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仔细研究《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语文》,我们就会发现,《意见》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加强优化教学过程的研究,总结探讨优化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明确教学过程遵循的基本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等的关系,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检测和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优化的要求,切实解决新课程教学的具体问题。”同时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好课”的基本标准有八条,其中前两条是:一、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的精神成长。借一句禅言“山不过来,我过去”,要改变当前较为尴尬的课堂现状,首先教师自己不能太被动,不要一味地等待,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从而创设平台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做课堂的主人。
在第二轮教必修三第一专题的诗歌时,我就深刻反思:如何让学生喜欢诗歌而不再畏惧?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放开情感诵读而非过于“冷静”?如何让学生上完了课意犹未尽而非云里雾里?于是我在《发现》的教学中努力尝试了以下几种有效教学策略,应该说反响还不错。
一、感性的语言营造诗的氛围
试想,一台主题深刻、明星云集的文艺演出,要是缺少了高水平的主持人,那么,即使演员再大牌,音响器材再先进,气氛效果也是要大打折扣的。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意境创造上的作用是巨大的,而诗歌教学更需要教师能用诗一样的语言来引导。
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有一位诗人,他的诗如丝一样缠绵、如泉一样明澈、如火一样热情、如花一样美丽、如瀑布一样激情悬泻。有一位赤子,他谱写的《七子之歌》,曾久久回响在1999年澳门回归的时刻。有一位爱国志士,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作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当天下午就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他被毛泽东赞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去触摸诗人那颗滚烫的爱国心。当我有感情地讲完这段话的时候,我明显感觉到众多的目光与往日比显得特别有神。“山不过来,我过去”,我相信彼时彼刻我已成功地为学生搭建了求知平台,学生不再被动接受,因为我的主动,学生会更主动。
呼应导入,我设计了这样一段收尾:为什么他的感情如此炽烈?因为他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那是一个孩子对母亲的那份无限依恋、无限感激的拳拳之爱;那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那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眷眷之意;那是一个朋友对另一个朋友的那份同甘共苦、患难与共的浓浓之情。面对贫穷落后,千疮百孔的祖国,诗人们有过失落、彷徨、怅惘,但他们依然怀着希望、激情、壮志,用拳拳赤子之心去抚平祖国母亲的缕缕伤痕。来往的是云雁高翔,留下的是日月守望,不变的是满腔赤诚,期待的是四季阳光。
当课间有同学不由自主地在大声朗诵时,我感到一种由衷的欣慰,一种真正的满足感。
二、有序的诵读带动诗的研习
能鉴赏诗歌是一件高雅而美好的事情,能诵读诗歌更是一件融诗歌与人生为一体的难得的事情。我们应该大胆鼓励学生积极开发、挖掘内心那份对诗歌的敏感,只要自己愿意,谁都可以与诗歌亲密接触。苦于方法的局限与单调,我向学生介绍了“四步诵读法”,希望他们能举一反三,掌握熟练后可以运用于其它诗歌的学习。
诵读四步骤:通读(放得开,读得响);朗读(读出节奏,读出轻重缓急);品读(读出意境,读出情感);美读(领悟意旨,理解诗歌)。
同时我又引入PK机制:先四人小组PK朗诵,而后大组中的3名小组优胜者相互PK,接着各大组的优胜者上讲台最终PK。
在一遍又一遍有目标、有方法的诵读中,学生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地爆发,同时加深了对文本的研习。可以说学生是真正投入了,而且任教老师也一样投入了,因为情感是相通的。
[作者通联:浙江东阳中学]
在第二轮教必修三第一专题的诗歌时,我就深刻反思:如何让学生喜欢诗歌而不再畏惧?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放开情感诵读而非过于“冷静”?如何让学生上完了课意犹未尽而非云里雾里?于是我在《发现》的教学中努力尝试了以下几种有效教学策略,应该说反响还不错。
一、感性的语言营造诗的氛围
试想,一台主题深刻、明星云集的文艺演出,要是缺少了高水平的主持人,那么,即使演员再大牌,音响器材再先进,气氛效果也是要大打折扣的。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意境创造上的作用是巨大的,而诗歌教学更需要教师能用诗一样的语言来引导。
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有一位诗人,他的诗如丝一样缠绵、如泉一样明澈、如火一样热情、如花一样美丽、如瀑布一样激情悬泻。有一位赤子,他谱写的《七子之歌》,曾久久回响在1999年澳门回归的时刻。有一位爱国志士,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作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当天下午就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他被毛泽东赞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去触摸诗人那颗滚烫的爱国心。当我有感情地讲完这段话的时候,我明显感觉到众多的目光与往日比显得特别有神。“山不过来,我过去”,我相信彼时彼刻我已成功地为学生搭建了求知平台,学生不再被动接受,因为我的主动,学生会更主动。
呼应导入,我设计了这样一段收尾:为什么他的感情如此炽烈?因为他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那是一个孩子对母亲的那份无限依恋、无限感激的拳拳之爱;那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那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眷眷之意;那是一个朋友对另一个朋友的那份同甘共苦、患难与共的浓浓之情。面对贫穷落后,千疮百孔的祖国,诗人们有过失落、彷徨、怅惘,但他们依然怀着希望、激情、壮志,用拳拳赤子之心去抚平祖国母亲的缕缕伤痕。来往的是云雁高翔,留下的是日月守望,不变的是满腔赤诚,期待的是四季阳光。
当课间有同学不由自主地在大声朗诵时,我感到一种由衷的欣慰,一种真正的满足感。
二、有序的诵读带动诗的研习
能鉴赏诗歌是一件高雅而美好的事情,能诵读诗歌更是一件融诗歌与人生为一体的难得的事情。我们应该大胆鼓励学生积极开发、挖掘内心那份对诗歌的敏感,只要自己愿意,谁都可以与诗歌亲密接触。苦于方法的局限与单调,我向学生介绍了“四步诵读法”,希望他们能举一反三,掌握熟练后可以运用于其它诗歌的学习。
诵读四步骤:通读(放得开,读得响);朗读(读出节奏,读出轻重缓急);品读(读出意境,读出情感);美读(领悟意旨,理解诗歌)。
同时我又引入PK机制:先四人小组PK朗诵,而后大组中的3名小组优胜者相互PK,接着各大组的优胜者上讲台最终PK。
在一遍又一遍有目标、有方法的诵读中,学生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地爆发,同时加深了对文本的研习。可以说学生是真正投入了,而且任教老师也一样投入了,因为情感是相通的。
[作者通联:浙江东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