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的知识权威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所有的知识。这种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对学生回答过程的不完整,不应指责,而是加以指导补充;对学生思维受阻,不能置之不理,而是给予启发和诱导;对学生的“创造性”答案,应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给以热情的赞赏鼓励等.从而把教学过程变成探求真理的、带有感情色彩的数学交流过程。
二、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情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要引导学生善于發现校园中的数学问题,课桌的排列,大门的形状,演唱会的男女生人数,上学放学的时间……素材多得是,要将它们尽可能地搬进课堂,让学生们感到数学是有趣的,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再有就是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如果留心的话,也会发现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如公园中的购票问题,走亲访友中的购买礼品问题,买书的打折问题,走路开车中的行程问题……这一切,都可以从中提出一些数学问题,然后搬进课堂,让学生自行解决。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加对数学的亲切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家庭环境,如家里住房面积的大小,经济收入,水电费支出等等。以此为教学内容,学习相关数学概念,会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那么的密切,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来解决最实际的问题。
三、创设游戏化的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内容,引导和帮助学生编设符合儿童心理特征,令学生感兴趣的游戏。通过玩游戏,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帮助学生感悟和领会所学知识的内涵。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就已经掌握了抽象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师,平时要多与学生接触,留心观察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把数学知识恰当地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如在教学“表内乘法”时,可设计一个手势游戏来教学乘法口诀。首先让学生伸出一个手指,问表示几?大家肯定知道是1,然后接着问有几个1,大家也知道有一个1,那就接着提示“一个1是1”,并用手势来表示“一一得一”这一句口诀。可以用双手配合来完成,即口中边念“一一”时,右手伸出一个手指点两下;再念“得一”,同时用左手伸出一个手指点一下。由慢到快地练习,还可以让两个学生玩拍手游戏,互相配合着来做。所有的口诀均可以通过手指数的变化来比画对出。这样一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训练了学生手指的灵活性,同时又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口诀在“手势游戏”中就牢牢记住了,体现了“玩中学”的新课改理念。
四、构建情境互动的数学课堂
数学课堂上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再现生活情境、实现学生互动,它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24时计时法》,我考虑学校附近的信用社、卫生所、小超市学生非常熟悉,但是对于他们门口的营业时间牌上的时刻学生可能没有过多的加以关注。我在课前上网下载,到课堂上再现学生耳熟能详的场景,把营业时间牌上的时间作为学生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判断营业牌上的时间使用是否规范。学生在课堂上身临其境、兴趣昂然地去判断、修正使用不规范的时间,不但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周围世界,体验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学习是有价值的。
同时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资源,促进教学互动的及时反馈。教学活动是一种信息互动反馈的过程。课堂上,师生在相互的信息传导、接收、生成、反馈中教学相长。反馈过程,既要追求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尊重、平等、合作,使学生产生自信心、自尊心,又要追求反馈形式的多样性、新颖性、美感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创造热情。网络的交互方式在实现教学互动的反馈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教学《年、月、日》,当学生完成探究任务后,教师围绕教学重点精心设计了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让学生在线测试,利用实物投影仪提交答案后,学生马上得到掌握情况的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目标达成度也一目了然。通过这样的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反馈信息单一、反馈面狭窄、反馈量过小、反馈速度偏慢的弊端,提高了反馈过程的针对性,使学生产生好奇、愉悦、兴趣倍增等心理体验。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应成为我们不懈的追求。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的知识权威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所有的知识。这种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对学生回答过程的不完整,不应指责,而是加以指导补充;对学生思维受阻,不能置之不理,而是给予启发和诱导;对学生的“创造性”答案,应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给以热情的赞赏鼓励等.从而把教学过程变成探求真理的、带有感情色彩的数学交流过程。
二、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情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要引导学生善于發现校园中的数学问题,课桌的排列,大门的形状,演唱会的男女生人数,上学放学的时间……素材多得是,要将它们尽可能地搬进课堂,让学生们感到数学是有趣的,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再有就是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如果留心的话,也会发现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如公园中的购票问题,走亲访友中的购买礼品问题,买书的打折问题,走路开车中的行程问题……这一切,都可以从中提出一些数学问题,然后搬进课堂,让学生自行解决。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加对数学的亲切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家庭环境,如家里住房面积的大小,经济收入,水电费支出等等。以此为教学内容,学习相关数学概念,会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那么的密切,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来解决最实际的问题。
三、创设游戏化的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内容,引导和帮助学生编设符合儿童心理特征,令学生感兴趣的游戏。通过玩游戏,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帮助学生感悟和领会所学知识的内涵。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就已经掌握了抽象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师,平时要多与学生接触,留心观察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把数学知识恰当地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如在教学“表内乘法”时,可设计一个手势游戏来教学乘法口诀。首先让学生伸出一个手指,问表示几?大家肯定知道是1,然后接着问有几个1,大家也知道有一个1,那就接着提示“一个1是1”,并用手势来表示“一一得一”这一句口诀。可以用双手配合来完成,即口中边念“一一”时,右手伸出一个手指点两下;再念“得一”,同时用左手伸出一个手指点一下。由慢到快地练习,还可以让两个学生玩拍手游戏,互相配合着来做。所有的口诀均可以通过手指数的变化来比画对出。这样一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训练了学生手指的灵活性,同时又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口诀在“手势游戏”中就牢牢记住了,体现了“玩中学”的新课改理念。
四、构建情境互动的数学课堂
数学课堂上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再现生活情境、实现学生互动,它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24时计时法》,我考虑学校附近的信用社、卫生所、小超市学生非常熟悉,但是对于他们门口的营业时间牌上的时刻学生可能没有过多的加以关注。我在课前上网下载,到课堂上再现学生耳熟能详的场景,把营业时间牌上的时间作为学生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判断营业牌上的时间使用是否规范。学生在课堂上身临其境、兴趣昂然地去判断、修正使用不规范的时间,不但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周围世界,体验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学习是有价值的。
同时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资源,促进教学互动的及时反馈。教学活动是一种信息互动反馈的过程。课堂上,师生在相互的信息传导、接收、生成、反馈中教学相长。反馈过程,既要追求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尊重、平等、合作,使学生产生自信心、自尊心,又要追求反馈形式的多样性、新颖性、美感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创造热情。网络的交互方式在实现教学互动的反馈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教学《年、月、日》,当学生完成探究任务后,教师围绕教学重点精心设计了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让学生在线测试,利用实物投影仪提交答案后,学生马上得到掌握情况的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目标达成度也一目了然。通过这样的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反馈信息单一、反馈面狭窄、反馈量过小、反馈速度偏慢的弊端,提高了反馈过程的针对性,使学生产生好奇、愉悦、兴趣倍增等心理体验。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应成为我们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