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尝试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oer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资源开发,乡土史料,用教材教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21-0030-03
  
  《历史教学》2009年8月上半月刊发表了冯荣国、陈康衡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读后收益很大。该案例以大量的乡土史料和巧妙的“问题设计”,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逐渐引向深入,为我们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一种思路,是教学创新的成功设计。
  
  第一,该设计充分体现出开发课程资源的强烈意识。
  
  高中历史新课程已经实施近6年了,但直至目前,最基本的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那就是教师应该如何利用和处理教材。毋庸讳言,很多中学教师的观念仍旧是“教材本位”,以教材为纲,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设计、实施等等,都是在围绕教材转。有一个鲜明的例子可以证明:2009年高考江苏省历史第4题考查魏晋时期的“灌钢法”,《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中都明确要求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成就”,其中必然包括冶铸业,而魏晋时期的“灌钢法”是一个标志性的成就,即便教材没有叙述,教师也应开发补充。一些考生不知道这个知识点的原因是使用的教材没有介绍。因此考试后,教师和学生一片哗然,认为该题目“超纲”了。在他们心目中,这里所谓的“纲”就是“教材”。这是错误的认识,是旧的教材观在作怪。教师不理解“用教材教”的道理,固执地“教教材”,使学生仅仅掌握教材知识。须知,教材仅仅是教材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学识编排教材内容,并不能完全保证知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教师应当按照学术眼光审视教材,有取有舍。教材有疏漏的地方,也有多余的、陈旧的内容。高考命题基本上以大学教师为主,他们并没有中学教师那么强烈的教材意识,而且高考还要以考查能力为主。因此,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如何开发课程资源,而不是唯教材是举。没有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就不能有效落实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冯荣国、陈康衡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在这方面做了有效的尝试。他们的设计没有依据教材的叙述进行简单的知识梳理,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注重以典型史实展开教学,通过自主开发出丰富的史料让学生进行释读、领会,以史料为线索说明历史现象,让学生从史料中获得知识和认识。这个设计从史料到史实、从史实引发认识,得出结论,这样就超越了教材的束缚,真正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是“用教材教”的典型。他们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些“超越”教材之外的,而又在教材里面的知识,带领学生进入历史情境,这样学生再阅读教材就会产生不同的体会,而不是死记硬背。如大生企业创办时所采取的“绅领商办”模式,张謇特殊的身份和人脉资源等。这些细节展现了民办企业创办的种种条件,让学生从一个企业的创办、发展和衰落过程中,窥视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路径。假如按照教材教,难免干巴巴地没味道。因为教材大都是根据学术研究总结出来的。大生企业的创办既有特殊条件,也具普遍意义,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典型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成是整个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过程中所遇到的共同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这个教学设计在处理大生企业走向衰败的原因时,并没有简单地套用教材中的观点:“‘一战’结束后,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力卷土重来,致使民族资本主义再度萎缩”,而是通过提供史料,让学生从经济发展本身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大生企业以有限的财力投资庞大的社会公益事业,负担过重,受到拖累,影响企业自身积累和发展,严重削弱了大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具体观点。这样处理很有思维价值。如果遵循教教材的方式,我们一定会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结论,但实际上并非那么简单。尽管这是大生企业的特殊现象,但却冲破了教材现有结论的限制,使学生明白历史问题也需要具体分析,这就扩充了学生的视野,训练了其思维能力。给学生一种客观分析历史、依据材料得出结论的基本思维方法和意识,这比记住教材的语句更有意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采用“史料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自然得出结论,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要比直接告诉学生历史结论的效果好得多。这个设计所体现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应有关注。
  
