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壁画介入都市空间在改善城市环境的同时也在擢升着城市的品位,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生活质量有了大大的提高,壁画艺术却常常呈现出空洞乏味的状态,忽略了其本身具有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地考虑被遗忘、忽视和抛弃的那些传统精髓与文化符号,地域的文化、场所的精神是影响公共艺术内涵和形态的决定性因素,尝试探索壁画艺术与场所精神和地域文化的关联。
关键词:壁画艺术;文化符号;场所精神;地域文化
一、场所精神的内涵
“场所精神”一词表达了这样一种始于古罗马时期的概念: 任何“独立”存在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守护神,即任何事物都有独特而内在的精神和特性,“场所”也一样,具有自己的独特气氛。场所就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这个整体反映了特定地区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其自身的环境特征。因此,场所不仅具有建筑、公共艺术品等实体形式,而且还具有精神上的意义。壁画艺术并不是对场所精神的创造,它起到的是对特定的场所精神、文化性格的具化与升华作用,总体上应该是对文脉的关照,壁画艺术的总体场所精神应该与该区域的场所精神一致。让人们在同壁画艺术作品的交流和互动过程中, 察知城市的历史文化、体悟城市的精神内涵和延续城市的感觉与记忆。
场所的“精神”这一概念指出了场所不同于“场地”、“空间”等概念,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他多了一项必要条件,即人的参与。就人造环境而言,“精神”是场所建造者想要传递给参与者的内在信息,或者说是一种意象的建立,同时也是参与者在结合自身的经验之后对于场所做出的直观反应。如果缺少了这层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场所”的概念也就不成立了。对于公共场所来说,公众是舞台的主角,他们的喜怒哀乐、认知思考无时无刻不在堆砌着场所精神的金字塔,因而唤起公众的情感共鸣,引发公众与场所间的交流互动,场所精神才能在人们的心中留下烙印,获得认同。
二、壁画艺术与场所精神
城市化的发展迅速,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地铁不仅己经是人们离不开的公共交通方式之一,而且还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人们在地铁中行走之时,地铁站内艺术作品壁画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地铁站内艺术作品建设也是一个重要工程。地铁将作为反映地上城市文化与地下艺术的连接通道,承载这个城市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通过调查与分析,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中的壁画艺术最多,所占空间面积最大,最能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与场所精神,北京地铁始建于 1965 年,地铁 1、2 号线的部分公共艺术因修建较早,如今已显陈旧,其中宣武门、建国门、东四十条、西直门多站轨道边设有瓷砖拼贴而成的大型壁画, 它们分别由著名艺术家袁运甫、张仃等人创作,内容或展现中国传统城市风貌,或表达华夏人民的雄风,或宣扬经典的“四大发明”,画面中的每一个元素经由时间累积所传递的归宿般情感已深入首都市民的内心。建国门、东四十条、雍和宫等站站台顶部的美丽灯饰艺术,前门站宣扬汉字精髓的文化窗,都給予了地铁站一定的文化内涵,开启了中国地铁站的场所精神探索之路。
斯德哥尔摩地铁空间壁画艺术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以自然岩石为底的壁面彩绘,凹凸不平的肌理效果以及云杉图案、植物枝叶、彩虹、世界地图、野生动物塑像、工人劳动的场景、断壁残垣、潺潺流水在或红或蓝或绿的色彩和明暗交错的光线映衬下,共同营造出了一种神秘原始,充满生态气息的场所感,传达了对自然文明崇拜的场所精神。
和国外地铁建设进程相比,我国地铁建设由于起步较晚,在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研究与实施方面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依然处于探索阶段。以北京和上海地铁为例来说,北京是一座极具历史意义的古城,对于行走在北京街道上的游人而言,城上的糖葫芦、百姓的京腔、胡同、长城、故宫、布鞋等都是逐渐被同化的城市里不可取代的一道物质与精神风景线;对北京老百姓来说,这些是沉淀在他们脑海中的记忆,是一种能带给他们“家的感觉”的精神象征。
