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对山茱萸的炮制工艺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山茱萸 炮制
中图分类号:R28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山茱萸,别名山萸肉、枣皮、萸肉,为山茱萸科落叶小乔木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肉,是古代中、日、朝三国使用频率最高的25种植物药之一。山茱萸,首载《神农本草经》,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具有补肝肾、益精气、降血糖、抗菌、利尿、降压和免疫功能,为临床常用中药饮片,也是我国40多种用量最大的骨干中药之一。临床调剂多以炮制(酒制、醋制)后使用,其炮制方法 历史 久远,炮制工艺各异。
一、山茱萸炮制
山茱萸最早的炮制方法,首见汉代《金匮玉函经》载道有“不咀”是有关山茱萸加工较早的记载。南北朝刘宋时代雷? 在其《雷公炮炙论》中提出“凡欲使山茱萸,须去内核,每修事,去核了,1斤取内皮用,只称成4两已夹,缓火敖之方用。能壮元气,秘精,核能滑精”,其去核方法时至今日乃沿袭此法。唐代《新修本草》载:“九月、十月采实阴干”,《千金方》则又提出“多打碎”用的要求。宋代山茱萸的加工炮制方法在沿用去核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用不同辅料炮制山茱萸,宋代《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载:“雷公云:使山茱萸,须去内核,每修事,去核了,1斤取肉皮用,只称4两已来,缓火熬之,方用,秘精,核能滑精”。《圣济总录》载:“山茱萸酒浸取肉焙”,另有“山茱萸打破炒,去核焙干、麸炒、酒拌等制法”。《苏沈良方》载:“炒”,《百问》又提出:“炮”的炮制方法,元代、明代在对其炮制程度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如元代《活幼心书》中有:“酒浸润,蒸透”去核取皮的记载。明代《补增图经节要本草歌括》中载:“去核捶碎,焙感”。《炮炙全书》载:“酒润去核”。《药性会元》载:“用温水泡一须,取肉去核,每斤只去4两”。缪希雍《炮炙大法》载:“酒拌炒锅上蒸,去核了,1斤,取肉皮用,只称成4两已夹,凡蒸药用柳木甑,去水八九寸,水不泛上余悉准此”。清代《本草崇原》载:“九月、十月采实,阴干去核用肉”。《本草述》载:“酒拌润去核取皮,酒蒸一炷香,雄羊油炙,盐炒”。《良朋汇集》中载有:“酒浸一夜蒸焙干”。《增广验方新编》载蒸,由此可见,在我国历史上对山茱萸炮制的主要方法是“去核”、“酒蒸”。山茱萸现代炮制品种及方法有:山茱萸入药时全部去核,有黄酒制山茱萸,醋制山茱萸,盐制山茱萸等制法,其中尤以黄酒蒸山茱萸为最常用,而且操作工艺简单、宜操作、成本低、质量好等特点,但由于各地用药习惯不同,使用的炮制方法也有所侧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山东省中药炮制规范》1990年版收载的方法为去核、酒蒸、酒蒸山萸肉:将净山萸肉用黄酒拌匀,闷润至黄酒被吸尽,放笼屉内,共用武火加热,待“圆气”后攻用文火,蒸至呈紫黑色时(约4 h),取出,摊晾至外皮微干,再将原汁拌入,吸尽,干燥,或将山萸肉与黄酒装入蒸罐内,拌均匀密封,隔水加热,炖至呈紫黑色时取出,摊晾至外皮微干,再将余汁拌入,吸尽,干燥。《中华药海》载:“取山萸肉,加黄酒拌匀,置适宜的容器内,密闭,隔水加热或蒸气加热至酒吸尽,取出,干燥。每山萸肉100 kg,用黄酒20 kg,加热蒸4 h~6 h,闷6 h~8 h,使色紫黑,取出,干燥。蒸制:取山萸肉,置笼屉或适宜的蒸器内,先用武火,待“圆气”后攻用文火蒸至外表至紫黑色,熄火后闷过夜,取出,干燥。醋制:取山萸肉,加醋拌匀,蒸上气为度,取出,干燥,每山萸肉100 kg用醋12.4 kg,或取山萸肉,加醋拌匀闷透,取出,干燥,取山萸肉,加醋拌匀,每山萸肉100 kg用醋18.6 kg;盐制:取山萸肉,加盐水拌匀,取出,干燥,每山萸肉100 kg用食盐1.25 kg,水适量等方法”。
二、现代山茱萸传统炮制技术
