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的设计理路及说明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ji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安石变法》是高二历史选修中的重要一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到师生互动,进入新课的学习环节,教师应通过适当的问题设计,既注意材料的解读、问题的分析,也紧密关注学生的学习层次、学习兴趣,最后通过学生探讨和教师的引导,联系现实,感悟历史,以突破对变法现实意义这一教学难点的学习,让学生从中认识到王安石的果敢、策略和失误,并体会到改革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应关注民生,不能冒进,善于用人和协调各种矛盾,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等。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 教学设计 说明
  一、教学立意与目标
  《王安石变法》是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模块《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的第四课。本课和三个必修本有一定关联,重要性突出。本课导语中说道:“王安石的变法为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有待品评的话题。”时至今日,王安石变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即是本专题的立意所在。
  在此立意的基础上,本课的目标是通过本课学习,帮助学生达成以下目标:
  知道:变法的原因、具体措施和结果;逐渐掌握阅读教材和史料、归纳知识和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技能。
  理解:北宋前期政策给社会政治经济所带来的影响以及王安石变法的意义。
  感悟:居安思危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革新图强的重要性及其曲折和艰辛;王安石不为私利,勇于创新,意志坚定,为国奉献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具体内容、成效及其结果。
  教学难点:对王安石变法具体内容的理解和对变法的总体评价。这是基于经济史所涉及的各种复杂经济现象、教材编排的内在问题和学生认知能力的限制等多重考量而设置的。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温家宝同志曾在一次记者见面会上引用了《宋史·王安石列传》中著名的“三不足”论,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课件显示),表达了必须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的勇气、决心和献身精神。哪位同学能具体解释一下这句话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大凡改革者,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和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均会遇到很大的社会阻力,有的改革者命运结局非常悲惨。因此,改革是需要非凡的果敢勇气和大无畏精神的。王安石就具备了这种素质。当然,在中国古代皇权至上的社会,仅有这种素质还不足以变法,改革还必须获得最高统治者的支持。1069年,年方二十、同样拥有政治抱负的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那为什么要变,目的何在,具体出台了哪些对策,效果如何,结局怎样?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段历史。
  说明:从温家宝同志的引语入手,逐渐引出王安石变法的主题,让学生一开始就有一种联系古今的意识,培养富有责任感的公民。
  (二)师生互动,讲授新课
  1.宋神宗为什么会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不变会怎么样?
  说明:自然而然引出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后一设问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答案并不拘泥,学生可以自由表达看法。
  在该教学环节的处理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表格、柱状图、示意图等形式提供北宋太祖至英宗年间的财政收支、禁军数量、官僚机构臃肿等直观数据引导分析,并以“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来说明当时“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特征。
  说明:示意图、直观数据等形式一目了然,少了一些呆板的陈述,多了一份灵活,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必须理清“宋初中央集权加强——三冗——二积、矛盾尖锐”间的关系,而中央集权的加强、社会矛盾的尖锐又分别涉及历史必修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分化事权)和必修二“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不抑兼并)这些内容,甚至可以联系到必修三“儒学复兴运动”(文化宽松)等相关内容。
  说明:在分析该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必要的,以融会贯通前后知识,巩固复习过往内容。
  学生回答后,课件呈现背景关系示意图(略)对本环节小结。
  说明:理清史实脉络,把握知识关键点。
  过渡语:北宋中期内忧外患,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无不焦虑和愤慨,他们为挽救危局纷纷呼吁改革。庆历年间,范仲淹主持了“庆历新政”,揭开了北宋变法的序幕,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教师要点出庆历新政的核心是整顿吏治,并讲明由于措施过于激进,很快就失败了。此后二十多年中,北宋社会矛盾并未缓和,地主士大夫要求改革的呼声更加高涨。
  说明:要懂得取舍,作为背景出现的庆历新政作简单处理即可。
  2.王安石是否从庆历新政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如果有,他吸取了什么教训?他是如何具体地实施变法的?
  说明:通过庆历新政的过渡,自然而然引出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侧重点。
  小组回答后课件呈现以下内容:
  ■
  过渡语:王安石强调保常、趋时、知变、变中有不变,他深刻意识到了变法的艰难。因此,他以经济为核心着手变法,可谓是一个高明之举。
  3.王安石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请同学们结合《学习评价》上的材料归纳后回答。之后,通过三个表格分别呈现富国、强兵和育才之法的分析成果(略)。其中,通过均输法、市易法、募役法和科举及学校制度的改革内容四则材料的呈现和解析,以求突破教学难点。
  在该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可适宜增加一些福建地方史的内容,如变法期间修建的木兰陂水利工程,至今仍灌溉着莆田十几万亩良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变法的成效体现在以下两方面:(课件显示)
  (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4.既然成效这么大,为什么还说变法失败了呢,原因有哪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结合两个子问题进行分析概括:
  (1)你对王安石推行的富国政策怎么看?“富国”与“富民”相同吗?
  (2)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哪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这两个子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学生对变法失败主要原因的理解。当然,变法的失败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但让学生据教材归纳分析即可。
  学生回答后,用课件小结变法失败的原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偏重于理财富国,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没有具体的富民举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新法不同程度遭到扭曲,引起民间不满(可以个别变法措施为例,补充相关史实说明);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说明:该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思考与教师讲授必须相结合,此问题不理解就不足以得出深刻的启示。从对我们今天的现实意义来看,对失败原因的理解至关重要。
  5.小组探究:王安石变法对后世有什么启示或现实意义?
