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纵观中国古代,朱元璋可以说是历代统治者当中惩治腐败力度最大的一位皇帝。朱元璋在建立一个崭新的朝代时,面临着政治腐败,政权不稳等诸多的问题。由此,他“重典治吏”,采用“严刑峻法”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减少了官员腐败所带来的动荡,稳定了明王朝的统治。而这对于我们今天社会来说也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朱元璋;重典;严刑;治理
朱元璋作为一位从社会最底层起家,经过起义造反而逐步获得皇位的皇帝,深知百姓的疾苦,痛恨官员的贪得无厌。再加上明初复杂的社会状况,朱元璋在在位的三十多年内,一直推行“重典治贪”的政策,成为中国历史上惩治贪官污吏力度最大、效果最明显的皇帝之一。现如今反腐倡廉之风盛行,多名要员被开除党籍、严肃处理的今天,朱元璋的反贪作为也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和借鉴。
1 明代初期的社会状况
元朝灭亡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官员的腐败。政府官员为了谋求一己私利,不断向人民收取各种名目繁杂的赋税,人民被压迫被掠夺的现象极为严重。“内外诸官皆安于苟且,不修职事,惟日食肥甘,因循度日,凡生民疾苦,政事得失,略不究心官贪吏污…不知廉耻之为何物”。明朝建立初期,面临着非常多的社会问题,在经济上受元朝暴政的影响,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在政治上元朝遗留的吏治腐败的恶习积重难返。尽管朱元璋推行了“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致力于建立一个清明的明朝,但实际的情况却并没有按照朱元璋想象的那样发展良好。
2 朱元璋的个人经历
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对亡国的原因自深有体会。他自己就因为极度贫穷,在小时候就去为地主放牛;再而,1344年,淮河沿岸遭遇严重瘟疫和干旱,贩灾的钱粮被各级官吏贪污入,百姓不能及时接到赈灾的钱粮,朱元璋的父母、兄长相继饿死;他为生存所迫,去皇觉寺做和尚,并在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根本原因就是混乱的社会制度以及官员对百姓的剥削。朱元璋特殊的出身和生活经历使他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而作为一个造反者,他当然深知得民心的重要性——只有民心稳定,自己的统治才可能长久,天下才可能安定。因此,当务之急无疑就是治理腐败问题。
3 重典治吏,严刑峻法
上述的两个原因使朱元璋十分重视反贪的法制建设, 用法制措施来堵塞、预防贪污腐败现象的出现。他亲自主持编订了《大明律》, 严格规定了贪赃枉法的犯罪行为及刑事责任, 对贪官污吏实施极其严厉的惩处。鉴于元朝时,监察机关早吏治监督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监察机关自身腐败严重的现象,朱元璋在建立监察机关的监督体制时非常注重对监察机关的管理。通过农民起义建立了明朝,他认识到农民的力量,建立了民众监督制度,为历代首创。这也体现了他“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
《大明律》共三十卷,四百六十条,涉及的方面非常全面精细,体裁完整周密,可谓是全方位无死角。这其中对官员定罪的规定十分的详细,处罚极其严酷。赃枉法者, 不仅要处以相应的刑罚, 而且要没收其所有家产。监守自盗、御史犯罪等, 还要加重处罚。即连官吏因公乘坐官畜、船、车附私物超过规定重量, 也要加刑。
另一部明代法典《明大浩》,则是在明朝一些大案发生后,于洪武十八年到洪武二十年间,朱元璋连续颁布的。在这里必须提到的是洪武九年发生的空印案和洪武十八年发生的郭桓案。后者为户部侍郎郭桓等人,通同各直省的官吏作弊,盗卖官粮。后被揭发,以其涉案金额巨大,对经济领域影响深远而为世人瞩目。对此,朱元璋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皆处死,各省官吏死于狱中达数万人以上。而对于前者,直到今天仍有争议。明初规定,每年各布政使司、府、州、县均需派遣计吏至户部,呈报地方财政的收支账目及所有钱谷之数,府与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与户部的数字必须完全相符,稍有差错,即被驳回重造账册,并须加盖原衙门官印。各布政使司计吏因离户部道远,为免往返奔走,便预持盖有官印的空白账册,遇有部驳,随时填用。该空白账册盖有骑缝印,不做他用,户部对此从不干预。朱元璋得知空印之事后大怒,下令严办。致自户部尚书至各地守令主印者皆处死,佐贰以下杖一百,充军边地。朱元璋对这件案件的处理方式虽然引起了很多不同的声音,但实则也是为了杜绝腐败现象而下的狠招。使用空印意味着可以随便填写钱粮的数字,然而这个数字关系到户口和赋税的问题,这种统计是不能够作为国家的税收财政的依据的。郭桓案与空印案所杀人数合计达七、八万人,可以体现出朱元璋重典治吏,严刑峻法的治国方略。
4 历史反思
首先,“重典”是其一大特点。放至今日就是“依法治国”。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策,将法律制定成册,既可以保证政策的实施,也可以提升自身的威望,建立民众的信任。无疑,《大明律》和《明大浩》都是在当时来说非常完备的两部法典。
但并不是说这其中没有问题。另一点就是“严刑”。在明代的法典中,刑罚的严酷程度令人惊叹,郭桓案与空印案所杀人数最终可以合计达到七、八万人。有法律是规范行为,而过于严格的法律却也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所谓物极必反,如果法律制定过于刻板不同人情,无疑也是会引起民众的不满,最终导致政局的不稳定。这些都是今日我们可以借鉴学习之处。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浙江省杭州市 311121
