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问是通过教师引导帮助或学生自读自悟等方式来理解文本,体悟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提问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相应提出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设计;有效提问;策略
提问是通过教师引导帮助或学生自读自悟等方式来理解文本,体悟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今多少小学语文教师(包括我)在教学时一厢情愿地按照自身理解的方式,灌输学生知识,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考,限制了想象力的发展,约束了探究式活动的空间,使学生在课上无效学习,久而久之,产生厌学心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提问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相应提出课前设计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研读课题,有效提问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更是文章的灵魂。小学课本中有许多课题都能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非常有趣或具有探究性的問题。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标题的特点展开提问,导入课堂教学。研读课题有多角度、多层面、多范围的方式提问,激发学生对文本质疑的精神,有兴趣地进入课文阅读。鼓励学生多读课题,围绕课题自主提问。二年级下册语文《找春天》的题目,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提问“春天在哪里?”“春天长什么样子?”“谁去找春天呢?”“为什么要找春天呢?”“去哪里找春天呢?”“他们找到春天了吗?”等等。
二、突破重难点,有效提问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的文章只要抓住全文重点段中的几个词句提出问题,就能收到牵一而发动全身的教学效果。根据这些重点词句提出的问题,往往就是课文的重点内容,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教学效率高,效果好。例如,二年级下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最后两句“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根据“幸福”“难忘”两个词语提问,学生提问“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幸福?”“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令人难忘?”
三、利用插图,有效提问
插图,作为一种直观的视觉信息和教学媒体,是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传递着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丰富信息,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翻开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幅幅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插图使人眼前一亮。文字是图片的具體描述,插图又是文字的形象体现,图文并茂,构成了一个整体。这些课文插图都是课本编写者精心选配的,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也拓展了语文教师的教学视野。例如,二年级下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的插图,围绕周恩来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场面,你们猜猜谁是周恩来总理?你们看到什么?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提问“周恩来总理为什么与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呢?”“傣族人民是怎么迎接周恩来总理的呢?”“他们一起怎么过节呢?”等等,让学生走到傣族人民内心的深处,感受周恩来总理的亲和、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慈祥,体会傣族人民内心的喜悦和激动之情。
四、内容留白,有效提问
课文“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意蕴空间,它能激发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使读者对作品有个性化的理解。人教版教材中“空白”很多,如果我们巧借教材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提问,学生的思维、表达欲望就会被这些“空白”激发。《胖乎乎的小手》一文教完后,学生纷纷表示:我的小手也能做很多事呢!于是,我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以原文的终点为写话的起点,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延伸课文的内容,从而让每一位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感活动中,加深阅读体验,享受审美情趣,迸发出创造热情。
五、人文延伸,有效提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就是说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学中教师要在人文延伸处提醒学生提出问题。例如,二年级下册语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最后一句“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学生提问“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们身边有没有雷锋呢?”因此,在教学时,要依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善于提供富有思考性的内容,留给学生足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应先解读文本,读出作者的深刻含义和价值取向。根据学情,有层次性地提问,做到难易适度,重点难点分明,延伸性地提问。这不只是展示学生停留在文本上思考的意义,而是走进学生生活实际结合现今社会的发展。别让学生坐在象牙塔里,帮助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编辑 李琴芳
关键词:小学语文;设计;有效提问;策略
提问是通过教师引导帮助或学生自读自悟等方式来理解文本,体悟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今多少小学语文教师(包括我)在教学时一厢情愿地按照自身理解的方式,灌输学生知识,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考,限制了想象力的发展,约束了探究式活动的空间,使学生在课上无效学习,久而久之,产生厌学心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提问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相应提出课前设计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研读课题,有效提问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更是文章的灵魂。小学课本中有许多课题都能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非常有趣或具有探究性的問题。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标题的特点展开提问,导入课堂教学。研读课题有多角度、多层面、多范围的方式提问,激发学生对文本质疑的精神,有兴趣地进入课文阅读。鼓励学生多读课题,围绕课题自主提问。二年级下册语文《找春天》的题目,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提问“春天在哪里?”“春天长什么样子?”“谁去找春天呢?”“为什么要找春天呢?”“去哪里找春天呢?”“他们找到春天了吗?”等等。
二、突破重难点,有效提问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的文章只要抓住全文重点段中的几个词句提出问题,就能收到牵一而发动全身的教学效果。根据这些重点词句提出的问题,往往就是课文的重点内容,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教学效率高,效果好。例如,二年级下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最后两句“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根据“幸福”“难忘”两个词语提问,学生提问“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幸福?”“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令人难忘?”
三、利用插图,有效提问
插图,作为一种直观的视觉信息和教学媒体,是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传递着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丰富信息,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翻开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幅幅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插图使人眼前一亮。文字是图片的具體描述,插图又是文字的形象体现,图文并茂,构成了一个整体。这些课文插图都是课本编写者精心选配的,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也拓展了语文教师的教学视野。例如,二年级下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的插图,围绕周恩来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场面,你们猜猜谁是周恩来总理?你们看到什么?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提问“周恩来总理为什么与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呢?”“傣族人民是怎么迎接周恩来总理的呢?”“他们一起怎么过节呢?”等等,让学生走到傣族人民内心的深处,感受周恩来总理的亲和、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慈祥,体会傣族人民内心的喜悦和激动之情。
四、内容留白,有效提问
课文“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意蕴空间,它能激发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使读者对作品有个性化的理解。人教版教材中“空白”很多,如果我们巧借教材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提问,学生的思维、表达欲望就会被这些“空白”激发。《胖乎乎的小手》一文教完后,学生纷纷表示:我的小手也能做很多事呢!于是,我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以原文的终点为写话的起点,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延伸课文的内容,从而让每一位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感活动中,加深阅读体验,享受审美情趣,迸发出创造热情。
五、人文延伸,有效提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就是说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学中教师要在人文延伸处提醒学生提出问题。例如,二年级下册语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最后一句“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学生提问“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们身边有没有雷锋呢?”因此,在教学时,要依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善于提供富有思考性的内容,留给学生足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应先解读文本,读出作者的深刻含义和价值取向。根据学情,有层次性地提问,做到难易适度,重点难点分明,延伸性地提问。这不只是展示学生停留在文本上思考的意义,而是走进学生生活实际结合现今社会的发展。别让学生坐在象牙塔里,帮助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