而3的倍数特征,需从各位上数的和是否是3的倍数的角度去判断。由于受前者的影响,更因为缺少“将各位上的数相加的和”的学习经验,所以,在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思维的关注点总是停留在观察一个数的个位上,很难通过举例、观察、猜想、验证等过程,自主探究出3的倍数的特征。另一方面,学生超前学习的现
“平移与旋转”这一章节内容主要有两个教学重点,一是让学生能够分清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平移或者旋转;二是让学生学会研究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让他们亲自动手动脑来研究数学问题,这样数学课堂才会显得和谐与活跃。那么,怎样设计教学才能让学生融入课堂学习中来呢?现以“平移与旋转”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导入法在教学中是非常
教学之余与同事交流,常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个内容极其简单,学生怎么就是记不住呢?”“就是就是,现在的小孩心都不在学习上,怎么教都教不会!”“哎,我现在都不会教了,任我说的口干舌燥,学生就是听不进去。”……对此,我也是充满了疑惑,并找学生交流分析其中的原因,发现造成这样的局面与我们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是息息相关的。正是我们教师“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行为,导致学生的学习缺乏兴趣,被动接受的知
[摘 要]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理念,认真钻研教材,学会捕捉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有效数学信息,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和教育教学服务。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一新课标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倍数和因数”时,引用两位教师的不同教学模式,利用“学号”这个学生最简单易懂的数学信息,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号;倍数和因数;简单;趣味;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2
[摘 要]通过“认识百分数”的教学,丰富、拓展教学资源,让学习素材更贴近实际生活,更加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感悟百分数的意义,使数学课堂既开放又充满活力。  [关键词]教学实践 拓展 开放 活力 教学资源 学习空间 学习素材 生活气息 学习趣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2-027  百分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