  第二,该设计立足乡土资源,注意史料的“细节”,增强了历史的感染力。
  
  利用当地的历史遗存,开发乡土历史资源进行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传承地方文化特色,增强亲切感和热爱家乡的情感。新课程实施以来,过去的地方史课程多少受到冷落。在开发课程与教学资源过程中,有人忽视了当地的教学资源,舍近求远。其实,发达国家的历史教育最重视利用本土资源。从学生看得见的“历史”中体验历史,比在教室里阅读教科书的感受要生动得多。江苏南通是张謇的故乡,学生对张謇及其创办的大生企业都有所了解。“大生纱厂,(目前)仍旧在发展。有很多学生的长辈曾在张謇企业中工作过,学生对张謇的事迹耳濡目染”,“以本土历史名人张謇及其创办的大生企业贯穿本课始终,学生会对本课内容具有亲切感,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浓厚的兴趣”。该设计的这一出发点实际上是新课程提倡的,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经验。将当地资源与历史课程所学习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能感觉到身边的历史,历史离现实并不遥远,自然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这对凝聚历史情感是十分有效的。当学生了解到“大生纱厂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行股票的股份制民族企业”,“张謇对南通城市的经营”这些内容的时候,热爱家乡、崇敬张謇的情感就油然而生了。这种感染力是具体的,比简单的说教好得多。历史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结合乡土资源进行教学,对于实现这一目标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这种做法也是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结合起来的一种有效方式和有益探索。
  该设计特别注意挖掘史料的细节。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有多个具体的细节史料供学生阅读、体会,这些细节生动、细腻而耐读,比如“细节4”展示的是在大生纱厂办公室里悬挂的四幅图片——《厂儆图》,形象地暗指张謇办厂初期所遇到的三种阻力:洋行买办、官僚买办、地方官僚的阻挠。这些细节史料能够深刻、形象地再现出当时大生纱厂在创办过程中的艰难。准确刻画出当时买办官僚的贪得无厌和反复无常,以小见大,也能够从中生动地折射出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窘境。具体、细节的史料充盈着灵动与形象,比那些抽象、枯燥的史料更具感染力,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三,该设计充分展现了“系列史料 案例教学”的模式。
  
  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能够围绕一个主题,抓住一条主线,将史料进行有机串联,形 成一个小的系列和体系,这是中学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该设计在这方面也作出了有效的示范。以张謇的人生轨迹和大生企业的发展全程组织史料,以此为案例,解剖麻雀,以小见大,折射整个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这是本节课的特色。设计者开发的史料不是零散、分离和“非典型”的,而是选择能够代表主题的,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围绕典型案例——大生企业的材料肯定不少,但是中学教学有自身的特点,必须在一定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个别环节上开发课程资源,增加一些内容比较容易,完整的一节课都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寻找史料并形成一个逻辑系列,这是非下大力气才能做的。该设计所用的史料笔者大都是第一次见到。对于研究张謇的学者来说可能并不稀奇,但中学教师的工作接触不到这么细。可想而知,两者创作者事前阅读了大量著作。这样,才能优选出典型史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抓住主线,在大生企业发展的足迹中理会、明晰整个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脉络。设计者提供的学习材料是生动、系统的,可以预期,学习效果应该是清晰、真切的。
  “以典型窥全貌”,“张謇创办的大生企业是近代中国纺织业的活标本,它的历程在很大程度上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一个缩影”。设计者在这里所体现的是案例教学的模式。这个案例虽然教材中提到,但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仍然要研究它的典型性。换言之,设计者必须先做研究者,熟悉后才有信心以此典型进行教学。这样的工作是创新教学,比寻找一两个史料说明一个问题要难得多,但教学效果要好得多。举一反三,笔者想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节课,该课教材内容由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五大”等组成,如果按教材教,一一介绍这几次会议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作用和影响等,学生的学习就会感到很枯燥,知识内容也很零散,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的认识也不会深刻。假如我们模仿冯荣国、陈康衡开创的模式,采用“系列史料 案例教学”的方法。选取一个能够反映改革开放30年的典型企业公司(集团),将该公司(集团)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中的发展状况、模式、特色展现出来,用材料引导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探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其效果一定很好。
  最后谈几点对该设计的意见,仅供参考。
  一、该设计适用于高一教学。高一学生还没有高考的压力。在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上,教师能否发动学生一起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因为是乡土资源,学生也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主人,他们有兴趣,也有条件寻觅张謇的足迹,给学生一点空间,让他们参与到开发的过程中,也许效果更好,既能减轻教师的负担,也能培养学生搜集史料、体验历史研究的过程,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对大生企业的发展命运,可否将下限延伸到建国以后,甚至现在。大生集团如今也是赫赫有名的纺织企业,延伸下来内容或许太多,但学生可以从更广阔的时空中掌握民族企业的发展全貌。
  三、设计中的个别材料略显单薄,个别问题尚需斟酌。如在“问题3”中,仅依据“1890年张之洞开办汉阳铁厂的资本额是583万两白银,而张謇办厂的资金是50万两白银”,就得出当时“轻工业投资少”的结论,似乎不合适。就材料而言,这里主要说明的是张謇创办的企业采用的是“官商合办”的形式,政府对其投资少,而不能说明是政府不重视轻工业,材料支撑的力度不够。再如,在“问题1”中,“张謇毅然弃官下海经商,是什么原因促成的?”所给的材料主要是体现了张謇具有“强烈的爱国心”,提出“实业救国的主张”,但却无法看出当时已经存在着广泛的“实业救国思潮对张謇的影响”这个结论。另外,“问题15",要求学生就大生企业的兴衰,写一篇“论民主革命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这样的题目似乎过大、过于空洞,宜细化些。
  (注:文中所引材料均出自《(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教学设计》一文,详见《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年8月刊。)
  
