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诗刊研究:风,是鲁西的

来源 :作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3497644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是1985年,我随一个诗人采风团来到鱼山,拜谒长眠于此的建安诗坛雄杰曹植。站在海拔仅八十余米的鱼山之巅,蒙蒙细雨打湿了我的衣衫,也打湿了我的诗情,我诗歌的情愫开始萌芽。我相信,采风团的所有诗人,向东南远眺绵延起伏的泰山山脉,向西北极目郁郁葱葱的鲁西平畴,向脚下俯瞰滚滚东逝的黄河,定会像近两千年前的东阿王曹植,诗的激流在心中涌动,诗的浪涛拍打心壁。一阵秋风吹过,披襟当风,仙袂飘飘、神思飞扬的,当不只是忧思萦怀的诗歌先贤曹植,还有鲁西这块黄河冲积平原上的所有现代诗人吧?
  那时,新时期文学正沐浴着春光;那时,鲁西的诗风劲吹,吹绿了鲁西。以张维芳、姜建国为旗手的聊城诗歌群体至为活跃,以姜勇、弓车为主的青年诗人开始步入齐鲁诗坛,鲁西诗坛正以它的葱绿、葳蕤,开始进入全国的视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鲁西聊城的诗歌创作之活跃,诗事之多,回顾起来,真是令人艳羡。创作学习班、研习班,诗歌大赛,作品研讨,诗歌采风,请省里、京城、外地的著名诗人前來讲座授课,几乎令人目不暇接,好似每一株树、每一棵庄稼都被染上了诗的色彩,摇曳着诗的风致。
  也是在1985年,扛枪走向诗坛又刚刚脱去戎装的姜勇,与同龄的弓车等人,组建了聊城地区青年诗人协会。几十位二十余岁的红男绿女,以青春靓丽的仪容、朝气勃发的姿态、新潮理念的自信,开始了诗歌的纵深开拓和深层挖掘。聊城的大中院校,也纷纷成立了文学社、诗社,尤以聊城师范学院(即今天的聊城大学)为重。那时的莘莘学子,有多少青春梦枕着诗作的,他们相信,诗歌开花的时节,也就是他们诗意人生的辉煌时节。学生如此,各行各业、各个阶层也涌现出了无数的诗歌爱好者,其中不少人将诗歌创作视为神圣、伟大的事业,真的信奉曹植的哥哥曹丕所言的诗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把诗当作生命旅程中的不二选择。
  各类文学期刊也应运而生。当时的聊城文化局创作室办起了第一份文学综合杂志《绿野》,1982年聊城地区文联成立后,《东昌文学》编辑部成立,编选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聊城地区青年诗人协会的会报《七音河》,一面世,便以其新锐的风尚,给鲁西诗坛吹来一股清新的风。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鲁西的文学,也像全国各地一样,逐渐边缘化。但是,聊城的诗歌没有,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在有关单位、有识之士及一些老领导和企业家的大力支持赞助下,张维芳、姜建国、朱希江等老诗人毅然高举诗歌的大旗,弓车、臧利敏等中青年骨干辛勤播种、耕耘,以1995年聊城诗人协会的成立为标志,鲁西诗坛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一派繁盛的景象,引起了全国诗界的瞩目。作为诗人协会会刊的《鲁西诗人》(老诗人苗得雨题写刊名),以每年平均出刊六期的速率,更以其海纳百川、唯质是取的信誉,迅速被全国诗界尤其是中青年诗人所认可、所称誉。正如在面向全国的征稿启事中所说:“《鲁西诗人》虽冠之以‘鲁西’,但她像鲁西大平原一般襟怀博大且质朴真诚。多年来,她坚持开放式办刊方针,面向全国,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她的特色是:……大气、真实。九曲黄河在我们身边滚滚流过,《鲁西诗人》正是秉承了她的深沉和宽博的气质,这种基因是难以改变的,也是改变不了的。求真,是她一以贯之的风格,你在投稿前,要掂量一下,你的旋律是不是起源于你的真实心跳,就像黄河的波浪一般。”实际上,她的特色,正是鲁西新时期诗歌的特色,是秉承了曹植基因的特色。也正是她的不媚俗,不向金钱投降,不做商品的奴隶,坚持诗的高品位,才赢得了众多诗人的青睐。全国各地的诗人们,包括一些名家,比如我省的老诗人苗得雨、桑恒昌,还有诗人谢明洲,活跃在全国的青年诗人黑马、杨健等,将力作佳构投给她,将她装点成全国综合性诗歌民刊中的一棵奇葩。迄今为止,她已出刊90期,作者遍及全国。编发的一些作品还被选入中国年度诗歌选等选本。
