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东方之美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55567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创作是抒发画家的心意合一的重要方式,画家在作画时借助浓淡深浅的墨色变化和粗浅多变的线条形式用以抒发个人的胸中逸气,在老庄的思想的影响下追求虚无之境,在儒家的思想的影响下表达入世之态,在禅宗的思想的影响下追求苦修亦或是顿悟的出世之趣。千年以来,山水画家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箴言的指导下进行创作,在参悟自然山川之美的基础上加以个人的潜心创作给后世山水画提供了灿若繁星的东方美学范式。本文欲从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方式,笔墨章法,精神境界方面对中国山水画中所蕴含的东方美学做一个简要的阐释和分析,意在追寻中国山水画中的东方情趣和自然之美。
  【关键词】:传统山水;东方美学;透视方式;笔墨章法;精神境界
  一、中国山水画中的散点透视之美
  中国的山水画在敦煌的汉、魏壁画中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已经初见端倪,直到隋代展子虔《游春图》的问世拉开了山水画的端绪,展现出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特有透视方法和东方美学范式。中国绘画的透视方法,简单来说是运用散点透视对自然山川进行观察与表达,相对于西方的焦点透视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所采取的散点透视的方法与画家的生活情趣有密切关系,山水画家在自然山川中游玩观赏,运用步步看与面面观的透视方法,在一步一看,移步易景中,于近看和远观中体悟“远取其质,近取其势”的妙处。常用的传统方法的特点是以大观小推远观,意思是说运用画家个人的主观联想把近处的景物推到远处去,在画面的组织和构成上不会造成太明显的透视变化,在表达上恰好符合中国山水的意象之需。同时,与之相对应的是以小观大拉进看,主要是讲看不清楚的位置较远的物体,运用画者的客观经验拉进距离的处理,表现出的物象更加细致入微。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透视方法至今仍然沿用北宋郭熙在《临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的方法:“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所谓“高远”是一种站在山下抬头仰视的方法,它主要表现山势的雄伟高耸,峻拔奇险,大气磅礴,摄人心魄的崇高之美。所谓深远,清费汉源在《山水画式》中曾有叙述加以解释:“深远是于山后凹处染出峰峦重叠数层者是也”。此画法多表现多种层次的纵深关系,曲折深幽,起伏多变,藏露结合,意境深远。所谓平远是平视前方物象中所得到的一种远近关系,由于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意象表现的需要,处理空间时更加灵活多变。通过“意欲近则少取其远,意欲远则少取其近”的方法更加生动的表现出中国山水画的平远之美。
  二,中國山水画的笔墨章法之美
  中国山水画中对艺术形象的表达,艺术形式的塑造,是在山川自然的应物象形,传移摹写中加以经营位置和骨法用笔营造出的一种气韵生动的效果。早在唐朝,著名的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针对笔墨问题提出了“皆本立意,而归乎用笔”的论述。五代后梁的山水大师荆浩在其古代山水理论的经典之作《笔法记》中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六大绘画要素,在山水画领域对谢赫的六法论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理论的发展。同时,荆浩还指出“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集二子之长,成一家之体”,充分体现了他在山水画的创作中对于笔与墨的重视程度。元代赵孟頫在长期的实践和体悟中提出了“书画同源”的理论,他强调在中国的书画中要以写代描,在作画的过程中强调书法用笔,追求书法中的笔情墨趣。