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传统的“传授——接受”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历史课教学中,要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各种能力,本文以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通过实证研究得方式探讨“活动-探究-发展”教学原则及方法,以求能对中学历史课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课标;历史课堂;“活动——探究——发展”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强调优化课程结构;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删除了“繁、难、偏、旧”的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養。并且初中的历史课考试率先进行了突破,出现了开卷考试的局面,高考中也出现了探究性试题。
历史课“活动-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内涵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讲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习惯、方法、态度和精神,其关键是变“接受型”学习为“探究型”学习。“探究型”学习是倡导学生积极发掘自己的潜力,加强与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主动求取知识.并运用知识分析、论证、解决具体问题的新学习方式。通过“探究型”学习,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学习的策略,懂得学什么,何时学、何处学、为什么学等诸多问题,最终产生内化的学习动机,养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自主学习的本领。
“探究型”学习大体分为课堂“探究”与课外“探究”。①课堂“探究”。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制造”问题,启发学生尝试自学,寻找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行构建新的认知体系②课外“探究”。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利用活动课资源,“放手”让学生通过资料查询、调查访问、交流合作、自我评价等系列方法,既主动、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建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又在自主活动中获取最新的信息,实现自我激活、自我发展。
一、历史课“活动——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
1.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学习强调教学要体现主体性,体验性、个性与感性的特点,重视学生的自我表现及探究的学习方式。
中学历史课活动——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突破了原来的僵化模式,从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角度,将有关生活、地理、法律、环保、化学与历史学科有关知识进行整合。使内容更切合当前社会对中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要求。
2.开放性原则
中学历史课活动——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学习呈开放学习的态势。它突破历史学科教学时空上的封闭状态,改变的不仅是学习时间,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
二、中学历史课“活动——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
1.创立主题,创设情境
在这一环节,教师必须向学生讲解主题的来源、选题的原则以及指导学生学会质疑主题。
2.设计方案,自主探究
在该环节,教师要注意在设计方案、自主探究环节之前要先通常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时应遵循以方便操作,交流为原则,一般5-8人为宜。小组的搭配应相对注意认知、操作、情意各方面水平和性别等因素均衡配置。题目确定后,学生也可自行寻找合作伙伴。兴趣点一致的同学走到一起,共同制订研究方案,填写课题申报表(包括课题名称,研究内容、意义、小组成员及分工、研究方法、成果表达形式等)。接着,小组成员根据计划开始自主探索探究。
三、历史课“活动——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下面将必修二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为例展示 “活动——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这一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教材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鸦片战争以来动荡中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新生活新风尚。课标把历史的视角投入到普通的民众中去,体现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崭新趋向。教材选取衣、食、住、行这四方面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非常贴近,但学生在容易获得直观感受的同时会局限在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何解决此问题并达到新课程的要求,我选择了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流程包括课前探究、课堂互动和课后拓展三部分。
1.课前探究
学生分组采访或搜索资料来了解本地区近代以来衣、食、住、行及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形成最直观的感性认识。
2.课堂互动(各小组展示探究的成果,全体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解决相关问题)
探究一:近代以来衣着的演变及其原因
情境创设:演示不同时期中国人有代表性的穿着打扮
设问:(1)说出这分别是何时中国人的服饰及变化的原因(从服装本身的特点、服装的功能、外来影响、政治环境、经济状况等方面去思考)
探究二:近代以来饮食种类和结构的演变及其原因
情境创设:演示特色菜肴。
设问:(1)西餐的传入;
(2)改革开放前用票证来买吃所说明的问题。
(3)展示改革开放前后个人家庭在饮食种类和结构方面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探究三:近代以来住房状况的演变及其原因
情境创设:演示本地区传统的民居以及现在的居民小区楼房和别墅。
设问:(1)分析本地传统民居的特点。
(2)现在住房条件得到改善的原因。
3.课后拓展(体验观察)
(1)观察本地区农村和城市的婚礼的区别,有否保留传统的东西?
