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坤水墨语言的湖湘本色

来源 :当代中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longj_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姜坤先生是钟情水墨艺术而又深谙水墨艺术语言的。他以水墨为载体,纵情地表达他的生存体验和生命激情,在他的艺术探索轨迹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一位深情的画家对母土、自然、人性诚挚的爱恋,又可以看到他以个性的语言对情感、精神、思想自然的表达。诚如他自己所言:在艺术的探索中,需要燃烧生命的激情和千锤百炼的功力,也要有真知灼见的睿智,沉着冷静的清醒。
  他是践行了上述思考的。
  传统中国绘画艺术(以文人画为正宗)最富生命力的审美价值,体现于其丰富的水墨建构之中;中国绘画艺术在清末的式微,并非形式法则所致,而是感性精神衰弱的问题。是中国传统的理学精神窒息了中国文化的感性生命,于是以“感性”为法门的艺术就只能气息衰微了。姜坤先生的现代水墨艺术就是从充沛感性活力开始的。他的作品,无论绘画内容还是题材内容,无论笔墨结构,还是表达主题,都可以看到画家对感性的注重和追求。这一点他接通了他的同乡、前辈大家齐白石的命脉。从特定意义上说,齐白石之所以成为一代宗师,其决定性因素并不在于笔墨(当然他有第一流的笔墨)而在于感性。齐白石的艺术不但讲述了一个传奇性故事,而且还提示出了一个深刻的美学命题。
  所以哲学家说:审美一辞,一是关乎感性,二是关乎艺术;以及艺术是在感性中表现真理,等等。
  边缘于中原文化的湖湘文化,既得楚骚的浪漫,又承王船山哲学的经世精神,这深厚文化底蕴是历代湘籍艺术家的精神资源。姜坤先生的水墨艺术承荫了这个传统,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山野之气和人性之情相接,自然之象和文人之性相通。
  


  感性是人性的逻辑前提,传统的中国画艺术是一门重文化人格的艺术,在传统的中国画格局中,要成为一个画家先必成为一个文人。传统中国文人画是成亦如斯,衰亦如斯。作为一个具有现代文化品格的画家,姜坤先生的水墨艺术突破了这个传统的樊篱,他使自己的艺术超越了人格本位而进入了人性本位。加缪之所谓“真正的艺术永远要放在人性的天平之上”,实是在说人性是艺术的最本质尺度。而姜坤先生的艺术,无论是山水还是人物,都是可以看到充溢的人性精神的。尤其是他的女性人体系列作品,更是突出地反映出了画家对人性诸多层次的体认。姜坤先生的女性人体主题在美学上的意义,还在于他提示了人性与自然、人性与文化的审美理想;提示了他试图以自然人性反文化人性的深刻用心。值得指出的是,这对于现代工业文明所造成的“人为自然”的疏离,不失为一种审美的救赎。
  
  延伸阅读·评论
  姜坤先生的水墨画,以他五十年锤炼出来的坚实符号,构筑了一个属己的丰富而奇妙的水墨艺术世界。多年的笔墨,凝聚了他对苗、瑶、侗族山寨人民生活的钟情;寄托了他对吊脚楼这种特有的地域民宅建筑的挚爱;也不断扩展了他对湘、黔、蜀大山大水的了解。看他艺术技巧高度提炼的作品,笔墨已经十分娴熟,表现的对象都有血有肉、能歌善舞,且有生动而真实的人和事。所以,他的艺术表现语言符号是坚实的。
  


  姜坤认为:近些年来艺术表现的风气受西方的影响太多,一些画家似乎已经忘掉了自己的文化身份;有的画家侧重于讨论那些空洞的东西,忽略了艺术本身的表现对象。西方艺术红火了,便跑到西方艺术一边去;传统艺术复兴了,又跑回到传统一边来。他和夫人郑小娟都反对这种盲目的缺乏文化性格的创作行为。因此,他选择了用坚实的符号,将沉着的步履践行于不同的阶段,以作品来回应时代对艺术的新要求;从传统中来,又汲取西方艺术中光与色的严谨成分,在侗女、苗寨、吊脚楼和大山大水中发现艺术的美。五十年的创作历程表明,他的思考是深刻的;并且他已然将这种思考用艺术的形式,传达给了每一位热爱生活的观众。
  (廖少华《以坚实的符号表达深刻的思考——姜坤水墨画艺术短评》)
  
