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rui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问题意识是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由于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而因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索,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我就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关于氧气性质的教学处理。教师出示一瓶氧气,通过学生观察和老师补充归纳出氧气在通常情况下的色、态、味、密度和水中的溶解性等常见物理性质。在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分别演示木炭、铁丝、蜡烛、硫磺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的燃烧实验,然后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阅读课本内容让学生知道物质与氧气的反应不一定比较剧烈,有些情况下物质与氧气只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
  就上述教学过程而言,面对学生在观察实验时的热闹场面,也许还有人会误以为学生已经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了。但就其本质而言,该教师采用的就是典型的讲授法。如果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一下,不难发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完全被动地学习,在机械地接受着教师传授的最正确的毫无争议的知识,没有什么问题。即使有,也是针对某些细节产生的一些简单的问题。这种“没有问题的教学”正是课堂教学的问题所在。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死记硬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对于学习没有兴趣可言,学习动力更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以被动的接受性学习为唯一学习方式”的现状,做到接受性学习与问题意识的研究性学习并重。因为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又会产生问题意识,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教师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们努力鼓励学生提问,但却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学生并没有提问的意识和积极性?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教师。如果教师对于学生一贯不是以“爱”字当头,而是“严”字当头,学生对于教师就会产生敬畏心理。敬则远之不可能问,畏是惧之不敢问。反之,如果老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就能缩短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就能把老师当成他们共同探讨新知的伙伴,也就敢于提问了。
  除此以外,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还取决于学习氛围的好坏。在课堂上,教师要摈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把学生置于主体的地位,以实际行动真诚欢迎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提出问题,以消除学生的顾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三、爱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喜欢提问
  好奇心是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是一种追根溯源的情感体验,是人类的天性。对于九年级的中学生而言,由于知识和年龄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对化学知识特别是化学实验和身边的化学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对于学生提出的简单的问题不要打击,幼稚的问题不能嘲笑,自己不懂的问题不能推托,更不能斥责。因为没有好奇,就不会去注意;没有好奇,也就没有兴趣;没有兴趣、没有注意,就不会去发现、去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喜欢提问。
  四、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善于提问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以学生为本”,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基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也有利于学生敢于提问,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还需要教师有效地引导。
  例如,在学习空气污染指数的时候,针对课本的表2—2,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提问并指定其他学生回答。就该表格而言,内容虽然简单,但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刚开始看的时候,很可能对于这种数字、文字的复杂结合摸不着头脑。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研究表格的方法,让学生试着从每一行每一列去观察,学生就能初步看懂表格的大致含义,也就能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例如,空气污染指数为多少时对应的空气质量状况如何?知道了空气质量状况以后,对应的污染指数的范围,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初步掌握研究此类表格的基本方法。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一般在天气预报时,为什么不会同时公布这三个内容?这个时候学生就会发现,空气质量状况是公众能感觉到的一种大致的印象,而污染指数则是一个具体的数据。此时学生就可能提出一些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例如,当空气污染指数相同时,空气质量状况是否一样?反之,当空气质量状况相同时,空气污染指数是否一定相同?经过这样的提问和讨论,学生对于定性描述和定量数据之间的关系就会有较深的认识。到最后,教师还可以往深层次进行引导,如表格的最初的设计依据是什么?学生就可能提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空气污染指数是如何测得的?当初空气质量状况和污染指数的关系是如何确定的?等等。
  五、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走出课堂寻找答案
  长期以来,人们倡导“堂堂清”、“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等理念,期望将复杂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事实上这是人为将有机的学习过程肢解成一个个机械的学习环节,并未把学习看作一个系统连续的过程。这种观念一定要改变。化学课堂教学应该既要切断“尾巴”——不能课内损失课外补,又要留有“尾巴”——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化学课堂。因为学生的学习方法本来就是开放和连续的,对于学习过程而言,绝大部分知识可以在课堂上解决,但是有些问题完全可以有意识地留有“尾巴”,让学生去通过参考资料或者网络寻找答案。再者,就九年级化学知识而言,大多数是基础内容,并没有深入到问题的本质。有些问题虽然不是中考考查的内容,但是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入了解和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提高。每一节课并非都要画出一个圆满的句号,不要认为学生没有问题就大功告成,有时留下一点空白、留下一个问号或许更加精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可以让学生将课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探索更多的未知的问题,能产生自主学习的需要,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学贵有疑,教贵有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是促进教学的有效手段,而且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思源于疑,我们应该让课堂存在问题,用问题去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用问题去培养学生探究的渴望。
其他文献
将细胞以家蚕表达的重组人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M-CSF)预先处理后再接种多种病毒,观察家蚕表达的rhM-CSF对病毒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rhM-CSF可程度不同地抑制该实验所观察的水泡性口炎病毒、鼻病毒
会议
会议
《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明确指出:考查学生的生物学基本素养和实验能力,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科学过程与方法的考查。高考实验设计题比重在逐年加大,高考知识趋向可以用实验形式考查则不用其他形式。但是很多考生拿到实验题无从下手,因此高考实验题得分率很低。其实实验设计题并不是无章可循,本文以2010年高考浙江卷第29题为例,构建解题基本模式。  2010年高考浙江卷第29题:  II.(12分)为研究兔红细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