  除了全力办好会刊外,诗人协会的其他诗歌活动也颇为丰富,每年都要搞一到两次诗歌采风,遇有重大事件不缺席,比如“非典”,比如汶川大地震,或出专栏、专辑,或举办诗歌朗诵会,发出我们的声音,为民生、为文明进程、为社会进步鼓与呼。还搞了两次全国性的诗歌活动。诗人协会除本身编辑出版了十几部诗集外,还帮助协会会员编辑出版个人诗歌集几十部。诗人协会成立后的这十五年间,入会会员已达三百余人,形成了老中青梯队结构、涉及社会各个阶层的一支强大的队伍。这些人中,有宝刀不老者如张维芳、姜建国,他们年过古稀,依然笔耕不断有新著问世,中青年诗人更是成了这个队伍的中坚,一颗颗诗星冉冉升起,在诗国的星空熠熠闪烁。
  如果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鲁西诗歌的繁荣期,那么,九十年代就是成熟期了,而本世纪以来,则是鲁西诗歌的黄金期,这,主要表现在涌现出一批实力派中青年诗人,弓车、臧利敏、秀水、田兆阳、微紫、翠薇、赵继波、仇长义、康学森、淼淼、杨吉忠、张桂林是其中较为突出者,他们都在《诗刊》《星星》等中国核心诗刊上发表了大量作品,在全国各诗赛中连连获奖。这些诗人,功力深厚、扎实,审美层次高,具备较充足的现代诗学理念,不少人还具有较高的中国古典诗歌修养,并善于从现代西方各流派中汲取营养,勇于探索,在当代诗潮中走在了前列,现代诗的写作技巧运用娴熟,这就保证了他们诗艺不断精进,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然而,无论上面论及的这些中青年实力诗人,还是新生代诗歌爱好者,还是老一辈诗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坚守着自《诗经》、楚辞再到建安文学、中唐诗、五四白话诗的中国主流诗歌传统,从生活中、从社会现实中撷取诗情画意,在内容上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注重修身和道德修养,“不语怪力乱神”,放达但不轻佻,狂放但不狂妄,智慧但不油滑,犀利但不轻薄,深邃但不决绝,独步但不险怪,旷达超脱但不玩世,先锋现代但不艰涩,秉承传统但不滞后,有承担、有肩负而无恶习,极少游戏文墨之作。即便是抒写小我情怀的诗,在外延上,也与“大我”相契合,在诗风上,就是质朴,大气,情感充沛。另外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平易,亲切,不偏激,不乖张,有亲和力。孔子讲求中庸之道,孔子“温柔敦厚”的诗教,无疑在这些诗人身上有着难以更改的遗传基因。
  这些特征,这些诗风的形成,追根溯源,与鲁西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积淀、人文传统有关。聊城是历史文化名城,战国时期名士辈出,现代史学家、不畏强权的傅斯年,还有国学翘楚季羡林,国画大师李苦禅,都是聊城人引以为傲的重量级文化名人;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耸立在明洪武年间修建、至今保存完好的光岳楼下;书业印刷在清朝至为繁荣;《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中多处事件、多个人物发生、生活在这里。聊城可谓钟灵毓秀之地,文化繁盛之乡。聊城地处山东的最西北,战国时属齐,与赵毗邻,这个孔孟之乡就不可避免地濡染上了燕赵的豪侠之气、慷慨济世的风尚;虽是沿海省份,但她与其说接近海洋文明和商业文明,不如说与中原的农耕文明更相近。然而,西风吹来之前,运河是中国交通大动脉的时代,明清两朝她又是沿运河的重要商埠之一,所以,又遗传了一些商业的脉息,至今屹立在运河岸边的山陕会馆就是明证。故此,你很难胪列清楚,聊城,到底是农业文明还是商业文明,是黄河文化还是运河文化,是齐鲁文化还是燕赵文化,是沿海文化还是内陆文化,或者不如说,兼而有之。不过,我认为,鲁西新时期的诗风,与农业文明、与黄河文化更贴近,兼有齐鲁文化和燕赵文化的特质。
  这就是我题目中所说的“风”,是融会中原之风、燕赵之风的“风”,是以曹植为代表的建安风骨中的“风”,是绿色的风,是健康的风,是清新的风,是质朴的风,是散发着乡土气息的风,是可以穿透灵魂的风,是可以和大自然相互唱和的风,是可以在心灵里吹起波澜、掀起千尺巨浪的风,是激浊扬清的风,是从天籁里吹来的风……
  这,就是鲁西的风。
  责编:郑小琼
其他文献