清朝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恽南田也对笔墨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笔有墨谓之画”。中国山水画的特有的笔墨语言更加注重对主观情感的表达,强调抒发个人心中的逸气,这一点与西方绘画体系中的写实和表物有着明显的差别。同时,关乎中国山水画中的笔墨之美受到作者所处时代,学识修养,个人爱好和地域状况的影响,南方山水体系大多使用水润秀雅的笔墨语言,而北方相对而言多使用比较雄强浑厚的笔墨语言,自然丘壑的笔情墨趣在山水画家笔与墨的调和之中得以生动体现。然而,光有笔墨还是不够的,中国山水画中的山水布局也在山水画的创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一幅山水画中没有章法而只存笔墨,那么此幅作品只能算的上“空的其形”而“意境全无”。反之,如果一幅山水画中没有笔墨趣味而只有章法布局,则画作就仅仅是“只可远观而不能近品”,不足以充分表现出中国山水画的内在的精神气质。中国山水画布局章法中的对立统一与哲学体系中所讲的“矛盾”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画家身处秀美淡雅或者是层峦浑强的山川之中,要想创作出一幅气韵生动的绘画,必须理清思路,立定精神,在布局处理上立足于客观现实,而后在章法的布局和处理上协调各种关系,比如说“开合,主宾,聚散,虚实,收放,阴阳,纵横,动静”等等,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生命运动的形态,中国山水画的章法布局要在宏观把握和具体规划的基础上加以深思,突出主题,表达意境。在画家创作过程中,笔墨情趣和章法布局达到完美的统一才更有利于创作出体现自然山川精神的山水画作。画家善于在布局构图中运用虚实,黑白,动静等种种对比关系,以虚称实,以实显虚,以白称黑,以黑显白,以动称静,以静显白,在各种关系的对比表现中营造出虚实相生,黑白相应,动静结合的画面意境。
  三,中国山水画的精神境界之美
  中国的山水画家在进行创作时特别注重画面的留白,著名美学大师蒋勋先生曾经在《美的沉思》中论述“为了诗意的弥漫,客观的落笔要越少越好,因此,“空白”出现了,中国画中使世人赞叹的“空白”这样早成熟的出现了。这“空白”只有中国人知道是虚,虚并不是没有,而是实的互动”。山水画作为中国艺术表现形式中最为突出的典型特色之一,在画面中对虚与实,黑与白,有与无进行了巧妙的布置和运用,中国山水画面中的对画面的特殊的虚实处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画面中的“留白”很好的阐释了与中国的哲学理念中阴阳辩证观。庄子曾有言“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黑与白是中国山水画中对比最强,使用频率最多的色彩,中国画中的留白虽然不着一笔,但却在与墨色的互动中更增添了几分气质和风流。俗话说,黑无白不显,白无黑不彰。中国画山水画的计白当黑,知白守黑,黑白呼应,虚实相称,相得印彰,更添风趣。中国画艺术中的空白,表达是山水画家更大的对自然的真诚的谦虚和对人生的无限的向往,这种虚空之美恰好使得中国山水画作中的情境更加简化延长。同时,中国山水画家在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视“因心造势,因心造境”,最终达到内之我心和外在之物的自然和谐。在山水画的构思与创作中,画家挥毫笔墨沉浸其中,既要体现山川之物的生机也要表现个人思想的精神,体现山川之妙的同时又不忘寄托个人的情思,可谓是中国文人墨客情思中最深刻的积淀,历代山水画家在布局和构思中都不忘对意境的营造,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画家毕生追求在画面中追求的意境之美,空灵之美,诗意之美,秀雅之美,温润之美,和谐之美给观者持久的艺术感染,正如著名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言“中国绘画所表现的是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在虚无中体现真实,在对立中表现统一,中国传统山水画作在自然的和谐和诗意的生发中带领我们走向幽清明净,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雄浑壮丽的深远的意境!
