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组入选患者均为常规的硝酸盐、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他汀类、肠溶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入选后,为每例患者加用低分子肝素,每次5000 IU,1次/d,腹部皮下注射,治疗7~10 d。结果 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后,本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含化硝酸甘油用量均明显减少血液流变学的主要指标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结论 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方便、安全、有效,无需实验室监测,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表现形式之一,由此可见,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科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对缓解症状疗效满意,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情况 104例患者中男80例,女24例,年龄41~51岁,平均(56±13.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2003年心血管病治疗指南和建议制定的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标准(初发劳力型20例,恶化劳力型60例,静息心绞痛24例)。所有患者均行血常规、试管法凝血时间(C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g)、磷酸肌酸同工酶(CK-MB)测定,除外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绞痛,无外伤及出血性疾病,无血小板减少症。
1.2 方法 本组入选患者均为常规的硝酸盐、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他汀类、肠溶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入选后,为每例患者加用低分子肝素,每次5000 IU,1次/d,腹部皮下注射,治疗7~10 d。
1.3 观察指标 ①心绞痛日均发作次数;②每次心绞痛发作平均持续时间;③硝酸甘油含化的日均用药量;④血流动力学指标。各项指标采自低分子肝素治疗前1周及治疗终止后1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的方法观察前述4个指标的变化。文中所有的统计值表示为均值±标准差(x±s);采用用药前后对照,计数资料的t检验方法比较低分子肝素治疗对各项指标的影响。
2 结果
本组资料完整,研究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中途退出研究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含化用量如表1所示。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如表2所示。
由表1可见,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后,本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含化用量均明显减少,表明该药治疗能显著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由表2可见,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血液流变学的主要指标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为该药减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机制提供了实验室依据。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综合征,其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血小板粘附、聚集,凝血系统激活,血栓形成,同时可伴有血管痉挛,引起血管明显狭窄[1,2]。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血栓形成征象约占50%~80%,血管内窥镜显示血栓形成率为80%~90%,多为非阻塞性白色血栓。因此,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组具有严重后果的临床症候群,不及时有效地控制,常常易发生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等严重后果,其治疗目的为阻止血栓增大。然而,这类患者常规药物治疗往往效果不佳。近年研究发现,不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内常伴有血小板聚集与血栓形成过程,心肌内小动脉内微
栓子的形成可能存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症状发生中起重要作用[3],而常规抗心绞痛药物如硝酸盐制剂、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是通过增加心肌氧供或降低心肌耗氧量而发挥作用的,故对于伴有血栓机制参与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较差。基于这一理论,近年来人们开始应用溶栓及抗凝机制来治疗这类患者。肝素制剂虽无溶栓作用,但人们研究发现,在血栓形成初期血小板、红细胞及其他有形血液成分(包括纤维蛋白)的聚集是一个可逆性的动态过程,即无外界干预时,有形成分聚集与溶解是同时存在的,只是聚集速度快于溶解速度,故最终后果仍是血栓逐渐形成并增大。应用肝素抗凝制剂后,抑制了血液有形成分的聚集、间接加速了其溶解过程,从而有效地预防冠状动脉内血栓的形成。低分子量肝素通过较强的抗Xa活性来达到抗凝效果,其抗Xa活性半衰期长,是普通肝素的2~3倍,同时具有一定的溶栓作用,可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并有轻度扩血管作用[4]。因此,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作用更为突出,可有效地缓解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
在本研究中,本组患者低分子肝素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情况为上述论点提供了有力佐证,低分子肝素在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脏事件方面优于或者等于静脉滴注普通肝素,鉴于前者较后者有应用方便,不需监测凝血时间,出血并发症低等优点,因此,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方便、安全、有效,无需实验室监测,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凌,刘瑞云,董建增,等.低分子肝素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 误诊学杂志,2002,2(8):1205-1206.
[2] 宁吉春.低分子肝素对顽固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作用.实用医药杂志,2003,20(2):99-100.
