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言语同义手段看古典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zz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言语同义手段,简单地说,就是在言语交际中能够表达相同意思的表达形式。它既包括本来就同义的表达形式,也包括本来并不同义而临时性地表达了相同意思的表达形式。在言语交际中,人们往往要根据不同的话题、交际目的以及语言环境来选择不同的表达形式,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这样就产生了不同的言语作品。古典诗歌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将言语同义手段引入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确定古典诗歌的教学内容。这里,我们结合《登岳阳楼》的教学,从同与异、显与潜、零度与偏离、得体性原则等四个方面作一些粗浅的阐述。
  一、同与异
  在交际活动中,人们的言语活动总是离不开言语形式中那些最基本的、最稳定的、最为广大社会集团成员所共同遵守的基本要素。这些共同的基本要素就是言语同义手段中的“同”,在古典诗歌中,就是格律(包括押韵、平仄、节奏、对仗等等)。诗人们正是遵循了言语同义手段中格律这种共同要素,才使得他们的创作成为一种诗歌的创作,而不是散文创作。
  因此,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言语同义手段中的“同”是必要的。就古典诗歌而言,就是要掌握格律。如《登岳阳楼》是一首五言律诗,它的韵脚是:楼、浮、舟、流。它的颔联和颈联都必须要求对仗。它的节奏是二二一,或二一二。学生要朗读全诗,体会诗歌的节奏。平仄虽说是诗歌的重要特征,也是格律的核心,但由于现代普通话的四个声调与古代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八个声调相去甚远,相关知识又涉及音韵学,所以无法对此展开有效教学,但我们仍然可以教学生用自己的方言来认识古诗中的平仄关系。学生掌握了古诗格律方面的基本知识,也就增强了对古诗的兴趣,这对他们欣赏古诗是有帮助的。
  言语同义手段主要不在“同”,而在“异”。王希杰先生认为:“所谓同义手段,只是有条件的同一物,本身都包含着一定的差异。”“在交际活动中,同义手段的差异性往往是不可忽视的。”“凡同义手段其实都是有一定的差异性的。”[1]262~263因此,运用言语同义手段进行教学,就是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差异性。如让学生分析:同样是五言律诗,杜甫《登岳阳楼》和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有什么不同?学生经过初读,大致可以明白登楼时的情景、作者的心情、登楼的时间三方面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歌创作背景的不同、所表现出的作者思想境界的不同等。
  二、显与潜
  三一语言学理论认为,一切已经呈现出来的言语作品都是显性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了的。然而还有大量没有呈现出来的潜性言语作品。在一定的条件下,潜性的言语作品就可能转化为显性的作品。而显性的言语作品也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心理的不同而被淘汰就转化为潜性言语作品。这种显与潜的相互转化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至少两点有益的启示。一是同一个题材,可以创作出无数的言语作品,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就写作教学而言,我们尽可以引导学生就同一题材或同一格式进行模仿练习。二是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引用相关的言语作品,使之呈现在学生面前,以达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杜甫的《登岳阳楼》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历来得到人们极高的评价。宋代刘须溪(辰翁)认为:“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明代王嗣奭认为:“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评价?对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赏析。这两句诗运用夸张和动静结合的手法,极力抒写洞庭湖水的浩瀚壮阔、无边无际,划分了吴楚两地的疆界,让日月星辰昼夜漂浮在湖面上,意境极为壮阔。我们可以联想到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如出其里。”不仅如此,如果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我们还可以把它理解为暗示了当时国家的分裂和社会的动荡不安。也就是说,就在于通过眼前的景物描写,暗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这正是杜甫的高明之处。同时,这两句诗也是为下文五六两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抒写飘零之感作铺垫。颔联境界无比宽阔,颈联则突然变窄。颔联所描写的洞庭湖景象越是壮阔,颈联所自叙的身世也就越显得飘零,诗人内心也就越是愁苦忧伤。这就是反衬。这种反衬手法,很值得我们认真体会。
  三、零度与偏离
  在语言的具体运用当中,人们并不都是遵循语言的规律规则,而是常常突破语言的常规。这既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也是语言自身发展的必然。王希杰先生认为:“如果语言中的一切是零度形式,那么言语中的一切就都是偏离形式。言语表达中的任何一种说法和写法,都是对语言系统中的规律和规则的某种程度上的偏离。”[1]190言语表达之所以要对语言常规偏离,就是为了提高言语的表达效果,甚至最佳效果。
  因此,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察说写者怎样驾驭言语,体察言语表达的精妙,从而增强对言语的感悟与表达能力。诗歌作为言语表达的一种形式,本身就是对语言常规的偏离。因而,我们就不能按语言常规来理解诗歌,否则,就根本无法理解。比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按语言常规,这是主谓结构,吴楚与乾坤都作为施事者。然而问题就来了。吴楚东南坼(划分)什么?乾坤能够日夜浮么?一下子吴楚,一下子又乾坤,前言不搭后语,莫名其妙。但是从偏离的角度来理解,这些都不成问题。诗人描绘的是洞庭湖,前句讲它的壮阔,后句讲它的气势,其中又暗示着社会的动荡和自身的飘零。只有偏离,才有诗意,才有艺术的语言和语言的艺术。
  古诗的结构讲究起承转合,它要求言语表达必须高度凝练、含蓄。其中有省略、跳转、陌生化、思维跨度大、注重内在逻辑关联、言有尽而意无穷,等等。这本身就是对语言常规的偏离。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偏离都是好的。只有那些适合特定的语境,能够产生良好表达效果的偏离才是艺术化的正偏离。
  四、得体性原则
