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情感危机的成因、表现及对策研究

来源 :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xsnjz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处于当代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情感危机,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情感危机的成因、表现的研究,试图为大学生处理情感问题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情感问题;情感调适;情感危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7)12-0059-019
  
  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在生活经历上有着相似点:即都通过了严格的统一考试,通过激烈竞争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成了该群体的一员,这些相似点,使得他们在情感问题上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群的特点,他们对情感的认识很单纯,不收更多现实观念的影响,这种情感是很单一的,通常也是不成熟的。同时,他们又有着极大的差异性: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生活习惯各异,家庭背景不同,成长经历等等各不相同,因此,每个学生对待情感的态度也各不相同,行为表现各异。另,在年龄上,他们处于青年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处在迅速变化的过程中,处于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渡时期。虽然他们生理上渐趋成熟,但由于阅历较浅,社会经验相对不足,独立生活能力不强,在情感方面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而且又很敏感,易于受社会上流行的各种思潮的冲击,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问题,女生通常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会影响到以后的婚姻生活。亲情、友情、爱情的表现尤为突出。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会影响他们当前的学业,还很可能影响他们未来的感情生活,甚至可能导致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后对社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亲情、友情、爱情是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重要的、一定要面对的、更需要慎重处理的情感问题。由于大学生心理生理内部的需要结构不断在发生变化,其追求有一定的独特性,且价值观念尚不平衡、不稳定,时常处于波动、迷惘、抉择之中,其心理成熟又落后于生理成熟,因而大学生的情感是极不稳定的。同时,大学生的情感世界还受到纷至沓来的信息时代和市场经济社会的冲击。人情轻薄寡淡,更多依靠内心的支撑而较少希冀心外的扶持。虽然他们的内心世界很丰富,却没有真爱的立足之地,对于情感,他们有的是为了赶潮流,有的是为了找一个人陪伴,排解孤独;亲情或多或少被淡忘,爱情、友情也欠神圣、纯洁。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一普遍而又重要的问题,帮助大学生合理解决心理矛盾与冲突,正确处理情感问题,使之顷利而愉快地度过大学时代。
  
  一、当代大学生情感问题的主要表现
  
  当代社会迅速发展,对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总体上是一群伴随着民族改革开放的步伐、伴随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伴随着电视、电脑、网络成长起来的新新人类。独生子女、提倡个性意识、网络青年、追逐时尚、性观念开放、快餐文化的身体力行者等是这代大学生的特点。然而,与他们的父辈相比,日益现代化的工业社会在给他们带来丰裕的生活、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社会转型过程中引发的问题也给予他们巨大的冲击,严重荡激着他们的心理和情感,正负两面皆有。一方面,激发他们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勤奋学习,勇于实践,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进发出最强烈的时代节律;另一方面,在这恢宏的气势和令人震撼的节律中,也隐含着一些不和谐之音。大学生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由于竞争激烈、适应不良等方面的心理压力剧增,个人的内心寂寞孤独、忧郁、焦虑、无目的、恐惧等心理情绪有所增加。表现在一些大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常感活得郁闷、没劲;一些大学生身高体壮却胆小如鼠,膀大腰圆却心胸狭窄,在强者面前自乞自怜、趋炎附势,在弱者面前自高自大、趾高气扬;校园里无激情、无兴趣、无劲头的三无大学生不乏其人;一些大学生渴望友谊和爱情,广交朋友,却常感知己难求、知音难觅,认为别人都不可信,而陷入自我封闭的孤独的深渊。大学生中不断发生的诸如轰动全国的刘海洋伤熊事件和不断见诸报端、互联网上的情杀、仇杀等校园违法犯罪、精神失常。轻生案例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情感危机状态令人担忧。
  当代大学生的情感问题表现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较为复杂和零散的。大学生的情感危机及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不会合理分配时间,感到情感空虚
  在中学时代,学生面临着高考以及升学的巨大压力,都废寝忘食、争分夺秒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没有太多的杂念,毫无一丝的松懈。而进人大学以后,有许多学生却感到极度的空虚和无聊,有太多的空余时间却不知如何支配,有的甚至厌倦大学的生活与学习,这主要是源于环境上的变化,特别是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大学阶段的学习是一种与专业需要直接挂钩,层次更高的学习,需要进一步发挥积极主动性的学习;另一方面,大学的课程设置与中学相比是截然不同的,由于学生的课程安排较少,而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较多,在这种学习特点和环境下,一些学生难以自己合理分配和利用闲暇时间,更谈不上自主学习,由此便形成情感的空虚。为摆脱情感空虚,许多大学生便将注意力转移到上网、打游戏等虚拟世界中,找朋友谈恋爱,赶时尚,这也是造成当前校园中,大学生上网成瘾和恋爱盛行的主要原因。
  