[3] 石怀银,韦立新,李小鹰,等.微栓子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症状的关系探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565-567.
[4] 尤蓓.低分子量肝素与心血管疾病.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7,24(5):19-22.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表现形式之一,由此可见,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科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对缓解症状疗效满意,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情况 104例患者中男80例,女24例,年龄41~51岁,平均(56±13.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2003年心血管病治疗指南和建议制定的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标准(初发劳力型20例,恶化劳力型60例,静息心绞痛24例)。所有患者均行血常规、试管法凝血时间(C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g)、磷酸肌酸同工酶(CK-MB)测定,除外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绞痛,无外伤及出血性疾病,无血小板减少症。
1.2 方法 本组入选患者均为常规的硝酸盐、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他汀类、肠溶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入选后,为每例患者加用低分子肝素,每次5000 IU,1次/d,腹部皮下注射,治疗7~10 d。
1.3 观察指标 ①心绞痛日均发作次数;②每次心绞痛发作平均持续时间;③硝酸甘油含化的日均用药量;④血流动力学指标。各项指标采自低分子肝素治疗前1周及治疗终止后1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的方法观察前述4个指标的变化。文中所有的统计值表示为均值±标准差(x±s);采用用药前后对照,计数资料的t检验方法比较低分子肝素治疗对各项指标的影响。
2 结果
本组资料完整,研究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中途退出研究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含化用量如表1所示。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如表2所示。
由表1可见,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后,本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含化用量均明显减少,表明该药治疗能显著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由表2可见,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血液流变学的主要指标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为该药减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机制提供了实验室依据。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综合征,其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血小板粘附、聚集,凝血系统激活,血栓形成,同时可伴有血管痉挛,引起血管明显狭窄[1,2]。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血栓形成征象约占50%~80%,血管内窥镜显示血栓形成率为80%~90%,多为非阻塞性白色血栓。因此,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组具有严重后果的临床症候群,不及时有效地控制,常常易发生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等严重后果,其治疗目的为阻止血栓增大。然而,这类患者常规药物治疗往往效果不佳。近年研究发现,不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内常伴有血小板聚集与血栓形成过程,心肌内小动脉内微
栓子的形成可能存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症状发生中起重要作用[3],而常规抗心绞痛药物如硝酸盐制剂、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是通过增加心肌氧供或降低心肌耗氧量而发挥作用的,故对于伴有血栓机制参与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较差。基于这一理论,近年来人们开始应用溶栓及抗凝机制来治疗这类患者。肝素制剂虽无溶栓作用,但人们研究发现,在血栓形成初期血小板、红细胞及其他有形血液成分(包括纤维蛋白)的聚集是一个可逆性的动态过程,即无外界干预时,有形成分聚集与溶解是同时存在的,只是聚集速度快于溶解速度,故最终后果仍是血栓逐渐形成并增大。应用肝素抗凝制剂后,抑制了血液有形成分的聚集、间接加速了其溶解过程,从而有效地预防冠状动脉内血栓的形成。低分子量肝素通过较强的抗Xa活性来达到抗凝效果,其抗Xa活性半衰期长,是普通肝素的2~3倍,同时具有一定的溶栓作用,可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并有轻度扩血管作用[4]。因此,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作用更为突出,可有效地缓解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
在本研究中,本组患者低分子肝素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情况为上述论点提供了有力佐证,低分子肝素在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脏事件方面优于或者等于静脉滴注普通肝素,鉴于前者较后者有应用方便,不需监测凝血时间,出血并发症低等优点,因此,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方便、安全、有效,无需实验室监测,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凌,刘瑞云,董建增,等.低分子肝素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 误诊学杂志,2002,2(8):1205-1206.
[2] 宁吉春.低分子肝素对顽固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作用.实用医药杂志,2003,20(2):99-100.
[3] 石怀银,韦立新,李小鹰,等.微栓子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症状的关系探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565-567.
[4] 尤蓓.低分子量肝素与心血管疾病.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7,24(5):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