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未曾完结的现代性

来源 :文化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dp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60年以来,土耳其共和国已经有过三次政变,另有两次准政变。这些政变都遵循一个基本模式:在常规政治陷入危机或僵局时,军队出手捍卫凯末尔革命所确立的世俗主义国家体制。然而,2016年7月15日的未遂政变却偏离了以往的模式——它不再是伊斯兰主义和世俗主义的较量,而是伊斯兰主义阵营内部的一场冲突。正因如此,军队不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发起行动的,政变不是通过指挥系统计划和实施的。这与其他一些意外因素叠加起来,致使政变的组织和实施显得草率而仓促。
  
  埃尔多安的指控和大规模清洗,让我们得以了解居伦集团这一伊斯兰主义派别的大概面目。多年来,居伦运动已渗透进土耳其的文化、政府和军队各界,并发展为一个全球网络,居伦集团也俨然成为一个“国中之国”。在共同反对世俗主义国家体制的斗争中,这一集团是埃尔多安长期的政治盟友,但在2010年前后伊斯兰主义者完胜之后,双方的关系出现裂痕,直至完全破裂。
  这是一个新近暴露出来的政治分裂,外界还无法确切分析这一内部争斗背后的社会经济背景。实际上,土耳其原本就是一个分歧严重的社会,2015年两次大选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个社会的分裂。传统的世俗主义者、埃尔多安所代表的伊斯兰主义者、库尔德民族主义以及土耳其右翼民族主义,均拥有相当的选民基础。其中,埃尔多安阵营占有半数的选票,控制着议会多数席位。也就是说,埃尔多安所奉行的伊斯兰取向的政治议程以及新奥斯曼主义的外交路线,以及其个人集权的政治布局,在土耳其国内拥有近一半的民众支持。当然,反对者也不在少数,但其中多半人,虽然反对埃尔多安本人的野心,却也并没有绝望到要像泰国的反他信集团那样,去支持政变。面对新崛起的势力,受到冲击的传统精英若没有远见,找不到与新国家体制的适应之道,一味冒险抵制,很可能落得满盘皆输的下场。如果变化不可避免,那就索性去接受并适应。这就是土耳其世俗主义者选择的道路。
  在很多观察者那里,土耳其的现代化历程常被描述为一场斗争:对垒的一方是西方取向的世俗主义精英,另一方是宗教保守主义倾向的多数人群。如果将1923年土耳其建国以来的历史划分为上下半场,那么世俗主义者在上半场占据绝对优势,而进入下半场以后,伊斯兰主义者的优势越来越明显,直至2002年之后成为新的领导者。在这个故事中,世俗主义是理解土耳其现代性的关键词。不同于此,来自中亚高加索学会丝路研究项目的美国学者Halil Karaveli近期撰写了《土耳其从世俗主义到伊斯兰化之旅:一个资本主义的故事》(Turkey's Journey From Secularism to Islamization: a Capitalist Story)一文,提出另外一种讲法,在他看来,关键词是资本主义。
  简言之,资本主义发展是现代土耳其政治进程的决定性因素。举凡军人政变、伊斯兰主义兴起等变故,都是这一发展的副产品。土耳其现代国家的首要任务,与其说是推动世俗主义,不如说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如果说世俗主义是共和国的存在理由,那么伊斯兰影响力的逐渐复归,无疑是共和国的慢性自杀。但实际上,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才是共和国政治规划的核心。世俗主义抑或是伊斯兰主义,并非最为紧要,关键要看哪一种意识形态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作为主导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需要。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初期,传统社会及其精神支柱伊斯兰教是主要的障碍,世俗主义就扮演着清道夫的角色。1940年代末之后,伊斯兰逐渐回归,因为在竞争的开放政治体系下,它最适合抵御越来越具威胁性的左派。
