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定义未来的穿越之旅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w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〇〇六年,朱士齐第一次见到黄河。从家乡聊城驶出的客车,载着他自泺口黄河浮桥上驶过,狭窄而颠簸的路面并没有引起他太多的注意。青春、大学——新世界的大门正在向他敞开,那种新奇与诱惑冲淡了一切。
  此后的四年时间里,这座浮桥成了他回家的必经之路,作为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一名学生,朱士齐偶尔也会思考,为何在二十一世纪还有如此古老的过河方式?
  那时候的他怎么都不会想到,十余年之后,他会回到这座浮桥畔,带领他年轻的伙伴们改写跨黄通行的历史!他们要开掘『万里黄河第一隧』,为济南乃至山东的新旧动能转换与高质量发展,铺设一条崭新的高速通道。
  高质量发展新征途
  济南,南望泰山,北依黄河。这座以泉为名闻天下的城市,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以泉为魂,构建了最早的古城格局。
  近代以来,济南城市规模不断扩展,但南部的群山与北部的黄河一起,似乎成为济南人心中“天然”的屏障。在“山河之间”,当代济南东西狭长的城市空间,逐渐形成。进入21世纪,济南的城市规划者们越来越意识到,要彻底释放这座城市的发展潜力,济南必须突破南北之界限。跨过黄河,就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跨过去,就能改变济南的城市形态,人们的想象空间和城市的规划将因此而变。拥抱黄河,携河北跨,将黄河变为济南的城中河,被正式提上日程。
  2017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山东发展得益于动能转换,望山东在国家发展中继续挑大梁,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继续打头阵。
  先行先试,提供示范。2017年5月,济南筹备设立全国首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内涵的功能区。沿黄河两岸,济南划定1030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在黄河北岸的面积约为730平方公里。
  2018年1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省政府、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则同意《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
  这是党的“十九大”后获批的首个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正式成为国家战略,吹响了济南北跨黄河的“冲锋号”。跨黄河不易,首当其冲的就是交通问题。
  此前,济南各类跨黄通道并不少,包括公路、铁路在内,总数达到10座,但是远远无法满足两岸民众的出行需求。这也是为什么泺口浮桥多年来一直运营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7年年底,作为济南携河北跨重要交通支撑的“三桥一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万里黄河第一隧”正式破土动工。
  年轻人的集结号
  黄河河床从河南开始逐渐抬升,高出周边区域,济南泺口段河床,高出南岸天桥区地面5米,是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
  “万里黄河第一隧”,第一,是荣誉更是挑战,预示着诸多新的难题需要在施工进程中去破解,这样的工程需要最优秀的队伍。
  在中国,有一支最最出色的队伍——兵。在基础建设领域,曾经有一支队伍,叫铁道兵。这支始建于1945年的队伍,曾为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披荆斩棘。20世纪80年代,铁道兵接受改编,成为铁道部下属工程局。而接下“万里黄河第一隧”任务的队伍,就是曾经主攻桥梁建设的铁道兵第四师,今天的中铁十四局。
  朱士齐与他的伙伴们一样,从进入十四局的第一天开始,就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兵,“祖国一块砖,哪里需要那里搬”。“2010年大学毕业,就到了广西百色地区,参与云桂铁路的建设,在荒山野岭度过了两年多时间。之后几年从四川到广东再到湖北。”在全国各地辗转六年之后,朱士齐回到济南,参与到CBD的建设中。在这里,他遇到了与他同一年进入十四局的曹现涛。