  [实习编辑:王雅贞]
其他文献
古代中国人没有完整科学的现代世界概念,基本用臆测性的“天圆地方”来演绎。明清之际,传教士东来,带来了一些现代天文学知识和世界地图,个别有识之士开始研读,但大多数的知识人士乃至整个朝野都从固有的陈旧观念出发,“目笑置之”,极端者甚至诋毁其为“歪理邪说”,从而丧失了一次认识世界的机会。及至鸦片战争时期,在西方殖民主义的威逼下,为摆脱民族危亡,清朝某些官绅及少数先进知识分子才急切地寻求资料,翻译西书,了
摘 要宋代有一个突出现象是士大夫在政治活动中辄引“祖宗家法”,这个现象的本质与影响如何?在宋仁宗时期,祖宗家法作用于后世,其关键不在其表面的意义,而是通过士大夫对其的“释读”而构建起来的政治涵义。作用于一定环境下的祖宗家法是在后世士大夫的阐释、改造和运用之中展现出来的。如何释读“祖宗家法”,折射的是士大夫的思想理念,构筑的是士大夫现实的政治作为,映射出的是士大夫的历史表现。在对“祖宗家法”释读的不
历史还是那些历史,课还是那些课,可是我们依然乐此不疲地爱听别人上课。公开课、示范课、交流课……只希望在听课中获得与自己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见解,寻找豁然开朗的感觉,寻觅奇妙设计背后的思想。听一堂好课,如同读一本好书,被授课者引入到一段历史隧道之中,与他共享一段时光。听彭禹老师的课便是如此了。  有人说,“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未必;如果没有与作者的对话、没有产生与主人翁共舞的情怀,那么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全球史观”,“自下而上”的祝角,跨学科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10—0017—07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中学阶段人文社会学科始终秉承历史和地理学科分设的传统。其系统的知识体系、严谨的课程内容对于培养各个领域的建设人才功不可没。然而,随着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迅猛发展,人文社会学科教育被赋予
我们熟悉的这幅司南的照片是根据记载复原的样式。东汉的王充在《论衡·是应篇》中提到:“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柢”指勺柄。根据这段话,著名文物专家王振铎参照汉代勺子的样式。复原出司南的样式。复原的司南以天然磁石琢制而成,大小类似现在家用的汤勺,只是底部呈球形状。青铜地盘中央光滑,四周刻着二十四个方位。设想将司南轻放于地盘中央,如果摩擦力很小。它就会转动,直到与地磁场方向基本一致为止,勺柄的
关键词:惯性,探究,雇佣劳动,资本主义萌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9-0024-03    当笔者看到第40题时,扪心自问,我的学生会怎么答?笔者不掩自拙,回想起高三教学的一幕:在说到“资本主义萌芽”概念时,为了能让学生简单明了的判定,于是向学生直接强调了两个重要标准:时间,明朝中后期;本质,雇佣关系。有一位同学当时就问:“老师,如果考题出
【摘要】顺天府是清代特殊的行政区,乾隆十七年(1752年)间,顺天府武清县发生蝗灾,围绕蝗灾,乾隆帝、直隶总督、顺天府展开了多方互动。蝗灾发生后,直隶总督与顺天府尹的奏报相互矛盾,经乾隆帝调查发现,直隶行政体制运作过程中敷衍塞责之弊严重。为了确保京畿行政体制的高效运作,乾隆帝利用此次飞蝗事件,调整京畿行政体制,提高顺天府的行政地位,强化顺天府与直隶总督的监督机制,武清飞蝗案成为清代京畿行政体制演变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l(2016)03-0032-08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在1997年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将其视为基础教育的DNA、人才培养的指针。因政治体制、文化背景等不同,不同国家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共通的地方,比如强调合作与交流能力、信息与通讯技术的掌握、公民素养
[作者简介]王世光(1975—),男,辽宁宽甸人,课程教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人民教育出版社综合文科室编辑,历史学博士,现从事社会科课程与教材研究。  [关键词]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想象力,再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5-0019-05   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能力变得日益重要,由此,作为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的想象
[摘要]教师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重要抓手,也是历史教学的特点,史料运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当下高中历史教学史料运用只为“应景”、不求实效;随意删减,解读偏颇;贪大求深,超出认知等现象并非个别。如何合理地运用史料,发挥史料在教学中的最大效益,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关键词]理解史料,教学运用,专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