山茱萸去核药用,首见《雷公炮炙论》中“核能滑精”。因其主要功效是补益肝肾,涩精(秘精)固脱等,所以之后的历代本草 文献 多以此作为山茱萸去核的理论依据,然而综观历史文献,对此理论亦有持相反观点者,如《渑水燕谈录》曰:“山茱萸能补骨髓者,去其核温涩能秘精气,精气不泄,乃所以补骨髓,今人剥取肉而弃之核,大非古人之意。《医学衷中參西录》言:“其核与肉之性相反,用时勿须将核去净。近阅有报言核味涩,性亦主收敛,服之恒使小便不利,椎破尝之,果有涩味者,其说或科言”。陶弘景亦曰:“山茱萸出近道诸山中……既干,皮甚薄,当以合核为用也”,但这些观点,未能产生主导影响,故时至今日,山茱萸仍去核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自1963年版就要求山茱萸“除去果核”,但也有报道用果核山茱萸入药,反而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山茱萸果实的化学成分主要含有环烯醚萜苷类、皂苷、熊果酸、齐墩果酸、没食子酸、糅质、乌苏酸、多糖等为其有效成分,具有降低血糖、增强免疫、抗炎等药理作用。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山茱萸中疗效保健成分主要是齐墩果烷系皂苷(共水解后的苷元为熊果酸、齐墩果酸)等物质。有人对山茱萸肉与核的化学成分展开了研究,山茱萸肉与核的水溶性成分均含没食子酸、苹果酸等多种相同成分,果肉没食子酸0.062 3%,(dl)苹果酸0.907%,果核含没食子酸0.012 76%,(dl)苹果酸0.544%。果核与果肉急性毒性实验表明二者毒性都很低,果核LD 50(生药90.8 g/kg)比果肉LD 50(生药53.5 g/kg)更低,二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痢疾杆菌显示相同的抑菌作用。山茱萸有胰岛素样作用,乌苏酸是抗糖尿病的活性成分;山茱萸鞣酸能抑制脂质过氧化,阻止脂肪分解,也能抑制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对于因化学疗法及放射疗法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有使其升高的作用;有抗实验性肝损害的作用;山茱萸能对抗组织胺、氯化钡及胰腺胆碱所引起的肠管痉挛;没食子酸有止血、止泻作用;体外实验有抑菌作用;能杀死腹水癌细胞。山茱萸中含有大量的熊果酸、齐墩果酸等有效成分,经炮制后可使有机酸在水中溶解度增加,特别是经酒制可增加树脂类成分的溶解度,使有效成分更易煎出发挥疗效,从而达到增强温补肝肾的作用,所以,目前临床多用酒制品,并多用于补益剂。郭富礼等报道:“其炮制品除清蒸外加酒炮制的各种样品中熊果酸的含量均高于生品,并以酒蒸品含量最高,炮制能升高山茱萸中熊果酸含量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山茱萸中结合型的熊果酸炮制后分解,也可能是其他成分经炮制后的转化使得熊果酸含量升高”,从而达到增强滋补肝肾的功效,但也有报道 “清蒸山茱萸(山萸肉)、酒蒸山萸肉、生山萸肉含有相同的化学成分。熊果酸含量测定表明,酒山萸肉熊果酸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山茱萸经炮制后其生品及其炮制品中的熊果酸含量,生品与酒制品、醋制品、盐制品的含量变化不大,而蒸制品含量有所下降,依次为酒制品>生品>醋制品>盐制品>蒸制品。
三、小结
山茱萸用药历史悠久,从炮制历史沿革看,其方法较多,自南北朝、刘宋时代《雷公炮炙论》提出的去核炮制之后,唐、宋、元、明,清至今天仍对山茱萸要求去核应用,在宋代《圣济总录》中首先提出了酒浸、酒拌、麸抄的炮制方法,元代《活幼心书》中山茱萸的炮制对酒制的程度提出了要求。清代《本草述》中对山茱萸的炮制酒蒸时间作出了规定,另有羊油炙、盐制等方法,现无人使用。综观山茱萸的炮制历史,其炮制方法较多,但酒制方法至今使用,其炮制工艺、目的基本明确,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山茱萸炮制后化学成分的研究上,比较不同炮制方法以及炮制工艺对其含量的影响,为山茱萸最佳炮制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发挥最佳药物疗效,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参考文献 :