  与朱士齐一直在省外参与工程不同,负责测绘的曹现涛进入十四局之后参与的第一个项目,便是举世瞩目的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至今,曹现涛都对动辄九级以上的海风、总是破坏他们测绘点的海浪心有余悸。但刚刚毕业就参与如此重大的项目,对年轻的他来说兴奋大于一切。之后,他在山东与四川之间辗转,从成绵乐客运专线到沂河大桥,从眉山到济南,不同的轨迹,最后汇到同一个点。
  当朱士齐在广西的荒山里与蚊虫作战,曹现涛被胶州湾肆虐的海风吹得东倒西歪时,孙警才刚刚进入大学的校门。那时的他,也想不到毕业后的自己会成为一名盾构机驾驶员。工作之后的他,就被分派到了美丽的海滨城市厦门,他参与的第一个项目竟然是在国内首条穿海地铁盾构隧道……
  时针指向2017年12月,这些在天南海北不同建设工地上奋战的年轻人,被集结到了一起,他们将共同开启中国万里黄河的崭新篇章。朱士齐已经从最初的技术员,一步步成长为工程部部长、总工程师、项目经理,一年之后,“朱士齐创新工作室”将在穿黄隧道施工现场成立;曹现涛则成为测绘工作的带头人;孙警在结束了“穿越海峡”的“梦想之旅”后,成为盾构机领域的出色人才。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次“回家之旅”,他们要在山东的家乡父老面前,倾尽所学,为家乡的高质量发展,架桥铺路。
  2017年12月1日,“万里黄河第一隧”正式动工,距离济南首次提出建设济泺路北穿黄河隧道的设想,已经整整过去了12年。
  这条隧道将创造多个第一,它不但是国内直径最大的穿黄隧道,也是距离最长的黄河隧道,且还将是目前国内最大直径的盾构隧道,也是黄河上第一条公路隧道、第一条公铁合建的隧道。
  改写历史“第一隧”2018年腊月二十六,济南,大雪。
  朱士齐终于松了一口气,在距离春节只有4天的时候,黄河南岸穿黄隧道施工场地周边10KV电力迁改最终完成。
  “大家年貨都买好了,不能让大家因为没电过不好年。”朱士齐回忆说。电力迁改,本来难度不大,但牵扯到周边五千多户居民,多条高压线同步施工,被济南电网的工作人员称为济南迁改停电史上“前所未有”。在朱士齐的记忆里,那是日夜突击的20天,每天将近15个小时的时间都扑在现场,终于赶在春节前完成电力迁改。一场瑞雪为这场突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挑战才刚刚开始。   在黄河南岸,隧道施工已经不仅仅是公路工程,在最上层的隧道公路层之下,还有为济南地铁M2线预留的轨道交通舱,公轨合建,是穿黄隧道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加上烟道、纵向逃生通道、管廊等基础配套设施,黄河南岸明挖段基坑最深处达5层,深度36米,相当于十多层楼高。
  基坑的宽度从21米逐渐扩大到近50米,深度从21米直至36米,“如此长大宽深规模的深基坑在全国可以排到前三位。”朱士齐表示,“为保证施工安全,基坑地连墙的深度达到58米。”
  在老铁建人心里,水是最可怕的,而对于有泉城之称的济南来说,最不缺的就是水,何况,这里距离黄河河岸只有200米。有水,就可能带来基坑渗漏水,“地面下挖一米,就已经有渗水。十四局做了几十年深基坑的老人,到这里也挠头。”朱士齐说。
  不过对于这帮年轻人来说,最不怕的也是挑战。“按工程要求,基坑一倍距离内不允许有建筑,但是在济泺路两旁这根本没法实现。”工程队将地连墙打到了地下58米,曹现涛带着年轻的测绘团队,用数据实时监控工程现场,发现安全隐患第一时间排查处理,“基坑周边社会车辆多、民房多,而且多是老旧民房,基础差。基坑一旦变形就会导致房屋开裂……”周围居民不知道的是,为了他们安全地生产生活,这帮年轻人每天提心吊胆。
  地下难,地上也难。地上,数条110KV的高压电线横穿工地上空,距离地面约11米,高压线的安全作业距离是5米,留给他们的作业区间只有6米,而地连墙成槽机最低高度是12米。他们最终研究出“110KV高压线下低净空地连墙施工技术”的新工法,并自行设计定制了“低矮龙门吊”专用设备,不仅攻克难关,还为公司申请了新专利。
  在南岸明挖工程的最北端,是两个巨大的基坑,立壁之上,两个硕大的直径16米的圆形图案引人注目,这是为盾构机准备的“出口”。
  按计划,“泰山号”与“黄河号”两台盾构机先后穿越黄河河底,这是我国超大直径盾构隧道首次穿越地上悬河,盾构机最大埋深超过54米。“在穿海的时候,我们遇到的是超硬的岩石,在黄河这边主要是超软的粉质黏土和钙质结核地层。”孙警将这种地层形象地比喻成“吃”大白兔奶糖,吃多了就会黏牙,刀盘就容易被“糊”住结泥饼,不容易筛分,都是“胶泥蛋”。遇到钙质结核地层,易造成刀具磨损、刀齿崩断,出浆泵卡滞、环流不畅等多种问题。孙警根据施工经验,向团队建议“加大刀盘中心冲刷和气垫仓底部冲刷”,在保质保量和安全有序的前提下,有序推进。
