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qu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都说,过去的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承,过于重视接受性学习,教师一味的讲解拼音、字词句段、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等等。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完全分隔开了。“新课标”的问世,彻底还原了语文的真面目。《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统一”二字是多么恰当的概括。我们都知道:“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而“人文性”着重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人文学科的特点。因此,学生只有通过实践,即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通过“听说读写”的实践,才能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才能得到品德的审美,这就是所说的“二者”的统一。可见,《新课标》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是多么的正确!然而,纵观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中本来很清晰的“二者”关系,却搞得让人又模糊起来。
  一、把语文课上成了“提问课”
  课堂上正确而恰当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起,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可是满堂提问就不可取了。有些教师不是组织学生阅读,而是满堂提问,脱离了文章整体内容的所谓“训练”。比如,一位教师在上《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马上就问:“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答曰:“难受。”教师又问:“酸甜苦辣哪一种?”学生答曰:“酸!”教师肯定:“对!酸!”其实,笔者认为,文本中表现出的不单单是“酸”,更有小女孩心中的“苦”,甚至还有一点点虚幻的“甜”。另外,提问是为了激起学生思考,可是有的教师根本不考虑这些,要么复杂地连老师自己也说不上去,要么简单的不提就知道,比如我听了一位老教师讲李白的《赠汪伦》,问学生:“同学们‘桃花潭水多少尺?’”,学生随口说,“深千尺”。听后简直让人哭笑不得。不去引导学生反复实践,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这个工具:字、词、句、段等有所感悟,有所熏陶;而是把课堂大量时间浪费在没有必要的琐碎、繁杂的提问上,怎么能达到“二者”的统一?
  二、把语文课上成“杂耍课”
  很多人认为现在的小学语文得了“多动症”。特别是在很多的公开课、观摩课上,为了让课堂气氛活跃,而将表演、游戏、拍手、欢迎、吹拉弹唱画等等手段,如数家珍地在课堂上运用,简直成了“杂耍课”。我听过一位教师讲《少年闰土》是,讲到“捕鸟”,竟然把箩筐,绳子等工作拿到教室里,教师让学生反复试验,弄得课堂一片哗然,学生乐不思蜀,于是乎课堂上只见热闹,不见沉思;只有热烈,不见看书。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上去热热闹闹、手段多样,其实是背离教学目标的,华而不实的。半节课过去了,学生竟然没有涉及所谓的“文本工具”,你说这怎么能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这不单是剥夺了学生训练阅读能力的机会,而且,严重地违背“二者的统一”。也许这节课下来学生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甚至是人文内涵,但他是用别的手段“看懂”的,不是读课文“读懂”的,这和学习语文无关。
  三、把语文课上成“多媒体”课
  许多年轻教师喜欢在语文课上用多媒体课件,这确实令人欣慰。的确,许多“多媒体”教学为教师节省了大量时间,又让学生一目了然,记忆深刻。比如“生字教学”直观的显示在多媒体上,教学真方便。然而把整节语文课上成“多媒体课”,我不赞成。有些年轻教师,把自己的所有内容都搬上了多媒体:甚至连备课中的“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也挪上去,真是应有尽有。我常听一些年轻教师的课,遇上停电或其他原因,多媒体无法运用,这节课就说很难上,实在让我难以理解,视乎没有多媒体就不上课了?我听过一位教师上《夜莺的歌声》,没有让学生读课文,就开始放多媒体——反映故事情节的连环画,然后说故事,提问题等等。就这样把学生的实践机会活生生地剥夺了!这样的课学生能有所感悟了吗?能受到熏陶了吗,得到品德的审美吗?我看连一点也没有!
  以上我例举的这些课看上去很花哨,可是過后一想,好像可以说是语文课,也可以说是活动课,甚至说它是什么课都可以,并没有起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也就谈不上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了。所以,我提醒大家,语文教学中,应用教学手段千万要用的适度,不可随便滥用。
  其实,语文课很简单,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充分地思考,充分地探究。让学生从文本的字词句段这个工具中感悟、审美,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特点。
  真心地希望广大年轻教师,能把语文课上好,把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教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好!
其他文献
摘 要: 书籍是知识的海洋,阅读是幼儿独立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儿童对阅读的态度如何,将决定着他未来学习成就的高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个体活动的内在动机。但对于阅读方式单一、书籍选择自由度小、阅读氛围缺乏、区角干扰等因素降低了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因此如何让幼儿对阅读活动产生兴趣呢?本文从设立区角、更换图书、挑选书籍、营造阅读氛围、灵活运用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在广义梯度近似下,计算了Ⅳ族元素晶体的面心立方结构和电子性质.结果表明:Ⅳ族元素晶体的面心立方结构均可存在,面心立方结构Ge晶体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1  我总共抽过两次半烟,都是蚊子叫我的。在这之前,我没想过会和蚊子成为朋友。  蚊子真名叫倪雯雯,去年从城里转来的。最初,我们都以为蚊子是念不好书,才转到小镇上来。可事实证明蚊子是个全才,她不光学习好,唱歌跳舞画画样样都行,最关键是人还长得漂亮。元旦文艺汇演上,她一个人既做主持人,又表演弹钢琴,还给人伴舞,出尽了风头。从此谁都知道我们班有一只从城里飞来的超级大蚊子。我跟她相比,相貌平平,成绩平平
期刊
当谈到中学德育教育时,大多数人甚至是教师们也认为德育只是在思想政治课,语文等课的教学中进行,或者应该是班主任的事而已。而对于数学课,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它的认识价值和实践价值,对它的德育价值却一般表现出忽视或难以理解。我们一再提倡“教书育人”,“寓教育于教学之中”,事实上,数学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展能力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  一、数学中的德育内容  数学是一门既
一 rn六月末的天空不见一丝云彩,太阳如同一枚晶亮的火球,灼灼地挂在那儿,给这座北方的省城带来了夏日的燥热.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切割磁感线的导体或磁通量发生变化的回路中将产生感应电动势,该导体或回路等效于电源.在一些电磁感应问题中,这样的电源有两个,我们称之为“双电源”问题
摘 要: 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是一名支持者、启发者和引导者,应为幼儿提供一个充分发挥主体性的氛围,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主人,在活动中大胆操作,大胆表达,主动学习。  关键词: 幼儿 主体性 探究式学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
1 前奏  十五岁那年,正是我最浑浑噩噩、最浮躁的一年。  那年的初夏,没有什么想做的事,百无聊赖中开始跟风——我看着别人喜欢看的动漫,画着别人喜欢的帅哥美女,为不属于我的偶像尖叫呐喊……  只因为没有自己喜欢的东西。  暑假刚开始的那段日子,我随便在网上找了些热门的歌下载到U盘,每天躺在床上闭着眼,随随便便地听着。就在这些曲子里,我遇到了Daydream软绵绵的轻音乐。那些日子里,我可以沉浸在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