1、翟德银,山茱萸炮制的历史沿革研究概况,论文网,2011,05
[关键词] 山茱萸 炮制
中图分类号:R28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山茱萸,别名山萸肉、枣皮、萸肉,为山茱萸科落叶小乔木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肉,是古代中、日、朝三国使用频率最高的25种植物药之一。山茱萸,首载《神农本草经》,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具有补肝肾、益精气、降血糖、抗菌、利尿、降压和免疫功能,为临床常用中药饮片,也是我国40多种用量最大的骨干中药之一。临床调剂多以炮制(酒制、醋制)后使用,其炮制方法 历史 久远,炮制工艺各异。
一、山茱萸炮制
山茱萸最早的炮制方法,首见汉代《金匮玉函经》载道有“不咀”是有关山茱萸加工较早的记载。南北朝刘宋时代雷? 在其《雷公炮炙论》中提出“凡欲使山茱萸,须去内核,每修事,去核了,1斤取内皮用,只称成4两已夹,缓火敖之方用。能壮元气,秘精,核能滑精”,其去核方法时至今日乃沿袭此法。唐代《新修本草》载:“九月、十月采实阴干”,《千金方》则又提出“多打碎”用的要求。宋代山茱萸的加工炮制方法在沿用去核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用不同辅料炮制山茱萸,宋代《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载:“雷公云:使山茱萸,须去内核,每修事,去核了,1斤取肉皮用,只称4两已来,缓火熬之,方用,秘精,核能滑精”。《圣济总录》载:“山茱萸酒浸取肉焙”,另有“山茱萸打破炒,去核焙干、麸炒、酒拌等制法”。《苏沈良方》载:“炒”,《百问》又提出:“炮”的炮制方法,元代、明代在对其炮制程度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如元代《活幼心书》中有:“酒浸润,蒸透”去核取皮的记载。明代《补增图经节要本草歌括》中载:“去核捶碎,焙感”。《炮炙全书》载:“酒润去核”。《药性会元》载:“用温水泡一须,取肉去核,每斤只去4两”。缪希雍《炮炙大法》载:“酒拌炒锅上蒸,去核了,1斤,取肉皮用,只称成4两已夹,凡蒸药用柳木甑,去水八九寸,水不泛上余悉准此”。清代《本草崇原》载:“九月、十月采实,阴干去核用肉”。《本草述》载:“酒拌润去核取皮,酒蒸一炷香,雄羊油炙,盐炒”。《良朋汇集》中载有:“酒浸一夜蒸焙干”。《增广验方新编》载蒸,由此可见,在我国历史上对山茱萸炮制的主要方法是“去核”、“酒蒸”。山茱萸现代炮制品种及方法有:山茱萸入药时全部去核,有黄酒制山茱萸,醋制山茱萸,盐制山茱萸等制法,其中尤以黄酒蒸山茱萸为最常用,而且操作工艺简单、宜操作、成本低、质量好等特点,但由于各地用药习惯不同,使用的炮制方法也有所侧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山东省中药炮制规范》1990年版收载的方法为去核、酒蒸、酒蒸山萸肉:将净山萸肉用黄酒拌匀,闷润至黄酒被吸尽,放笼屉内,共用武火加热,待“圆气”后攻用文火,蒸至呈紫黑色时(约4 h),取出,摊晾至外皮微干,再将原汁拌入,吸尽,干燥,或将山萸肉与黄酒装入蒸罐内,拌均匀密封,隔水加热,炖至呈紫黑色时取出,摊晾至外皮微干,再将余汁拌入,吸尽,干燥。《中华药海》载:“取山萸肉,加黄酒拌匀,置适宜的容器内,密闭,隔水加热或蒸气加热至酒吸尽,取出,干燥。每山萸肉100 kg,用黄酒20 kg,加热蒸4 h~6 h,闷6 h~8 h,使色紫黑,取出,干燥。蒸制:取山萸肉,置笼屉或适宜的蒸器内,先用武火,待“圆气”后攻用文火蒸至外表至紫黑色,熄火后闷过夜,取出,干燥。醋制:取山萸肉,加醋拌匀,蒸上气为度,取出,干燥,每山萸肉100 kg用醋12.4 kg,或取山萸肉,加醋拌匀闷透,取出,干燥,取山萸肉,加醋拌匀,每山萸肉100 kg用醋18.6 kg;盐制:取山萸肉,加盐水拌匀,取出,干燥,每山萸肉100 kg用食盐1.25 kg,水适量等方法”。
二、现代山茱萸传统炮制技术
