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曾走访过一所重点小学,该学校以注重习惯养成而著称。对于学生的在校行为,学校做了大量丰富细致的规定,包括在楼道里应该怎样行走、说话保持多大音量,以及见到客人应该如何行礼之类。学校环境整洁而肃穆,令人叹为观止。只是走遍整座教学楼,都找不到一个垃圾桶。笔者随口问起陪同参观的学校领导,领导自豪地告诉笔者:“我们的楼道里没有垃圾桶!之前有垃圾桶的时候,桶周围总是脏兮兮的。现在没有了垃圾桶,楼道就干净了!”
关于设立垃圾桶到底会让环境更好还是更糟的问题,前些年在旅游业兴起的时候,曾经引起过热烈的讨论。最后,“堵不如疏”的观点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没想到,在今天的小学里又听到了这样的老调重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都认同,公民的规则意识是需要从小培养的。但是规则意识的培养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规则的合理性,其次才是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好习惯。一味强调遵守规则,却不在规则设立之前论证其是否恰当,就会让规则意识的教育陷入无条件盲从的误区。
垃圾桶放进楼道,会给楼道的清洁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但是通过校工和学生们的努力,问题可以解决。撤掉垃圾桶,看似一了百了,但牺牲掉的,却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方便和舒适。二者孰轻孰重?
我们经常把公民教育挂在嘴边,公民教育最多被谈起的,是公民的主体意识教育,是要让我们的孩子们从小明白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而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关注更多的是义务。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利,总会被有意無意的忽略。我们需要让孩子们懂得,义务固然不可轻辞,权利却也不可轻让。
没有垃圾桶的干净,不是真正的干净,不是在良好的行为习惯指引下自然形成的爱护环境的美德。用这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不仅不能帮助他们养成克服困难的思维方式,反而会因为学校回避问题的处理方式给学生留下消极影响,甚至会让他们养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维习惯。这跟国家提倡的有责任有担当的公民意识教育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面对楼道里的卫生问题,学校应该教给学生的是:垃圾桶可以有,但是要想办法保证垃圾桶周围环境的卫生。享受这份便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关的责任,这才是真正的品德养成。至于想什么办法,不妨放权给孩子,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远胜过一些思维日趋僵化的成年人。当孩子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规则,付诸实施,才可以算是一次成功的规则教育。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只是停留在想象中的禅意;“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才是可以践行的准则。
关于设立垃圾桶到底会让环境更好还是更糟的问题,前些年在旅游业兴起的时候,曾经引起过热烈的讨论。最后,“堵不如疏”的观点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没想到,在今天的小学里又听到了这样的老调重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都认同,公民的规则意识是需要从小培养的。但是规则意识的培养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规则的合理性,其次才是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好习惯。一味强调遵守规则,却不在规则设立之前论证其是否恰当,就会让规则意识的教育陷入无条件盲从的误区。
垃圾桶放进楼道,会给楼道的清洁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但是通过校工和学生们的努力,问题可以解决。撤掉垃圾桶,看似一了百了,但牺牲掉的,却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方便和舒适。二者孰轻孰重?
我们经常把公民教育挂在嘴边,公民教育最多被谈起的,是公民的主体意识教育,是要让我们的孩子们从小明白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而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关注更多的是义务。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利,总会被有意無意的忽略。我们需要让孩子们懂得,义务固然不可轻辞,权利却也不可轻让。
没有垃圾桶的干净,不是真正的干净,不是在良好的行为习惯指引下自然形成的爱护环境的美德。用这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不仅不能帮助他们养成克服困难的思维方式,反而会因为学校回避问题的处理方式给学生留下消极影响,甚至会让他们养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维习惯。这跟国家提倡的有责任有担当的公民意识教育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面对楼道里的卫生问题,学校应该教给学生的是:垃圾桶可以有,但是要想办法保证垃圾桶周围环境的卫生。享受这份便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关的责任,这才是真正的品德养成。至于想什么办法,不妨放权给孩子,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远胜过一些思维日趋僵化的成年人。当孩子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规则,付诸实施,才可以算是一次成功的规则教育。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只是停留在想象中的禅意;“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才是可以践行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