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 年行将结束之时,喜获《刘学锴文集》出版的消息,又承安徽师大邀请参加网上首发式,我在这里分三个话题说说自己的感想,借以表达祝贺之忱。
我与刘老师
20 世纪80 年代初,我与刘老师在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的会议上结识,近四十年来,每次见面,我总是习惯性地称他“刘老师”。这首先是因为我在内心深处确实把他视为自己的老师,1956 年,当他北大毕业的时候,我才初中毕业,他做我的老师岂不绰绰有余!另外的原因,则是他满脸的慈祥和蔼,他和人交谈时语气的亲切无间,让人觉得只能把他当自己的老师看待,而不是按学界的惯例称他为“刘先生”。而在刘老师那一方,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他称呼我总是喊我的名字而绝不加前面的姓,这使我倍感温暖,也就更有了面对老师的感觉。
刘老师真的做过我的一回老師。2002 年中国李商隐研究会在安徽师大举行年会,我带了一个研究生赴会,研究生写了李商隐的论文,我不能空手;然而,关于李商隐的话,感觉全让刘老师及余恕诚兄讲完了,我还能讲什么呢?想来想去,拟了个题目《义山诗的清境》,打算如实写写自己读义山诗的感受,讲讲义山诗的遗憾之美、残缺之美。初稿带到会上,怀着交卷一样的心情请教刘老师。刘老师读罢说“很好”,我心下便踏实了。文章写成后发表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上,并收进了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的一个论文集。这是我迄今所写唯一关于李商隐的论文,这篇小文使我面对这位唐代大诗人不至交白卷,私心因而稍安。刘老师是这篇论文的指导教师,虽然并不是具体的指导,但他当时一句话使我心中有了底,这就足够了。
刘老师的治学之道
我所理解的刘老师的治学之道,就是专精与博通的统一。
专精,是李商隐与温庭筠研究。李商隐研究,包括他与余恕诚合作以及他独立完成的系列成果,可以说以各种书写形式穷尽了研究对象的全部内容,解决了诸多疑难,体现了国内最高研究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其李商隐研究的成果于20 世纪90 年代在国内掀动了一场“李商隐热”,从而改写了文学史,把李商隐推上了唐代一流诗人的地位。“温李”并称,构成晚唐一个重要诗派。正所谓“一不做,二不休”,刘老师一鼓作气,又完成了温庭筠研究的系列成果。毫不夸张地说,刘老师关于“温李”的研究成果,大大超越古人,创造了新的经典。
博通,以十卷本《唐诗选注评鉴》为代表。这部堪称巨著的书,从整体上覆盖了全部唐诗,正如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教授所说:“刘学锴先生《唐诗选注评鉴》,是近三十年最好的唐诗大型选本。”是“最好”,没有“之一”。我想强调的一点是,虽然这是一部选本,但仍然体现着学术上的精深品格。以杜甫诗为例,共选入60 题69首,选诗数量明显少于当下各种杜诗选注本,但却占了十卷中的两卷,总字数应不少于50 万,这足以说明对杜甫诗的注释与评赏达到了何等精深的程度。
文集虽然出版,但刘老师并未搁笔。
继《唐诗选注评鉴》之后,刘老师今年又推出了此书的“再选本”《刘学锴讲唐诗》,在《选本时时新(代前言)》中,刘老师用大半篇幅评说清人选编的《唐诗三百首》,在肯定其作为“唐诗选本中的经典”的同时,指出“从今天的读者要求来看,这本书如作为面向广大读者的唐诗精品读本,它的一系列缺陷便非常明显了”。责编约我写一篇书评,书评以《期待新选〈唐诗三百首〉》为题,已在《古籍新书报》发表,当天阅读量超过千人。我在书评中做了“谨慎的猜度”:刘老师本着“选本时时新”的原则,似要以自己的新选本将《唐诗三百首》取而代之。据责编说,刘老师下一步正有这样的打算。单就这件事,便可知《刘学锴文集》的出版绝不意味着刘老师就此搁笔,在今后的岁月里,他的研究及写作还会继续下去,因为这是他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说是生命的需求。
祝愿刘老师凌云健笔不老,生命之树常青!
