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过来,我过去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gy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仔细研究《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语文》,我们就会发现,《意见》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加强优化教学过程的研究,总结探讨优化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明确教学过程遵循的基本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等的关系,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检测和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优化的要求,切实解决新课程教学的具体问题。”同时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好课”的基本标准有八条,其中前两条是:一、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的精神成长。借一句禅言“山不过来,我过去”,要改变当前较为尴尬的课堂现状,首先教师自己不能太被动,不要一味地等待,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从而创设平台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做课堂的主人。
  在第二轮教必修三第一专题的诗歌时,我就深刻反思:如何让学生喜欢诗歌而不再畏惧?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放开情感诵读而非过于“冷静”?如何让学生上完了课意犹未尽而非云里雾里?于是我在《发现》的教学中努力尝试了以下几种有效教学策略,应该说反响还不错。
  一、感性的语言营造诗的氛围
  试想,一台主题深刻、明星云集的文艺演出,要是缺少了高水平的主持人,那么,即使演员再大牌,音响器材再先进,气氛效果也是要大打折扣的。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意境创造上的作用是巨大的,而诗歌教学更需要教师能用诗一样的语言来引导。
  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有一位诗人,他的诗如丝一样缠绵、如泉一样明澈、如火一样热情、如花一样美丽、如瀑布一样激情悬泻。有一位赤子,他谱写的《七子之歌》,曾久久回响在1999年澳门回归的时刻。有一位爱国志士,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作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当天下午就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他被毛泽东赞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去触摸诗人那颗滚烫的爱国心。当我有感情地讲完这段话的时候,我明显感觉到众多的目光与往日比显得特别有神。“山不过来,我过去”,我相信彼时彼刻我已成功地为学生搭建了求知平台,学生不再被动接受,因为我的主动,学生会更主动。
  呼应导入,我设计了这样一段收尾:为什么他的感情如此炽烈?因为他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那是一个孩子对母亲的那份无限依恋、无限感激的拳拳之爱;那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那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眷眷之意;那是一个朋友对另一个朋友的那份同甘共苦、患难与共的浓浓之情。面对贫穷落后,千疮百孔的祖国,诗人们有过失落、彷徨、怅惘,但他们依然怀着希望、激情、壮志,用拳拳赤子之心去抚平祖国母亲的缕缕伤痕。来往的是云雁高翔,留下的是日月守望,不变的是满腔赤诚,期待的是四季阳光。
  当课间有同学不由自主地在大声朗诵时,我感到一种由衷的欣慰,一种真正的满足感。
  二、有序的诵读带动诗的研习
  能鉴赏诗歌是一件高雅而美好的事情,能诵读诗歌更是一件融诗歌与人生为一体的难得的事情。我们应该大胆鼓励学生积极开发、挖掘内心那份对诗歌的敏感,只要自己愿意,谁都可以与诗歌亲密接触。苦于方法的局限与单调,我向学生介绍了“四步诵读法”,希望他们能举一反三,掌握熟练后可以运用于其它诗歌的学习。
  诵读四步骤:通读(放得开,读得响);朗读(读出节奏,读出轻重缓急);品读(读出意境,读出情感);美读(领悟意旨,理解诗歌)。
  同时我又引入PK机制:先四人小组PK朗诵,而后大组中的3名小组优胜者相互PK,接着各大组的优胜者上讲台最终PK。
  在一遍又一遍有目标、有方法的诵读中,学生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地爆发,同时加深了对文本的研习。可以说学生是真正投入了,而且任教老师也一样投入了,因为情感是相通的。
  [作者通联:浙江东阳中学]
其他文献
像往年一样,我第一时间获知2014年安徽卷作文试题的内容,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没有“提篮春光看妈妈”的若即若离,没有“深处种菱浅处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的茫然无助,没有“梯子横放还是竖放”现实悖理,也没有“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不能这样?”的刨根问底,更多的是一种亲切的意见征询,一种客观的观点陈述,没有是非贬褒的价值判断,就是领着考生自然地说出“我”的观点,写出“我”的观点,正是这道作文试题的
