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对历史和现实的客观把握。理论创造力、制度创造力、实践创造力是党的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要通过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持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
【关键词】创造力 理论 制度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在这五年里,“我们勇于面对党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顽强意志品质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这个论述不仅是对五年来党的建设阶段性成果的重要总结,而且鲜明地指出了党的建设成果的衡量标准和最终目标,即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作为一个拥有89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里长期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创造力不仅与党的命运息息相关,而且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增强创造力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个常抓不懈的重要课题,对其进行了高度关注。
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性质决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唯一宗旨,也是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根本标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进行的理论创造。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先进性、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性要求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
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是对党的实践经验的正确总结。党的历史,从实践层面上讲,就是一部开拓史、创造史。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与时俱进地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新举措,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路。实践证明,正是由于党始终坚持创新创造,以前瞻性的胆识和魄力,坚决同各种错误思想、路线作斗争,才不断在实践中突破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藩篱,成功地开创了一条全新的社会主义道路。
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是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客观要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很多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国际上,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威胁依然存在。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创新能力亟待提高;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党的建设依然存在很多薄弱环节。这些困难和挑战,客观上要求党正确把握新时代新形势的特征和任务,不断增强创造力,适时抓住机遇,勇于直面挑战,敢于战胜困难,从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稳步推进。
理论创造力。党的创造力最本质最根本的内容就是理论创造力。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直至在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新思想新战略新成就基础上形成的创造性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历史命题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概括和总结,从而促使党的理论成果日益体系化、成熟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式和途径逐步成熟和定型,党的创造力也日趋增强。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造也没有止境。只有坚持与时俱进,不断结合实践进行理论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始终具有强大的思想武器。
制度创造力。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和中国的国情,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此基础上,又结合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撑。可以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系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都是在一系列制度的保障下开展实施的。当前,只有进一步增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地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创新创造,使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相适应,才能从根本上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助力。
实践创造力。自成立以来,党始终坚持从世情、国情、党情出发,清醒认识自身所承擔的历史使命,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从而在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党的实践创造一步一个台阶,不仅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不仅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也为党提供了一个不断增强实践创造力的新契机,这就需要党继续发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精神,科学部署各项工作,不断进行实践创造,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创造力最深厚的源泉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从群众中汲取智慧的养分,虚心借鉴群众在实践中的创新创造,形成真正反映人民群众根本需求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使之不断接受群众实践的检验,是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的根本途径,也是保证党的各项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手段。
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党所取得的一切伟大成就,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十八大以来的实践经验的正确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也是推进新时代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的科学理论武装全党,凝聚全党的智慧和力量,激励全党深入挖掘自身蕴藏的强大创造力,使开拓创新的活力持续迸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新的历史阶段。
坚持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创造力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和目标,必须要在推进党的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节点,党作为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领导核心,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才能真正担当起历史重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继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真正成为一个勇于自我革命、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回顾党的历史,一系列伟大创造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华丽篇章;展望未来,增强党的创造力任重而道远。党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创新理论,又引领实践,才能战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博士研究生刘金新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责编/姜成 美编/于珊
【关键词】创造力 理论 制度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在这五年里,“我们勇于面对党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顽强意志品质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这个论述不仅是对五年来党的建设阶段性成果的重要总结,而且鲜明地指出了党的建设成果的衡量标准和最终目标,即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作为一个拥有89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里长期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创造力不仅与党的命运息息相关,而且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增强创造力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个常抓不懈的重要课题,对其进行了高度关注。
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是党对历史和现实的客观把握
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性质决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唯一宗旨,也是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根本标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进行的理论创造。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先进性、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性要求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
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是对党的实践经验的正确总结。党的历史,从实践层面上讲,就是一部开拓史、创造史。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与时俱进地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新举措,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路。实践证明,正是由于党始终坚持创新创造,以前瞻性的胆识和魄力,坚决同各种错误思想、路线作斗争,才不断在实践中突破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藩篱,成功地开创了一条全新的社会主义道路。
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是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客观要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很多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国际上,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威胁依然存在。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创新能力亟待提高;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党的建设依然存在很多薄弱环节。这些困难和挑战,客观上要求党正确把握新时代新形势的特征和任务,不断增强创造力,适时抓住机遇,勇于直面挑战,敢于战胜困难,从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稳步推进。
理论创造力、制度创造力、实践创造力是党的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论创造力。党的创造力最本质最根本的内容就是理论创造力。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直至在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新思想新战略新成就基础上形成的创造性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历史命题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概括和总结,从而促使党的理论成果日益体系化、成熟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式和途径逐步成熟和定型,党的创造力也日趋增强。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造也没有止境。只有坚持与时俱进,不断结合实践进行理论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始终具有强大的思想武器。
制度创造力。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和中国的国情,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此基础上,又结合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撑。可以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系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都是在一系列制度的保障下开展实施的。当前,只有进一步增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地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创新创造,使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相适应,才能从根本上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助力。
实践创造力。自成立以来,党始终坚持从世情、国情、党情出发,清醒认识自身所承擔的历史使命,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从而在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党的实践创造一步一个台阶,不仅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不仅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也为党提供了一个不断增强实践创造力的新契机,这就需要党继续发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精神,科学部署各项工作,不断进行实践创造,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
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创造力最深厚的源泉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从群众中汲取智慧的养分,虚心借鉴群众在实践中的创新创造,形成真正反映人民群众根本需求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使之不断接受群众实践的检验,是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的根本途径,也是保证党的各项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手段。
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党所取得的一切伟大成就,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十八大以来的实践经验的正确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也是推进新时代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的科学理论武装全党,凝聚全党的智慧和力量,激励全党深入挖掘自身蕴藏的强大创造力,使开拓创新的活力持续迸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新的历史阶段。
坚持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创造力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和目标,必须要在推进党的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节点,党作为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领导核心,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才能真正担当起历史重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继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真正成为一个勇于自我革命、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回顾党的历史,一系列伟大创造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华丽篇章;展望未来,增强党的创造力任重而道远。党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创新理论,又引领实践,才能战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博士研究生刘金新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责编/姜成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