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鉴赏课程中融合思政素质教育发展新型音乐教学模式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yynn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音乐鉴赏课程教学与思政素质教育相融合,有效地实现了基于思政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的新型教学体系,能够进一步培养高素质人才。在这一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将思政素质教育与音乐文化、作品鉴赏的教学相融合,对于高校学生道德情感教育具有较好的推进效果。同时也提升了授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促进其不断加强思政理论水平,丰富专业发展内涵及其专业水平的发展。本文以音乐鉴赏课程中思政素质教育的融合构建为阐述的核心,探讨如何发展并创建新型音乐教学模式,提高高校音乐教学的综合质量。
  关 键 词: 高校音乐;音乐鉴赏课程;思政素质教育;新型音乐教学
  教育的改革发展推动了高校的教育变革,在音乐鉴赏课程的开展中,需要不断深入思政素质教育内容,促使学生在音乐艺术能力培养提升的同时,亦能够提升其智力与道德的建设和发展,促使道德素质得以强化提升。因此,在这一教学融合的立意下,可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实现两者教育指导的共同效力,使得学生在此期间既能够发挥想象创造,亦能够升华思政道德。
  一、目前高校音乐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困境
  (一)音乐教师思政教育和意识较弱
  目前多数任职于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师,基本来自音乐专业学院,具有较高的音乐专业素养,能够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音乐教育。然而大多数教师缺乏一定的思政教育实践经验,导致教学融合期间,难以有效将其落实,学生的思政素质意识亦是相对较低。同时,立足于自身专业教育,音乐教师多以音乐教研为工作的中心,将其精力更多地置于音乐理论、音乐技能、音乐训练等各个方面的教学工作,而面对于学生价值观念、思想动态则缺乏一定的关注。甚至于多数教师对于思政教育的理解局限于专门的思政教师,认为思政素质教育为其思政课程教师的职责。然而事实上,思政素质教育是每一位任职教师的教育基本原则,但高校音乐教师并未意识到这一层面,使思政教育教学的指导难以落实于音乐课程之中[1]。
  (二)音乐教学缺少思政教育渗透
  1.道德性与审美性冲突
  在专业课程教育的研究中,大部分教师常习惯于将其与思政教育划分,甚至部分音乐教育者对于音乐艺术存在较高的音乐理念,不认为思政教育能够与音乐相匹及,认为思政教育的融入会降低音乐艺术的价值。但其实,这一审美观念存在一定的错误性。人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存在,意味着人在生活与思考中不能独立进行,而应是道德、美感的结合体[2]。也就是说,音乐不能脱离道德而独自存在。同时,艺术与德育之间都为精神活动的形式之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统一性,如若将两者隔离开来,则无法有效落实音乐教育的目标。
  2.艺术性与功利性的冲突
  艺术与功利性存在冲突已是现阶段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显著特征,其中,“和谐”“美善”的观念未能与音乐教育有效连接。部分家长以及教师对于学生音乐培养的目的更多的是在于名利的追求,学生在一次次音乐艺术的培训与考试中,以期获取奖项,逐渐形成培养“明星”的思想趋势,而失去了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追求与热爱的初心,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逐渐产生消极的音乐学习心理。因此,在功利性培养目的的影响下,高校音乐教师的审美功能逐渐淡化,致使德育的教育难以有效发挥其功效[3]。同时,于学生而言,更是难以在音乐艺术中体会音乐及艺术的愉悦,致使音乐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创新发展。
  二、融合思政素质教育,发展新型音乐教学策略
  (一)提高音乐教师教研与思政教育水平
  在融合思政与音乐课程的教学理念下,这一形式的教学创新具有一定的难度,而有效践行并落实这一教学实践则需构建高质量的专业教师团队,以支撑这一教学活动。
  首先,可创設教学研究会。思政知识的内容学习应以时下的最新内容为标准,保障教师能够走在思政教育的最前端,为学生提供更为先进、科学且系统的思政教育指导。基于此,高校需组织教师定期展开教学研讨会,及时地将最新的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分享于教师,使得音乐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提升的同时,加强其两者融合教育的意识[4]。
  其次,可聘请专业的教授设立讲座。这一形式能够促使教师加强对教学融合的理解与支持,同时亦能够丰富教师培训的形式,使得教师在思政教育提升的渠道更为多元。比如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传统诗词的渗透,还有一些红色经典歌曲,这些都是思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在此期间,教师可以与教授实现高效交流,更为具体深化地了解思政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并从中学习渗透思政教育的方法及策略,促使教学融合得以有效实现。
  然后,作为教师本身亦需要加强对于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在此过程中,高校则可为音乐及思政教师提供并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以促使教师能够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展开培训学习,实现思政教育的自我提升。将思政教育渗透到高校音乐鉴赏课程中,包括传统文化的渗透,传统诗词的渗透等,而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提升教学水平,才能有机融合在音乐鉴赏课堂上。