  (二)自控能力不强,情感不成熟,受挫力差
  大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是深刻而丰富的,他们的心理正处于一个由不成熟向成熟。由不稳定向稳定转化的过渡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他们表现得极为敏感,一旦在活动、学习中产生困难或挫折,就易使其情感发生波动,进而走向极端化。产生情绪情感上的悲痛、恐惧、忧伤等消极的不良心理倾向。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会逐渐减弱,但一旦再次发生挫折的事件,由于没有经验,受挫能力很差,便又会陷入到痛苦之中而难以自拔,长此下去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而另一方面,有的青年大学生由于自我控制的能力弱,对突发事件不能理智地去分析并解决问题,而导致过激的言语和行为,酿成轻生、自杀、他杀等等的不良后果。
  
  (三)不会正确评价自我,孤独自卑
  许多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自卑感,主要是缘于他们对客观环境或对自我评价不客观。从我国高等学校的毛入学率来看,虽然大学生扩招,但是当代大学生仍然是在经历了激烈的高考竞争后有幸进人大学的人,他们在中学阶段成绩都是名列前茅,深受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羡慕,而一旦进入大学之后,自己以前的优势已不足为奇;加之学习、活动、人际交往等都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形成极大的落差感和心理上的不平衡:同时,由于大学生们以往的失败经历或有某方面的缺陷,使一些人产生了一种消极的心态,而对自我的评价过低,导致不能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与接纳自己,有的甚至将其理解并归于是自我智力或能力方面的缺陷,从而引发了强烈的自卑感,这些都是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四)人际关系冷淡疏离,情感孤独
  相关调研表明:有孤独感的大学生,常常伴随有抑郁、恐 惧、焦虑等不良的情绪情感体验。当代大学生之所以会产生情感上的孤独,主要是由于离开自己的家庭环境和与高中同学朋友的分离,而在新的大学校园中一时难以适应所致。大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区,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在新的环境中若不能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就会自我封闭、逃避群体,甚至与群体中的成员发生矛盾等不良人际关系,而难以建立起新的归属感,情感上的归属感难以获得满足,从而便促成大学生的孤独。
  
