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与绽放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g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工笔画的简介
  中国画博大而精深,源远而流长,是我国的民族绘画。工笔画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来描绘景物的表现方式。以“工”为特征的中国画画体,是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与形体完美统一的,是更多的注重于细节和写实的。以细致的刻画、准确的造型和精微的色彩进行严谨的创作,其作品呈现工整、工细与工丽的画风。
  二、工笔牡丹画在历朝代的发展概况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从古至今,牡丹以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闻名,其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之美称,艳冠群芳。
  我国最早画牡丹的记载,可见于唐人韦绚记叙的《刘宾客嘉话录》云:“北齐杨子华画有牡丹。”在《尚书故实》一书中也曾记载:“杨子华画牡丹”。但在历代画史中却没有见过记载,这种说法却不知有何依据。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宫中之人赏牡丹之时,每次都会从汾州引进佳种,一时间,文人咏歌,号为“国色天香”。周敦颐的《爱莲说》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由此可见,画牡丹的风气,大约兴盛于此时。流传于世的《簪花仕女图》中,其中宫女的扇子中就画有牡丹,设色清丽表现不凡。到了中唐时,就已经有很擅长画牡丹的画家了。比如说边鸾和冯绍正等人。边鸾画所作《牡丹图》花色深红,光色艳发且不失润泽凝结,在当时人们称之为绝笔。唐末五代之际,画牡丹较为普遍。据画史及画迹,唐人画牡丹皆为折枝牡丹,设色一体。罗隐的《扇上画牡丹》有诗云:“为爱红芳满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叶随彩笔参差长,花逐轻风次第开。”关于唐人所画牡丹之图,在北京海淀八里庄发掘的唐墓壁画中尚可得见。其所画牡丹花大如盘,枝繁叶茂极尽自然意趣。
  五代时期,擅长画牡丹者有于竞,王畊。这一时期著名的花鸟画家,如徐熙祖孙,黄筌父子,皆善画牡丹。徐熙所画牡丹最多,后世对徐熙所画的牡丹多有评述。《画史》一书说徐熙的《风牡丹图》,叶子有几千余片,花只有三朵,一个在正面,一个在右面,一个在许多枝叶的后面。石窍圆润,上面有一只猫。徐熙所画的牡丹,到了宋代已值高价,今存的《玉堂富贵图》传为徐熙所作。徐熙野逸,黄家富贵,黄筌一家具擅绘画,其弟唯亮,子居宝,居实,居寀,其中尤以黄居寀的成就最大,名声亦播于后世。
  牡丹艳冠群芳,宋人特为欣赏。洛阳牡丹天下第一,此期花鸟画兴盛,因此画牡丹也为之兴盛。欧阳修层作《洛阳牡丹记》,人皆弘传其名。李唐有诗云:“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洛花红肉资,蜀笔丹砂染。生多俗格,纸本有真艳。”“已过谷雨十六日。犹见牡丹开浅红。”可知道宋人尚设色牡丹。
  元代鲍静善画牡丹,《越画见闻》一书中说:“尝为人写牡丹,姿态天成。”钱选曾作浅设色牡丹并自诗云:“犹有余情写牡丹。”倪瓒对他的牡丹图题诗云:“满坛蜀锦铺红紫,尚忆春深泛玉舟。”
  明代工画牡丹的画家,画史所记载者有孙克弘,释海怀,吴麟等人。明人尚水墨写意,画牡丹亦为水墨一体,开创一代画风。徐渭曾在题诗中说,牡丹是富贵花,光彩夺目,所以前人多以钩染烘托,如今以泼墨为画法,这样虽有生意,但大多不是此牡丹花的真正姿态。《名画录》云释海怀写牡丹最工,纵笔点染,深浅向背,灼灼欲生。
  见于画史记载的清代画牡丹的画家,有姜师周,钱元昌,毛远公,程琳,陆巡,朱山,陈典等人。另据其他史书记载,善画牡丹者有任廷贵等人。用特殊的表现手法,绘制设色牡丹。近世吴昌硕,于非闇皆善画牡丹,题画云:“种牡丹三十年,画牡丹二十年,形神兼备自觉尚隔一尘,书此答客问何以只画牡丹。”
  纵观牡丹一科自唐至清,传承有绪。
  三、如今的发展现状
  作为传统绘画的工笔画,如今的现状则倾向于借古开今的形式和中西融合的形式,在绘画和中国画面临双重危机的今天,在中国画的外延不断延展的今天,我们能看到很多形式的外延,比如说在传统的绘画基础上向外发展出来的抽象绘画,或是与传统设色画既相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彩墨画等,这些都是外延的例子。
  四、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保持中国画,尤其是传统工笔画特点而不被同化以保持差异性存在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这关乎工笔画以及古老的中华文化在当今世界的命运。过去我们一直在强调创新的必要,强调新的内容决定新的形势,然而却对民族形式是在历史中长期形成的,需要继承借鉴这一点认识的还不够,把不该放弃而应该传承的都废弃不要,把文化艺术发展的这一链条彻底打断,从零开始实在是违反艺术的发展规律。我们要重视艺术民族形式的继承,找到哲学根基和自身的道路,随着艺术界和其自身的发展必然会再一次迎来巅峰。
  我在工笔牡丹画创作这个过程中,按照傳统的画法进行创作,感受到了传统的魅力以及它经历了自身发展的辉煌岁月,崛起了光照四宇的艺术峰巅,我认为继承这些传统的东西是重要的。我创作与研究的意义在于,只有继承才能永恒。
  作者简介:商冉冉(1991.01-),女,山东省莱芜人,沈阳师范大学14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中国画。
其他文献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意识,是我们党直面现实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经验理论的进一步提升,是对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前瞻性部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指向。  关键词:“十三五”;绿色发展;五大发展  一、“十三五”
期刊