其他文献
杀手在烈日的流霰下杀死了一只蚂蚁,雪粒子打在地上噼啪作响。杀手看着蚂蚁的尸體,一团没有光亮没有生命的黑色。像一粒盐巴失去了咸味。  杀手抓了一把沙土将尸首掩埋。他哭了。落在地上的雪粒化成了水,溢得满世界都是。杀手感到寒冷,落进水里的寒冷。杀手出门的时候看了天气预报,天气预报说今天的寒冷是三摄氏度。天气晴,夜里有雪。  杀手举办了一场没有设灵堂的葬礼。祭奠一只被杀手杀死的蚂蚁。  大滴大滴的雨接过下
期刊
【摘要】:当代小说在藏区传播伊始,以唯物主义和社会学的思想形成了文学观,以探索社会现象的启蒙主义为导向,产生不同角度的作品以及形成小说叙事。在藏族文学中创作的思想和观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藏族母语小说也在拒绝传统的特征,以不同的创作方式加深其形象化。论文主要从藏族当代母语小说的叙事当中对人物性格的变化加以讨论。  【关键词】:母语小说;叙事;人物性格  1.人物性格的描写  就传统小说而言,其人物
期刊
【摘要】:艺术社会史作为一种艺术史研究方法,拥有悠久的学术发展史和多种类型。匈牙利艺术史学家阿诺尔德·豪泽尔作为艺术社会史的奠基人之一,他研究的“艺术社会理论”对 20 世纪艺术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核心作《艺术社会史》为他今后的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础。豪泽尔从一种由内向外的全新角度去解释了艺术风格的发展,这种角度的转变扩展了艺术史学的视角。  【关键词】:豪泽尔;艺术社会史  艺术源于生活,
期刊
【摘要】:评价理论是人际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子系统。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语言虽简洁凝练,却寓意深刻,揭示了主人公的失落、迷茫和困惑。基于评价理论的态度系统,本文以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海明威是如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  【关键词】:白象似的群山;海明威;评价理论;态度;人物塑造  一、引言  海明威作品多以简洁的对话来刻画人物复杂内心活动。其短篇
期刊
【摘要】:平等思想是我国目前进一步做好改革开放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依据,也是提升我国文明建设事业,优化社会经济结构,有力提升全面人民群众生活水准的重要标杆。本文将从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平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的重要讲话中,选取两个具体方面进行简要探讨,旨在帮助各相关领域工作人员更好开展工作。  【关键词】:平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  在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三十余年以来,我国
期刊
【摘要】:2017年,元旦小长假,电影市场颇为诡异——连续三天票房霸榜的是一部中小成本喜剧电影《情圣》。截至2017年1月4日下午5点,该片票房已突破2.5亿元。但伴随着高票房的是影片越来越差的口碑。近些年我国的国产喜剧影片一直处于相对低迷的状态。2010年由文隽监制、叶伟民执导,徐峥和王宝强主演的喜剧电影《人在囧途》上映。该影片以中国浩浩荡荡的春运为背景,讲述了成功老板与要账的农民工二人结伴回家
期刊
【摘要】:不断完善编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能够为编辑学学科的发展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对促进编辑学理论的创新,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编辑学的学术术语、研究方法、理论框架和研究范畴四个方面对《编辑学理与媒体创新》一书的创新之处进行了综合阐述,分析了当前编辑学理论体系存在的问题,并重点论述了创新编辑学理论的有效对策,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编辑学理论;学术术语;理论框架;产学研;研究视角
期刊
【摘要】: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国,“山药蛋派”的出现是现当代文学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审美现象。它的出现由最初的饱受争议到后来的备受关注,不仅体现了“山药蛋派”的成长过程,同时也显示出当时文学界审美倾向的转变。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山西特有的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山药蛋派”文学作品既真实反映了农民生活又与农民的审美趣味相适应,即用农民自己的语言来讲农民自己的故事,打破了当时文艺界无真
期刊
【摘要】:作为我国当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作品,借助于环境氛围的前后对比,揭示了社会的发展变革趋势;借助于人物形象的前后对比以及相互对比,对社会黑暗统治予以抨击,对大众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并讴歌了劳动人民的美德;借助于杂文中的正反对照,揭示了帝国主义以及国民党反动派的各种恶行,呼吁广大人民群众革命意识的觉醒,心怀使命感与责任感,勇于斗争。  【关键词】:环境氛围;人物形象;对比艺术;责任使命 
期刊
【摘要】:小说《环形废墟》包含了博尔赫斯的重要生命困惑,即时间困惑和自我困惑。博尔赫斯通过圆形叙事结构构建框架,用“隐喻和象征手法” 串联了一系列意象,创生出生命虚无的无穷尽轮回模式,最终又绕回了时间、生命、虚构的“人”、虚构的“世界”,一切的一切其实都是一个无限重复、循环的虚构的“圆”,并且在最后传达出一个信息:“死亡”是人类在虚无和荒诞的时间循环中,实现生命尊严的途径。  【关键词】:博尔赫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