  得体性原则是言语表达的最高准则,它既是评价言语好坏的最重要的标准,也是决定言语表达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一切言语表达都必须服从于得体性原则的要求。王希杰先生认为:“得体性指的是语言材料对语言环境的适应程度。”[1]345单独的语言材料无所谓适应或不适应,也无所谓得体或不得体。它只有运用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才谈得上适应与得体。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材料对语境的适应程度,以及由此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同样是登岳阳楼,同样是大诗人,为什么杜甫写不出李白和孟浩然的诗?为什么李白和孟浩然也写不出杜甫的诗?同样都是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杜诗《登岳阳楼》写实之中又富于变化,把自身命运的坎坷与眼前的景象相联系,与社会的动荡不安、国家的山河破碎相联系。其中运用夸张与反衬的手法,极力形容洞庭湖的浩瀚壮阔,无边无际,又以此来反衬自己身世的飘零和孤危。然而就在这种年老孤独的悲伤与沉郁之中,诗人并没有消沉,而是关心国家的命运、民众的疾苦,还有对朋友的眷念以及不灭的报国之心。这就是杜甫,不论处在怎样的人生境地,他永远跳动着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得体性原则,首先就是要与说写者自我相吻合,不能迷失自我;否则,即使言语再优美,再动听,也是不得体的。因为,言语表达本身就是言说者内心真情的自然流露。“修辞立其诚”,失去了真情实意,言语表达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其他文献
“古诗词鉴赏”是一门探究性活动课,其教学起点、重点、难点都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要激发他们的兴趣,必须缩短与古人的距离,让学生走进古人的内心,体验古人的情感,做一回古人。  一、体验的心理学分析  什么是体验呢?王克俭认为:“体验是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的心理活动,它的核心是情感。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主体总是从自己的命运与遭际出发,从内心的全部情感积累和先在的情感出发,去体验和揭示生命的意蕴;另一
期刊
一、高中音乐课堂鉴赏教学中的“怪现象”  音乐鉴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应力求通过对不同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终生渴望听赏美好音乐的情感,使他们的心灵终生与音乐息息相通。  可是,当前的音乐教学中有一种“怪现象”:学生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接受没有问题,但他们却讨厌上音乐鉴赏课。现在的学生,可以有
期刊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从法律层面明确九年义务教育属政府公共产品,也就是说,政府必须承担基础教育年龄段每个公民接受教育的责任,每个年龄段公民都有接受基础教育的义务,进而实现义务教育的公平,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基础。然而,理论政策的简单明了,并不代表实践、落实的方便易行。在实践过程中,教育公平问题在不同的地区或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都表现为不同的问题。我们应充分
期刊
在学校生活中,师生之间发生矛盾是常有的事。一次上课时,我见一学生思想开小差,便让他复述我刚讲过的一个简单的文言特定句式。他站起来后茫然不知所措,于是我批评了他。想不到他却和我顶撞起来,我怒气难消,后半节课也因此上砸了。而这又导致了有些学生流露出对我的不满。  课后冷静下来想,不做班主任以后,我和学生的沟通渐渐少了,导致师生间的感情有所冷淡,这就势必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又联想到学生的作文实在不如人意
期刊
我生长在一个渔农村,从记事起,我的父母就整天在海上,脚踏帆船,手握潮汐,挣闯着波澜壮阔的命运。那时我的周围又少有同辈伙伴,读初中时,得到了一本带锁的日记本,从此,我就有了向这本子涂鸦的欲望。这些被称为“日记”的心情故事,也不是什么鸿篇大论,也没有什么妙语警言,只是写着写着,如今近三十册的日记本就勾出了一条生活的弧线,也印出了心灵蜗行的轨迹。  工作后,我也一直写,并鼓励没有写日记习惯的学生也开始写
期刊
作为有着四十多年办学历史的学校,温州市第二十中学有对教育理想的执著追求,也有对自身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不懈思考。2008年,学校在继承和发展“双目标”办学追求的基础上,提出了“阳光育人,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学校德育工作坚持“以生为本”,不断创新德育模式,强化落实德育措施,优化改善德育环境,致力于培养具有“人格健全,身心健康,基础扎实”的高素质阳光少年。近几年来,学校在加强学生
期刊
与传统的阅读教学相比,“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特别突出了学生先“学”的重要地位,也革新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教师对“先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先学”就是把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学案”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围绕“学案”进行文章“寻读”。学生肤浅的“先学”,取消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其次是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依旧根据自己预设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教学流
期刊
黄丽秋,中学高级教师,曾任温州市龙湾区教科研室副主任,现任温州市第二十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系温州市名校长、温州市“跨世纪551人才”。曾被评为浙江省新教材实施先进工作者、温州市优秀教师、温州市教科研青年标兵、温州市教育学会先进工作者等。迄今获省市级奖和发表的论文近20篇,获省市级奖课题5项,出版教材2部。在多年的教育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阳光育人,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    记 者 黄校长
期刊
教师的教育生命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周期性。在《名校长、名教师成功与发展》一书中,主编王铁军教授经过翔实的调查、分析,将名校长、名教师的教育生命周期描述为:资格预备期——角色适应期——胜任成熟期——高原停滞期——突破超越期——平稳过渡期。在这六个阶段中,“突破超越期”是教师教育生命发展的关键期,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发展。它将突破教师教育生命发展的“高原停滞期”,继续发展前进,但非常艰难。那么,我们处于“
期刊
当前,我国在校的中学生,基本上是在电影银幕与电视屏幕前长大的,是在浓厚的影视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据2002年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北京市的家庭里,表示“天天看电视”的儿童有64.2%,“经常看电视”(每周3-6天)的有19.5%,“偶尔看电视”(每周2天以下)的有14.5%,“不看电视”的只有1%。影视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无所不包,它打破了地域、民族、文化和职业等所有的界限,所有人都能同聚一个电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