我与刘老师
20 世纪80 年代初,我与刘老师在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的会议上结识,近四十年来,每次见面,我总是习惯性地称他“刘老师”。这首先是因为我在内心深处确实把他视为自己的老师,1956 年,当他北大毕业的时候,我才初中毕业,他做我的老师岂不绰绰有余!另外的原因,则是他满脸的慈祥和蔼,他和人交谈时语气的亲切无间,让人觉得只能把他当自己的老师看待,而不是按学界的惯例称他为“刘先生”。而在刘老师那一方,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他称呼我总是喊我的名字而绝不加前面的姓,这使我倍感温暖,也就更有了面对老师的感觉。
刘老师真的做过我的一回老師。2002 年中国李商隐研究会在安徽师大举行年会,我带了一个研究生赴会,研究生写了李商隐的论文,我不能空手;然而,关于李商隐的话,感觉全让刘老师及余恕诚兄讲完了,我还能讲什么呢?想来想去,拟了个题目《义山诗的清境》,打算如实写写自己读义山诗的感受,讲讲义山诗的遗憾之美、残缺之美。初稿带到会上,怀着交卷一样的心情请教刘老师。刘老师读罢说“很好”,我心下便踏实了。文章写成后发表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上,并收进了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的一个论文集。这是我迄今所写唯一关于李商隐的论文,这篇小文使我面对这位唐代大诗人不至交白卷,私心因而稍安。刘老师是这篇论文的指导教师,虽然并不是具体的指导,但他当时一句话使我心中有了底,这就足够了。
刘老师的治学之道
我所理解的刘老师的治学之道,就是专精与博通的统一。
专精,是李商隐与温庭筠研究。李商隐研究,包括他与余恕诚合作以及他独立完成的系列成果,可以说以各种书写形式穷尽了研究对象的全部内容,解决了诸多疑难,体现了国内最高研究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其李商隐研究的成果于20 世纪90 年代在国内掀动了一场“李商隐热”,从而改写了文学史,把李商隐推上了唐代一流诗人的地位。“温李”并称,构成晚唐一个重要诗派。正所谓“一不做,二不休”,刘老师一鼓作气,又完成了温庭筠研究的系列成果。毫不夸张地说,刘老师关于“温李”的研究成果,大大超越古人,创造了新的经典。
博通,以十卷本《唐诗选注评鉴》为代表。这部堪称巨著的书,从整体上覆盖了全部唐诗,正如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教授所说:“刘学锴先生《唐诗选注评鉴》,是近三十年最好的唐诗大型选本。”是“最好”,没有“之一”。我想强调的一点是,虽然这是一部选本,但仍然体现着学术上的精深品格。以杜甫诗为例,共选入60 题69首,选诗数量明显少于当下各种杜诗选注本,但却占了十卷中的两卷,总字数应不少于50 万,这足以说明对杜甫诗的注释与评赏达到了何等精深的程度。
文集虽然出版,但刘老师并未搁笔。
继《唐诗选注评鉴》之后,刘老师今年又推出了此书的“再选本”《刘学锴讲唐诗》,在《选本时时新(代前言)》中,刘老师用大半篇幅评说清人选编的《唐诗三百首》,在肯定其作为“唐诗选本中的经典”的同时,指出“从今天的读者要求来看,这本书如作为面向广大读者的唐诗精品读本,它的一系列缺陷便非常明显了”。责编约我写一篇书评,书评以《期待新选〈唐诗三百首〉》为题,已在《古籍新书报》发表,当天阅读量超过千人。我在书评中做了“谨慎的猜度”:刘老师本着“选本时时新”的原则,似要以自己的新选本将《唐诗三百首》取而代之。据责编说,刘老师下一步正有这样的打算。单就这件事,便可知《刘学锴文集》的出版绝不意味着刘老师就此搁笔,在今后的岁月里,他的研究及写作还会继续下去,因为这是他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说是生命的需求。
祝愿刘老师凌云健笔不老,生命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