  最后,教师应充分挖掘并利用身边优秀的资源,注重与各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比如,音乐教师可与思政教师通过科研交流,进而相互学习,以促使音乐课程与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使得音乐教师能够在此期间进一步增强对于思政教育的认知,通过不断地教学总结与反思,进而探索创新型音乐教学模式,寻找音乐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
  (二)建立合理的音乐课程体系,完善音乐课程
  思政素质教育的融入应建立在音乐艺术的情操及道德素质培养之上,以此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音乐课程体系。在发展新型音乐教学模式的期间,可从开放式音乐作为切入点,将多种音乐类型进行融合,如古典音乐、传统音乐及流行音乐等,以丰富学生的选择,促使学生能够在此期间更为深刻地体会音乐教育中蕴含的艺术美感及审美情趣。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可通过作品鉴赏、识谱学习等方式进行艺术修养的自我提升。从思政素质教育的层面而论,则可结合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为立足点,据此展开思政教育指导,以促使学生在此期间有效感受艺术道德情操,培养其思想道德素养。例如,在课程设置上,亦可开设《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鉴赏》等,同时将思政素质教育融于其中,以促进学生更为全面地学习与发展。此外,面对不同的音乐形式及类型,亦需要正确、包容的心态,促使学生能够了解每种类型的音乐其存在的不同价值与意义,同时将流行音乐与古典诗词结合也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如,中国的传统音乐在鉴赏学习的基础上,亦能够促进学生爱国精神品质的提升;而国外的古典音乐,则可提升艺术修养。因此,只有建立好了课程体系,才谈得上和思政教育的融合。   (三)加强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机制建设
  1.融合机制
  两者教育的课程创新构建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快速实现的,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其潜移默化地渗透于其中,以更好地将这一教育体系得以完成。期间,涉及两种不同层面的教育领域,具有较为复杂的教育特征,因此,教师需从多个方面进行教学的融合考虑,包括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此外,在德育教育中,音乐的审美精神亦是其灵魂核心所向,因而教师可采用音乐的旋律进行思政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以促使学生亦能够在德育的学习实践中不断追求音乐美、艺术美等,从而创造新的音乐作品,实现音乐创新的有效培育。同时,教师及学校亦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及个性特点,打造不同专题的教育活动,如“音乐作品中的传统文化”,鼓励学生去搜集、整理歌曲中呈现的传统文化。还可以开展红歌交流会,红色经典歌曲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育人资源。或者可开展古诗词吟唱活动,如《水调歌头》《清平调》等作品,都是比较有名的,让学生在吟唱中,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2.实践机制
  音乐的课程学习实质上隶属于外向型学科,因而在教学的创新发展中,亦可开设课外文化的教学课堂实践,为思政素质教育的实施与落实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在此过程中,需将两者的平衡点有效探寻,进而在此基础上构建更为积极、健康的音乐实践课堂。例如,可定期开展音乐募捐文艺演唱会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技能进行表演,进行贫困家庭、农村学校的募捐活动。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在表演活动中有效锻炼了音乐技能,有效提升对音乐的兴趣与积极性; 同时,亦是促进并培养了学生思想道德意识与素养,逐渐形成良好的品质理念。与此同时,在活动结束之际,教师亦须引导其展开实践总结与反思,以进一步增强其活动的体验与感触,使得实践活动的教育价值得以充分发挥。除此之外,教师及学校还可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依据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活动的创设,如具有爱国情怀的音乐活动、关于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的音樂活动等,使学生的思想内涵得以在丰富多元的实践活动中有效提升,增强其音乐艺术的审美素养,使其能够在积极健康的环境中成长与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校音乐鉴赏课程中将思政素质教育融入教学期间,教师素养及其专业能力的发展则是核心指向。在此过程中,在音乐课程的基础教学理念下,通过将国内外优秀音乐作品及民族文化整合,将音乐教育发展进行创新实践。如此,对于高校音乐教育的长足发展以及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等都具有较好的影响效果,使得高校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建设能够更加完整并落实。
  基金项目:广州商学院 2020 年度校级科研项目(《流行歌曲与古典诗歌鉴赏》课程思政的混合式教模式与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0XJYB021。
  参考文献:
  [1]欧家玉.在高校音乐课程中融合思政素质教育发展新型音乐教学模式[J].农家参谋,2020,No.664(16):179-179.