(2)以“吃在XX”为题,写篇关于XX特色菜发展演变的调查报告。
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在课时的内容完成后,我觉得这种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在教学中的有效性是很明显的。一是学生对这些历史感到非常新奇和有兴趣,在知识的应用方面有超出了教材要求的表现,透出浓厚的生活性,反映出学生具有一定自主思维的水平。二是各小组能分工合作,无论是主题的确定,资料的收集、调查、访问要实施工作等等,全部讨论决定,实施的过程更是各显所能,并在课堂上踊跃地进行“比赛”,使教学目标最大化地实行。三是我们的学生各种能力(主动参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分享与合作、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等)得到培养,各种直接或间接经验得以体验,达到了学科知识的课标要求。
最后总结评价,对所有小组意见综合分析后,教师对各个小组的成果进行点评,提出综合评价,给出最终答案,让小组成员进行对照。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现代义务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开展“活动——探究——发展”教学模式正是为适应这一趋势而建立起来的,实行“活动——探究——发展”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及“刨根问底”的探索性,而且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针对学生的特点,提出有针对性地探索课题。
参考文献
[1]《合作学习》马兰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 《中学历史创新教法 45分钟优化设计》雒启坤主编 学苑出版社出版
(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十中 550000)
关键词:新课标;历史课堂;“活动——探究——发展”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强调优化课程结构;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删除了“繁、难、偏、旧”的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養。并且初中的历史课考试率先进行了突破,出现了开卷考试的局面,高考中也出现了探究性试题。
历史课“活动-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内涵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讲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习惯、方法、态度和精神,其关键是变“接受型”学习为“探究型”学习。“探究型”学习是倡导学生积极发掘自己的潜力,加强与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主动求取知识.并运用知识分析、论证、解决具体问题的新学习方式。通过“探究型”学习,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学习的策略,懂得学什么,何时学、何处学、为什么学等诸多问题,最终产生内化的学习动机,养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自主学习的本领。
“探究型”学习大体分为课堂“探究”与课外“探究”。①课堂“探究”。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制造”问题,启发学生尝试自学,寻找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行构建新的认知体系②课外“探究”。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利用活动课资源,“放手”让学生通过资料查询、调查访问、交流合作、自我评价等系列方法,既主动、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建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又在自主活动中获取最新的信息,实现自我激活、自我发展。
一、历史课“活动——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
1.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学习强调教学要体现主体性,体验性、个性与感性的特点,重视学生的自我表现及探究的学习方式。
中学历史课活动——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突破了原来的僵化模式,从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角度,将有关生活、地理、法律、环保、化学与历史学科有关知识进行整合。使内容更切合当前社会对中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要求。
2.开放性原则
中学历史课活动——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学习呈开放学习的态势。它突破历史学科教学时空上的封闭状态,改变的不仅是学习时间,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
二、中学历史课“活动——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
1.创立主题,创设情境
在这一环节,教师必须向学生讲解主题的来源、选题的原则以及指导学生学会质疑主题。
2.设计方案,自主探究
在该环节,教师要注意在设计方案、自主探究环节之前要先通常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时应遵循以方便操作,交流为原则,一般5-8人为宜。小组的搭配应相对注意认知、操作、情意各方面水平和性别等因素均衡配置。题目确定后,学生也可自行寻找合作伙伴。兴趣点一致的同学走到一起,共同制订研究方案,填写课题申报表(包括课题名称,研究内容、意义、小组成员及分工、研究方法、成果表达形式等)。接着,小组成员根据计划开始自主探索探究。
三、历史课“活动——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下面将必修二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为例展示 “活动——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这一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教材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鸦片战争以来动荡中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新生活新风尚。课标把历史的视角投入到普通的民众中去,体现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崭新趋向。教材选取衣、食、住、行这四方面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非常贴近,但学生在容易获得直观感受的同时会局限在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何解决此问题并达到新课程的要求,我选择了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流程包括课前探究、课堂互动和课后拓展三部分。
1.课前探究
学生分组采访或搜索资料来了解本地区近代以来衣、食、住、行及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形成最直观的感性认识。
2.课堂互动(各小组展示探究的成果,全体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解决相关问题)
探究一:近代以来衣着的演变及其原因
情境创设:演示不同时期中国人有代表性的穿着打扮
设问:(1)说出这分别是何时中国人的服饰及变化的原因(从服装本身的特点、服装的功能、外来影响、政治环境、经济状况等方面去思考)
探究二:近代以来饮食种类和结构的演变及其原因
情境创设:演示特色菜肴。
设问:(1)西餐的传入;
(2)改革开放前用票证来买吃所说明的问题。
(3)展示改革开放前后个人家庭在饮食种类和结构方面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探究三:近代以来住房状况的演变及其原因
情境创设:演示本地区传统的民居以及现在的居民小区楼房和别墅。
设问:(1)分析本地传统民居的特点。
(2)现在住房条件得到改善的原因。
3.课后拓展(体验观察)
(1)观察本地区农村和城市的婚礼的区别,有否保留传统的东西?
(2)以“吃在XX”为题,写篇关于XX特色菜发展演变的调查报告。
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在课时的内容完成后,我觉得这种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在教学中的有效性是很明显的。一是学生对这些历史感到非常新奇和有兴趣,在知识的应用方面有超出了教材要求的表现,透出浓厚的生活性,反映出学生具有一定自主思维的水平。二是各小组能分工合作,无论是主题的确定,资料的收集、调查、访问要实施工作等等,全部讨论决定,实施的过程更是各显所能,并在课堂上踊跃地进行“比赛”,使教学目标最大化地实行。三是我们的学生各种能力(主动参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分享与合作、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等)得到培养,各种直接或间接经验得以体验,达到了学科知识的课标要求。
最后总结评价,对所有小组意见综合分析后,教师对各个小组的成果进行点评,提出综合评价,给出最终答案,让小组成员进行对照。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现代义务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开展“活动——探究——发展”教学模式正是为适应这一趋势而建立起来的,实行“活动——探究——发展”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及“刨根问底”的探索性,而且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针对学生的特点,提出有针对性地探索课题。
参考文献
[1]《合作学习》马兰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 《中学历史创新教法 45分钟优化设计》雒启坤主编 学苑出版社出版
(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十中 5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