山茱萸去核药用,首见《雷公炮炙论》中“核能滑精”。因其主要功效是补益肝肾,涩精(秘精)固脱等,所以之后的历代本草 文献 多以此作为山茱萸去核的理论依据,然而综观历史文献,对此理论亦有持相反观点者,如《渑水燕谈录》曰:“山茱萸能补骨髓者,去其核温涩能秘精气,精气不泄,乃所以补骨髓,今人剥取肉而弃之核,大非古人之意。《医学衷中參西录》言:“其核与肉之性相反,用时勿须将核去净。近阅有报言核味涩,性亦主收敛,服之恒使小便不利,椎破尝之,果有涩味者,其说或科言”。陶弘景亦曰:“山茱萸出近道诸山中……既干,皮甚薄,当以合核为用也”,但这些观点,未能产生主导影响,故时至今日,山茱萸仍去核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自1963年版就要求山茱萸“除去果核”,但也有报道用果核山茱萸入药,反而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山茱萸果实的化学成分主要含有环烯醚萜苷类、皂苷、熊果酸、齐墩果酸、没食子酸、糅质、乌苏酸、多糖等为其有效成分,具有降低血糖、增强免疫、抗炎等药理作用。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山茱萸中疗效保健成分主要是齐墩果烷系皂苷(共水解后的苷元为熊果酸、齐墩果酸)等物质。有人对山茱萸肉与核的化学成分展开了研究,山茱萸肉与核的水溶性成分均含没食子酸、苹果酸等多种相同成分,果肉没食子酸0.062 3%,(dl)苹果酸0.907%,果核含没食子酸0.012 76%,(dl)苹果酸0.544%。果核与果肉急性毒性实验表明二者毒性都很低,果核LD 50(生药90.8 g/kg)比果肉LD 50(生药53.5 g/kg)更低,二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痢疾杆菌显示相同的抑菌作用。山茱萸有胰岛素样作用,乌苏酸是抗糖尿病的活性成分;山茱萸鞣酸能抑制脂质过氧化,阻止脂肪分解,也能抑制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对于因化学疗法及放射疗法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有使其升高的作用;有抗实验性肝损害的作用;山茱萸能对抗组织胺、氯化钡及胰腺胆碱所引起的肠管痉挛;没食子酸有止血、止泻作用;体外实验有抑菌作用;能杀死腹水癌细胞。山茱萸中含有大量的熊果酸、齐墩果酸等有效成分,经炮制后可使有机酸在水中溶解度增加,特别是经酒制可增加树脂类成分的溶解度,使有效成分更易煎出发挥疗效,从而达到增强温补肝肾的作用,所以,目前临床多用酒制品,并多用于补益剂。郭富礼等报道:“其炮制品除清蒸外加酒炮制的各种样品中熊果酸的含量均高于生品,并以酒蒸品含量最高,炮制能升高山茱萸中熊果酸含量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山茱萸中结合型的熊果酸炮制后分解,也可能是其他成分经炮制后的转化使得熊果酸含量升高”,从而达到增强滋补肝肾的功效,但也有报道 “清蒸山茱萸(山萸肉)、酒蒸山萸肉、生山萸肉含有相同的化学成分。熊果酸含量测定表明,酒山萸肉熊果酸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山茱萸经炮制后其生品及其炮制品中的熊果酸含量,生品与酒制品、醋制品、盐制品的含量变化不大,而蒸制品含量有所下降,依次为酒制品>生品>醋制品>盐制品>蒸制品。
三、小结
山茱萸用药历史悠久,从炮制历史沿革看,其方法较多,自南北朝、刘宋时代《雷公炮炙论》提出的去核炮制之后,唐、宋、元、明,清至今天仍对山茱萸要求去核应用,在宋代《圣济总录》中首先提出了酒浸、酒拌、麸抄的炮制方法,元代《活幼心书》中山茱萸的炮制对酒制的程度提出了要求。清代《本草述》中对山茱萸的炮制酒蒸时间作出了规定,另有羊油炙、盐制等方法,现无人使用。综观山茱萸的炮制历史,其炮制方法较多,但酒制方法至今使用,其炮制工艺、目的基本明确,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山茱萸炮制后化学成分的研究上,比较不同炮制方法以及炮制工艺对其含量的影响,为山茱萸最佳炮制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发挥最佳药物疗效,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参考文献 :
1、翟德银,山茱萸炮制的历史沿革研究概况,论文网,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