三、场所精神与壁画艺术构成要素
因为空间环境壁画艺术是人类感性和理性思维的衍生物,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追求的共性的同时,也汇入各种构成要素,这其中壁画艺术作品的设计与人的视角变换、质感、声音等都蕴含体现着场所精神,所以充满场所精神的地铁空间壁画艺术构成要素大致可以分为视觉要素、触觉要素、听觉要素、心理体验要素,这四者与场所精神的产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们共同使空间变成一个客观体系。
视觉要素,视觉是人类大脑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它受到色彩、光影明暗、形态等介质的刺激进而使人拥有丰富的感官体验。在地铁站中,公共艺术是否能吸引人注目,视觉要素占有着主导地位;触觉要素,触觉带来的情感体验并非视觉和听觉可以取代的,而不同物的不同触感还可以为社会特殊人群起到导向作用。所以当今时代的地铁空间公共艺术在设计时应当从视觉审美的基础上,引伸出一种可触知的艺术,更好的贴合人性情感,令使用者在车站中获得归属感,在本文中,触觉体验的来源主要包括对肌理、温度、湿度以及软硬程度的感受;听觉要素,论人们具有何种文化背景,声音的出现总会使人们内心充满某种情绪,声音的音调和节奏带动着情绪的变化,会营造出欢快、忧伤或者烦躁等多样的场所感,由德国大众公司推出的“钢琴阶梯”作为近几年兴起的一种带有音乐的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地铁站的出入口,从最早的斯德哥尔摩地铁到我国南京地铁2号线苜蓿园站,再到郑州地铁一号线的会展中心站,乘客每踏一个“琴键”就会听到响起的乐声,犹如身在一间音乐教室。
四、意义
壁画艺术作为特定的场所精神与地缘文化的载体, 在公共艺术与属地文化和地域环境的关系中是彼此依存、相互渗透和互为观照的。场所环境会因公共艺术的融入而具有了诗意与情感, 公共艺术也会因地域文化的植入而具有归属感与身份认同感。
[1]论室内空间的场所精神[J]. 吴亚南.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3(11)
[2]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场所精神研究[D]. 王晓蕴.上海交通大学 2009
[3]论现代公共艺术设计的场所精神[D]. 诸葛雨阳.南京艺术学院 2002
[4]公共艺术的场所精神与地缘文化——以天津为例[J]. 陈高明,董雅. 文艺争鸣. 2010(08)
关键词:壁画艺术;文化符号;场所精神;地域文化
一、场所精神的内涵
“场所精神”一词表达了这样一种始于古罗马时期的概念: 任何“独立”存在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守护神,即任何事物都有独特而内在的精神和特性,“场所”也一样,具有自己的独特气氛。场所就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这个整体反映了特定地区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其自身的环境特征。因此,场所不仅具有建筑、公共艺术品等实体形式,而且还具有精神上的意义。壁画艺术并不是对场所精神的创造,它起到的是对特定的场所精神、文化性格的具化与升华作用,总体上应该是对文脉的关照,壁画艺术的总体场所精神应该与该区域的场所精神一致。让人们在同壁画艺术作品的交流和互动过程中, 察知城市的历史文化、体悟城市的精神内涵和延续城市的感觉与记忆。
场所的“精神”这一概念指出了场所不同于“场地”、“空间”等概念,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他多了一项必要条件,即人的参与。就人造环境而言,“精神”是场所建造者想要传递给参与者的内在信息,或者说是一种意象的建立,同时也是参与者在结合自身的经验之后对于场所做出的直观反应。如果缺少了这层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场所”的概念也就不成立了。对于公共场所来说,公众是舞台的主角,他们的喜怒哀乐、认知思考无时无刻不在堆砌着场所精神的金字塔,因而唤起公众的情感共鸣,引发公众与场所间的交流互动,场所精神才能在人们的心中留下烙印,获得认同。
二、壁画艺术与场所精神