  盾构机在地下穿行2.5公里之后,需要在隧道南岸从预设出口穿出地面,直径近16米的盾构机,轴线误差不能超过2厘米,否则就可能在预设出口“卡壳”。这样的精度,让曹现涛的测绘团队必须定期与北岸同事联测,复核偏差。
  2020年10月28日,“泰山号”顺利完成掘进任务,钻出“盾门”,隧道东线实现贯通。西线“黄河号”盾构机于2019年9月12日始发,牛年春节前也将按计划“出坑”。
  從今始修桥也过桥
  从老铁道兵那里,朱士齐与曹现涛都听到过这样一句话:修路不走路,修桥不过桥。
  这支队伍,在天南海北修路架桥,却很少有机会去走一走自己主导的工程。很多时候,工程即将结束的时候,这些技术骨干就已经被调派到新的工程中。但这一次不同,他们为家乡父老修路,也为自己回家修路。
  周平顺,中铁十四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黄河项目部党支部书记,在手下这群年轻人身上,他似乎重走了一遍自己当年的路。年轻人展示出的活力和创造力,一直给他惊喜,而他们所经历的苦,周平顺也深有体会。
  回家,是这群“工程人”最不想提的词之一。局里一个年轻人做的抖音,道出了大家的心声。面对多久没回家的灵魂拷问,不同的同事有不同的答案:
  新学员:得有三个多月了。
  入职三年:过年回来一年多了。
  老员工:哪有家?这不就是家吗!
  在朱士齐的记忆里,最长的一次离家工作时间是一年半,而曹现涛是一年。这一次穿黄隧道施工,就在家门口,但他们还是要常驻工地。“每天早晨六点早会,晚上吃完饭还有工程,每天工作结束经常要十点十一点,每个月能回家一次就不错了。”长期在外,与亲人的疏离感是难免的,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到幼儿园接孩子放学被老师拒绝,让孩子喊爸爸,孩子笑而不语,这都是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
  与周平顺的老一辈人相比,如今便捷的视频通信等设备可以让他们与亲人隔空交流,但更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也在发生。“回家进门之前要先打开视频,让孩子知道自己与视频里的爸爸是同一个人……”
  对亲人的牵挂和思念,只能用更努力的工作来消弭。周平顺专门做过统计,自己被手下60余个年轻团队成员把年龄平均到了30岁。而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已经有15名年轻技术员被抽调,成为其他新工程的骨干。
  2020年的最后一周,一场强力寒潮席卷中国北部,济南也迎来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早上六点半,施工现场雷打不动的早会准时召开,朱士齐开始部署一天的工作安排,曹现涛准备新一轮的两岸联测。“黄河号”已经成功穿越济北绕城高速,一个月之后,当它重新看到天空时,就是黄河隧道双线贯通之时。
其他文献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这个源自《诗经》的词汇,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描绘的社会理想,是中国百姓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实现全面小康,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初心使命。经历不懈跋涉与求索,穿越无数艰辛与坎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之年。  我们用镜头聚焦齐鲁大地的四面八方,走进热火朝天的小康生活,记录一座座村庄、一个个家庭梦想成真、笑顏绽放的鲜活故事,只在为脱贫攻坚的最后决战时刻
期刊
自2019年8月30日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运行以来,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以下简称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或青岛片区)管委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扩大对外开放和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方向,以打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重点,以风险防控为底线,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挖掘改革潜力,破解改革难题,释放发展活力,“变中求变”开辟大市场,
期刊