  此外,Karaveli还对现代土耳其立国的激进主义文化取向做了解释。在整个伊斯兰世界,土耳其转型在文化上最为激烈。早期的帝国体制内改革者从未设想现代化进程需要放弃自己的穆斯林文化认同,更未设想加入西方文明体系。但随后的经济发展及其后果却引发了激进主义的文化转向。由于支配土耳其商业的欧洲人偏爱与自己同宗的基督徒做生意,穆斯林商人总体上处于劣势,因此,帝国晚期兴起的第一代本土资产阶级主要来自非穆斯林群体。土耳其建国之后,这一阶层被逐步清除,穆斯林资产阶级得以兴起。土耳其资产阶级的独特起源影响了这个新生阶级的自我形象。他们意识到,如果穆斯林是商业成功的阻力,是与西方先进之邦整合的障碍,那么,这个身份就可以舍弃不要。新一代精英集团想要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秩序的一部分,他们也一并接受了西方的文化符号和身份。然而,建国之父阿图塔克所开启的文化革命在其死后不久,就丧失了动力,逐渐终结。资产阶级的文化激进主义逐步让位于资产阶级的文化保守主义,在土耳其,这也就是逐步回归伊斯兰主义。因为这一文化方案更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共和国培育的新生穆斯林资产阶级很快就在政治上显示出自己的分量。1946年土耳其转向多党制,就是这一新兴阶级最初的力量展示。自1950年代起,资产阶级政党在大多数时间内执掌着政权。当资产阶级处于政治上的领导地位时,国家官僚扮演着支持和辅助角色。当政治秩序陷入不稳定,或者无力应对来自左翼的挑战时,军队干预的时刻就到了。然而,这一干预并非出于拯救世俗主义,而是拯救资本主义,保卫主导阶级的利益。1960年代末,左派崛起的威胁日益显著,随即引发了1971年的政变。十年之后,土耳其的资本主义发展又一次陷入困境,再次需要军队的出场。在新的国际环境下,此前的进口替代战略已不再可行,出口导向增长成为更受欢迎的发展路线。此时,土耳其必须来一场休克疗法,诸如取消国家补贴,有效压制工人工资等,以便将经济的重心从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这一手术如果不取消民主,就无法进行。那些意料中的抵抗力量,如左派和工会,必须受到遏制。1980年政变之后的领导集团完美地执行了这一任务。
  在凯末尔所构造的世俗主义国家体制下,大商业享有国家的有力支持和特权,他们和军队、文职官僚以及都市专业人群,共同构成了这一统治的阶级基础。而安纳托利亚内地广大农村和小城镇的小商人、小企业主,也就是所谓的“虔诚人士”,却被排斥在这一利益集团之外。资产阶级内部的这一冲突,最终导致政治伊斯兰主义在传统的右翼体制之外,发展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其政治上的起点,就是1960年代厄巴坎派系从时任总理德米雷尔领导的右翼执政党分裂出来,建立了第一个伊斯兰政党。而今天埃尔多安领导的正发党,就是后继的一系列伊斯兰政党中的最后一个,也是最为成功的一个。
  土耳其在1980年政变之后转向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后果之一,就是这批“虔诚人士”从边缘群体一跃成为经济的主要发动机。在宗教保守主义氛围浓厚的安纳托利亚内地,这批小商人、乡村资产阶级、小企业主发展为工业资产阶级,成为土耳其融入全球经济的急先锋,这个新兴的宗教保守主义资产阶级集团正是将正发党推上政治前台的社会基础。这一过程也催生了一批经济巨头,他们和伊斯兰主义同属一个阵营,忠于埃尔多安。而原有的世俗主义商业巨头也辨别风向,陆续转向了埃尔多安阵营。
  安纳托利亚新生资产阶级与原有凯末尔世俗主义国家体制的分裂始终没有得到弥合。资产阶级内部两个集团之间的矛盾,塑造着最近二三十年土耳其的政治演进。这一冲突表现在文化上,就是世俗主义和伊斯兰主义之间的文化战争。在1997年的准政变中,军队联手时任总统的德米雷尔,迫使时任总理的厄巴坎辞职。那时距离2002年埃尔多安的正发党席卷议会还剩不到五年。十年之后的2007年,类似的一幕再次上演,军队所代表的世俗主义力量拒绝正发党所提名的总统人选,他们不想看到又一个关键的国家建制落入伊斯兰主义者之手。埃尔多安的回应是提前大选,这等于将领导权之争直接付诸人民表决。此后,埃尔多安所在的正发党获得了压倒性胜利。实际上,从这一刻起,军队已经出局了,它不再是世俗主义传统体制的捍卫者,因为那个体制已经失去了政治活跃人口的支持。由此可见,7月以来土耳其局势的演变远远超出了Karaveli提供的分析框架,土耳其的故事及其解说还远未终结。 (文/程东金)
  《土耳其分析家》(the Turkey Analyst)2016年5月13日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推动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在发展背后,是社会矛盾的不断积累,这些矛盾给政府的治理带来了各种挑战。经济发展和社会冲突的并存,使得当代中国的政治-社会转型呈现出一幅悖论的景象,蓬勃发展并逐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与传统政治体制之间能否长期和谐共存亦成为民众与执政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与上述现象并存的则是中共在相应领域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惠民政策的推行、更严格的党内纪律以及恩威并