对虞燕小说作品的理解,一个伟大的作家注定是无法绕行的。就像对西方哲学的理解,注定无法绕行古典的伊曼努尔·康德。关于卡佛,整个世界都在表达自己的热爱,这个被称为“美国文坛上罕见的艰难时世的观察者和表达者”,以剔除了反讽、幽默及所有装饰,成为了世界意义上的被无数作家尊崇的极简文学的典范。卡佛对短篇小说的贡献是与其极简的文风截然相反的,繁复、多维、杂糅、深邃,有多少热爱者,就有多少认知与启蒙。卡佛和他的
期刊
一  寡照。  老郑看看窗外,这寡照的天和寡妇的脸真是一样,隔膜,苍白,阴郁,无光。一个“寡”字,太传神了。  “寡照”一詞,成于何时,老郑不得而知。可是老牌中文系毕业的他即刻想到了《史记》里的“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这句话,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寡照的成因。太阳去了南半球,热量不足,入射角度又小,对笼罩在华北这座小城上空的雾霾只能是鞭长莫及。查看一眼日历,还有八天,太阳就将到达南回归线,那也是北
期刊
千百次被洞穿之后  继续在骨缝中饥饿  大海就是高出众人的份额  像建造一堵墻一样,让我们  在岁月之上建一座深渊吧  齐肩的大海,齐肩的姐妹!  ——寒烟1  泥河镇上的很多人都认为,无垠的母亲杜梨的放荡,始于那年夏季。三伏天,连日暴雨,泥河水势阴险凶猛,浑黄的水浆在石桥两侧滚起细密的涡纹。不得已出门的人心惊胆战扶着栏杆出入泥河街口,雨帽遮掩下的双眼涨满忧惧。终于一个傍晚,在沸沸扬扬的对灾难的预
期刊
前章  姐姐不见了。我回到家绕了一圈,再次出门到屋后去,朝通往竹林的小道远处望,这个结论清晰起来,小道被夜吞没了,竹林变成浓黑的一片。  姐姐不见了。我被这结论弄得无措又疑惑。  姐姐不可能在外面过夜,除了家,她还能去哪?招呼也没打,不祥的预感和乱七八糟的想象淹没了我,关门时把脚夹痛了,握手电的手止不住发抖。  我要去找姐姐。  早上,我比姐姐先一步出门,去长湖乡找同学,姐姐去镇上买东西,主要是为
期刊
一个个下午,利马待在客厅里,一点点地靠近落地窗。毫无疑问,他已经可以离开房间了,前一个月,从寺庙下来后,他还只能缩在房间的阴暗角落里。他在衣柜或者书架后面,找到上一任房主无意留下来的旧鞋。他把鞋穿在脚上,但太小了,脚塞在里面像只受困的小老鼠。他脱下来扔到门口。我只好捡起来。从里面还跳出了一只发霉的青蛙,浑身长出毛茸茸的菌丝——或许是寄生了什么青苔。它跳到我手上,然后跃过茶几,从玻璃门的缝隙里挤出去
期刊
一  听到微信消息提示音,何乐不加理会,继续蹲在地上清理卫生间。靠近墙边的白色瓷砖已出现黄色水碱样污垢,狠喷了几下清洁剂,再用刷子狠刷了好多遍也未能白成她期望的样子。就这样吧。何乐叹了口气,摇摇晃晃站起来,右腿麻得不能挨地,只好单脚跳着把女儿落在卫生间的衣物一一收拾,再放到客厅的脏衣篮去。经过道时跟做贼似的,扶着墙壁屏息敛气地轻挪,生怕惊醒左右两旁房间里的女儿和父亲。  挪回自己的房间,关上房门,
期刊
“事情在它发生以前,其实早已呈现出它该有的样子,好比胎儿在母腹中便已生得有鼻有眼一般,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目光如B超,一眼便可见事情的真面目,当我们为之赞叹时,殊不知那人在此之前早是双目一黑,不再用眼看人看事,看自己。”  ——摘自老鼠日记  一、念 城  我的名字叫二鼠——准确来说,我是一只老鼠,人们总爱给事物加个量词以形容其存在姿态,于是老鼠和猫是只,狗和鱼是条,而人和灵魂,则是个。  阿舍
期刊
练习曲  它所有的要素都一应俱备  它是美的,美到每寸皮肤的光洁  它以精致的音符搭成这条路  通往风景的目的地。上帝的花园里  风光旖旎,鸟声呢喃,泉水汩汩  霞光在天边招呼,但它却美得空无一物  没有人影,没有一次性的  生,死,悲,欢,喜,怒,忧,惧  这条完美的小路,纵有千般景致  终究只是一支练习曲  风月宝鉴  这世界最绝妙的反讽,它有互悖的两个镜面  美丑同体,对立,正反间有奇妙的 
期刊
弓车的诗  奇迹就是……  奇迹就是一朵花儿艳艳地开着  就是发出花香,引来蜂蝶  还有我瞬间的惊愕  奇迹就是风吹叶落,风吹云动  就是些许尘土来自脚下  大鸟扇着翅膀掠过  奇迹就是蚂蚁上树,就是绿草如茵,就是  有人写一首诗,画一幅画  就是伊人在秋水之湄  奇迹就是我吃饭,睡觉,就是我有头发白了  思想着到山里去采摘一篮浆果  与菊为伴,有月下独酌  奇迹就是我在屋里住着,如鸟在巢  今天
期刊
隨笔选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