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西方新史学思想的传入,“进化主义史观”也逐渐渗入到中国史学思想观念中。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保守主义者”的柳诒徵不仅没有完全摈弃进化的史学观,而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它的理解和认识。本文通过对柳诒徵的史学渊源以及对史学著作和历史认识观的分析来深入分析先生对近代中国传入的“进化主义史观”的理解。
关键词:柳诒徵;近代中国;进化主义史观;历史认识
晚清民国时期是中国史学界新旧思潮冲突、更替的重要转型时期。此时,一种根于“进化论”的观念、以“历史的眼光”的全新的历史解释模式以及一种“疑古”的史学取向被用来解释中国历史。那么,在当时柳诒徵究竟是如何看待西方传来的进化史观。
一、柳诒徵学术思想渊源
柳诒徵史学思想的形成离不开他的人生经历。先生少年失父,家境清寒,但其母出身书香门第,因此先生自幼受母教诲,对古代文史要藉经典读得烂熟。如此,先生得以奠定深厚的国学功底。先生师从名儒缪荃孙、黄以周和李瑞清,对其影响重大。先生曾提到:“要晓得我的历史,必须明瞭我家族的遗传,师友的熏习。”后先生又得缪荃荪的资助东渡日本留学,使他对当时的世界新思潮和西方文化有进一步接触。
柳诒徵在南京东南大学任教时,曾积极参与吴宓主办的《学衡》,在其上发表论文多篇,如今纵观这些论文,其思想主张与吴宓等比较接近,也与陈寅恪的思想见解不无相通之处。如柳诒徵对清代考据学整体评价并不高,对汉学也有所批评,而对宋代文化评价甚高,这与陈寅恪基本一致。又如柳诒徵与陈寅恪一样,明确提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五伦”(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吴宓在《空轩诗话》中就曾提到:“近以吾国学者人师,可与梁任公联镖并驾,而其治学方法亦相类似者厥惟丹徒柳翼谋先生诒徵。两先生皆宏通博雅,皆兼包考据、义理、词章,以综合通贯之法治国学;皆萃其精力于中国文化,皆并识西学西理西俗西政,能为融合古今,折衷中外之精言名论;皆归宿于儒学”。
但,将先生视作一个守旧知识分子,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
二、《历代方略》与《中国文化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进化论随着严复翻译《天演论》传入中国, “物竞天择”的进化论观点深深影响中国学者的思维。下面通过分析先生的两本著作来看先生对“进化主义史观”的态度。
第一本《历代史略》。1902年9月出版。这部通史性的历史教科书反映了先生在通史研究方面的成就,体现了先生早期的史学思想。在书中,先生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奉为圭臬的三皇五帝提出新的解释,认为“ 所谓天皇、地皇、人皇者,非必實有其人,后人徒设其名,以表三才开始之序也”。此外,书中对传统文化中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中国即为天下,即为世界中心”的观念提出批判。先生认为与人类社会的进化演变一样,一个国家的统治疆域也有一个演化扩大的过程,中国封建史家所极力推崇的中国即已统领万区、声教远被、德泽万国的盛世局面,只是长期以来“天下唯我独尊、外国皆为朝贡”蛮夷思维观念的幻化。可以看到先生已初步具备现代意义上的世界意识。
第二本《中国文化史》。从1925年开始在《学衡》上连续刊载,获得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先生认为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守成论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实则凭短期之观察,速以概全部之历史,客感所淆,矜馁皆失”。先生把中国历史进程看作是一个文化演变的历史,把中国古代史分为三个时期。从远古至西汉为第一期,是中国文化的形成期;从东汉至明代为第二期,是佛教进入中国并被融合之时期;从明代到二十世纪为第三期,是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并与中国原有文化发生冲突时期。这种划分,打破朝代更替界限,而以文化发展演变为标准,在当时可谓是对中国文化研究的一大进展。
可以看到,在当时历史大背景下先生的进化史观虽有局限性,但其思想不乏现代性。
三、柳诒徵的历史认识观
在历史认识的方法上,先生反对单一的进化史观,主张要以文化决定论为中心的多元历史观来认识中国历史,具有鲜明的中西历史观相融合的特色。先生精通传统史术,并将经术有机融入其中,集刘知几、郑樵、章学诚等传统史家于一身,他有意识的将史学的作用贯通其名著《国史要义》。在该书中,先生一反前人言史之常式,从“大历史”的角度对中国古代历史研究方法作了概括,这一点突出体现在其《史原》、《史联》两篇。如先生在谈到史的产生时,他以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与古代典籍相结合。从官职产生的原委对上古中国的社会状况进行细致的分析。此外,先生在《史联》中谈到史学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他认为:“史之为体,一时代有一时代之中心人物;而方面与之联系,又有其特色;”先生以古史体例之联并从中得出为史以联的结论,实在令人钦佩。与同时代只注重西方进化论的史家相比,实在高瞻远瞩的多。
结语
究竟什么叫保守什么叫进步?我诚认为 “进步”时常会伴随着结构内外的剧烈变动,“保守”一词也并无贬义。在西方进化主义史观传入中国后,许多史学家只知道套用别人的方法,并不知道别人的方法只是表象,而先生却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总而言之,先生一方面在客观上为民族国家的形成树立民族自尊、自信,一方面又为塑造民族集体记忆提供了学术资源,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柳诒徵.中国文化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16,388,391-392.
[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 中华书局出版,1916:7,10-11.
[3]陈灿龙.柳诒徵史学思想论述[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士论文,2007:19.
[4]于楠.柳诒徵历史、文化思想及其时代性格[D].首都师范大学,2007:26.
[5]房晓军.柳诒徵史学成就述评[J].史家丰碑,1999(5):16-18.