  延伸阅读·参考书目
  《国画人体艺术》,姜坤,岭南美术出版社,1988年出版。
  《当代美术家画库·姜坤卷》,姜坤,天津杨柳青画社,1988年出版。
  《名山画稿》,姜坤,湖南美术出版社,1989年出版。
  《姜坤作品集》,姜坤,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年出版。
  《姜坤画集》,姜坤,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出版。
其他文献
曹银虎  1975年生于江苏南通。200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我喜欢深夜,静静的,一个人,点上一支烟,看烟丝缭绕,变幻不定,思绪无穷。我喜欢听笔在宣纸上沙沙作响的声音,或舒或缓,或急或速,犹如一首首美妙的乐曲。  我迷恋点、线、面的无限组合,迷恋线条的方圆、粗细、长短、直曲,结构的险绝、平正,松紧、疏密,墨色
期刊
李永强  1980年生于河南郑州。200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      不管是笔墨功夫还是造型能力都距离“画家”这一称谓甚远的我,要在画家、美术理论家陈履生老师主编的杂志上堂而皇之的写上这么一段艺术创作感言,着实让小可诚惶诚恐,且自惭形秽。但囿于体例使然,故还是提笔写上一段驴唇不对马嘴的所谓的艺术创作体悟。  我是从事美术理论研究的,大学
期刊
张海鹏  1982年出生于四川泸州。2005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现任教于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名言用在绘画事业上最为合适,无数的名家、大家都游历过中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胸中有了“山水”,笔上才会写出“山水”。我从故乡四川泸州来到广西学习和工作,作学生下乡采风时欣赏了美丽桂林漓江、龙胜梯田、石头古镇,游历了如画的桂平西
期刊
近时有关花鸟画的论讨,似颇为画界诸君所乐道。此中尤以第一届当代中国画论坛所论之“花鸟精神”,及年初北京画院珍藏之20世纪写意花鸟画作品展学术研讨会所论之“花言鸟语”,为其代表。前者系依古代史家所列之“人物”、“山水”、“花鸟”三门,别之为论,希图经此共谋一“传承与创新”之新动议,架势不可谓不猛,然总健谈于往古之招式,未免显得过于“温柔敦厚”了些,拟古过之,断裂却有不足;后者历呈20世纪写意花鸟之存
期刊
施大畏(上海)  1950年生,浙江吴兴人。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78年调上海人民出版社任专职创作员,1986年任上海中国画院专职画师。现为上海中国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文学艺术联合会委员,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
期刊
唐少峰  1973年生于湖南邵阳。200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为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      小时候常看见学画画的大哥哥大姐姐们背着画板,骑着自行车去郊外写生画画的身影;常偷偷地趴在窗户外看他(她)们在画室里画静物,画石膏像。还能将对面的模特画得像真的一样。便认为画家的生活一定是充满浪漫与潇洒,轻松与惬意的了。在艺术的天地里跋涉数年后,我体会
期刊
黎冰颖  1977年生于广西柳州。2007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为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      黎冰颖是典型的才女画家,虽名叫冰颖,但却热情开朗,为人和善而容易相处,不俗的外表处处透露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灵气。  她多次深入少数民族集中的山区,积累素材、体会生活,探南丹、游三江、行德峨、走龙胜,与少数民族人们的深入接触、交流,使艺术家对少数民族人物
期刊
苏凌云  1979年生于广西桂林。2005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为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画的画意、画境,浑厚的艺术魅力自成一体,传统在恒久的时间中慢慢积淀,成为有迹可寻的法度。前人在精神世界上已经创造了一个精神上的自由王国,达到了很高的层次,在绘画传统上的完善,达到很高的精神文明。体会古意,接触传统,是体会其中韵味、意
期刊
陈忠志 1935年生于广西贵港市。1951年考入广州华南人民文艺学院,1953年调入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956年毕业,同年分配到西北艺术学院任教。现为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期刊
一部《工笔人物画技法》教材,从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我碾转数省,每当我主持系部中国画教材征订时,我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要求任教人员注意选订这部著作。2000年夏天我调入湖南工作后,有了更多的机会向著作者—郑小娟老师请教,对她的人品与艺术有了更多直接的了解。  郑小娟从艺五十年来,用自己对艺术不懈追求的那份真情,感动了读者,也感动了艺术自身。在她身上已经真正将自己的工作、生活、艺术实践融汇得难解难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