期刊
在纷繁变动的台湾选举大戏的背后,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社会-政治关联结构已经出现。这个关联结构的规模如此之庞大,以至于非拉长时段、拓宽视野无法观察其整体。2016年初的台湾大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观测点,从这个据点往前看,往左右看,近十年来,在亚太及两岸政经潮流的冲击下,台湾的经济波动和社会分化不断刺激着选举政治的脉动,不仅促成了两次政党轮替,而且催生出一个政治周期。一个如摩天轮般沉沉周转的复杂政
期刊
杨万江推荐:在经历蒋庆发起的“政治儒学”转向后,最近十多年来,寻求基于儒家传统的宪政秩序,并建立“宪政儒学”的基本论述,一直是大陆新儒学研究的热点:蒋庆基于公羊学传统“天地人三重合法性”之义理,提出了一套儒家宪政的方案;秋风受哈耶克“自发秩序”思想影响,试图通过对华夏治理秩序史的叙事来建立中国传统与宪政之间基本关系。但是,蒋庆论说的“天地人三重合法性”在义理上显得单薄和空疏,其宪政方案在儒门内外均
期刊
围绕《查理周刊》事件,伊斯兰运动对全球政治的冲击再次引发关注。从“基地”组织、“伊斯兰国”,到索马里青年党、尼日利亚“博科圣地”组织、中亚泛伊斯兰运动、东南亚国家佛教激进化、南美五旬节运动等等。我们注意到,当今世界的动荡,已不仅仅是主权国家的地缘摩擦,也不是意识形态的冷战较量,而多数冲突背后,似乎都有宗教力量全球复兴的魅影。正如刘义所言,全球宗教复兴与宗教政治化正在成为一个同义词。  近代社会的宗
期刊
何怀宏推荐:“洞穴奇案”是一个虚构的“人吃人”的案件,但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类似的真实案件,比如19世纪在一艘救生艇上发生的“杜德利案件”。先是著名法学家富勒稍稍改变条件虚构了这个在洞穴中发生的悲剧,旨在聚焦五种主要的法学观点将会对之做出怎样的判决。近半个世纪之后,萨伯又根据新发展的法学观点,增加了九份法官的判决。然而,有罪还是无罪的判决基本还是相持不下。作为一本书,《洞穴奇案》重要的不是列举各种案
期刊
中国企业在非洲是否本土化,是否以雇佣当地劳工为主,是一个具有政治影响的国际性的话题。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政客媒体,常常宣称中国公司在非洲喜欢用自己人,不实行本土化,原因不是中国公司有“民族中心主义”,就是拒绝本土化更有利可图,或者两者兼有。在2014年美国和非洲的峰会上,美国政客口径非常一致,总统奥巴马提醒非洲领导人, “要确保,如果中国再修桥建路的话,第一,他们要雇佣非洲工人”。副总统拜登则说:“
期刊
英国脱欧、南海问题的舆论热点尚未消退,突然发生的法国尼斯恐怖袭击事件和土耳其政变又持续刺激着公众的神经,在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事件中,中国已经很难作为独善其身的看客,甚至直接成为冲突的参与主体。伴随着网络上每每出现的“中国恐将成为最大输家”的调侃,反映的恰恰是中国已经与世界高度融合并且成为世界秩序中的重要主体这一基本事实。与此同时,中国本身也在发生着复杂的变化。十八大以来,中国政治格局与政治情势在发
期刊
国际政治研究中,日本一直扮演着缺席者的角色,似乎仅仅是消极的国际事务参与者。然而21世纪以来,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动作频频,已经远远超越了消极主体的行为范畴,即便是西方学者也开始呼吁改变对日本的国际政治角色的认知。近期,华威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克里斯托弗·休斯(Christopher W. Hughes)发表题为《日本“怨恨的现实主义”及其对中国崛起的制衡》的论文,指出当今日本的国际政治活动已经大幅偏
期刊
吴强推荐:长久以来,人们都以为《动物庄园》和《1984》都是以苏联为原型所构想出来的极权主义图集。也因此,方家们怀疑左派记者身份的奥威尔一定经历着怎样的思想巨变才向右转的,更不用说共产国家的意识形态权威们更青睐把奥威尔和他的作品看作为冷战服务的文化战争的一部分。这种误读,包括我自己长久以来的想当然,却由化名艾玛·拉金的一位女记者,通过在奥威尔的第二故乡——缅甸的实地探访,破解了。  随着拉金在缅甸
期刊
陆建德推荐:奈保尔在1992年到纽约作了一次演讲,题目就是《我们的普世文明》。演讲词收入《作家与世界》,是该书的后记。我以为原来的书名很好,改动似属不必。推荐这本书,是想请大家注意一下我们阅读兴趣的局限。对所谓的“第三世界”各国的历史和时势,我们是不甚了了的。奈保尔这本书(序言和后记不算)收有二十篇文章(阿根廷那篇长达百页),分“印度”、“非洲与大流散”和“美洲记事”三个板块,创作于1962年至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