  在思考这个问题前,我们来看一段有关还富于民的视频:关注民生百姓意,还富于民仓廪实。以此为引子,引导学生联系现实进行思考。
  该探究问题是对本专题学习的升华,也是最有价值的一个问题。教师将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并请个别小组进行展示,教师做好评价。在评价前,教师应有所预设。
  关于这个问题,一般参考书上会列出以下三点: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要求改革者要有超乎常人的勇气和胆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还要注意用人。
  显然,仅仅这几点,还不足以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教师应在讲课前较为深入地理解此问题,以供适时引导。以下是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1)改革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应该采取积极稳妥的方式推进,而不能急进。
  (2)在变法过程中,应该处理好各种利益集团的关系,要有很强的协调矛盾的能力,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积极主动地反思变法中的失误和负面连锁反应,不断地改进。
  (3)改革者仅有热情是不足以干好事情的,他应该密切关注现实,了解来自民间的声音,以人民利益为重,要积极采取还富于民的措施,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百姓享受到改革的成果,领导者要有公仆意识,政府要有服务意识,建立一个服务型的政府。
  (4)善治当用良吏。不仅领导者要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具体的办事人员也同样需要能力与道德并重,要做到政令通达,严格和完善监督机制,反腐败,防止扭曲政策,在以法治国的同时,还要强调以德治国。联系现实,从政府部门来看,我们应该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5)要坚持反垄断,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保障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说明: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有感而发,紧密联系改革开放的现实,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三)课堂总结
  用课件显示知识纲要,由学生归纳总结,复习本专题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及表达的学习能力。
  (四)教师结语
  第二次罢相后,王安石写了一首《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表达了他的无奈、孤独与一如既往、九死未悔的政治理想。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王安石变法失败了,但其变法中用金融市场调控管理国家的超前意识及意志坚定、果敢改革的“三不足”精神则是留给后世的一笔珍贵遗产。
  历史都已过去,我们也不用去苛求古人,因为我们的认识是建立在前人智慧基础之上的。
  说明:前后照应,联系现实,升华思维。
  三、教学方法和策略
  1.教学方法。本课教法主要采用了问题探究法,通过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问题设置上注重层次性;启发式教学法贯穿本课始终;同时还通过讲授法、演示法等,抓住一些关键的知识点和历史概念,由点带面,循序突破。在学法上,主要有阅读法,包括学生自读和教师导读;小组合作学习法和讨论法,主要运用于重、难点的突破上,如本专题中对变法现实意义的探讨。
  2.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策略,如通过温家宝同志引用王安石“三不足”言论的材料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激发策略:通过教师较严谨的过渡设问及相关问题串的设计,解难释疑,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合作学习策略:通过学习小组交流、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的思想产生碰撞,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作者简介:
  胡靖华(1978— ),男,汉族,江西婺源人,中学一级教师,厦门外国语学校历史教师,史学硕士。
  (责编 张亚欣)
其他文献
钠-氢交换蛋白(Na+-H+ exchangers , NHE)至少包含6个不同的亚型, 生长因子可激活其表达.目前, 对在发育过程中NHE的表达了解甚少.本文利用 RT-PCR观察了4种NHE亚型的 mRNA在
摘要:进入高三,试卷讲评课的重要性逐渐凸显。笔者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三步五环节”教学法,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学”展开设计,实现了纠错、补遗、拓展、 提升、激励等功能,提高了备考质量,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高三备考 试卷讲评课 “三步五环节“教学法  高考这座独木桥,桥窄人多,只有智者、有准备的人才有望通过。  进入高三后,高考四项基本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与试卷讲评课的效果密切相关。为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引领学生走上一条艰苦而充满乐趣的思维之旅。成功的课堂教学,必须启发引导学生,使他们的思维处于一种活跃的多向状态,通过积极的思考获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高效目的。那么,在数学学习中,如何引领学生进入这种境界呢?  一、层层设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首先要让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民经济的飞速提升,我国的汽车数量也日益增多。汽车技术状况随行程里程的不断增加,就会出现经济性、动力性与可靠性下降等问题,严重时将会导致企业
观察八肽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octapeptide,CCK-8)改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引起的大鼠内毒素性休克(endotoxic shock,ES)过程中血清及肺脏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p3
当教室窗明几净、环境优美时,那些不良现象都会悄悄退避,这就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魅力。班级文化是一门隐性的课程,具有无穷的教育力量。班级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创建和谐班集体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而小学阶段正确的导向正是个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古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对班集体发展和学生个性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
当前我国的教育有传统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体育教学的目的也是一样,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培养终身为目的。本
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急性分离的胃窦平滑肌细胞上记录离子电流的方法, 探讨外源性不饱和脂肪酸是否参与低渗牵张加强毒蕈碱电流的过程.在豚鼠胃窦平滑肌细胞上膜电位被钳
以软件工程学的原理对盒形拉深件模具CAD系统进行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和结构化程序设计。利用该方法编制的盒形拉深件模具CAD系统结构化程度高,通用性强,便于修改和维护。
应用细胞外记录的电生理学方法, 在乌拉坦麻醉的大鼠观察了电损毁双侧杏仁中央核前后脑桥臂旁核味觉神经元对四种基本味觉刺激(即氯化钠、盐酸、奎宁和蔗糖)反应的变化.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