  [2]陈琛.高校公共音乐课程融合思政素质教育的创新教学模式探索[J].湘南学院学报,2019(4):123-125.
  [3]罗柳萍.探讨高校公共音乐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创新教学模式[J].艺术大观,2019,000(015):1-1.
  [4]蒋凤梅.让音乐走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对音乐素质教学中引入思政教育的认识[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No.412(07):27-28.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诉求下,通过对中国“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文化内涵的分析,发现广义的“师徒传承”美术教育,可以分为以美术技能、技法为中心的“师徒传承”和以“艺术观念”为中心的“师徒传承”。而作为以“机器”为本质属性的人工智能,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只能代替一些以美术技能、技法为内容的“师徒传承”美术教育,不能取代以“艺术观念”为中心的“师徒傳承”美术教育。这为中国“师徒传承”美术教育在人工
摘 要: 步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出现了广阔的运用空间。时至今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所依赖的必要手段。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之下,数字媒体行业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动态视觉传达设计作为该行业的专业化技术体现,也在其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因此,本文结合动态视觉传达设计的实践应用成果,对于其在数字媒体中各个领域的运用进行概述,并且对其未来发展方向展开技术性分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一直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德育教育的核心位置.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对象为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政治觉悟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音乐舞
本文针对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特点,秉持知识传授、能力提高和价值引领的“三位一体”教育理念,构建由“微课程”“微载体”和“微环境”组成的“三微一体”新模式,以适应“微
摘 要: 对于职业教育从业者而言,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各个学科的特点与优势,结合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策略以及办学理念进行灵活调整,培养学生的匠人精神。美术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匠人精神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以分析匠人精神内涵为切入点,围绕如何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匠人精神的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关 键 词: 美术教育;匠人精神;职业
摘 要: 高中学生学习音乐技巧需要通过教师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方法的合理与否关系到学生学习能力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奥尔夫教学法的重要特征便是其基于教学的基础上,将音乐理念与人的真实情感进行了融合,奥尔夫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改变过去以唱为主的教学方式,使高中音乐教学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本文重点研究了高中音乐课教学中应用奥尔夫
陶艺学科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和教育性,学生在制作陶艺制品的过程中,能够将自己的所学知识集中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散自己的思维.通过实践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以及动手操作
摘 要: 文章通过对财经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和研究,进一步探索艺术类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加大创新艺术专业跨学科、跨专业联合培养,真正落实艺术设计财经类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对艺术设计课程的研究,使其符合艺术类培养人才的规律和特点。本文从财经类院校艺术学院的跨学科、跨专业联合培养的新模式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角度去思考,对未来学科的发展和课程设置是否多元提出了新
摘 要: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新观点为基础的新型产业,是21世纪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综合实力的整体提升,文化创意产业也随之蓬勃发展。黑龙江省具有独特的边疆文化和寒地文化,且正处于产业转型期,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作为连接文化与市场的纽带,对于培养和输送创新型人才责无旁贷。基于此,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研究,探讨二者融合发展的策略,
对于高职院校传播与策划专业学生来说,《微电影创作》是专业课程体系中关于影视制作方向的核心课程,如何通过课程设计使微电影创作过程中前期策划、剧本编写、制片管理、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