[6]范红霞.吴宓与柳诒徵的<学衡>情结[J].南都学坛,2005(5):21.
作者简介:
付鑫(1990-),女,汉,学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关键词:柳诒徵;近代中国;进化主义史观;历史认识
晚清民国时期是中国史学界新旧思潮冲突、更替的重要转型时期。此时,一种根于“进化论”的观念、以“历史的眼光”的全新的历史解释模式以及一种“疑古”的史学取向被用来解释中国历史。那么,在当时柳诒徵究竟是如何看待西方传来的进化史观。
一、柳诒徵学术思想渊源
柳诒徵史学思想的形成离不开他的人生经历。先生少年失父,家境清寒,但其母出身书香门第,因此先生自幼受母教诲,对古代文史要藉经典读得烂熟。如此,先生得以奠定深厚的国学功底。先生师从名儒缪荃孙、黄以周和李瑞清,对其影响重大。先生曾提到:“要晓得我的历史,必须明瞭我家族的遗传,师友的熏习。”后先生又得缪荃荪的资助东渡日本留学,使他对当时的世界新思潮和西方文化有进一步接触。
柳诒徵在南京东南大学任教时,曾积极参与吴宓主办的《学衡》,在其上发表论文多篇,如今纵观这些论文,其思想主张与吴宓等比较接近,也与陈寅恪的思想见解不无相通之处。如柳诒徵对清代考据学整体评价并不高,对汉学也有所批评,而对宋代文化评价甚高,这与陈寅恪基本一致。又如柳诒徵与陈寅恪一样,明确提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五伦”(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吴宓在《空轩诗话》中就曾提到:“近以吾国学者人师,可与梁任公联镖并驾,而其治学方法亦相类似者厥惟丹徒柳翼谋先生诒徵。两先生皆宏通博雅,皆兼包考据、义理、词章,以综合通贯之法治国学;皆萃其精力于中国文化,皆并识西学西理西俗西政,能为融合古今,折衷中外之精言名论;皆归宿于儒学”。
但,将先生视作一个守旧知识分子,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
二、《历代方略》与《中国文化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进化论随着严复翻译《天演论》传入中国, “物竞天择”的进化论观点深深影响中国学者的思维。下面通过分析先生的两本著作来看先生对“进化主义史观”的态度。
第一本《历代史略》。1902年9月出版。这部通史性的历史教科书反映了先生在通史研究方面的成就,体现了先生早期的史学思想。在书中,先生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奉为圭臬的三皇五帝提出新的解释,认为“ 所谓天皇、地皇、人皇者,非必實有其人,后人徒设其名,以表三才开始之序也”。此外,书中对传统文化中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中国即为天下,即为世界中心”的观念提出批判。先生认为与人类社会的进化演变一样,一个国家的统治疆域也有一个演化扩大的过程,中国封建史家所极力推崇的中国即已统领万区、声教远被、德泽万国的盛世局面,只是长期以来“天下唯我独尊、外国皆为朝贡”蛮夷思维观念的幻化。可以看到先生已初步具备现代意义上的世界意识。
第二本《中国文化史》。从1925年开始在《学衡》上连续刊载,获得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先生认为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守成论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实则凭短期之观察,速以概全部之历史,客感所淆,矜馁皆失”。先生把中国历史进程看作是一个文化演变的历史,把中国古代史分为三个时期。从远古至西汉为第一期,是中国文化的形成期;从东汉至明代为第二期,是佛教进入中国并被融合之时期;从明代到二十世纪为第三期,是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并与中国原有文化发生冲突时期。这种划分,打破朝代更替界限,而以文化发展演变为标准,在当时可谓是对中国文化研究的一大进展。
可以看到,在当时历史大背景下先生的进化史观虽有局限性,但其思想不乏现代性。
三、柳诒徵的历史认识观
在历史认识的方法上,先生反对单一的进化史观,主张要以文化决定论为中心的多元历史观来认识中国历史,具有鲜明的中西历史观相融合的特色。先生精通传统史术,并将经术有机融入其中,集刘知几、郑樵、章学诚等传统史家于一身,他有意识的将史学的作用贯通其名著《国史要义》。在该书中,先生一反前人言史之常式,从“大历史”的角度对中国古代历史研究方法作了概括,这一点突出体现在其《史原》、《史联》两篇。如先生在谈到史的产生时,他以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与古代典籍相结合。从官职产生的原委对上古中国的社会状况进行细致的分析。此外,先生在《史联》中谈到史学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他认为:“史之为体,一时代有一时代之中心人物;而方面与之联系,又有其特色;”先生以古史体例之联并从中得出为史以联的结论,实在令人钦佩。与同时代只注重西方进化论的史家相比,实在高瞻远瞩的多。
结语
究竟什么叫保守什么叫进步?我诚认为 “进步”时常会伴随着结构内外的剧烈变动,“保守”一词也并无贬义。在西方进化主义史观传入中国后,许多史学家只知道套用别人的方法,并不知道别人的方法只是表象,而先生却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总而言之,先生一方面在客观上为民族国家的形成树立民族自尊、自信,一方面又为塑造民族集体记忆提供了学术资源,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柳诒徵.中国文化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16,388,391-392.
[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 中华书局出版,1916:7,10-11.
[3]陈灿龙.柳诒徵史学思想论述[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士论文,2007:19.
[4]于楠.柳诒徵历史、文化思想及其时代性格[D].首都师范大学,2007:26.
[5]房晓军.柳诒徵史学成就述评[J].史家丰碑,1999(5):16-18.
[6]范红霞.吴宓与柳诒徵的<学衡>情结[J].南都学坛,2005(5):21.
作者简介:
付鑫(1990-),女,汉,学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