【关键词】朱元璋;重典;严刑;治理
朱元璋作为一位从社会最底层起家,经过起义造反而逐步获得皇位的皇帝,深知百姓的疾苦,痛恨官员的贪得无厌。再加上明初复杂的社会状况,朱元璋在在位的三十多年内,一直推行“重典治贪”的政策,成为中国历史上惩治贪官污吏力度最大、效果最明显的皇帝之一。现如今反腐倡廉之风盛行,多名要员被开除党籍、严肃处理的今天,朱元璋的反贪作为也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和借鉴。
1 明代初期的社会状况
元朝灭亡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官员的腐败。政府官员为了谋求一己私利,不断向人民收取各种名目繁杂的赋税,人民被压迫被掠夺的现象极为严重。“内外诸官皆安于苟且,不修职事,惟日食肥甘,因循度日,凡生民疾苦,政事得失,略不究心官贪吏污…不知廉耻之为何物”。明朝建立初期,面临着非常多的社会问题,在经济上受元朝暴政的影响,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在政治上元朝遗留的吏治腐败的恶习积重难返。尽管朱元璋推行了“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致力于建立一个清明的明朝,但实际的情况却并没有按照朱元璋想象的那样发展良好。
2 朱元璋的个人经历
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对亡国的原因自深有体会。他自己就因为极度贫穷,在小时候就去为地主放牛;再而,1344年,淮河沿岸遭遇严重瘟疫和干旱,贩灾的钱粮被各级官吏贪污入,百姓不能及时接到赈灾的钱粮,朱元璋的父母、兄长相继饿死;他为生存所迫,去皇觉寺做和尚,并在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根本原因就是混乱的社会制度以及官员对百姓的剥削。朱元璋特殊的出身和生活经历使他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而作为一个造反者,他当然深知得民心的重要性——只有民心稳定,自己的统治才可能长久,天下才可能安定。因此,当务之急无疑就是治理腐败问题。
3 重典治吏,严刑峻法
上述的两个原因使朱元璋十分重视反贪的法制建设, 用法制措施来堵塞、预防贪污腐败现象的出现。他亲自主持编订了《大明律》, 严格规定了贪赃枉法的犯罪行为及刑事责任, 对贪官污吏实施极其严厉的惩处。鉴于元朝时,监察机关早吏治监督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监察机关自身腐败严重的现象,朱元璋在建立监察机关的监督体制时非常注重对监察机关的管理。通过农民起义建立了明朝,他认识到农民的力量,建立了民众监督制度,为历代首创。这也体现了他“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
《大明律》共三十卷,四百六十条,涉及的方面非常全面精细,体裁完整周密,可谓是全方位无死角。这其中对官员定罪的规定十分的详细,处罚极其严酷。赃枉法者, 不仅要处以相应的刑罚, 而且要没收其所有家产。监守自盗、御史犯罪等, 还要加重处罚。即连官吏因公乘坐官畜、船、车附私物超过规定重量, 也要加刑。
另一部明代法典《明大浩》,则是在明朝一些大案发生后,于洪武十八年到洪武二十年间,朱元璋连续颁布的。在这里必须提到的是洪武九年发生的空印案和洪武十八年发生的郭桓案。后者为户部侍郎郭桓等人,通同各直省的官吏作弊,盗卖官粮。后被揭发,以其涉案金额巨大,对经济领域影响深远而为世人瞩目。对此,朱元璋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皆处死,各省官吏死于狱中达数万人以上。而对于前者,直到今天仍有争议。明初规定,每年各布政使司、府、州、县均需派遣计吏至户部,呈报地方财政的收支账目及所有钱谷之数,府与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与户部的数字必须完全相符,稍有差错,即被驳回重造账册,并须加盖原衙门官印。各布政使司计吏因离户部道远,为免往返奔走,便预持盖有官印的空白账册,遇有部驳,随时填用。该空白账册盖有骑缝印,不做他用,户部对此从不干预。朱元璋得知空印之事后大怒,下令严办。致自户部尚书至各地守令主印者皆处死,佐贰以下杖一百,充军边地。朱元璋对这件案件的处理方式虽然引起了很多不同的声音,但实则也是为了杜绝腐败现象而下的狠招。使用空印意味着可以随便填写钱粮的数字,然而这个数字关系到户口和赋税的问题,这种统计是不能够作为国家的税收财政的依据的。郭桓案与空印案所杀人数合计达七、八万人,可以体现出朱元璋重典治吏,严刑峻法的治国方略。
4 历史反思
首先,“重典”是其一大特点。放至今日就是“依法治国”。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策,将法律制定成册,既可以保证政策的实施,也可以提升自身的威望,建立民众的信任。无疑,《大明律》和《明大浩》都是在当时来说非常完备的两部法典。
但并不是说这其中没有问题。另一点就是“严刑”。在明代的法典中,刑罚的严酷程度令人惊叹,郭桓案与空印案所杀人数最终可以合计达到七、八万人。有法律是规范行为,而过于严格的法律却也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所谓物极必反,如果法律制定过于刻板不同人情,无疑也是会引起民众的不满,最终导致政局的不稳定。这些都是今日我们可以借鉴学习之处。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浙江省杭州市 3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