  二、大学生情感问题的成因
  
  第一,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工业社会的特性及其生活的快节奏、高压力是其重要因素。
  现代社会,工业发展很快,由于忽视、舍弃甚至排斥、牺牲个体的独特性、偶然性、丰富性,而使人成为物体的奴役,成了各种机器(包括物质机器和社会机器)的奴隶。因此,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大学生,一方面对现代生活新奇向往、积极适应、努力追求;但另一方面,又常常在现代化的物理和社会环境面前,感到自卑,感到渺小,感到物对人的巨大压抑。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剧烈。现在社会的节奏也在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
  大学生的高压力主要源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性与爱的压力,更有未来定向的压力。有资料显示:当代大学生中由于上述原因造成心理障碍的人数在16%以上。而且现在,问题大学生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未来定向和就业的困惑与压力,在转型的社会及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对大学生的影响更为突出。
  由于市场经济本身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了人生存的不确定性,使得人们对生活的把握度大大降低。这样的感觉也会传递给青年大学生,并影响着他们。今天的大学生,面对高校扩招乃至研究生招生也在不断扩大规模的新形势,大学的学位已不再是攀登社会上层的捷径,大学,不过是人生的一站,在进人大学经历短暂的兴奋和轻松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更加巨大的压力和更加巨大的竞争,他们有着要不要考研究生继续深造的烦恼:更有毕业时找工作难,找好工作更难的就业忧虑。有资料显示,我国高校1996年至2003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基本上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待业人数越来越多。隐性失业变成显性失业。这不能不影响到大学生的心态和情感。的确,犹如丹尼尔,贝尔所言:“正像许多其它的社会发展也有导致负荷过重的可能性一样,社会的扩展也导致人们的情感负荷过重”。
  第二,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冲击是造成大学生情感混乱、浮躁的另一因素。
  20世纪60年代至今,后现代主义取代现代主义而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潮,它力求表达的是“无为”,即无意义、无思想、无深度、商业化、大众化、非历史、不想未来、只求顷刻的现在等等。社会的开放性,使社会呈现出文化多元化现象,这也让大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这种情形下,后现代主义思潮登陆中国,在商家们的大肆渲染和推介下,其文化现象便以其新异性打动大学生,使大学生对之产生兴趣,并极力模仿,进而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开来,如大学生中出现的港台流、日流、韩流等时尚文化现象。这是大学生思想、情感不成熟导致的。
  第三,不良文化的侵蚀是造成大学生上述情感危机状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不良文化,是指对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的与我们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文化相背离的文化,比如说像违反社会规范,美化暴力、凶杀情杀、复仇、色情、迷信、赌博等文化现象。社会转型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不良文化有了滋生、泛滥的市场。书本文化、电视文化,乃至今天的网络文化,无不留下不良文化的污渍和踪迹,而大学生生理发育早熟,心理发展相对滞后,认知结构不稳定,自控能力差,加之对变化和新奇的渴望,促进了对轰动的追求,导致了文化的融合,极易被不良文化所腐蚀、俘虏,成为它的奴隶。网络文化由于其时尚性、平等性、互动性、无约束性、彰显个性、虚拟性、超时空及信息量大、更新快速等特点,对大学生有着太大的诱惑和吸引力。如果说书本文化、电视文化是单向的主动接受,网络文化则是双向互动。网络上一些信息和画面不用点击而主动涌现,跃入操作者的眼帘,它的内容难以监控,这就给不良文化特别是色情资讯的泛滥留下了可乘之机。因此。网络不良文化已经构成对现代人尤其是大学生健康生活的重要威胁。
  大学生的思想、情感还在不成熟,很容易受到这些影响。大学生情感懦弱、混乱、虚浮以及冷漠,特别是冷漠的情感态度,最终又可能激起种种暴力。因此,关心大学生的心理情感世界,加强情感教育,化解情感危机,就成了当前社会及其高校的重要任务。
  
  三、大学生情感问题的调适策略
  
  大学生情感危机及矛盾,无论对大学生本人还是对社会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应适当地对大学生的情感危机进行调适,以减少其对各方面的危害性。
  
  (一)帮助、引导大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工业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由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许多大学生将考上大学为终极目标,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情感便会产生空虚,而要摆脱空虚,就必须引导大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首先,大学生应制定个人学习发展计划。学习在大学的各种活动中始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从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上看,学生的学习任务还是相当繁重的,而学生可自由安排的课余时间却增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们应首先从客观上明确自己学习的任务和目标。另外,学生应对自己的学习时间进行合理而有效地分配,同时也要积极参加课内课外的学习,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获得知识上的满足;其次,大学生应制定个人的生活发展计划;大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许多大学生在生活中却迷失了方向,产生了自卑与孤独感,为此大学生们要不断地学会调适自我,不断地加深自己的各方面的知识,树立一个生活的目标。
  
  (二)对自己正确评价,正确衡量
  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和环境,使得其自我意识出现明显的波动性,过高地评价自我,易形成骄傲、自负和自恋;过低评价自我则产生自卑、嫉妒。因此,大学生首先要敢于自我解剖,敢于批评自我,对身边教师和同学提出的意见和缺点,应虚心接受,以此克服骄傲、自满的情绪情感,其次,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形成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走出自负或自卑的情感困扰。在用积极的态度衡量和评价自我的同时,大学生们还应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当出现情感危机及矛盾时。学会用理智的头脑和坚强的意志来控制,而不应凭一时的冲动,做出损害他人和社会的事。
  
  (三)积极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有了新的人际空间和人际关系。作为教师或辅导员,一旦发现学生出现人际关系问题时,就应从多方面加以引导,使其形成一定的归属感。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人际关系的空间和环境。使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之间构建起情感交流的纽带,以摆脱情感上的孤独;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或举行心理辅导知识讲座等形式,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学生传授人际交往的技巧,让学生学会构建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网。
  