摘要:在突发性的公共危机发生时,政府必然要与诸多对象进行一定的信息沟通,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和社会公众的信息沟通。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沟通是否顺利,在极大意义上左右着公共危机事件可否被恰当的完善处理。本文以东方之星沉船的事件为例,分析了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中政府与公众的信息沟通的重要性。  关键词:突发事件;公共舆论;信息沟通  当前,网络信息的全球化日益蔓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日渐复杂化的利益关系,各种深层次
期刊
摘要: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初始阶段到发展经过了60多年的历史进程,新农合制度的实施对解决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同时我国基层政府在实施新农合制度过程中也相继出现很多问题。我们选取黑龙江省兰西县作为新农合的个案调查对象,通过调查问卷与访谈等方式了解新农合政策的实施情况,分析新农合政策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如乡镇的医疗设施水平、缴费与报销程序、异地报销比例等问题,进而提
期刊
摘要:本文在调查分析四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和其家庭教育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剖析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根本问题,深入分析了问题的原因,并从家庭、社会和学校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性的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原因;对策  一、关于四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分析  本文主要调查四杜村的留守儿童,所以在此主要介绍一下四杜村的基本情况。四杜村自古属于农业大国
期刊
摘要:随着大学校园规划建设转型时代的到来,许多城市中心的老校区也面临着是否要从原来的“封闭式管理”转型为“开放式管理”的问题。本文以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为例,从当代校园空间观念转型的角度上探讨了校园对外开放的可能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开放管理模式。  关键词:开放式管理;校园空间观念;转型;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  随着现代教育的改革,传统的封闭式校园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发展需求,近些年来国
期刊
摘要:我国农业保险遵循了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和协同推进的原则。此四项原则亦是完善农业保险业务以促进“三农”发展的路径。云南省在此四项原则下,由政府对农业保险予以引导,发放农业保险补贴;对农业保险活动、政府监管实行市场运作;保险机构以及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对农业保险实行自主自愿;财政、林业、农业等部门共同协力,协同推进。  关键词:农业保险;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  20
期刊
[本文系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级课题,《红色家风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hmks1732]  摘要:朱德的家风是朱德同志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深深的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系统的方法,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在当今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的现状下,将朱德的家风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
期刊
摘要:《暗算》自问世以来便引起了争议,后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时,麦家的《暗算》又再一次被推至风口浪尖。《暗算》争议的焦点与核心即是《暗算》中正派英雄形象的塑造问题。本文尝试从 《暗算》 当中麦家所刻画的多面立体的英雄形象分析入手,浅谈麦家在《暗算》中对传统意识形态下英雄形象的突围,以此阐释英雄的“真本色”。  关键词:英雄塑造;英雄本色;意识形态;突围  一、以奇突围  在《暗算》中,英雄形象的
期刊
摘要:日本都市派文学代表作家村上春树其作品较多地借助各种动物形象以寓言的形式来抒发胸臆,其中大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作《象的失踪》继承了村上描写失去精神独立的都市人的孤独、空虚、苦闷却又无奈的悲哀感的一贯风格,通过“象的失踪”这个看似荒诞的隐喻方式,表现出现代社会精神纬度的丢失,以及“我”对真诚和谐精神世界的追求与向往,但这种理想最终被文明洪流所湮埋,“我”无奈被迫向社会妥协。本文首先通过对出现
期刊
摘要:木雕是雕刻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历史悠久,技艺精进,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实用性和装饰性。而建筑木雕是木雕装饰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北方民间建筑木雕,来源于山西。不论从时间跨度,还是从形式、地域方面,晋商大院都具有一定代表性,较为集中地展示了我国北方建筑木雕的发展轨迹,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木雕与建筑的有机结合,使木雕艺术有了更大的气魄,在展示其工艺装饰性的同时,也使建筑更为艺术化。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