城市化的发展迅速,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地铁不仅己经是人们离不开的公共交通方式之一,而且还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人们在地铁中行走之时,地铁站内艺术作品壁画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地铁站内艺术作品建设也是一个重要工程。地铁将作为反映地上城市文化与地下艺术的连接通道,承载这个城市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通过调查与分析,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中的壁画艺术最多,所占空间面积最大,最能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与场所精神,北京地铁始建于 1965 年,地铁 1、2 号线的部分公共艺术因修建较早,如今已显陈旧,其中宣武门、建国门、东四十条、西直门多站轨道边设有瓷砖拼贴而成的大型壁画, 它们分别由著名艺术家袁运甫、张仃等人创作,内容或展现中国传统城市风貌,或表达华夏人民的雄风,或宣扬经典的“四大发明”,画面中的每一个元素经由时间累积所传递的归宿般情感已深入首都市民的内心。建国门、东四十条、雍和宫等站站台顶部的美丽灯饰艺术,前门站宣扬汉字精髓的文化窗,都給予了地铁站一定的文化内涵,开启了中国地铁站的场所精神探索之路。
斯德哥尔摩地铁空间壁画艺术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以自然岩石为底的壁面彩绘,凹凸不平的肌理效果以及云杉图案、植物枝叶、彩虹、世界地图、野生动物塑像、工人劳动的场景、断壁残垣、潺潺流水在或红或蓝或绿的色彩和明暗交错的光线映衬下,共同营造出了一种神秘原始,充满生态气息的场所感,传达了对自然文明崇拜的场所精神。
和国外地铁建设进程相比,我国地铁建设由于起步较晚,在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研究与实施方面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依然处于探索阶段。以北京和上海地铁为例来说,北京是一座极具历史意义的古城,对于行走在北京街道上的游人而言,城上的糖葫芦、百姓的京腔、胡同、长城、故宫、布鞋等都是逐渐被同化的城市里不可取代的一道物质与精神风景线;对北京老百姓来说,这些是沉淀在他们脑海中的记忆,是一种能带给他们“家的感觉”的精神象征。
三、场所精神与壁画艺术构成要素
因为空间环境壁画艺术是人类感性和理性思维的衍生物,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追求的共性的同时,也汇入各种构成要素,这其中壁画艺术作品的设计与人的视角变换、质感、声音等都蕴含体现着场所精神,所以充满场所精神的地铁空间壁画艺术构成要素大致可以分为视觉要素、触觉要素、听觉要素、心理体验要素,这四者与场所精神的产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们共同使空间变成一个客观体系。
视觉要素,视觉是人类大脑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它受到色彩、光影明暗、形态等介质的刺激进而使人拥有丰富的感官体验。在地铁站中,公共艺术是否能吸引人注目,视觉要素占有着主导地位;触觉要素,触觉带来的情感体验并非视觉和听觉可以取代的,而不同物的不同触感还可以为社会特殊人群起到导向作用。所以当今时代的地铁空间公共艺术在设计时应当从视觉审美的基础上,引伸出一种可触知的艺术,更好的贴合人性情感,令使用者在车站中获得归属感,在本文中,触觉体验的来源主要包括对肌理、温度、湿度以及软硬程度的感受;听觉要素,论人们具有何种文化背景,声音的出现总会使人们内心充满某种情绪,声音的音调和节奏带动着情绪的变化,会营造出欢快、忧伤或者烦躁等多样的场所感,由德国大众公司推出的“钢琴阶梯”作为近几年兴起的一种带有音乐的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地铁站的出入口,从最早的斯德哥尔摩地铁到我国南京地铁2号线苜蓿园站,再到郑州地铁一号线的会展中心站,乘客每踏一个“琴键”就会听到响起的乐声,犹如身在一间音乐教室。
四、意义
壁画艺术作为特定的场所精神与地缘文化的载体, 在公共艺术与属地文化和地域环境的关系中是彼此依存、相互渗透和互为观照的。场所环境会因公共艺术的融入而具有了诗意与情感, 公共艺术也会因地域文化的植入而具有归属感与身份认同感。
[1]论室内空间的场所精神[J]. 吴亚南.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3(11)
[2]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场所精神研究[D]. 王晓蕴.上海交通大学 2009
[3]论现代公共艺术设计的场所精神[D]. 诸葛雨阳.南京艺术学院 2002
[4]公共艺术的场所精神与地缘文化——以天津为例[J]. 陈高明,董雅. 文艺争鸣.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