  (四)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及时疏导大学生情感问题
  许多研究发现,被情感问题困扰的大学生力图通过各种方法来排解困扰,而其中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教师的帮助,特别是选择心理咨询教师。据笔者了解,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没有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这与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是极不相适应的,为此,作为高校无论是领导层还是普通教师,都应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特别是情感问题的复杂性,在此前提下可以以学工处(部)为平台,建立起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咨询中心,也可在学校网站上设立大学生情感信箱,由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加以帮助解决。由此,不仅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还会使大学生的情感困惑及时得到宣泄和解脱。
  
  (五)强化大学生的美育
  针对社会转型,对大学生心理及情感状态的负面影响,强化大学生美育不失为解决大学生情感危机的一种有效途径和办法。美育,其实质就是情感教育。在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需要抑制,工具一理性,需要解毒。高科技与深厚感情之间需要平衡。而美育在培育大学生人性、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塑造心灵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对此,我们应期待并努力推进在美育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在美育立法、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及评价制度创新上有新的进展。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在新课程为背景下,结合目前英语语法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主动探究着手、从回归生活着眼,以突破英语语法教学瓶颈。  关键词:英语语法;探究;生活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7)06—0103—036    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重建课堂成为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可在听课、学生问卷调查及与周围教师的交
期刊
摘 要:英汉翻译技巧种类繁多。位移法虽然是其中之一,但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却无名无份。本文旨在通过对位移法的解读,使读者了解什么是英汉翻译中的位移、位移的种类有哪些以及位移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以期引起专家们对位移法的关注,希望能为之在翻译理论中争得一席之地。  关键词:英汉翻译技巧;位移法;相对性;绝对性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7)06—0095—0
期刊
摘 要:随着研究性课程的开设,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认识并开展研究性教育。对于推行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现实的作用。本文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特征,研究性学习的条件。评价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原则以及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开展研究性教育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条件;评价;动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
期刊
摘 要: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要求学校各部门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和定位,反过来部门的定位和分工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而有效地开展,分工自身成为具有鲜明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  关键词:校园文化;部门定位;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7)12-0004-002    学校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达到学校工作的总体目标
期刊
摘 要:本文从精神病的症状表现中,以及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列举了一个对精神病的临床心理治疗的个案,探讨了对精神病的心理治疗的可能性。同时分析了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如何来读破、拆散他的精神病性的逻辑的欲望世界。精神分析学家和精神病专家经常发现在妄想狂中存在在父性和父子关系的主题。拉康认为某些能唤起主体的父性的情况是导致精神病发作的催化剂,此时主体遇到的是一个空洞、一个空白。  关键词:精神病;精神分析;
期刊
摘 要:城乡统筹发展,文化先行。加强重庆市农村文化建设,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用先进文化引导农村文化,用先进文化丰富农民生活,用先进文化促进农村发展。  关键词:重庆市;城乡统筹;农村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07)12-0001-001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重
期刊
摘 要:性别歧视现象在各种文化中均或多或少存在,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而称谓语,作为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标识人际关系的一种标签,直接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关系。所以性别歧视现象在称谓语这一活跃的交际因素中有鲜明的体现。本文试图在称谓语性别歧视表现以及产生原因基础上探讨称谓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称谓语;性别歧视;表现;原因;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独立人格是创新人才人格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创新能力起着不可忽视的激励作用。它是人在追寻体现人的本质(主体性)、尊严的正面素质和高尚品格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立见解、独立思考和独立特性的品质。提倡独立人格不是强调个人主义、自我为中心,同时独立人格也并非是创新人才唯一的人格构成。独立人格分别从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方面构成了对个体创新能力的影响。独立人格的培养,要改变教育观念,提高教
期刊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建设的日益繁荣,对外语人才(尤其是英语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外语教学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培养外语人才和进行外语教学的主要基地的高等院校,应该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出具有良好的全面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合格人才?本文从交际法语言教学理论的发展脉络谈起,将其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较,探讨了该教学法的利与弊,并试着提出改进的方法。  关键词:交际法语言教学;优势;缺陷;改
期刊
摘 要:李贽是泰州学派的后起之秀。在明末社会矛盾激化的时代,李贽继承了自王艮以来的泰州学派反道学的传统,对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学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揭露和批判,从而把泰州学派的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在文学创作、文学评论和文学发展史等问题上李贽坚决反对“假言”、“师古”的文风,主张文学创作要出自真心,要“发于情性,由乎自然”。由于“公安三袁”与李贽有着某种特殊的渊源关系,所以“公安三袁”的文学思想与李贽具有
期刊