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节缝线的疗效分析

来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gy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在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节缝线的治疗效果。方法:对58例(眼)患者术前充分降眼压后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0.2~0.4mg/ml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技术,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结果:术后一周,眼压控制在12mmHg以下18例,12~15mmHg32例,15~18mmHg8例,术后一年随访,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8~21mmHg)者56例,其中15mmHg45例。结论: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节缝线,能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较好的保护了患者的视功能,但应注意能出现的并发症。
  【关键词】小梁切除术;丝裂霉素C;可调节缝线
  【中图分类号】R7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109-01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为我国最常见的一种青光眼类型,起病急,症状重,短时间内即可严重损害视功能,以往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采用单纯的小梁切除术,术后眼压不易控制,且长时间后滤过道易形成瘢痕,导致手术失败,我们在常规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节缝线技术,术后眼压容易控制,经随访观察,远期效果较好,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本院2007年1月~2008年1月期间58例(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46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45岁,平均年龄62.4岁,根据青光眼学[1]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分期,其中临床前期6例,急性发作期32例,慢性期18例,绝对期2例。
  1.2手术方法所有手术操作均于手术显微镜下完成.局麻,作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充分止血,作角膜缘为基底3mm×4mm板层巩膜瓣,1/2~2/3巩膜厚度,取0.2~0.4mg/ml丝裂霉素C棉片置于巩膜瓣下,2~5分钟(具体浓度及放置时间视结膜、巩膜的厚度及有无其它危险因素而定),如结膜及巩膜较厚,可于结膜瓣下也放置一棉片,覆盖结膜瓣,尽量避免球结膜切口接触棉片,并吸除溢出于切口外的丝裂霉素C,然后以100ml平衡盐溶液彻底冲洗巩膜瓣下,结膜瓣下及结膜囊,作角膜缘侧切口,放出少量房水,切除1mm×2mm小梁组织,宽基底周边虹膜切除,巩膜瓣两底角一侧用10-0尼龙线间断缝合,另一侧行可调节缝线一根,且可调节缝线应避开滤过泡区,由角膜缘侧切口向前房注水,形成前房,如前房稳定,巩膜瓣无渗漏,可行下一步,如前房维持不稳定,巩膜瓣房水渗漏明显,可于巩膜瓣两侧各间断缝合一针.严密缝合球结膜,术毕结膜下注射妥布霉素2万单位、地塞米松2mg,涂典必殊膏,眼罩包扎,术后常规抗炎对症治疗.术后一周每日观察视力,眼压,前房,滤过泡等,出院后一周复诊,以后每月复诊一次。
  
  2结果
  
  术后配合早期眼球按摩,其中有10例眼于术后3~5天行可调缝线拆除,术后一周眼压控制在12mmHg以下18例,其中2例眼压偏低,行加压包扎3天后眼压恢复正常,眼压在12~15mmHg 32例,15~18mmHg 8例,滤过泡均为1型,视力较术前提高1~3排者22例,无变化28例.术后一年随访,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8~21MMHG)56例,其中?15MMHG者45例.
  
  3讨论
  
  影响小梁切除术成功的因素较多,其中较重要的一条就是结膜与巩膜间瘢痕形成,导致滤过通道阻塞而致手术失败.丝裂霉素C为由头状链霉菌层分离出的一种抗肿瘤抗生素,能抑制DNA合成,还能抑制RNA的蛋白质的合成,阻止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物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抗青光眼手术,可以明显减少结膜下瘢痕组织形成,从而提高小梁切除术的成功率及远期效果,术中同时配合可调节缝线技术,对于术后早期眼压的合理调控起到重要作用,对于术后早期眼压升高,眼球按摩无效者,可于两周内拆除缝线,同时配和眼球按摩,简单方便,不需要激光等昂贵的设备,比较适合于基层单位.但同时也应注意应用丝裂霉素C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术后切口不愈合或延期愈合,巩膜溶解,滤过泡漏等,发现后应及时处理,避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影响手术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美玉.青光眼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3-294.
  (收稿日期:2009.03.10)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复方萘普生栓直肠用药联合盐酸利多卡因宫颈浸润麻醉用于人工流产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7-2008年我院接诊的妊娠8周内的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术前给予复方萘普生栓直肠用药联合盐酸利多卡因宫颈浸润麻醉;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观察镇痛效果、宫颈松弛程度、术中出血量、人工流产综合反应发生率、手术时间。结果:观察组的镇痛效果、宫颈松驰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
期刊
【摘要】杨仁德老师系我省名老中医,临证经验丰富,擅长于咳喘病的治疗,笔者跟师左右,观察导师运用杏桔二陈汤辨证治疗急性支气炎66例,效果显著,体现了一方治咳嗽,万变不离其中的中医精髓。  【关键词】杏桔二陈汤;急性支气管炎;名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R25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087-01    导师杨仁德副主任医师临证经验丰富,擅长于咳喘病的治疗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理、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8例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的临床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液凝固性增高、血流缓慢和静脉壁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结论:术后减少止血药物的应用可有效预防术后DVT的发生,广谱抗生素治疗和抗凝治疗是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妇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治疗方法  【中
期刊
【摘要】慢性浅表性胃炎属祖国医学“胃脘痛”、“心下痞”范畴。2005年~2009年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60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57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081-01    1临床资料    60例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18~58岁(29岁以下12例,30~49岁32例,50岁以上16例);病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108例行胃大部切除术患者中发生并发症者24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达22.2%,以老年居多,毕氏Ⅱ式术式发生率高于毕氏Ⅰ式,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症不容忽视。其中既有正常的术后表现,也有术中损伤、操作不细致、术式不合理等原因。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喹硫平联合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副反应。方法:使用喹硫平联合氯丙嗪对精神分裂症进行治疗,疗程8周,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5)及副反应量表(TESS)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8周末分别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结果:有效率为93.33%,显效率为76.67%;不良反应轻微,主要为口干、心动过速、头昏和嗜睡。结论:喹硫平联合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好、用药剂量小、不良反应少、病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治疗的疗效。方法:所有入选的急性肾衰竭患者54例均给予一周2次~3次,每次3~4.5h的血液透析治疗。结果:治愈42例占77.8% ,转为慢性6例占11.1% ,死亡6例占11.1%。结论:急性肾衰竭患者早期及时血液透析治疗,有利于减少严重并发症,促进肾功能的恢复,减少死亡率。  【关键词】急性肾衰竭;血液透析;疗效  【中图分类号】R692.5【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点并探讨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9月~2007年8月期间住院的6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浸润深度和细胞分级等临床特点。手术方法以扩大及次广泛子宫切除+ 双附件切除术为主,辅以激素治疗,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6个月。结果:通过对6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对其行手术后,随访6个月,总生存率为91.2%,5例患者复发。结论:子
期刊
【摘要】目的:比较和评价X线平片与CT扫描2种检查方法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0例经X线平片与CT扫描并经我院或外院手术或骨穿病理证实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结果:发现50例股骨头受累,单侧股骨头受累28例,占56.0%;双侧股骨头受累22例,占44.0%。普通X线平片诊断Ⅰ~Ⅱ期ANFH6例,Ⅲ~Ⅳ期34例,阳性率80%;CT诊断Ⅰ~Ⅱ期ANFH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肺泡灌洗及注入药物治疗重症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均积极给予抗生素和综合治疗的同时,经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注药每周2次,连续2周。结果:35例患者中治愈29例(82.86%),显效4例(11.43%),有效2例(5.71%),总有效率94.29%。结论:重症肺部感染在积极采用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经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肺泡灌洗及注入药物治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