樊学梅:与作者的交流,趣味盎然  2020年夏天,我收到了梁老师寄来的手稿。A4纸上全是他用黑色签字笔写的工工整整的文字,上面还保留着铅笔修改的痕迹。为了防止书稿不小心散落,细心的他还在每页稿纸上标上了页码。梁老师是一个对文字对作品特别认真严谨的人。  拿到手稿的我,虽然特别想一睹为快,想知道梁老师又为我们带来什么新奇有趣、奇思妙想的故事,但还是按捺住了激动的心情,拿着手稿,跑到办公楼二楼尽头的复
期刊
我画钟馗已十年有余,这其中的体悟虽不敢说是“十年磨一剑”,但的确也包含着我对钟馗这一文化图式的很多思考。在我的心目中,钟馗是有相的,但又是無相的;他是降妖伏魔、挥剑斩五毒的“天师”,又是正气浩然、刚直不阿的才子。可以说,他既是一种文化图式,但更是一种正气精神。  庚子新春,在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全国、举国上下同心共战疫情之际,在挥笔歌颂人民抗疫、防疫精神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驱邪除灾、惩恶扬善,扬人
期刊
一九八五年四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在第一次视察石臼港时,看到石臼海滩沧海桑田的巨变,写下了『黄海滩头千年睡,日照东岸巨港出』的题词。  三十五年过去了,石臼港又有了新的变化,一弯碧海将港绕,城港相拥,碧海潮生,长堤横空,海鸟嬉戏,昔日煤堆场变身美丽『海龙湾』。  时代在变,城市在变,港口也在变。二〇一九年八月六日,山东省港口集团成立,开启了山东港口日照港与城市融合发展新的一页。港与城本就互相依存
期刊
“十年磨一剑”这句话,用在今天的主人公——程现娥身上,再恰當不过了。从2010年到2020年,整整10年,程现娥完成了从一名普通创业者到一名女企业家的蜕变。对程现娥来说,逆境是痛苦的,也是难熬的,她却靠着自己顽强的意志挺了过来,最终“化蛹为蝶”。  程现娥1971年出生,学的是食品专业,毕业后在一家食品厂打工。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她是内行。虽然她单位的工资不高,但一家三口的小日子过得还不错。天有不测
期刊
夏秋之交,细雨缠绵。  風从运河来。河道里氤氲了清新的气息,两岸的城镇街巷、乡土原野,清晰、清朗,透出一种沉静美。  抚今追昔,鉴往知来。在中华文明谱系里,这条曾流动着繁华与风情的大动脉,总给予站立两岸的我们以无尽的思考和喟叹。  不废江河万古流。在见证过时代变迁、人事代谢之后,这条古老河流继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又迎来了新的历史节点。让千年文脉流淌不息,从中央到地方,先后出台大运河文化保护
期刊
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红色基因激荡信仰力量。自2019年起,山东省开始举办“红动齐鲁”红色故事讲解大赛,充分挖掘和展示了一批可以净化心灵、升华精神的感人故事,擦亮了“红动齐鲁”品牌,弘扬了沂蒙精神,为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创新和实践。  “今天参加这个活动,我潸然泪下。革命先烈付出了鲜血和牺牲,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我一定会把这些红色故事讲给我身边的人听。”油佳是泰安市中心
期刊
无论从经济社会发展还是社会民生保障角度而言,水,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资源。但是很多人并不清楚,按照联合国规定的人均占有量标准,山东属于严重缺水地区!今年5月,山东省水利厅公布的数据显示,我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4。  如何节约用水,如何利用现有技术手段提升用水质量,达到水资源的最优利用?东营市鲁辰水务有限责任公司的“源头治水”水质提升战略,给我们提供
期刊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科学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之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省人大常委会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论述,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人民至上、依法履职,坚决助力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依法做好立法、监督、代表等各项工作,在新时代现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