教学中任何一种学习活动的展开都要基于“文本研习”进行对话,在获取阅读的感受、体悟后,才能在阅读对话中引发疑问与思考,进而读出或悟透文本意义,即作者、文本、读者等层面的意义。可见“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应该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点和深入文本探究的津梁。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鸿门宴》为例,谈谈文言文“文本研习”的有效方式与课堂效度的几点做法。   一、勾连知识 调动智力背景   当代建构
目前高三学生写作文,多数是以写议论文为主,写记叙文的不多。究其原因,很多学生都觉得写不好记叙文,或写起来不合文体要求、不善于描写、不会安排叙事结构等,硬着头皮写出来的记叙文也大多选材普通、结构简单、语言贫乏。每次跟学生讲记叙文时,学生通常会说:“老师,我也很想写好一篇选材新颖的文章,但是我的生活真的很简单,每天都在教室、食堂、宿舍这样简单而枯燥的环境下生活,哪有什么新的新颖的素材可选。”学生说的是
逝者如斯,弹指挥间。转眼朱先生已仙逝四个年头了。期间,光龙兄多次邀约写一篇纪念文章,我总以“言不逮义”、“工作太忙”而推辞。话虽如此,心中的重压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愈加沉重,难以释怀。朱先生那爽朗的笑声、和蔼的面容、笔直的身姿在头脑中挥之不去。记得2008年5月9日下午,先后接到松泉、光龙的短信,告知先生仙逝的消息,心中的震惊,无以言表。之后,多次与松泉联系撰写纪念文章之事,最早在《中学语文》第七八
2013年3月22日,第三届全国中学语文名师成长课堂展示研讨会在广东中山大学附中三水实验学校举行。在这次活动上,我执教了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课《柳叶儿》,受到较好评价。这节课之所以比较成功,主要是因为在《柳叶儿》的备课中,我一直在追问自己三个问题:一是我对《柳叶儿》的解读到位吗?二是在《柳叶儿》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了落实吗?三是学生在《柳叶儿》的课堂上其主体作用是否能够得到充分地发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语文教科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的重要媒介。语文教科书的编制质量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如何编制出好的语文教科书一直是语文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2013年的语文教育研究中,有的从教科书属性角度进行理论研究,如张
“生态化作文”课堂教学面临的突出话题有这样几个: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与热情?如何让学生明白写作本身也是一种生活,而且是一种令人神往的精神生活?如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进而形成基本的写作能力?具体到对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上,“生态化作文教学”的一个着眼点是针对学生所了解的各种材料不能有所判别、有所取舍、有所利用,在作文中不会对材料进行分析与加工,不能跳出原材料,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审视所
一、教材的节选方式和编排意图  限于课文篇幅,优秀中长篇小说和戏剧作品,只能以节选的形式进入中学语文教材,让师生窥斑见豹。如果节选得当,教师能合理处理,应能收到好的效果。但实际情况却不太乐观,一些节选文本的课堂教学变成了名著演讲,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师只针对选段,将其看作是普通文本进行解读,不能很好地实现长篇节选的教学功能。  本文以《边城》为例,讨论教材编选的目的、节选后的文本教学重点的确定
当前,多元解读教材经典篇目,推行文本个性化阅读已是语文教学中的新潮。不可否认,文本多元解读可以打破僵化教条,可以展现自我,语文的阅读课堂也因此风光旖旎!  毋庸讳言,文本多元解读在对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背后,也存在着很多教师对经典的解读偏离航道,以否定为乐趣,以标新为卖点,假设过于大胆,求证不够小心,已造成了学生对文化的定位模糊与是非混淆。笔者希冀以刘兰芝悲剧为例,呼吁在语文课堂文本多元解读中
《浙江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高考作文发展等级(标准)中对材料的要求是:①材料丰富;②形象丰满;③意境深远。语言有文采,要做到:①词语生动,句式灵活;②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③文句有意蕴。高考考场作文如何体现这些要求,让所举事例妙笔生花,议论抒情丰富多彩,增添得分筹码呢?笔者认为例子的处理方式及议论抒情方式尤为重要,为此,笔者总结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操练方式。  一、描写式  1.单例描写式  单例描写只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